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理論明確了新聞傳播要受到環境因素、具體傳播方式以及受眾對新聞選擇的制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電視媒體國際新聞傳播拓展策略
摘要:國際新聞不僅要追時效,時效背後更高階的是解讀。這種解讀需要立場和態度做支撐,但這絕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打官腔,而是有公正的價值判斷,有真正的與眾生平等、包容一切的平和心態。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環球背景中,我們的國際新聞應該增加新聞厚度,拓展新聞連結的思考。
關鍵詞:國際;新聞;拓展
0引言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增強,國際新聞在中國觀眾中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人們觀察國際社會的視角也發生著變化。中國人正試圖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世界,用世界的視角,而不僅僅與自己利益相關的視角解讀世界。就拿北京電視臺來說,每天直播新聞量達到18小時,國際新聞的報道在各檔新聞版塊中都佔有一席之地。這主要有賴於國際臺,新華社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國際新聞。2013年,北京電視臺一年七檔新聞共播出的國際新聞量11376條,2014年,2015年也都有近萬條國際新聞的播出量,其中四分之三來自國際臺。估計這個數字2016年還會增加。很多電視媒體無法擁有中央級媒體如央視、環球時報等駐外記者的優質獨家資源,所以目前國際新聞部分基本都是依賴國際臺、新華社提供稿源片源。這樣的結果導致全國多家電視臺國際新聞部分呈現出雷同的面孔,如何避免“同質化”現象是我們做國際新聞的一個難點。如何讓國際新聞實現私人定製?
1話題思考與地域化特徵
國際新聞在整體策劃時,對於可以“預期”的重大國際新聞事件,提前圍繞主題預約新聞採訪。比如,針對2015年12月1號IMF擬將人民幣納入SDR特別提款權的報道,國際臺可以提供國際方面的相關報道,電視臺可以提前聯絡專家做好新聞解讀和背景連結。也可以同時根據該選題預約前方記者的連線,補充報道國際相關金融機構的一些深度報道。在沒有重大的新聞事件發生時,選題策劃至關重要。要突出一種地域的關聯感。強調“你我的關聯”。在探討國內的新聞熱門話題的同時,把國際案列一同對比連結,不僅增加了新聞的多樣性,更開拓了選題的國際化視野。在《跨國取證16年———侵華日軍731部隊老兵證詞實錄》,這部8分鐘的專題片中,記者獨家授權播出的揭露侵華日軍731部隊罪行的。專訪了20餘名731部隊原隊員,蒐集整理了200多個小時的取證視訊資料。這些日本老兵的供述視訊珍貴難得,鐵證如山。他們對於戰爭罪行的明悟懺悔,親口證實了曾經被日本軍國主義嚴令“必須要帶進墳墓”的絕密,充分證明日本軍國主義“國家犯罪”的本質,這也是全球化圖景中的大家共同關注的歷史問題,喚起了更多世人反思歷史、拒絕戰爭、祈願和平。
2快與慢的辯證思維
新聞當然要”快”,要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這個第一時間不僅是個時間的概念,還是資訊質量的首要標誌。以最快的報道速度佔領受眾的資訊空白和理解空間,這也就在第一時間控制了輿論的走向。尤其在網際網路時代,資訊傳遞的速度已經不需要多說。也在網際網路時代,最快的畫面往往不是職業的媒體人釋出的,手機畫面通過親歷者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呈現在世人面前。而這也最能滿足觀眾迫切的需要。現在,新聞中一段工整的資料畫面配合解說,遠遠不如一段拍的並不規矩,並且帶著嘈雜的現場聲的畫面有衝擊力。從澳大利亞人質劫持事件到巴黎恐怖襲擊,一旦播出現場拍攝的手機視訊,不管清不清楚,是不是有實質性畫面,單憑那遠處真實的槍聲,它就成為最具現場感,最具吸引力的新聞。而所謂的“慢”是指新聞不僅要追時效,時效背後更高階的是解讀。這種解讀需要立場和態度做支撐,但這絕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打官腔,而是有公正的價值判斷,有真正的與眾生平等、包容一切的平和心態。製作新聞必須積極有誠意,一切從觀眾出發,用積極的態度、誠實的心態去製作觀眾切實關心的新聞。中國是一個新興的大國,與海外真正親密接觸的時間不長,作為媒體工作者,製作國際新聞需要有正確的環球觀和對國家態度的理解,理性的為觀眾梳理新聞背後的事實,不盲目鼓吹觀眾喜歡看的新聞點。
3增加新聞厚度,拓展新聞連結的思考
每一個國際事件都不是獨立產生的,都有一系列歷史淵源與地緣背景,這就需要在製作國際新聞時,給觀眾增加詳實的背景資料,以及一系列組合報道。單獨的一條新聞往往不能幫助觀眾真正瞭解新聞背後的諸多深層意義。同一個事件將有機會動態訊息、新聞專題、新聞評述、深度報道和主題策劃類節目形式加以呈現,使用者的個體收視需求滿足程度也會得到進一步改善。除此之外,還可以策劃一些更接當地地氣的報道。比如事件發生第一時間,當地人的反應,媒體的態度,當地專家的解讀,事件的前因後果對當地的具體影響,其關注點甚至聚焦到某個普通的人。這樣的報道能帶領著觀眾身臨其境。
4利用新媒體探索傳受互動式新聞報道
如今,在新媒體時代下,世界各國傳統媒體紛紛進軍新媒體領域,在媒體融合戰略中不斷推進媒體的組織架構調整、體制機制改革和傳播體系創新。如何在數字化大潮下,做好媒體融合的管理創新和轉型,也是我們北京臺一直探討的話題。對此我們不斷借鑑國外媒體建立的多媒體傳播體系和新媒體戰略。2014年4月,英國《衛報》因“稜鏡門”的報道與美國的《華盛頓郵報》一起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中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務獎,這是其新媒體轉型中“開放新聞”實踐的一次成功證明。《衛報》是第一家讓受眾自產內容成為其核心支柱之一的媒體,也是第一家自發轉型成為一個真正的資料共享公共平臺的媒體。《衛報》向用戶開放一系列資料庫的連結和搜尋,包括世界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研究機構、院校等等的資料庫,使用者可以自主回溯新聞的資料來源頭,甚至從中發掘在常規新聞報道工作中被忽略的資料資訊。2015年6月11號,北京電視臺新聞頻道的微信公眾號,第一次釋出了冬奧會申辦城市的相關內容的推送服務,目前這個微信公眾號每天至少推送2次熱點話題和節目預告。公眾號裡面專門開設了“我要說”“我要看”的版塊,就是開放了受眾評論、以及新聞節目預約功能,只要關注“北京電視臺”,即可看電視、逛網頁、瞭解喜愛的BTV主持人。如何利用新媒體形式吸引受眾,也是傳統媒體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5國際大事現場直播,新技術、新媒體齊上陣
隨著技術的進步,3G、4G網路回傳裝置的普及,新聞直播給受眾帶來了越來越快捷、越來越豐富的使用者體驗。2015年7月31號北京電視臺在吉隆坡搭建臨時演播室,見證了北京申冬奧的整個過程。當天的直播,360攝像頭———小水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360智慧攝像頭對吉隆坡進行“全城覆蓋”。雙子塔、獨立廣場、瓷廠街、亞羅街等吉隆坡最有代表性的大街小巷,都有360攝像頭的身影;讓受眾第一時間可以看到會場、陳述廳、釋出會現場、採訪區、代表團途徑區域、媒體區等10多個與當天會議有關的地方,力爭全方位地記錄這一歷史時刻。此次電視直播和新媒體直播同時進行,臺網融合的模式有了更好的應用。直播期間,官方微博共釋出內容13條,轉發評論超過2000次,“直通吉隆坡”話題互動量超過42萬次;官方微信訂閱號連續三天頭條推送。可見“全媒體、全互動”模式,明確了新的技術手段、新的媒體平臺和新的互動方式對傳媒產業產生的巨大影響,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先內容後網路”的思維,同一時間滿足電視使用者和網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6總結
中國正在國際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開啟眼界看世界,這對中國觀眾極具吸引力。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國際新聞呈現在電視媒體上,要能把握理智與情感的度,要學會站在國家的訴求與立場之上,用一種能令人親近、認同、信服的中國價值,去進行有結構的敘事。不要用缺乏誠意的主導性的政治意圖去進行報道。沒有創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的報道是令人反感、毫無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新華社.跨國取證16年———侵華日軍731部隊老兵證詞實錄[A].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作品選[C].2015年.
[2]王首程.電視新聞傳播[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9.第1版:284.
[3]嶽菲菲.稜鏡門報道獲普利策獎獲獎記者被迫離開“衛報”[N].北京青年報,2014-04-16.
範文二:網路新聞傳播倫理問題研究
摘要:網路新聞傳播為受眾帶來了諸多便利,卻也引發了諸多倫理問題。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環境下,如何建立一個健康有序的網路傳播秩序,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課題。
關鍵詞:網路新聞傳播;倫理問題
網路媒體有著傳統媒體難以比肩的優勢。網路新聞藉助網路媒體的先天優勢,能夠及時、迅速地把最新發生的事件傳播出來。它不僅將傳統媒體的優點有機地結合到一起,還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影象等多種表現形式,使受眾能夠更直觀、更全面地瞭解事件內容。受眾只要登入到網際網路,就可以自由地選擇想看的新聞。然而,在網路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引發了假新聞、新聞侵權等道德失範的倫理問題。這些問題擾亂了網路社會的正常秩序,阻礙了網路新聞的健康發展,值得我們關注。
一、虛假新聞氾濫,破壞新聞真實性
新聞傳播引發的諸多倫理問題中,假新聞問題愈演愈烈。當今新聞媒體的競爭愈發激烈,各種假新聞屢禁不止。這不僅破壞了新聞的真實性,也大大降低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在每年《新聞記者》雜誌的假新聞評選活動中,網路假新聞都佔有一定比例,網路媒體從轉載假新聞的輔助地位,逐漸變為獨立製造、傳播假新聞的主體。
一追求時效,把關不嚴,轉載未經核實的虛假資訊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網站之間的爭奪戰甚至以秒而論。當媒體過度追求時效性時,對新聞內容的把關就會減弱,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便很難得到保證。部分採編人員素質不高,容易產生造假行為。在點選率就是生命的今天,為了吸引更多讀者,不少採編人員不惜有意忽略一些細節,甚至添油加醋,使新聞變得“好看”。有的人甚至由於惰性和截稿壓力,採訪環節偷工減料,造成新聞失實。隨著網路技術和自媒體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成為資訊釋出者,網路資訊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一些傳統媒體通過網路獲取資訊,不經核實便輕易發稿,引起網路媒體的大量轉載。此時,網路媒體充當了放大鏡的作用,擴大了虛假資訊的傳播範圍。如《新快報》陳永洲連續發表十餘篇詆譭中聯重工的新聞稿,很多網站未經核實便爭相轉載。
二媒體追逐名利,炮製假新聞以求利益最大化
提高點選率是每個網站竭力追求的目標。一些網站為了迎合受眾口味,重點發布獵奇、低俗的新聞。在利益的驅動下,新聞媒體忙於搶新聞、爭獨家,以揭露、批評負面新聞擴大知名度。在急功近利心理的驅使下,部分網路新聞媒體不得不炮製聳人聽聞的“奇異”事件博取受眾眼球。除了由新聞媒介炮製的假新聞,一些網路推手和公關公司有意製造駭人聽聞的網路事件,騙取點選率和關注度,以達到炒作目的。在自媒體普及的今天,一些博主、自由撰稿人,充分利用低俗、獵奇的事件吸引受眾,使假新聞現象屢禁不止。
二、違背新聞職業道德,侵犯公民權利
網路為資訊傳播提供了一個分散、寬泛的渠道,其龐大的資訊承載量加快了資訊交流,言論自由得到增強,隨之帶來的是大量網路新聞侵權問題。由於網路新聞數量龐大,網路新聞侵權的表現是多樣的。
一侵權名譽權
名譽權,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並維護自己名譽的權利,是一項重要的人格權。網路新聞對公民名譽權的侵害,主要指網路媒體發表失實的報道、評論,或者網民發表的侮辱、貶低他人人格的語言。由於網路新聞的傳播速度快、範圍廣,侵害名譽權產生的後果比傳統媒體更嚴重。除了侵犯公民個人名譽權,部分媒體對“法人”名譽侵害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一些網路媒體,由於採訪環節的疏忽造成失誤,或者故意捏造事實,詆譭報道物件。2013年6月,中國商報記者帶領非本報人員赴青海都蘭縣採訪。隨行人員途中向多家單位索要錢財。索要未成後,中國商報記者及其隨行人員將不實報道登載在網路上,給被採訪單位的名譽權造成了損失。
二侵犯個人隱私權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資訊祕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在網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路新聞傳播中保護個人隱私更加困難,保護網路中的個人隱私成為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在網路新聞報道中,由於一些新聞工作者的疏忽,無意中將報道物件的身份資訊、住址、電話等涉及隱私的資訊報道出來,給報道物件正常的生活帶來不便和隱患。還有一些新聞工作者視職業道德而不顧,為了爭奪點選率,不惜故意暴露新聞主人公的個人隱私。如某網站報道深圳福田掃黃的新聞,將失足婦女日記拍照公之於眾,故意使用“賣淫女”“日記”等誘惑性的關鍵詞討好受眾,踐踏了失足婦女日的隱私權。侵犯他人隱私的現象,更多地出現在娛樂新聞中。為了滿足受眾的好奇心,娛樂媒體挖掘明星隱私幾乎到了無底線的程度。娛樂記者為獲取所謂的獨家新聞,採取暗訪、跟蹤、偷拍等不光明甚至違法的方式。報道內容從明星電話QQ號,到男女星出雙入對、共同出遊,再到女星到醫院孕檢,娛樂記者深入到明星生活的方方面面,費盡千辛萬苦地爆料。這種報道不僅真假難辨,也侵犯了明星的個人隱私,會對其正常生活造成困擾。
三侵犯著作權
著作權也稱版權,是指作者及其他權利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總稱。在網路新聞傳播中,因特網是新聞傳播的載體,數字化和虛擬性使新聞作品極易被複制、改編和傳播,這對於原作者的著作權是一個極大的威脅。網路新聞侵犯著作權有多種形式:剽竊他人作品,利用他人作品拼湊、編造新聞作品;將在網路上傳輸的作品下載並刻製成光碟,公開傳閱;未經許可將他人作品的原件或複製品,提供到網路上進公開交易或傳播等。一些網站在非法轉載新聞的過程中,改變或隱藏被轉載新聞作品的作者、出處,直接侵害了版權人的著作權。如2014年1月,財新網連續發表獨家報道,揭露前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谷俊山的貪腐問題。由於題材的重大性,報道一經刊發,引起媒體的大量轉載。然而在轉載過程中,多家媒體篡改了報道來源,使付出巨大財力、人力報道此事的財新網權益盡失。為此,財新網發出了侵權公告,維護自身著作權。
三、低俗化價值取向,造成資訊汙染
隨著網路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普遍應用,部分網路新聞在市場化競爭和受眾對娛樂的需求中逐漸顯現出低俗化傾向。網路新聞報道過度煽情,追求強烈的感官刺激,使拳頭、枕頭、噱頭,逐漸成為譁眾取寵的法寶。低俗化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極度渲染暴力、血腥
長久以來,網路社會新聞津津樂道於凶殺、搶劫等犯罪案件。一些媒體在報道中不反思事件原因,不宣傳法制,反而詳細描寫作案過程,描寫誇張、富有戲劇化,甚至貼出作案工具和犯罪現場的血腥圖片,給受眾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這樣的報道會對受眾造成心理危害,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甚至引起模仿,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漠視生命,缺乏人文關懷
在網路社會新聞中,時常出現死亡、疾病和災難報道。一些報道似乎將死亡看作家常便飯,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漠視苦難,輕薄死者,缺少同情心和人文關懷,甚至將死亡娛樂化。將他人的痛苦作為賣點,是網路媒體的一大特點。如“病房裡的婚禮”題材的新聞,報道者將身患絕症的主人公推向受眾,對這種報道可能給其帶來的傷害不以為然。在災難報道中,網路媒體仍缺少人文主義關懷。如某汽車網站為盤點幾款汽車的安全性,網站首頁登載的標題為“這裡有你最想看到的”,配圖是一輛越野車撞在樹幹上,車頭嚴重變形的照片。以車禍作為吸引受眾的噱頭,是對生命的不敬,也是職業道德缺失的表現。在一些網路報道中,死亡人數只是冷冰冰的數字,而追蹤大小官員的救災行程,才是報道的重點。災難給人們帶來的“悲劇”,卻成為救援搶險的“頌歌”。
三忽視傳統美德,宣揚拜金主義
隨著網路報道影響力的擴大,網路新聞產生的後果不容忽視。當前,物質條件大幅度提升,社會生活中浮誇風、拜金主義氾濫,人們的行為和思想需要傳統美德的規範。一些網路媒體帶著豔羨的眼光炒作“土豪”們揮金如土的奢靡生活,甚至作出奢華婚禮的專題報道,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一些報道言語中帶有對浮華生活的羨慕和嚮往,這樣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放縱生活推波助瀾,只會誤導受眾,助長社會的不正之風。
四“色情新聞”大行其道
現實生活中,“豐乳”“翹臀”是美的表現,但將其作為新聞吸引受眾的噱頭,則有悖於道德。為了博取眼球和點選率,多數網路新聞對受眾的挑逗並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與“性”打擦邊球。這類報道往往與女性的“身材”相關,文字露骨、挑逗,配圖火辣、暴露,如車展上某某模特“真空上陣”、某某明星“走光”“露點”。在版面安排上,這種露骨新聞常與挑逗性的圖片編排在一起,以便增加點選率。有些網站甚至將其置於嚴肅的政治新聞一側,以提供娛樂為由,行譁眾取寵之實。
五追異獵奇,使用“標題黨”製造噱頭
許多網路媒體充分利用受眾的獵奇心理,製造並傳播八卦新聞。同時,為獲取點選率,利用受眾的“審醜心理”伺機炒作。從以醜為美的鳳姐、小月月,到以衣著暴露、言辭粗俗的幹露露母女,賣弄醜態的所謂明星在網路新聞的炒作下,一次次衝擊著大眾的審美標準,使社會主流價值觀受到一定程度的動搖。同時,在標題製作上,許多網路媒體語言過於媚,一些網站為了吸引受眾,通過文學手法加工出誇張、煽情的“標題黨”。網路新聞傳播為受眾帶來了諸多便利,卻也引發了諸多倫理問題。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環境下,如何建立一個健康有序的網路傳播秩序,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新聞學與傳播學學術期刊影響力研究報告2000-2004——基於CSSCI的分析段京肅;任亞肅;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10-01
2、2004年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十二個新鮮話題陳力丹新聞界2005-02-28
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