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考古的天津大學論文模板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國內最近的十餘年,考古無論從理論、方法還是實踐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一

  考古遺址誰在看

  摘要:基於問卷調查的資料統計分析表明,公眾在參觀文化遺產景點時,對各類專案的興趣程度從文物本體到周邊產品、娛樂消費專案依次降低。文化資本對一個人的考佔遺址認知程度影響最大,印教育程度越高,越喜歡讀書、旅遊的人認知程度越高,收入水平則與遺址認知程度之間沒有顯著關聯。同時,對於“公眾”概念本身,通過因子分析進行興趣型別的細化具體分成新興技術、感觸互動、宣傳解說、娛樂消費四類,各類公眾體現出不同特徵,有助於今後考古遺址闡釋與展示更具針對性。

  關鍵詞:考古遺址;公眾;認知;態度;資料分析

  一、背景與方法

  公眾考古近年來逐漸成為文化遺產領域熱點課題。具體而言,公眾考古涉及兩個核心概念之間的關係,即公眾與考古的關聯。在實踐層面,公眾參觀、參與考古的活動逐步開展,各類微信平臺紛紛建立,甚至誕生了不少以通俗甚至娛樂化的語言介紹考古知識的媒介。這類實踐遵循一個基本預設:公眾對考古的認知程度並不高,但有足夠的興趣,需要創造通俗易懂的資訊,通過各類媒介――如新媒體平臺、參與考古活動、講座等,滿足其興趣,提升其對考古的關注度與認知水平。

  不過,這條預設並沒有對一個核心概念――“公眾”進行詳細辨析。公眾,並非泛指“所有人”,而應認識為具有不同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的群體。這些不同的背景,同時反過來影響著他們與考古之間的關係。例如,不同群體對考古的興趣程度、興趣點、認知程度、展示闡釋方式的需求等等,都可能不盡相同。“娛樂化”、“萌化”的語言是否真的可以引起人的足夠興趣和重視?甚至可以說,在現有狀態下,是不能指望某些群體對考古產生興趣的。因此,有必要對“公眾”進行細分,並對影響其考古興趣、認知以及需求的要素進行考察,才能更有效的制定公眾考古的具體策略,避免想當然的“專家視角”。

  本項調查的資料,主要來自於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大遺址保護跟蹤研究”所發放的公眾調查問卷,問卷主要考察公眾對“大遺址”概念的認知與態度,其中多組變數可進行深入分析,幫助我們理解公眾的具體細分群體,及其對考古和考古遺址認知與興趣的關係。

  問卷於2013年6月至9月通過網路和實地發放,共回收有效問卷1592份,其中網路調查所佔比例為44.7%,實地調查地點包括北京東城區和豐臺區、陝西西安、山西太原、河南鄭州、雲南昆明和山東東營。問卷發放同時採用入戶調查和街頭訪問兩種方式。資料分析通過統計軟體SPSS19進行。受訪者基本資訊如下:

  二、公眾的考古認知及其影響因素

  首先,針對公眾的考古認知水平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這項分析中,筆者將從事“文博行業”的受訪者暫時篩除,以確定分析物件為純粹意義的“公眾”,之後會將文博行業從業者與普通公眾進行對比分析。

  1.考古遺址認知程度

  為測量受訪者對考古遺址的認知程度,問卷設計若干問題,包括對“考古”、“遺址”等幾個概念是否聽說過,是否能準確判斷出哪些是考古遺址。問卷同時設計了一些關於文化遺產和自然保護領域的其他概念,作為參考對比選項。結果表明,大多數受訪者94.4%聽說過“考古”的概念,並能夠準確說出考古工作的內容――通過研究古代社會遺存來研究人類歷史。

  在18個相關概念中,大多數概念的認知程度普遍較高,但“考古遺址公園”的認知率73%比“自然保護區”9%和“國家森林公園”94.9%的認知率低了二十多個百分點,文化遺產日的認知水平也一般68.5%,認知率最低的則是“大遺址”,只有34.7%的人聽說過這個概念。

  對遺址的判斷,問卷選擇了10個遺產地,要求受訪者判斷其“是否屬於遺址”。這些遺產地中,屬於遺址的包括北京圓明園、西安兵馬俑、安陽殷墟、西安大明宮、北京周口店,不屬於遺址的包括西安大雁塔、北京故宮、龍門石窟、平遙古城、拉薩布達拉官。錯誤答案中選擇是考古遺址比例最高的是龍門石窟66.9%的人將其認為是遺址,略高於正確答案中選擇率最低的大明宮65.6%的人認為其是遺址。我們可以推測,回答問卷的受訪者在其拿不準時,往往傾向於選擇“是遺址”,這也是造成將非遺址選為遺址的比率高於相反情況的原因。另外,問卷還提供了一個“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的選項,結果表明,殷墟、大明宮是“名氣”最小的兩個遺址,分別有12%和8.9%的受訪者表示沒有聽說過;而圓明園和故宮則幾乎是滿分。這與我們平日中的印象相吻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通過將每一道題的回答賦值的方式,計算每個個案在考古遺址認知程度上的得分。這個得分的計算方式如下:

  A:考古概念聽說過1分/沒聽說過0分;

  B:正確認知考古內容選擇正確選項一選擇的錯誤選項數量,即最高分1分,最低分為一3;

  C:大遺址、考古遺址、遺址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4個概念每聽說過1個得1分

  D:遺址判斷判斷正確1分/錯誤0分,即最高分為10,最低分為0。

  最終,考古遺址認知程度總分=A+B+C+D,最高分為16,最低分為-3,

  下面兩張圖表,上圖是普通公眾的考古認知得分,下圖是作為對比的文博行業從業者認知得分。對比而言,文博行業的平均分11.59比普通公眾9.71高約兩分,文博行業有效的151個案例中,有13人完全回答對了所有問題,比例大大高於普通公眾1352個案中有10人。這也能夠表明,本調查對考古認知程度的測算符合客觀情況。

  具體看普通公眾的得分情況,有10位受訪者完全答對了關於考古遺址知識認知的所有問題,最差的受訪者得了2分。大多數受訪者的得分集中在9分到11分之間,其分佈符合正態分佈,測量結果是可靠有效。

  總體而言,如果將遺址認知總分的滿分設為100分的話,那麼眾多受訪者對於考古遺址的認識程度處於及格分數線周圍,他們大都屬於聽說過考古,能夠正確認識考古,聽說過部分與考古相關的概念,不太瞭解大遺址,而且對考古遺址的判斷能力一般。   根據上述資料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即普通公眾對於和考古遺址相關的概念,至少從“聽說”的角度而言還是比較高的。無論是通過廣播電視還是其他渠道,說明這些詞彙在資訊傳播中得到了比較好的傳遞。但是,對一個概念是否認知其內涵和意義則是另一個情況。許多公眾僅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對考古和遺址有偏見和誤解。比如有些人可能通過電影、電視的渠道聽說過“大明宮”這個詞,但完全不瞭解這個詞究竟指的是什麼內容。同時,儘管“聽說”率較高,但相對其他一些概念而言,遺址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文化遺產日等近年來新出現的概念的認知度明顯低於其他相似的概念,說明公眾接受新知識新概念尚需要一個過程。

  2.影響考古認知的因素

  測量哪些因素對受訪者的遺址認知水平構成影響,需要運用相關分析的手段。需要說明的是,在社會現象之中,相關關係不一定等於因果關係,A與B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相關,不意味著A是B的原因。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很多,第一,可能B是A的原因;第二,也可能是另外一個元素C對A和B同時構成影響,造成了A變化B也同時發生變化,後一種情況我們稱為“虛假關係”。所以,在進行相關分析時,不僅要分辨不同變數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還要判斷是否其關係是一種虛假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引入越多的控制變數,會讓其關係越發清晰。如果A和B在第一層分析中呈顯著相關,但在引入變數C之後,其相關關係消失了,便可推斷其為虛假關係。

  比如在我們的分析中,如果單獨計算個人收入和“考古認知程度”的關係,會發現其結果為顯著相關0.221。但是,如果引入“學歷”作為控制變數,前面的相關關係便消失了0.048,而學歷成為了更為重要的影響因素0.79。如下表顯示,可以看出,學歷比收入對個人考古認知程度更具決定性。

  假設有若干種個人的背景因素對其考古認知程度會造成影響,這些因素包括:

  1.生理因素性別、年齡

  2.經濟社會因素學歷、收入、是否為文博行業

  3.生活興趣因素業餘時間的活動

  我們預設一個人的經濟、社會背景對其考古認知程度具有重要影響,所以,首先引入學歷、收入、是否為文博行業三個變數模型1;其次,個人在業餘時間的興趣也與其考古認知程度相關,增加7個興趣變數模型2;最後,增加性別和年齡兩個生理變數模型3,作為控制變數。因此,整個迴歸分析為三個層次。

  分析結果如下:對“遺址認知程度”構成主要影響的因素包括經濟社會因素中的學歷、文博行業,興趣因素中的讀書、旅遊,以及生理因素中的性別。

  1.學歷越高,認知程度越高。學歷每增加一個層次,認知程度增加0.6分;

  2.文博行業認知程度高於非文博行業,控制住其他相關變數後,文博行業比非文博行業的認知度得分高1.3分;

  3.熱愛讀書、旅遊的受訪者比不熱愛這兩項的受訪者,認知程度高0.92分和0.58分;

  4.男性認知程度高於女性,平均高出0.42分。

  除此之外,無論是個人收入、年齡,還是其他業餘時間的興趣,均對其遺址認知程度不構成顯著影響。

  由此可見,在控制了相關變數之後,我們發現:一個受訪者是否是文博行業從業者,對其的遺址認知程度具有最決定性的影響;教育水平具有顯著的正面相關性,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對遺址的認知程度也越高。進一步分析發現,雖然教育水平與收入水半旱正相關趨勢,但收入水平對一個人的遺址認知程度不構成影響。即:同樣收入水平下的兩個人,學歷高者,考古認知水平高於學歷低者;同樣學歷水平的兩個人,收入高者,考古認知水平與收入低者沒有差異。對於讀書和旅遊對遺址認知具有正面顯著影響,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對一個人的個人知識素養的塑造是正面的,因此對其認識歷史遺產也具有正面效果。

  如何解讀上述影響因素?每個個體具有三種主要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是指個人所處的社會位置為其帶來的資源;文化資本是其獲得的文化知識和資源。根據布迪厄的理論,文化資本是影響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一個人的文化資本的獲得首先是通過教育,其次是通過各種文化活動的參與得以提升。可以認為,一個人對考古遺址的認知程度,是其個人文化素養的一個重要表徵,而決定其認知程度的,則是他所具有的文化資本。根據上述統計分析,很明顯,教育水平、讀書、旅遊三個變數構成了獲得文化資本的主要內容。而其所處的行業,是否是文博行業,從某種程度起到了社會資本的功能。而經濟資本不具備任何相關性。

  但是,當我們把文博行業、學歷作為影響因素,把收入水平作為受影響因素,進行迴歸分析,我們發現,儘管總體上文博行業與其收入沒有顯著相關,但在控制了學歷變數後,文博行業的收入顯著低於同學歷的其他行業。具體迴歸表格如下,當不考慮學歷時,文博行業人員比非文博行業工作人員收入水平低0.19個單位1個單位=一個學歷層次 見模型1;而當引入學歷作為控制變數後,在同一學歷水平上,文博行業的收入比非文博行業收入低0.44個單位見模型2。

  另外,通過檢驗,文博行業變數與學歷、讀書、旅遊均成正相關關係,即文博行業的人具有更高學歷0.27,更喜歡讀書0.14和旅遊0.07。

  因此,通過對上述關係的判斷,我們可以進一步將一個人對遺址認知程度的影響因素化約為如下的關係圖:

  三、公眾對展示闡釋方式的興趣與態度

  1.對展示手段的興趣

  公眾在參觀文物景點時,對哪些專案感興趣,不僅涉及考古遺址的展示與闡釋,同時也關係到文物利用的相關事項。首先看受訪者對展示手段的興趣度。問卷在列出專案後,給受訪者3個選擇:“感興趣”,“無所謂”,“不感興趣”,分別賦值為2、1、0。下表列出的是全體受訪者在各個專案上的興趣得分:

  得分最高的是“真文物”,其次依次是“參觀/參與考古活動”、“說明牌”和“導遊員解說”。這四項名列前茅,說明大部分公眾參觀文物景點時的主要興趣點還是在本身與考古和文物密切相關的專案上。微縮模型、宣傳片、文史講座、數字模擬、宣傳冊等專案得分接近一半,而最不受歡迎的則是“身著古裝拍照”和“購買紀念品”。   如果做些簡單的歸類,我們可以看出,公眾對文物景點的興趣以文物本身為核心,形成一個從文物到展示闡釋再到附帶專案的層次格局。其興趣隨著專案距離文物實際的距離拉大而減小。即使近年來新技術和宣傳手段不斷推陳出新,但真正承載一個考古遺址對於公眾的吸引力的,還是具有足夠價值的“乾貨”。

  2.因子分析――公眾興趣的細分

  對公眾的分類研究,有助於我們判斷不同人的型別和需求。上文呈現的公眾興趣的程度,只是從巨集觀角度列出了不同專案受總體遊客青睞的程度。而具體的公眾類別分析,則要藉助於統計學的因子分析。簡而言之,因子分析是將若干變數經過計算,化約為少數幾個具有相同特質變數的過程。如果我們將上述14類專案視為14個產品的話,某類公眾對其中幾項產品的興趣度,可能具有一致性。換句話說,某類人喜歡A產品,其同時喜歡C、D、G產品的可能性也很大。通過因子分析,我們可以將不同型別的公眾根據其對不同產品的青睞度做出區分。

  通過分析得出如下表格,興趣選項被依次歸為4類,並且得出各自的因子數值。然而,因子分析只是我們化約變數的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分析得出的類別,歸為一類的具體專案有什麼共同特徵?這是對新產生的類別命名的關鍵。根據仔細比對,我們將其分別命名為:

  組1:新興技術類:包括互動觸控式螢幕、微縮模型、歷史場景數字模擬、自助導遊器;

  組2:感觸互動類:包括真文物、文史講座、參觀/參與考古文物;

  組3:宣傳解說類:包括導遊員解說、經典宣傳冊、宣傳片;

  組4:娛樂消費類:包括身著古裝拍照、購買紀念品、文化演出。

  這四個類別分別對應著遊客的四種傾向,由於其分值之間不具相關性,所以以其分值為基礎,進行進一步的迴歸分析,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遊客的背景與其興趣度之間的相互關係。不過,值得提出的是,“說明牌”在統計分析後,並沒有被劃分為任何一個類別,屬於相對獨立的一類。

  3.興趣影響因素

  下面將通過迴歸分析的方式,對這四個類別的影響因素進行解讀。我們以這四個類別分別獲得的公因子得分為因變數,以體現受訪者個人背景的因素作為自變數,具體結果如下:

  對四類興趣因子產生顯著影響的要素包括如無具體標註,則為正相關:

  組1:新興技術――學歷、年齡負相關、舞臺演出、遺址認知;

  組2:感觸互動――行業、讀書、音樂、旅遊、遺址認知;

  組3:宣傳解說――收入、年齡、運動、志願、遊戲負;

  組4:娛樂消費――學歷負、收入負、年齡負、讀書負、舞臺演出、遺址認知負。

  將以上結果彙總在下表中,能夠清晰看出各因素和興趣因子的關係,紅色表示正相關,綠色表示負相關。

  有幾點需要進行分析。一是各類興趣因子所受影響的因素並不一致,比如學歷高低只對新興技術興趣具有正面影響,收入高低只對宣傳解說興趣有正面影響,而遺址認知程度高低則與是否喜歡宣傳解說類專案無關。

  第二是除了喜歡觀看舞臺演出的受訪者更可能喜歡娛樂消費類專案之外,娛樂消費類專案與學歷、收入、年齡、讀書、遺址認知呈顯著負相關。即學歷越高、收入越高、年齡越大、讀書越多、遺址認知程度越高的受訪者,越不會喜歡娛樂消費類的專案。或換言之,這類人蔘觀考古遺址的目的和需求並非娛樂消費,而是其他專案。

  第三是我們可通過這個表格對具體的展示、闡釋方式提供建議。比如,新興技術類的展示、闡釋專案的吸引力針對的是學歷高、遺址認知度高而年齡相對年輕的遊客,那麼其設計便可以根據這個結果,提升內容的知識性,針對年輕人的心理進行文字的撰寫,避免過度說教。另外如宣傳解說類專案對收入高、年齡高且更願意參加運動和志願活動的人更有吸引力,這類人應是社會地位較高的一類人,在設計這類專案時,便可以考慮在解說詞中加入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社會責任、社會參與等方面內容,以鼓勵其積極參加,並通過自身的資源帶動周圍人參加這類活動。

  4.對遺址展示設施的態度

  最後,問卷針對遺址的展示設施外觀設定了一個問題:“設想考古學家發現了一處古代遺址,您可以去參觀,您希望它是什麼樣子的?”由於大部分作答者沒有考‘佔學專業背景,其態度可反映普通公眾在參觀考古遺址時的喜好和傾向。結果顯示,公眾對考古遺址修建任何形式的保護棚都比較不認可,獲得支援最多的選項是“挖掘出來什麼樣就保持什麼樣”;另外“用圖片或文字等說明牌在遺址旁介紹它的情況”和“通過推測,把遺址的大小、範圍、形狀、空間、結構、材質等用其他方法模擬出來”也獲得了一半左右的支援。與之相反,修建簡易棚、古代樣式或現代樣式的房屋作為保護棚的方式都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支援,甚至不如完全復原獲得的支援率高。

  這個結果說明公眾對遺址的態度是,對遺址本身,傾向於讓其保持一種遺址的“殘缺狀態”,通過模擬等方式對其進行展示,並最大程度希望獲得能夠激發其“想象力”的遺址外觀。一個普遍的傾向是拒絕“新建築”,哪怕是對遺址保護具有重要作用的簡單的保護棚,從心理上也難以接受。

  將這個結果與上面所述的參觀者對不同專案興趣的結果可以對照著分析。我們可以將遊客的興趣和其對考古遺址外觀的傾向分別分為三個層次:

  因此,資料已經明確告訴我們,公眾對遺址的看重程度存在著一個直觀接觸一精神感悟一休閒娛樂三個層次的差別。這也提醒著遺址展示和闡釋的工作者,在關注進行旅遊開發之前,應該先對遺址本體的價值及其展示闡釋的方法進行仔細考量。換句話說,如果遺址本身可看的、可觸控和理解感悟的資訊非常有限,即使娛樂設施和方案做的再精彩,對於潛在遊客來說,也是不具備任何吸引力的。

  四、結論

  1.公眾對考古、遺址、大遺址等概念的認知水平及格。其中,對除大遺址外大部分概念的聽說程度較高,但對遺址的真正含義理解不夠。大遺址作為一個概念,知曉率偏低。

  2.對文物景點的專案興趣從文物到周邊產品依次降低。去文物景點,公眾主要還是對與文物本體相關的內容最感興趣,對與文物本身的互動和知識興趣濃厚,對採用新技術新方法進行展示和闡釋的方式接受度一般,對導遊、宣傳冊等講解宣傳方式興趣度一般,對最外圍的娛樂休閒要素興趣度最低。文博行業與非文博行業存在顯著差異,前者認知度更高,對新興技術和感觸互動類專案興趣度更高。

  3.公眾對遺址外觀的傾向性明顯,基本上呈現對簡單的外觀傾向性高於複雜的外觀。在公眾意識中,遺址本體動的越少越好,模擬展示和說明牌屬於簡單的闡釋方式,能夠激發一定想象力;而大部分公眾對在遺址本體上修建任何型別的建築均不太能夠接受。

  這對遺址的展示和闡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問,如果大部分人都傾向於對遺址進行簡單的展示和闡釋,而不是進行大規模保護建築的建設,那麼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的建設是否對促進遺址的展示有實質意義?誠然,公眾對遺址保護中保護棚的重要功能可能理解不夠,僅從視覺觀感的角度去進行判斷。但即使如此,簡單的保護棚,加上有效的模擬展示以及說明牌的引導,是否足夠達到對遺址進行展示和闡釋的效果?

  4.文化資本要素對認知程度具有影響,經濟資本影響不大。一個人所掌握的文化資本越高,其對遺址的認知程度越高;但一個人是否有錢,對其認知遺址的程度沒有任何影響。同時,文化資本背景對受訪者對娛樂休閒類的專案具有負相關性。即一個人文化程度越高教育水平高、愛讀書、愛旅遊,遺址認知程度高,其越不會喜愛文物景點的娛樂休閒類專案。

  這一點給我們很多啟示,可以進一步追問:這些人對休閒娛樂類專案不感興趣,是因為其發自內心地排斥這些專案,還是因為目前國內文物旅遊的休閒娛樂類專案太過庸俗,導致其觀感不佳?如果是前者,那麼開展遺址旅遊的周邊休閒專案面臨的困境會很大,將難以避免只能吸引文化層次較低遊客的侷限性。而如果是後者,那麼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可以激發這些文化層次較高的人去進行消費?消費什麼樣的產品?這都是需要進一步考量的問題。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小學教師論文模板
創新專案論文模板
相關知識
關於考古的天津大學論文模板
關於司機的英語簡歷範文模板
關於機械的英語簡歷範文模板
北京大學論文模板
關於考研的工作證明範文
考試心得體會範文_關於考試的感想體會範文
關於考試的日記中學生滿分範文
關於童年的優秀小學作文
有關於財政的碩士畢業論文
關於網路的市場營銷論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