黃帝內經情志養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您想知道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情志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影響嗎?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法,希望對你有用!

  法

  精神調節

  《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其中提出了“恬惔虛無”、“志閒而少欲”精神調節的兩個具體養生理法。“恬惔虛無”,恬淡為安靜之意,虛無指不存雜念,即避免情志過激。“志閒而少欲”,閒,本義為木欄類遮攔物,引伸為控制、限制,即控制、約束自身,減少各種不切合實際的慾望。《內經》還進一步舉例,指導人們從具體的生活方式上來調攝精神,即“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上古時代會養生的人,心態平和,有吃的無論粗細都覺得很可口,有衣服穿無論美醜都覺得很合身,各種風俗習慣都讓人舒坦,這樣以來,大家沒有人在乎地位高低,沒有爭權奪勢,沒有嫉妒心理,大家都過著純樸無華的生活,在心無妄求妄欲的狀態下,內藏於五臟之中,如此一來形神和睦,就不會受到外界刺激的侵擾,達到“不懼於物”的精神境界。

  《內經》精神調節給予當代人的養生借鑑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提示人要正視現實,將生活、工作目標定得近期一些、可操作性強一些,不可好高騖遠;其次,不要與他人攀比,不可欲望過分強烈,嗜慾不止,則會擾動神氣,破壞神氣的清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控制過度的不良慾望,做到心情舒暢,陶冶情志,靜心寡慾,有利於怡養精神。其次,因為人有慾望不可避免,我們為了追求健康,就要降低慾望值,如果慾望值過高,一旦達不到目的,會產生憂愁、悲傷、苦惱、思慮太多,從而傷身致病,因此要把精力用在事業和工作上,淡化名利,多做好事,多做奉獻,必然心地坦然,精神高尚,帶來精神和身體上的健康。再次,要尋找正確的、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從中體味生活的樂趣。樂趣的選擇最重要是力所能及,不可強迫自己。

  情志調節

  《內經》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七種正常的對精神刺激的情緒反應。在正常情況下,這是人的七種不同的情感反應,不僅不會引起疾病,還可以調養精神。《內經》強調開朗、樂觀的性格是調攝情志的基礎,雲:“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說明樂觀的情緒是調養精神,舒暢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營養。精神樂觀可使營衛流通,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身心健康。要想永保樂觀的情緒,首先要培養開朗的性格,因為樂觀的情緒與開朗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心胸寬廣,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對於名利和享受,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要體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道理,這樣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滿足。再次,培養幽默風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笑意。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不良情志刺激,超過人體心理承受能力和調節能力,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七情直接影響有關內臟而發病,其基本規律是肝主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悲、憂,過悲過憂則傷肺;腎主驚、恐,過驚、過恐則傷腎,因此《內經》調神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調控不良情緒。

  鬱悶大怒:《內經》非常重視大怒對人體的傷害,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靈樞·邪氣臟腑病形》雲:“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大怒不僅傷肝臟,怒氣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導致各種疾病。可見怒氣傷身的嚴重危害性,故戒怒是情志養生的一個重點,戒怒之法要以理制怒、時常排解鬱悶。提倡個人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衝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雖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後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過激情緒,使情緒反映“發之於情”,“止之於理”,如發怒必須反省,吸取教訓,避免下次再犯錯誤。另外在心情不快、憤怒不解時,可以到環境優美的公園或視野開闊的海濱漫步散心,可排除鬱悶的情緒,產生豁達明朗的心境,所以日常所見憤怒之人出去走走就會宣洩一下憤怒情緒,使心情平靜下來。

  悲哀憂愁:悲哀憂愁也是不良情緒之一,如《靈樞·本神》雲:“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亦如《靈樞·百病始生》雲“憂思傷心”,因為心藏神,所以悲哀憂愁最終結果會導致心神的損傷。保持情緒穩定,維持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必須重視宣洩心中之悲憤情緒,可以直接宣洩,如當一個人遇到不幸時,心中萬分悲痛,痛痛快快地哭一場,讓眼淚盡情流出來,會覺得舒服一些。《靈樞·五癃津液別》雲:“悲哀氣並則為泣。”哭出來是悲哀發洩的最好方式。另外,《內經》認為“喜勝悲”,所以常悲之人必須常以喜樂之事做伴,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忘記悲傷。

  過度思慮:思慮也是一種不良情緒,對心神的損傷較大。除此之外,《內經》還指出經常思慮人有自身特點,如《靈樞·口問》雲:“憂思則心繫急,心繫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鑑於思慮對人體的損害,我們也應當採取相應的措施。因為《素問·舉痛論》雲“思則氣結”,所以對於思慮之人,當以疏導為先,運用正確、巧妙的語言,進行勸說、鼓勵。正如《靈樞·師傳》雲:“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就是說勸說要針對不同人的精神狀態和個性特徵,做到有的放矢,生動活潑。另外,《內經》認為“怒勝思”,《素問·舉痛論》雲:“怒則氣上……思則氣結。”人的情緒出現鬱怒之後,氣血上行,易於調節思慮引起的氣結之象,所以說人發怒之後,思慮過度可以得到緩解。

  大驚大恐:驚恐也是對人體有害的一種不良情緒,驚、恐是兩種不同的情緒異常表現,驚是受外界侵襲所引發的,恐是自身心理滋生的。驚可以轉化為恐。《內經》認為除“恐傷腎”外,還可以波及多個臟腑,如《素問·經脈別論》雲:“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素問·血氣形志》亦云:“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可見驚恐對於人體損害還是多方面的。對於驚恐的治療法則,《素問·至真要大論》雲:“驚者平之。”用鎮靜安神之法,或使人對其習慣以之為平常後,而不覺驚恐。類似於現代心理學中的“系統脫敏療法”,如果一個刺激引起的驚恐在人體所能忍受的範圍之內,可以經過多次有意的反覆呈現,習以為常後不會再對該刺激感到驚恐了。另外,《內經》認為“思勝恐”,可以通過對其他事情的思考、思慮來擺脫驚恐的感受,所以正確的思維引導對於驚恐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方式。

  由此可見,《內經》以調攝精神情志為養生第一要義,從調節精神活動,避免情志過激和保持精神守持於內等方面,在方法上進行了概括,併為後世所遵循。

  情志養生之道

  樂觀愉悅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愉快,不因物慾影響心情。如能做到“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就可保持形體和心理健康,達到百歲。現實生活中,高壽者大多性格開朗,情緒樂觀,而急躁、焦慮、憂鬱等性格常是產生疾病的土壤,甚至是早夭的原因。因此,常保持樂觀心境,忌心浮氣躁是情志養生的第一要務,所謂“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非常符合中醫的養生之道。

  與人為善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高下不相慕”,顯示出上古聖人與人為善、追求良好人際關係的思想境界。良好的人際關係能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多種需求。

  《靈樞·通天》將人的體質分成了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和陰陽和平五種,其中以陰陽和平者最佳。“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表現了陰陽和平人在情志方面的特點,並能“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說明與人為善,人際關係良好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條件。

  以情勝情

  《內經》以情勝情的養生方法主要基於五行學說,認為肝屬木,與怒相應;心屬火,與喜應;脾屬土,與思相應;肺屬金,與憂相應;腎屬水,與恐相應。按照五行生剋規律,人體可以主動調控七情,以維持體內陰陽平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提出了主動調控七情的原則和方法。金元醫家張子和根據此原則提出:“悲可以制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虛浪戲狎之言娛之……”並附以病例佐證。

  志閒少欲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少欲、安,才能保證體內真氣正常執行,強調志不貪,心知足。“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要做到不為物慾所累,心無妄念,無論人的天賦如何,均符合養生之道。

  《內經》對“欲”的認識包括物慾和性慾,並描述了放縱性慾所帶來的後果,如《素問·痿論》謂:“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指出縱慾太過可造成陽痿、遺精等生殖系統疾病。如果“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則可造成“半百而衰”。

  中醫學認為性慾應以適度為原則,謂“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屍矣”。

  凝神斂思

  凝神指精神集中專注,不散亂;斂思是集中精力,從事適度腦力勞動。《內經》強調要在“少欲”基礎上“凝神斂思”,做到“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長期保持“精神專直”狀態,可達“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的效果。實驗證明,釣魚、氣功 等清靜養神的自我調節方法,能保持神經系統不受干擾,使人體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有助於血壓降低和心腦功能恢復,故中醫有“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之說。

  御神有節

  在《內經》諸多養生理論和方法中,或多或少蘊含了儒家中庸思想,即凡事不走極端。反映在情志養生理論中,表現為“少欲”而非空虛;“凝神”而非過勞。既主張“精神專直”,又反對勞神太過,強調“御神有節”,適度愉悅。若不能恰當調控精神情志,“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也可造成“半百而衰”。並且,過分追求“凝神斂思”,又可能走向“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的另一個極端。因此,《內經》情志養生的最佳狀態應是:恰當御神,勞逸結合,以不過勞,不傷神為度。

  順時調神

  關於情志與四時的關係散見於《內經》多篇文章,但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表述最為集中完整:“春三月……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春季戒暴怒,忌情懷憂鬱,要心胸開闊,樂觀愉快,使情感隨春天生髮之機而生,與自然界陽氣萌動的規律一致。夏季萬物茂盛,情感也應隨盛夏而充盛飽滿,但夏日炎熱,易致心緒煩躁,應靜神寧心,不急躁,即“使志勿怒”,以防止加重熱邪。秋天氣候漸轉幹燥,氣溫漸降,草枯葉落,花木凋零,易有淒涼心境,產生憂鬱煩躁等情緒,應精神內守,不受肅殺之氣影響,不躁不急,收斂神氣,“使志安寧”。冬天寒風凜冽,萬物蟄伏,為保證冬令陰氣伏藏,人的情感也應伏藏於內,以求精神安靜。

  疏導宣洩

  妥善發洩不良情緒是養生保健的一個重要方法,心理學家認為,宣洩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靈樞·師傳》中“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都屬於語言疏導的範疇。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指出,醫生有兩件寶物,一件是語言,一件是藥物,強調語言在心理維護中的重要作用。對於氣鬱體質者,解釋、聊天、暗示、疏導、祝由等語言開導尤其重要。

清腸排毒養生操
小雪節氣情志養
相關知識
黃帝內經情志養生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吃什麼
黃帝內經體質養生法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智慧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原文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篇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
黃帝內經順時養生法
黃帝內經食療養生法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