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業機械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可靠、安全的運作是提高農業產量的基本要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東北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引言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農業生產基地,擔負著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林木、瓜果蔬菜、畜牧和水產的生產任務,並且是目前國內最具農業開墾潛力的戰略性地域。由於受到東北地區龐大平原地貌的影響,農業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經營成為可能。近年來,東北地區農業綜合生產力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在我國已處於領先地位,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東北地區的整體水平仍處在農業機械化中級階段的起步階段。因此,積極推進東北地區的農業機械化,加強和鞏固新形勢下東北區的農業基礎地位,對實現東北地區農業現代化及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均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農業機械化發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為推進東北地區農業機械化的全面發展,需要對東北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和影響制約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並針對現狀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二、東北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一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機械化結構不均衡。

  近年來,東北地區的農業機械裝備種類、數量及水平均有較大的提升。截至2011年底,黑、吉、遼三省的農業機械總動力分別為25,580kkW、23,550kkW、40,980kkW,分別比2006年增加了28.21%、49.78%、59.41%。大中拖拉機增長迅速,黑、吉、遼三省大中拖拉機2011年的擁有量較2006年分別增加了287.08%、845.50%和109.72%。同時,東北地區農針對特定農作物的專業農種類和裝置數量也有所增加,大中型配套農具的保有量增長迅速。東北地區農業機械裝備數量和種類的提升,尤其是農機總動力的迅速增長,使得東北地區在單位耕種面積上的農機總動力較以往的農機總動力有了顯著提高,改變了東北地區在農機裝備水平上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局面。儘管如此,東北地區的農業機械裝備在結構上仍存在著不均衡性,具體表現在:小型農用機械數量多,大中型農用機械數量有待提高;國有農場和示範農機戶的大中型農用機械裝備迅速增長,而廣大農村地區的大中型農用機械還沒有普及;耕種用機械化水平顯著高於播種和收割用機械化水平;糧食作物使用農用機械較多,經濟作物使用農用機械較少,很多蔬菜、果樹所能使用的相關農機具還沒有成型的機械產品,所以不能滿足市場的廣大需求。

  二田間作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但農業機械的研發能力不足。

  近年來,東北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的田間作業程度不斷增長。據遼寧省的統計,2011年遼寧省田間作業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比兩年前增長了21.8個百分點,達到了66.8%。吉林省農業機械化生產的薄弱環節也得到了顯著改善,全省耕種收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61%。黑龍江省的耕種收穫田間作業用農機化綜合程度達到90%,綜合機械化水平位居全國第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儘管如此,東北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程度仍然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田間作業機械化程度水平也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先進農業機械裝備的研發和生產製造能力不足,嚴重限制了東北地區田間作業機械化程度的提升。農用機械科研單位經費與人才短缺,造成農機制造的整體創新能力不足;由於生產製造企業缺乏創新意識,使得農業機械裝備更新換代速度慢,影響田間機械化作業效率的提升。

  三農業機械裝置專業合作組織蓬勃發展,但教育培訓不足。

  在當前國家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的刺激下,東北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專業合作社和服務組織。至2013年末,東北三省合作社數量總計達到11.7萬戶,是2008年的9.67倍,其中遼寧省合作社數量約2.8萬戶,吉林省達到4.3萬戶,黑龍江省達到4.57萬戶。這些專業合作組織在成員的年齡結構、受教育程度、農機作業效率等方面都明顯優於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農戶。合作組織中的農機具使用時間高於未參加的使用時間,提高了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率。農業機械裝置專業合作社和服務組織,是未來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組織農業生產的發展趨勢。雖然近些年來東北地區在農機專業合作社和服務組織方面發展勢頭很好,但是沒有形成應有的規模,農業機械裝備在社會化服務中使用的還不夠規範。對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在農業機械化的操作和使用上的教育和培訓不夠,缺乏相應的培訓機構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培訓隊伍,沒有跟上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腳步。在農業機械裝備人員的培訓上,培訓條件落後、培訓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難以滿足廣大農機使用者的需求,使得大型農用機械裝置在使用過程的故障不斷,利用率低下,磨損率較高。

  三、東北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農民收入,是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財政基礎。

  由於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使得農民人均收入過低,嚴重影響農民對土地的投入,阻礙了東北地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程。一是東北地區農業機械化作業的收費標準不一和農機經營者的壟斷作業,影響了農戶進行機械化作業的積極性;二是政府的農機裝置購置補貼的情況各地區各異,影響了大中型農業機械裝置農戶自行購置的能力,造成東北地區機械結構不均衡,加之現有大中型農業機械裝置的嚴重老化,農業機械裝置更新換代能力不足。現階段,農產品的供求關係基本平衡,甚至出現供大於求的現象。農業人口的增加和農民進城務工變得困難,都使得農民的收入增長緩慢,使得農民沒有能力購置必需的農機裝置。但農業生產的綜合性、分散性、季節性以及地域性又需要多種類大量農機具,由於資金缺少使得農戶對農業生產的投入不足,生產出現大量萎縮,使得農民滯留在小塊農田的生產上,有限的農產品產出根本無法提高農民的收入,由此嚴重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二耕地經營規模,是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耕地經營規模受到包括耕地本身在內的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戶家庭聯產承包的經營模式,儘管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按人均分配的耕地過於零碎,難以實現規模化的機械耕作方式,使得小農經營的原始耕作方式依然普遍存在,狹小的耕地經營規模直接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同時,相對狹小的經營規模也影響了政府和農業機械裝置製造業對農用機械裝置的資金和精力投入。一方面,資金的缺乏導致東北地區大型的農業機械裝置建設難以實施,同時也使得部分農機科研成果的推廣難以進行。另一方面,人才的匱乏使得新型農業機械裝置的研製、開發和引進工作嚴重滯後,滿足不了東北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求。

  三農民受教育程度,是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社會條件。

  農業機械的供應、修理、技術支援以及其他與農業機械化有關的社會服務,是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社會條件。在專業的農業機械製造企業與農機使用單位以及農機作業委託機構與農戶之間,需要專業合作組織完善中間服務環節對急需的機械、裝置和零部件的供應,並提供修理服務與技術支援,同時為農戶提供必要的生產資料及相應配備。因此,農業機械化發展必須考慮農業機械裝置專業合作組織的社會服務水平。但現階段,東北地區的服務化體系還不健全,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偏低,使得農業機械化專業領域的人才短缺,不能滿足機械裝置服務技術領域的需求。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政府和農機部門忽視了對農業機械人才的培育工作,缺乏對農業機械的使用、維修以及技術支援的人才培訓;二是農戶在接受新科技、新產品時思想比較保守,也是農機推廣發展的一大阻力。

  四、加速東北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

  一完善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和農機補貼制度。

  一是完善農民的醫療、養老、意外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降低農民經濟支出同時使其能安心於農業生產或發展其他行業,增加收入,也能放心將土地交出,便於土地的集中規模化經營。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土地荒蕪浪費,集中的土地便於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而且可以確保優質糧的生產,提高農民收入,使其有足夠的資金購置大中型農業機械裝置。二是完善東北地區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以農業機械種類來確定補貼額度,促進地區間在購置農業機械補貼上的對等。同時要切斷農業機械製造企業、經銷商和政府主管部門間的利益關係聯絡,增強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的透明度,減少補貼漏洞,使得補貼資金真正到達農民身上。對於東北地區機械化結構不均衡性,確定重點農業機械器具的補貼力度,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集中資金補貼重點農機具,凸顯補貼效果。

  二進行土地產權制度創新。

  進行土地產權制度變遷,改變土地產權關係模糊、土地無償使用和缺乏經濟效益機制約束的現狀,使得土地資源能在更大範圍內流轉和合理配置。對小規模的家庭聯產承包的土地產權制度進行改革和創新,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新的土地產權承包制度,具體可實行的措施有:一是通過承包權調整,建立基於集體農產模式的大規模化經營;二是通過農戶間的協商合作,建立起基於家庭的規模經營;三是通過“反租倒包”,實現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形式的規模經營;四是通過股份合作制,建立公司性質的土地規模經營。

  三加強農業機械化服務專業化。

  一是加大對農業機械化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給予充足的財政支援,創造良好的資金和政策環境,使得合作組織擁有足夠的政策保障和充足的資金進行農業機械化專業人才的培訓,提高其從農業機械購置、作業到保養維護全過程的專業化服務水平。二是針對農村地廣人稀和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的特點,建立適合農村的開放式服務結構。在各鄉村建立技術層次的服務網點,採用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的人員擔任技術人員,並促進各網點間技術人員的技術交流。

  範文二:農業機械維修與保養的思考

  1農業機械的保養

  農機在使用過程中,要按照“養重於修”原則進行操作[1],使用程度要與保養程度成正比,切忌出現過於一味使用,從不養護的情況。農業生產多數是大型生產,在應用操作中會隨著生產程度的擴大,加大農業機械的耗損,這就要有計劃的做好定期保養工作,按照使用頻率和次數做出相應的保養原則和標準,保障農機時刻以優良的狀態進行生產。

  1.1農機潤滑性的保障

  對農機的保養要做到具有優良的潤滑性,操作中會用到的電器裝置要保證其效能的優良,在農機的保養中要做好對水、油、氣的處理,使農機的技術狀態時刻保持良好;對農機潤滑性的檢查要及時可靠,保障機械運作處於優良狀態。

  1.2農機冷卻水的選擇

  農機在使用之後要及時的擦拭、清洗,對於擦洗時的水溫選擇也是很有講究的;冷卻時如果使用硬水就會與空氣中的氧結合,會出現水垢,從而使機械的冷卻能力降低,還會破壞農機的結構組織,影響機械壽命。在對農機冷卻時,冷卻水要選擇軟水,加入冷卻水的時候把握好時機,要在清潔工作完成後,及時加入,並立刻對水箱加以密封。

  1.3農機磨損情況的檢查

  要制定合理定期的磨損情況檢查,在檢修過程中要仔細檢查是否有變形異常的零部件,並及時做好更換工作;檢修的過程中要做到面面俱到,杜絕走馬觀花的行為,對所有機械逐一的排查,發現脫落或鬆動的狀況要及時處理,避免因機械問題耽誤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

  1.4農機清潔工作的操作要求

  農業生產多數是在室外操作,且容易與水、泥、灰塵接觸,會對農機造成嚴重的汙染問題,這就需要對進行農機定期的清潔,保證不會因為泥垢過多使其部位生鏽,要隨用隨清,並在表層和容易忽視的部位塗上防止生鏽的油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要結合濾清器的使用,做到定期養護和更換廢舊零件。

  2農業機械的維修

  2.1農機維修要具有維權意識

  目前很多地區的維修市場不夠完善,存在的問題就是技術落後,工作不負責,更有甚者故意破壞農機,對很多農機的持有者造成嚴重的損失。農機維修質量不達標或者惡意破壞農機,在法律屬於侵犯合法權益的行為。如何降低這種行為的出現頻率,保證農機安全和農機持有者的權益。不僅需要合理選擇正規維修地,要秉持理性意識,且具有維權意識。不僅需要農機持有者的努力,當地管理部門也對農機維修市場進行規範管理。

  2.2農機維修要選擇正規的維修廠家

  當農業機械發生故障後,要選擇正規的維修廠家,使農機維修質量得到可靠保證。第一,不正規的或缺乏資質的維修點,因缺乏專業的故障檢查裝置,只能進行表面或簡單的故障維修。農機故障往往是連鎖反應,不正規的維修點很難做到標本兼治。第二,照經營的維修人員,可能瞭解一些基本的農機維修常識,在農機維修時如果盲目進行修理,很有可能引發事故,起不到維修農機的效果,可能給自己和農機手帶來身體傷害。

  2.3農機的大型修理應由農機修配廠承擔

  當農業機械出現嚴重故障,需要更換髮動機、內燃機等大型部件時,由於涉及到較為專業的維修知識,一些農機手往往會顯得手足無措。可以將發生嚴重故障的農業機械交給專門的農機修配廠進行處理。對於農機維修廠來說,大修前要對故障農機進行檢查,在故障排除之後,還應進行執行除錯,確保各項作業功能正常發揮。與此同時,地方農機監管部門也要加強農機維修的監管和審查工作,定期對負責範圍內的農機維修廠進行檢查,保護農機手的合法權益,一旦出現農機維修亂收費現象,必須追究維修廠的責任,同時採取一定的懲罰措施。

  3農業機械維護方法的綜合分析

  就上述分析,筆者就農業機械的維護方法進行綜合分析。

  1要做到五個乾淨。五個乾淨,指的是在農業機械維護中的各個部分清理要求,一要清理燃油,二要清理空氣,三要清理水,四要清理潤滑劑,五要清理農機具本身。

  2在春季進行春耕的過程中,要對農業機械進行維護。農業機械在春季來臨的時候不利於維護,由於溼度較大並且溫度不高,容易在春寒時引起機械內部的結冰,此外還伴有其他的情況出現[2]。

  4結束語

  雖然近幾年農機裝置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在農機的保有量和質量上做的很不錯,但是由於各種因素,農機的維修和保養工作卻無法得到同步的發展。這就要求政府加大宣傳力度,同時派遣技術員升入基層進行指導。管理部門要指導農機使用者重視農機的維修和保養,將農機維修和保養工作做好,就是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保駕護航,才能夠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

機械裝置工程師論文
淺談機械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農業機械論文
農業機械論文發表
智慧化農業機械論文
關於農村電影論文
關於計算機的論文
關於企業轉型論文
工業機械論文
關於企業誠信論文
關於創業的議論文
關於企業培訓論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