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中醫養生規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飲食養生是中醫四季養生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中醫四季養生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中醫四季養生知識——春

  中醫認為春屬木,主升發,肝氣旺。春時,陽氣初升,萬物萌發,正、二月間,乍寒乍熱,宿疾復發,時令病起。養生應順應人體陽氣始生的特點。

  1、春天犯困怎麼辦呢?

  人們在春天容易犯困,一定要克服春困莫貪睡,每天睡眠要適當,最好晚睡早起相對於冬季而言,適當穿著寬鬆衣服,以舒緩形體,使氣血流暢,以適應春季陽氣上升,萬物勃生的變化。還要保持神情舒暢,做到心胸開闊、輕鬆愉快,樂觀向上,忌孤坐獨居,戒鬱怒傷肝。

  2、春天飲食注意什麼?

  春季要順勢溫補昇陽氣,因早春仍有冬日餘寒,多食辛甘發散之品,如山藥、大棗、扁豆、菠菜、香菜、韭菜、大蒜等,少食酸澀收斂之味,如酸奶、山楂、金橘等。

  3、俗話說“春捂秋凍”,為什麼要“春捂”?

  春季陽氣初升,寒冷漸退,人體對冷暖多變的早春天氣還不太適應,所以要注意防寒,應多穿點衣服“捂一捂”,以免遇天氣突變、氣溫驟降而受寒生病。

  由於春季早晚溫差較大和冷暖多變,心腦血管病變如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等也宜在春季容易發作,這類患者冬衣不可頓減,應根據氣溫的變化增減衣服,以適應春天氣溫冷暖的變化。

  4、為什麼春季易發生傳染病?

  春天氣溫上升,細菌、病毒中醫稱邪氣也隨之繁殖生長,加上春天人們戶外活動增加,容易引起流感、麻疹、流腮、流腦、肺炎、肝炎等傳染病時令病的發生,甚至流行。所以要隨時注意避開此類邪氣,避免在傳染病流行期間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注意飲食衛生,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春季應多參加室外活動,可根據自己年齡、體質,宜選取公園、廣場、庭院、湖畔、河邊、山坡等空氣新鮮之處,選擇慢跑、散步、打拳、保健操等適當的鍛鍊專案,以增強身體抵抗力,防禦春季傳染病。

  中醫四季養生知識——夏

  中醫夏認為屬火,主於長生,心氣旺。夏時,陽氣較盛,是萬物生長繁榮、茂盛的季節;且陰氣內伏,暑毒外蒸。氣候炎熱、高溫而多雨,多有暑溼之邪侵擾。夏季養生應順應人體陽氣充盛的特點。 為什麼把夏季又稱為“苦夏”?“苦夏”要注意什麼?

  人們稱夏季為“苦夏”“疰夏”,是因為在連日的高溫情況下,會出現睡不好、吃不香、沒精神、易煩躁等現象。

  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因此在炎熱的夏季尤其要注意精神的調養。要疏調情志,保持健康向上、神清氣和、快樂歡暢的狀態,從而使心神得養。

  夏季的飲食,應以清淡爽口、具有清熱祛暑、健脾益氣功效的食物為主,如鮮藕、絲瓜、黃瓜、冬瓜、西紅柿、薏苡仁、蓮子、紅小豆、綠豆等。應少吃油膩、生冷食物,

  夏季暑熱外蒸,人體毛孔開放、汗液大洩,最容易受風寒雨露侵襲,因此,晚上不宜在室外乘涼過久。應晚睡早起,適當午睡,以恢復疲勞,保持精力充沛;衣著方面要單薄一些,衣服應勤洗勤換,勿穿溼衣、汗衣。

  2、夏天如何防中暑?

  常言說:盛夏時節防暑邪,長夏注意防溼邪。盛夏在室外或高溫環境工作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並注意補充淡鹽水。可服綠豆湯或中藥解暑湯藿香、金銀花、紫蘇、薄荷、連翹、蘆根、淡竹葉等,以防止中暑傷津。

  夏季三伏時節,由於溼氣太重,人體的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甚至發生胃腸炎、痢疾等疾病,所以在長夏要保持居室乾燥衛生、個人勤換衣物,平時多吃薏苡仁、蓮子、紅小豆、綠豆等清熱利溼的食物。必要時可服用藿香正氣膠囊,以防暑溼傷身。

  3、炎熱夏天能鍛鍊嗎?

  夏季可以鍛鍊,但時間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以早晚涼爽之時為宜,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鍛鍊的專案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在運動鍛鍊過程中,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大量飲用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衝頭、淋浴。

  4、夏天“空調病”是怎麼回事?

  炎熱夏季,用空調溫度過低,應注意室內溫度不宜低於26℃,室內外溫差不超過6℃,會使腠理閉塞、暑熱鬱閉,可能出現頭痛、腰痛、下肢痠痛,容易患感冒、胃腸病、面板病和心血管疾病,即“空調病”。入睡時最好關上空調,或室溫保持在28℃為宜。在室內感覺有涼意時,要站起來適當活動,以加速血液迴圈。

  5、為什麼在夏天能治療冬天疾病?

  中醫“冬病夏治”三伏貼,是順應天氣和時節變化進行的外治法。在夏季伏天,人體陽氣旺、腠理開,通過穴位敷貼中藥刺激,可有效疏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功能,以達到內病外治,冬病夏治的功效。對一些多在冬天發作的呼吸道疾病、過敏性疾病、關節病變、慢性脾胃疾病有較好的療效,連續敷貼數年還可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感冒。

  中醫四季養生知識——秋

  中醫認為秋屬金,主於肅殺,肺氣旺。秋時,悽風慘雨,草木黃落。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處於“陽消陰長”之時,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秋季養生應順應人體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狀態的特點。

  秋天乾燥吃什麼?

  秋宜食補防秋燥。秋天宜進食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來防止乾燥的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如百合、蜂蜜、牛奶、梨、蓮子、蘋果、菠蘿、香蕉、銀耳、芝麻等等清補柔潤之品。,也可食用沙蔘、麥冬、百合、川貝、杏仁等益氣滋陰、宣肺化痰的保健中藥製作的藥膳。中醫認為“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秋季早餐食粥,應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胡桃粥潤肺防燥,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等。 為什麼要“秋凍”?

  人們常說的“秋凍”,就是說雖然天氣逐漸轉涼,但衣物的增加要適當,不要一遇寒流就穿得太多、捂得太嚴。要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這樣可順應自然界秋季收斂之氣,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逐漸適應冬季寒冷氣候。

  3、秋天為什麼要“聞雞而起”?

  秋天應早睡早起,以養氣斂神。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曰“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金秋時節,天高氣爽,在經歷了炎夏的悶熱後,秋季的涼爽讓人們感覺格外舒適,正是戶外運動的大好時機。我國自古就有“重陽登高”的傳統,在北京,很多人秋天愛去香山看紅葉也是戶外活動的很好得選擇。也可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鍛鍊專案。如慢跑、快走、太極拳、瑜珈等運動,以微出汗為度,達到保肺健身之效。

  中醫四季養生知識——冬

  中醫認為冬屬水,主於斂藏,腎氣旺。冬時,自然界草木凋零,冷凍蟲伏,氣候寒冷。陽藏陰盛,萬物閉藏,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的特點和規律,以靜養、藏精為主。

  1、為什麼要“冬令進補”?

  冬季陽藏陰盛,萬物閉藏,是進補的好時節。以保陰潛陽、藏精禦寒為原則,選用溫補的食物進行調養,可以溫養全身組織,增強體質,提高人體防寒的能力。不同體質的人群應選擇不同的進補方法和種類。如陽虛質宜食牛羊肉、狗肉、雞肉、韭菜等溫熱之品。既要少食生冷及寒性食物,以免傷及陽氣,也應注意不要因天冷,過食辛辣、燥熱等食品,而耗傷陰氣。平時宜多食白菜、蘿蔔、豆芽、山藥、核桃、桂圓、大棗溫甘食物。

  冬季除加強飲食調補外,還可適當施以藥補,如選用黃芪、黨蔘、枸杞子、阿膠、烏棗或六味地黃丸等益氣養血補腎之品,但必須注意不要自己隨意亂用補品,最好在中醫的指導下,可根據不同體質製做膏劑調養。

  “冬天靜養”就是安靜不活動嗎?

  冬季寒冷陰盛,應靜養。即宜早睡晚起,早睡以養陽氣,晚起以固陰精。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曰:“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天雖冷,但仍要堅持鍛鍊,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

  冬季鍛鍊應選擇合適的地點,避免在大風、大雪、大寒及空氣汙染的地方健身。運動專案宜以緩和、運動量不大的為主,如太極拳,慢走、慢跑、健身操等。鍛鍊時間不宜太早,以太陽初升為宜,以身體微熱不出大汗為度。尤其是在市區裡,清晨的空氣中往往汙染物尚未散去,過早外出鍛鍊很有可能引起體質較弱的人生病,如果本身就有慢性病,這一習慣還可能導致病情加重。


中醫四季養生知識“的人還:

陽虛體質如何養生
五穀雜糧養生
相關知識
一年四季中醫養生規律
老年人春季中醫養生
老年人夏季中醫養生的方法
老年人夏季中醫養生的方法
老年人的中醫養生知識
春季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
夏季中醫養生要點
夏季中醫養生之道
夏季中醫養生保健
冬季中醫養生知識有哪些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