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教案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岳陽樓記》優秀的教案設計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2、瞭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學習品味、鑑賞課文。

  4、體會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回顧複習。

  二、學習最後一段,體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內蘊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概況,記了登樓所見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為一篇“記”,寫了這些也夠了,但作者的本意卻不在寫景抒情,而在於由此引出一番振聾發聵的討論來。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筆鋒突轉,提出了一個“古仁人之心”來,並且指出“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小組學習討論。

  1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有何不同?

  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係,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係。那麼跟什麼有關係呢?

  3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4作者為什麼要議論這種也許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2、交流:

  1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裡?

  明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這樣看來,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係,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係。那麼跟什麼有關係呢?

  明確: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係。他們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國家命運相關的。

  3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明確:有。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後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或憂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4、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並不存在。聯絡第一課時介紹的有關作者的資料,說一說作者為什麼要議論這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這種“先憂後樂”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提出這種理想化的人物來,正是為了“假託古人,自寫懷抱”,表明自己本來就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雖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後一句自明志向,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敘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意圖。

  三、理清課文思路,把握文意

  1、分析課文各段之間的關係。

  第一段敘事:是全文的引子,簡介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下文的寫景、議論、抒情都圍繞如何對待貶謫而展開。

  第二段寫景:總寫洞庭湖的景觀,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

  第三、四段寫景、抒情:分寫洞庭湖或陰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覽物”者的不同感受,為下文發表議論、申述抱負作好鋪墊。

  第五段議論、申志:緊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達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抱負。

  2、理清課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為第一部分,交代寫作背景、作記緣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為全文主體,第二段寫洞庭湖全景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第三、四段兩個排比段分寫“覽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評價作者的思想觀點和現實意義?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仕途進退的原則,這是他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表現。他的憂君思想固然帶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但他那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鑑和教育意義。

  4、瞭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簡介背景:滕子京與范仲淹同榜考中進士,兩人的友誼是從這時開始的。滕子京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終於被貶謫守嶽州,心裡很憤慨。

  范仲淹很擔心他惹出禍來,想找機會勸他,恰好趕上他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就借題發揮,寫出自己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勉勵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時范仲淹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此文是勸友也是自勉。

  2概括中心:文章通過對遷客騷人登樓時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政治抱負。

  5、拓展延伸: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樂在後,能時時處處憂國憂民,這種閃爍著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對我們後人是一種鞭策,是一種教育。回望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的歷史,這樣的人物數不勝數。你能從我們學過的古詩文中找出這樣的例子嗎?

  二

  1.相關基礎知識

  1匯入及作者簡介:

  “《岳陽樓記》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不僅文辭優美,結構嚴謹,而且立意積極,書寫了作者偉大的抱負。其中有一句話已經成為不朽的名言。每當人們談生活理想,談偉大志向時常常加以引用。

  哪位同學能準確地說出這句話?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請同學們解釋這句話的含義

  天下的人還沒憂,自己先憂,天下的人已經樂了,自己才樂。一個封建士大夫怎麼會具有這樣的抱負?又為什麼要在這篇散文中表明這樣的抱負呢?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作者是怎樣一個人。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年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幼年時家境貧寒,刻苦求學。生活的窮困時他可能瞭解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二十七歲中進士。入朝做官以後,一再上書朝廷,議論國事,主張革除積弊,改良政治。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他做了參加政事副宰相後,提出了“明黜”、“擇長官”、“均公田”、“修武備”、“減徭役”等十條改革當時政治弊病的意見。受到守舊派的排擠,被罷去參知政事之職,以後出任地方官。

  范仲淹很重視邊防事物,他監守西部邊疆抵禦西夏的業績當時廣為流傳。他能詩、能詞、能文。死後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陽樓記》是他貶到鄧州後應好友滕子京的邀請而寫的。滕與范仲淹是同年進士,曾在防禦西夏方面做過貢獻,後被人誣陷,一貶再貶,與慶曆四年春謫守巴陵。文章就是從“謫”字下筆的。

  2朗讀全文,熟悉生字難詞

  2.內容理解

  一朗讀第一段,思考討論、交流:

  1岳陽樓在什麼地方?

  2滕子京怎麼會重修岳陽樓呢?哪一年修的?重修有何特點?

  3“屬”什麼意思?這一段講述了什麼內容?哪個詞對全文起重要的作用?

  4背誦第一段。

  二朗讀第二段,思考討論、交流

  1巴陵是怎樣的“勝狀”?用了哪些語言描繪出洞庭湖的氣勢與景象?“夫”在此作什麼解釋?

  2“勝狀”“大觀”兩詞怎樣解釋?

  3“前人之述備矣”一句作何解釋,起何作用?

  4用哪個連詞轉的?洞庭湖是怎樣的交通要道?怎樣由景而人,由人而情的?

  要點點撥: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二十二個字,洋洋灑灑,一氣呵成,使洞庭湖的雄偉氣勢與萬千景象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銜”與“吞”字形 象地寫出湖與山與江的關係,湖銜著遠處的山,吞納長江的水,湖面廣闊,無邊無際,水勢盛大,浩浩蕩蕩。“朝”與“暉”寫朝夕的變化,景色畢具。而這洞庭湖勝景是在岳陽樓上看到的,居高臨下,極目遠眺,盡收眼底,真是美不勝收。

  三學習第三段

  1同學讀、譯第三段,譯後落實下列字詞:

  2作者描繪了兩幅怎樣的畫卷?怎樣描繪的?情與景的關係如何?這一部分究竟寫“同”還是寫“異”?為什麼?

  先繪一幅陰雨天氣的淒涼圖景,抓住霪雨、陰風、濁浪繪恐怖,抓住天地暗淡繪陰森,抓住交通阻絕繪悲涼,抓住虎嘯猿啼繪淒厲。作者描繪時使聽覺、視覺、聲響、色彩互動為用、把“滿目蕭然”景象寫得淋漓盡致。

  再描繪了一幅風和日暖的歡樂畫卷,與前一幅構成了鮮明的對照。陽光明媚,水天一色,飛的、潛的,動物、植物,生機勃發,香色兼備,皓月漁歌,情趣盎然。

  由於“物”異,故“覽物之情”迥然不同,一悲一喜,情隨景移。

  作者繪景時靈活地運用了四字句,對偶句,韻律和諧,平仄相間,讀起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

  3反覆朗讀第三段,注意字音、氣勢與感情。

  這一段形似寫“異”,實則寫“同”。陰與晴是景“異”,悲與喜是情“異”,然而悲也好,喜也好,未擺脫個人寵辱得失的羈絆。這一點是相同的。

  那麼,作者是否贊同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呢?作者對此持什麼態度呢?師生欣賞文章最後一部分。

  4齊讀最後一段,要求句讀分明。

  作者對上述情隨景移的人持什麼態度呢?怎麼加以否定的呢?“嗟乎”起何作用?

  “嗟乎”一嘆表明了惋惜、否定以及要發表議論的心情。然後用委婉的筆法的筆法,借“古仁人之心”申述自己的抱負。

  議論時從感嘆下筆,然後運用兩個設問句發人思考。古仁人之心“異”在哪裡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總提,然後分述“仁人”之樂,最後明確表達自己的志向與抱負。

  進亦憂,退亦憂,是憂國憂民的“憂”,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責任感,因而第二句引出“仁人”之樂時,作者斬釘截鐵,豪情橫溢的說:“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最後,僅結一句,突出精神境界的高尚。行文至此,主題畢現,壓住全文。既自抒抱負,有規勸好友,曉諭世人。

  最後寫明作記時間。

  這一段兩嘆三問,搖曳跌宕,感慨至深。

  5開展討論,總結全文。

  文章的主題該有怎樣的認識?

  一個封建文人能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是難能可貴的,在當時具有積極的意義,在今天仍有借鑑的作用。

  今天時代不同了,時代要求我們具有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高尚情操。我們應自覺的擔負起振興中華,繁榮祖國的重任,反對個鄙棄那種一事當前先為自己打算的卑鎖思想。

  3.形式把握

  同學們覺得這篇名文好在哪裡?請作具體說明,或立意,或語言,或結構,或寫法。

  總結:該文具有記敘和議論、散文和韻文的特點,敘述、描寫、抒情、議論渾然一體。

  文章從作記寫起,進而寫景,由景及人,又寫人到寫志,逐步深化,環環緊扣。寫景勾畫渲染,形象鮮明,境界逼真;寫情洶湧酣暢,語出肺腑;而寫情寫景都是為了寫志,彈理想,言抱負。

  4.語言揣摩

  語言鏗鏘,句法勻稱整齊,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對偶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這篇名文就是如此,要反覆吟誦體會。

  三

  知識與能力目標

  1、 學習和積累文言詞語,有感情地品讀鑑賞,流暢地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把握全文思路,學習本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駢散結合的句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深入體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發學生樹立胸懷天下,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學習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結合時代背景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境界。

  教學步驟:

  一、 情境匯入

  多媒體播放洞庭湖、岳陽樓的風景畫面,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岳陽樓上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自古以來就與江西的滕王閣、湖北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是令人神往的江山勝地;岳陽古稱巴陵,位於洞庭湖與長江匯合處,枕山帶湖,為巴、蜀、荊、襄之要衝。北宋慶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應朋友之約,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千古名文《岳陽樓記》從此聞名於世。

  二、 資料展示,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

  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與范仲淹、岳陽樓相關的資料,實現資源共享。

  多媒體顯示:

  1、范仲淹簡介

  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蘇州吳縣現江蘇省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宋仁宗天聖1023~1031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寶元三年1040,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屢立戰功。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還朝,任參政知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於慶曆五年貶放鄧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後諡號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2、岳陽樓簡介

  岳陽樓是岳陽城的西門樓,緊靠洞庭湖,可以飽覽“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樓址在現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唐玄宗開元四年,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臨賦詩。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記後,岳陽樓遂名揚天下,便成了歷代著名的遊覽勝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也都有題詠。現在岳陽樓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記:古代一種不定文體,可以敘事、寫景、狀物、目的是在於抒發作者的情操抱負,或闡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常常是多種表達方式相結合。

  4、時代背景

  《岳陽樓記》是作者應好友滕子京之邀,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作。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去參政知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到鄧州今河南鄧縣任地方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遭誣被貶官至嶽州今湖南省岳陽市。滕子京治嶽州頗有政績,於是重修岳陽樓。並將此樓的歷史沿革、周圍環境、建築特點等寫了一封信,並附上《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作記。范仲淹瞭解滕子京被貶嶽州後一直很有感傷情緒,所以趁作記之機,借題發揮,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負,一面也含有對滕於京勸慰和他共勉之意。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洞庭湖湖景畫面,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多媒體顯示:注音

  滕ténɡ謫zhé日星隱耀yào淫雨yín霏霏 潛形 浩浩湯湯shānɡ薄霧冥冥bó mínɡ偕xié皓月 檣傾楫摧qiánɡ jí岸芷汀蘭zhǐ心曠神怡

  2、通假字:

  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託

  3、教師示範朗讀部分段落,學生跟讀。

  4、學生推選示範朗讀,師生點評。

  四、通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參考註釋,藉助工具書,自行疏通文句,翻譯課文,並畫出疑難語句。

  2、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疏通文句,翻譯課文,理解大意,討論疑難。教師點撥。

  3、教師出示重點詞義: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太守,官名,這裡是動詞,“做……太守”

  百廢具興荒廢了的事業,名詞 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增擴大

  舊原來的 皆全、都 何哉為什麼呢 求探求 心思想感情

  4、難句翻譯示例:

  ①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

  ②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它連線著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寬廣無邊。

  ③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④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照在湖面上閃著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潛的玉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比天下人憂慮在前,比天下人享樂在後。

  ⑦ 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志同道合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和具體層次內容

  1、教師要求學生複述各段大意並作簡要概括:

  第一部分敘事:第一段:記述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

  第二部分二----四自然段寫景抒情: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

  第二段:描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全景,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總

  第三段描寫湖上久雨陰晦的淒涼景象,抒發遷客騷人登樓覽物的傷感心情。

  第四段描寫湖上春光明麗的歡快景象,抒發遷客騷人登樓覽物的喜悅心情。

  第三部分議論第五段抒發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點明瞭文章的主旨。表達對騰子京的勸勉和歸箴之意。

  2、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六、概括本文成語

  政通人和 百廢俱興 浩浩湯湯 氣象萬千

  長煙一空 皓月千里 心曠神怡 春和景明

  七、歸納寫法

  1、敘事,寫景、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2、句式駢散結合

  3、對比手法運用

  4、結構總分寫法

  5、寫景虛實結合

如何制定開學計劃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
相關知識
岳陽樓記教案設計
幼兒畫太陽美術教案設計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
岳陽樓記人教版教案
岳陽樓記人教版註釋
竊讀記的教案設計
初二語文岳陽樓記試題及答案
離太陽最近的樹教案設計
初二語文醉翁亭記岳陽樓記文言文習題答案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