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論文結語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我國古代文學輝煌燦爛,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她歷史悠長,光彩奪目,創造了許許多多的文學經典形象和故事,因此我國古代文學經典是我們當代人值得不斷學習、探索、挖掘的富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古代文學論文範文一:留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課的調查與反思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課是留學生漢語言專業高年級學生的一門必修課。但國家漢辦《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對這門課的要求遠高於教學中學生實際能達到的程度。為解決其中的矛盾,本人對有關留學生進行了訪談和問卷調查。在此基礎上,本文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考核評價等方面對留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課進行了反思,最終期望將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建設成為一門師生共同全情投入的課程。

  [關鍵詞]留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課;調查;反思

  中國古代文學課是一門為漢語言本科留學生開設的文化類課程,其教學目標在國家漢辦編寫的《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中表述為:課程主要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知識,使外國學生較多地瞭解中國優秀的文學遺產,提高對中國古代文學的閱讀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想實現大綱提出的教學目標,我們要面對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本文通過對東華大學漢語言本科留學生的調查,嘗試找出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問題並思考解決的辦法。

  一、留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課的調查情況

  留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課的調查主要是圍繞留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課的相關情況進行的。調查的物件是東華大學漢語言本科的學生,他們都已經學過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通過問卷和訪談兩種調查方式,我們瞭解了留學生們對這門課的基本認識和態度。關於認識方面的幾個問題有以下一些。如第一題“對我來說,古代文學課是一門的課程”,90%的學生選擇了比較難和非常難;第四題“我認為,中國古代文學在漢語學習中的重要程度是”,有61%的學生認為重要或很重要;第七題“你認為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課對你將來的工作有幫助嗎”,82%的學生認為可能有幫助,18%的學生認為沒有幫助。由上可知,留學生對於這門課的實用價值是心存懷疑的,但對於課程的重要程度還是基本肯定的,原因是留學生認為中國古代文學課可以讓自己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而這門課對於留學生來說難度之高,在學生的選擇中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要學好這門課絕不是件輕鬆的事。學習者是否能學好一門課程,跟其對這門課的態度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調查問卷設計了不少有關學習態度的問題,如第三題“我學習這門課是為了”,這道題採用了多選的形式,95%的學生選擇了通過考試,得到學分;60%的學生選擇了讓自己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26%的學生認為古代文學作品的思想有吸引力。第六題“你對中國古代文學課感興趣嗎”,只有26%的學生表示對古代文學感興趣,其他學生則表示一般甚至不感興趣。第五題“如果學校有古代文學的講座和活動,你願意參加嗎”,只有11%的學生選擇了非常願意。第十七題“課外遇到關於中國古代的影視作品時,你是否會觀看”,21%的學生表示會很有興趣地觀看,79%的學生則表示可能會看。對於每週3課時的古代文學課的課時安排,85%的學生覺得正好,只有15%的學生覺得太少。可見,絕大多數學生學習這門課的目的性很強,就是要通過考試拿學分,他們對於中國古代文學本身的興趣是不太濃厚的。在訪談中有學生談到不感興趣的原因:“對於年輕人來說,這些傳統的文化有些無聊,我們更喜歡流行的。”但如果表現形式比較有吸引力的話,例如精彩的影視作品,大多數學生還是願意觀看的。僅僅一個學期,每週3課時的教學,加上留學生對古代漢語的陌生感,要達到大綱設定的目標幾乎不可能。但另一方面,學習者對於通過增加課時提升對這門課程的認識和掌握水平也並不感興趣。這就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留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課的反思

  在瞭解了留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的認識和態度之後,我們對這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方法等進行了反思和新的嘗試,希望能激發留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的熱情,使這門課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在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中,中國古代文學課屬於留學生文化課課程系列。它要求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概況,熟悉古代文學的重要樣式、源流變化及有代表性的作家,並要求重點學習詩歌、散文和小說三類體裁的作品。根據這一課程目標,國內出版了不少針對留學生的古代文學教材,如:宋尚齋編著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綱》;歐陽禎人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程》;王慶雲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分詩歌卷、小說卷和散文卷等。這些教材內容全面而豐富,但實際使用時,由於課時有限,有時連一半的內容都無法涉及,自然也就很難達到大綱提出的教學目標了。實際上,要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脈絡,就必須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但學生對這類知識的背景內容知之甚少,他們對中國歷史的瞭解僅僅停留在中國古代一些特別強盛的朝代名稱上,知道一些具體情況的學生少之又少,更不用說形成連貫的“史”的觀念了。缺乏基本的中國歷史知識,讓文學史的學習變得異常艱難。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不得不放棄這部分的內容,而把重心放在著名作家作品的介紹上。另一方面,在大綱要求的三類文學體裁中的散文和小說,一般來說原著文字都比較長。學生的古代漢語知識又少得可憐,即便給出註釋,其獨立閱讀也相當困難,自然談不上對文章的理解了。在散文中,諸子的散文如《論語》《莊子》《韓非子》等,有的是語錄體,有的是擷取一段故事,自成一章,作為留學生的學習內容還能被接受。其他型別的散文,一般篇幅較長,且用典之處比比皆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幾乎無從入手。而四大名著之類的小說,即便是節選,也得3000—5000字才能在情節上獨立成章,這樣長度的篇章對於留學生來說難度太高了。因此,只能採取視訊教學的形式,讓學生藉助畫面和簡單的人物對話來理解故事情節,品味作品的趣味性。基於以上考慮,筆者自編了一套中國古代文學講義。首先是大大減少了學習篇目,講義分為八章,共20篇作品。其中詩歌四章、戲劇兩章、散文一章、小說一章。在選取作品時,主要考慮與現代生活有相通性的作品。題材主要為愛情、人生哲理和社會問題三個方面。愛情題材有《詩經》中的《關雎》《蒹葭》;戲劇《牡丹亭》;漢唐宋詩詞中的《上邪》《江城子》《鵲橋仙》等。關於人生哲理的有諸子散文《論語》《莊子》《韓非子》選段;曹操的詩歌《步出夏門行》《短歌行》等。關於社會問題的有《感天動地竇娥冤》。從體裁方面來看,選擇了詩歌、散文、戲劇和小說四類作品,基本涵蓋了中國古代文學中最重要的作品形式。在實際教學中,詩歌和散文是在閱讀文字的基礎上再理解;戲劇小說則是在觀看視訊的基礎上,大概瞭解故事情節和作品主題即可。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誦讀作品的基礎上,瞭解作家的思想和作品的主題。希望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中國古人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欣賞中國古代文學之美。

  二不斷更新教學方法

  留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的教學方式與語言課的教學方式差別很大。語言課要求學生理解並能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生詞和句型,因此生詞學習、語法學習、生詞和語法的操練等教學環節是必不可少的。而古代文學課的側重點在於讓學生理解作品,領會作品的主題。其中出現的古漢語詞彙只要求會讀並明白意思,不要求能運用。同時,這門課與中文系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課也相差甚遠。一般來說,一篇古代文學作品對於中文系的學生來說,不能誦讀的字詞大約只有5%左右。但對留學生來說,即便最簡短的詩歌作品,不能誦讀的字詞也有30%—50%。對於字詞的理解就更不用說了,大多數學生寸步難行。因此,探索適合該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是必要的。

  1.重視誦讀在留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課上首先是重視作品的聽和讀。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詩詞和戲劇都是韻文,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感受節奏的規律和音韻的變化,從而欣賞作品的語言之美。儘管古代漢語生僻難懂,但是在標好拼音的基礎上進行朗誦,對留學生來說,也不再是件困難的事情了,而是為他們找到了一條接近如此難懂的中國古代作品的途徑。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先獨立閱讀文字,畫出不會讀的字詞,然後播放配樂的詩朗誦音訊,學生一邊聽一邊記錄下生詞的拼音。反覆兩次以後,請學生輪流朗誦詩句。在學生個別朗誦的過程中,教師隨時進行糾音。學生在傾聽其他同學朗讀的過程中也會提出疑問,老師也能及時解答。最後,教師再進行一次示範朗讀,同時對作品中的重點、難111點字詞再一次加以強調。最終,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整地朗讀整篇作品。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課堂上有了開口的機會,真正接觸和感受作品,學習的主動性就被調動起來了。為了激勵學生認真朗讀作品,筆者在期末考試中特別設定了一道朗讀題。

  2.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我們能夠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條件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多種感官並用,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從而降低教學難度,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其一,在朗讀作品的部分,老師讓學生對照文字,聆聽名家吟誦的錄音。有的是清晰的朗誦,有的是配樂吟誦。學生在接觸作品的開始就能體會到詩詞本身優美的韻律和節奏,同時又掌握了作品中字詞的發音。其二,當代流行歌曲中有許多歌詞是源自古典詩詞作品的。如鄧麗君的《在水一方》源自《詩經?蒹葭》,王菲的《但願人長久》源自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此外,王力巨集的《在梅邊》、動力火車的《當》分別是從《牡丹亭》和漢樂府民歌《上邪》中找到靈感的。當學習這些古代文學作品時,給學生聽聽這些流行歌曲,能一下子拉近學生和作品的距離,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減輕其畏難情緒。其三,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大多數戲劇和小說都被拍成了電影、電視劇。戲劇和小說的文字都比較長,但故事性卻很強。前者對留學生學習古代文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障礙,而後者卻是文學作品最容易吸引人的方面。在戲劇《牡丹亭》的講授過程中,老師先讓學生一段約6分鐘的音樂視訊,視訊中僅僅用音樂和人物的行動展示了該劇的基本情節,並沒有人物的對話。這樣一來,學生很輕鬆地瞭解了作品的大概內容,而且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間,學生彼此之間對自己所看到的畫面意義進行熱烈的討論,從而激發了大家進一步瞭解原著的興趣。在文字教學中,筆者又將其與青春版崑劇《牡丹亭》相結合,讓學生在人物具體動作的幫助下理解唱詞,大家邊看邊猜,整個學習過程很有趣味性。由上可知,多媒體技術在許多環節對教學有較大幫助。

  3.利用網路資源隨著網路的普及,大家可以很方便地查詢各類資料,這為古代文學的學習也提供了不少便利。要想理解一篇古代文學作品豐富的內涵,就必須瞭解其背景資料,但大量的中文背景資料對留學生來說又會形成沉重的負擔,因此,讓他們查閱母語的相關資料就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難度。例如學習《莊子?齊物論》節選時,課前要求學生在網路上查詢“莊子”的基本情況,特別是讓學生搜尋各自國家的網站,閱讀用其母語撰寫的“莊子”的介紹。原本莊子散文思辨性較強,瞭解其內涵的難度較高。但學生在閱讀了其母語相關介紹後,對莊子的核心思想有了初步的瞭解。在此基礎上,在閱讀文字時,學生在理解了字句基本意義之後,對文章要表達的哲理就基本有所領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另外,在查找了母語資料之後,還要求學生翻譯成中文,並能表達出來。期間,學生又鍛鍊了翻譯的能力,這也是學習漢語應該具備的一項重要的技能。

  三巧妙利用考核評價

  考核評價是一門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最重視的部分。怎麼考、考什麼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側重點。為了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我們讓這門課的考核評價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而不只是最後的期末考試。其中,課堂出席情況佔總成績的10%,課堂測試和作業佔總成績的30%,期末考試佔總成績的60%。首先是課堂小測試。文學史知識是這門課較難的部分。課堂上,我們採用了閱讀理解的方式學習。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閱讀一段文章後回答問題,提交書面答案給老師,作為一次小測試,計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因此,學生非常認真地完成了這部分學習內容,效果遠遠好於老師講解、學生聽。其次是回家作業。回家作業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瞭解作品的背景資料。例如,曹操的生平、《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人物趣事、蘇軾的婚姻情況等,都要求學生在自己國家的網站上用母語查閱相關資料,並翻譯成漢語。大多數國家的學生都會驚喜地發現原來自己的國家網站上還有中國古代有名人物的介紹,當然,也有個別學生找不到相關的母語資料,只能查閱中文資料了。二是寫出對作品的理解和體會。例如結合《牡丹亭》的作品內容談談對作品緣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理解。這是一個讓學生針對某些問題寫出自己感想的練習。再次是期末考試。我們在其中設定了一個朗讀作品的環節,要求學生在沒有拼音的幫助下,獨立朗讀出作品。整個學期我們學習了8個單元的內容,其中一個小說單元沒有朗讀的任務。考試時,學生在7個單元中抽籤選一個單元,要求朗讀出沒有注音的文字,錯一個字扣2分。在以往的考試中,有少數的學生得到了滿分,也有一些學生得0分。由於設定了這個考試專案,學生對作品本身的認讀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這為作品的理解打下了較好的基礎。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和考核方法以及在教學方法上的不斷嘗試,東華大學漢語言本科留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課已經成為一門深受學生好評的課程。“儘管難,但還是很有趣”,學生在訪談中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三、留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課的展望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漢語言專業的留學生來說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儘管學習的總課時不多,但卻能給學生傳遞許多人生的奧義。首先,留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課是一門知識豐富的課程,更應該是一門師生共同全情投入、教學相長的課程,不應是教師一味地灌輸、學生被動地接受的一門課。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查閱本國曾經翻譯過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可以進一步感受到世界各國文化的友好互通、源遠流長,教師則能接觸到中國典籍在世界各國傳播的資料。其次,留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課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書面閱讀和口頭表達水平,同時還可以鍛鍊學生的翻譯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把許多母語的資料翻譯成中文才能跟老師和同學交流,這可以逐漸提高他們的翻譯技巧。在低年級的時候很難訓練的一項重要技能———翻譯,在這門課上可以得到不少鍛鍊。再次,留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課應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用心感受文學之美,讓學生在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得到滋養,讓學生在作品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一些積極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啟發,這對他們未來的人生將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國家漢辦.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S].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

  [2]胡壯麟.大學英語教學的個性化、協作化、模組化和超文字化———談《教學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348.

  [3]張笑難.面向留學生的中國古代詩詞課教學探析[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101-105.

  [4]李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代文學教學[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85-187.

  [5]孫蘭.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代文學課[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5:21-24.

  [6]呂蔚.中國古代文學在對外漢語中的跨文化教學[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58-61.

  古代文學論文範文二:現代文學語境與古代文學資源研究

  【摘要】

  自從有了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分,近兩千年以來,兩者之間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中國現代文學的語境面臨著怎樣的現狀?中國古代的文學資源又該如何繼續發展,二者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一種關係,對此本文主要從這三點著手分析,以此促進我國古代文學資源的傳承以及現代文學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現代文學語境 古代文學資源 傳承

  引言

  隨著社會發展的演變,近代社會發展以來,文化的發展也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變遷,在現代和傳統的交界之下,國內外相融合的發展中,中國現代文學得到了有效的發展。那麼中國現代文學在古代文學資源的影響下是如何在現代性的語境中被充分激發出來的呢?這種進入式的啟用方式是是以何種標準為依據的呢?同時應該如何在傳統的價值觀中把握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的內在聯絡呢?傳統價值觀轉化的主要因素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我們認真探索的。

  一、中國現代文學面臨的語境局勢

  1.中國現代文學的誕生與發展。

  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國家在堅船利炮的協助之下打開了我國國家的大門,使得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自此,很多文人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我們國家的貧窮落後以及與西方技術發展先進之間的差距,深有感觸的文學人士開始將生命置之度外,而以壯我國威,捨我其誰的使命感投入到革命激戰中來,一場場關於文字的革命如洪流般鋪天蓋地的襲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打倒孔家店’、‘反對文言文”,這一系列的革命似乎帶有一定的倉促性,將古代文化以猝不及防的態勢打入了深淵,使得中國近代文學發展面臨著諸多阻礙。文學革命,自1917年開始在我國拉開了帷幕,帶有鄉土氣息的小說,蘊含傷痕的各類文學著作,九葉詩派等等,到當前各類穿越小說、都市言情的泛濫,在時代的發展變遷之下,我國的現代文學好似給人一種繁榮昌盛之感,可是如果仔細探究來看,這種繁榮的背後,所謂的文學大都不過是浮誇的、虛無的,並且在國外西方世界的影響之下,關於民族的東西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中國現代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處於瓶頸狀態。

  2.文學“斷裂層”。

  縱觀近百年以來的現代文學發展史,還沒有哪一本比得上《紅樓夢》的小說,也沒有一首能夠和唐詩三百首相抗衡的詩歌,現代文學語境在發展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無非只是在面對諾貝爾文學獎時所產生的尷尬,在面對世界經典文學時候的一種難以言說的無奈之感。但是作為一門獨具感性氣息的學科,文學不僅應該有著現代社會的影跡,同時還不能脫離歷史母體。縱觀現代看似發展繁榮的文學界,和古代文學有聯絡的作品,我所瞭解的比較著名的作品有郭沫若先生編著的《屈原》、王獨清的《楊貴妃之死》、宋之問的《武則天》,等等,可以說與歷史有關的這些作品真的很少,特別是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優秀的文學作品真的是越來越少了,太多的作家一味的朝前跑,而忽略了對古代文學的觀望,使得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出現了裂痕,就現代文學來說,古代文學是其根,是其源,如果少了根和源,中國現代文學的語境勢必會腐朽沒落。

  二、古代文學資源的傳承

  上述我們談到中國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的語境出現了裂痕,也就是所謂的斷裂層,中國現代文學的創造缺少了古代文學所蘊含的精神,究其原因是什麼呢?難道是因為古代文學資源的匱乏嗎?答案是否定的,康德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像中華民族一樣有著數以千萬計的歷史編寫人員。由此我們可知,中國古代文學資源是多麼的深厚和豐富。

  1.豐富的古代文學資源。

  為後人們所銘記和津津樂道的古代文學和歷史文人真的是數不勝數啊,先秦名著就有《詩經》、《莊子》和《周易》;東漢和西漢時期,出現了擁有磅礴氣勢的漢賦和《史記》;魏晉時期,文學作品更是如氾濫之江河,這一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就有“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唐宋時期的“詩仙”、“詩聖”、“詩鬼”所寫詩篇千古流傳,水平不分高下,以豪放派、婉約派為代表的詩詞文人獨領時代潮流;元代的雜曲更是不甘落後,《西廂曲》、《牡丹亭》引領了一個時代的風騷;明清時期,古代文學更是走上巔峰之路,以《紅樓夢》為代表的四大名著,集政治、愛情、詩詞歌賦等於一體,不僅豐富了當時文人精神世界,更成為現代的經典著作,除了這些,各類民歌、史記也不甘落後,壯觀了古代文學。

  2.古代文學資源傳承。

  說起文學資源的文化傳承,我們不得不感到羞愧,在傳承方面,我們沒有做到主動積極,對此我們必須認真克服兩方面的難題,第一是將想當然的這種想法克服掉,在當前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社會人們可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隨意去改變文學資源的發展,然後想當然的認為這是一種合理的發展演變。但是這種想當然絕對不能脫離歷史的發展,而是應該站在真實的角度,對文化進行傳承和接受。第二應該站在多種角度對古代文學進行解讀,歷史的久遠和文學資源的豐富這兩大特點使得古代文學資源的傳承受到了阻礙。對此就必須要求工作者能夠從多種角度對其進行全面綜合分析,以防以片面單一的角度去褒貶歷史人物和事實,應該做到客觀性和廣義性的評價。

  三、中國現代文學語境與古代文學資源的關係

  就像鳥兒離不開天空,魚兒離不開水一樣,現代文學也必須緊隨其根,而古代文學就是現代文學的根。儘管在中國現代社會文學發展的最初階段,其為了弘揚現代性,而企圖將古代文學拋離出去,但是實踐證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而且現代文學的發展是始終離不開古代文學資源這一豐富的源泉的,如當代以人為本的意識離不開古代文學思想的天人合一,現在的審美離不開古代的意境,如今的散文詩歌更是離不開古代文學資源的思想。因此當前現代文學的發展,應該站在現代的角度,以古代文學資源為發展根源,深刻挖掘出其中所存在的潛力,從而有效的促進自我發展。在當前,人們精神世界的發展無非就是做到返璞歸真,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傳統,如此才能使得心靈獲得慰藉。因此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的是統一的關係而不是對立的管理,如果不能以古代文學資源為根本和指引,現代文學是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的,如果不能將現代文學的語境融入其中,古代文學也是不能有效發揮出其資源力量的。因此中國現代文學語境的發展和古代文學資源的挖掘,兩者之間可謂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共同發展。現代文學是在我國發生了歷史變化之後,人們的思想脫離了原本的封建之後而對外國文學所接受學習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學。其在表現現代的科學民主思想的時候所運用的現代語言,而且對藝術表現形式也進行了創新,形成了現代社會的小說、散文、詩歌等新的體裁。另外在各類表現形式上,如抒情方式、描寫手段都給予了創新,形成了現代化的特點,從而和世界文學潮流緊密聯絡起來,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真正文學。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學形態,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是存在很大區別的,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在精神層面來看,不管是在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方面,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都是存在一定的聯絡的。但是也必須看到古代文學的精神注入現實主義、浪漫主義都是和儒家或者道家文化僅僅聯絡在一起的,而且所體現的主要是精神文學的層次,還沒有和方法論結合起來,而現代文學的精神既包含了方法論,也包含了現代的文學思想。第二、在現代文學的內涵中雖然包含著一定的人文因素,但是其主要的文學意識是個性主義或者人道主義,這種因素是古代文學中所不具有的,它們是從近現代的西方國家引進來的一種文化,可以說是現代文學的靈魂源泉,也是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之間最主要的區別所在,現代文學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形式的解放最終都是對人自身的一種解放,而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精神在古典文學中是不常見的。第三,古代文學主要是以文言文為主要符號的文學形式,而現代文學則是以白話文為主要表現形式,白話文這一語言符號雖然取代了文言文,但是其更具獨特性和新穎性,使得現代文學更具美感。第四、古代文學體裁主要是以詩歌和散文為主要形式,而小說和戲曲則是處於邊緣發展的形式;而到了現代,小說則成為了主流發展形式,詩歌和散文則處於了邊緣發展。結語:縱觀上述,我國現代文學的語境面臨著十分困難的局面,需要新的源泉的注入,而古代文學資源,需要被充分解讀和挖掘,二者之間要想得到永恆發展就必須不斷藉助對方的力量來實現自我的發展,有效實現我國文學史的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德發.深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關係研究的沉思[J].東嶽論叢.201001.

  [2]郝明工.試析中國現代文學的本土傳統[J].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0902.

語言藝術分析有關論文
現當代文學方向論文
相關知識
古代文學論文結語範文
中國古代哲學論文孔子
中國古代哲學論文
中國古代哲學論文題目
語文學習的反思範文
醫學博士英語範文句型背誦
大學老師評語範文
二年級春節小學生的英語範文
領導幹部關於黨代會討論發言稿範文
漢語言文學調查報告範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