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教育中級職稱論文兩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讓教育活動主要在長幼之間進行。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一些廣東教育中級職稱論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廣東教育中級職稱論文篇一

  基於生態式教育觀下的音樂教育

  摘 要:生態式教育是運用一種生態學的原理、方法來觀照、思考、理解、解釋複雜的教育問題,並以生態學的方式來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當代藝術教育呈現出了生態學的走向,它強調通過不同藝術學科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與融通來提高學生的藝術能力。以生態式教育觀觀照音樂教育就是強調母語、關注對話、提倡學科綜合。

  關鍵詞:生態式教育 ; 藝術教育 ; 音樂教育

  生態式教育是按照生態學的觀點思考教育的問題。生態學***Ecology***一詞最早由博物學家索羅***H.D.Thoreau***於1858年提出,旨在研究有機體或有機體群與其周圍環境的關係。現在的生態學一般是指“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關係的形式或總體的科學”。①在我國古代先秦時期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就具有生態系統觀、整體觀的內涵。在我國,滕守堯先生首先提出生態式教育的理念,他借用生態學術語,提出生態式教育的理念,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關係。生態式教育還強調運用一種生態的原理和方法來觀照、思考、理解複雜的教育問題,並以生態的方式來開展教育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式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實施策略,它是一種系統觀、整體觀、聯絡觀、和諧觀、均衡觀下的教育,是一種充分體現和不斷運用生態智慧的教育。生態式教育對當今的藝術教育,包括音樂教育都帶來了重要的啟迪和意義。

  一、當代藝術教育的生態學走向

  當今的社會,培養綜合性的人才是教育思考的重要問題,為培養這種人才,全球教育日益重視藝術教育,出現了“沒有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識。於是,基礎教育階段藝術教育出現了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不同藝術門類開始以生態的方式交叉和融合的現象。這一綜合態勢帶來了藝術教育觀的變化,即從注重藝術技術的學習轉向人的整體生命存在;從注重知識技能轉向了藝術的人文理解;從單一學科轉向綜合學科;從單純的學校藝術教育轉向學校、家庭、社會等等。這些變化都彰顯了藝術教育的生態學轉向,即藝術教育是一個生態系統,它由眾多的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等,以此形成一個生態網路。

  從當今多元智慧理論角度來說,藝術教育能夠開發人的多種智慧,包括人的語言智慧、空間智慧、數學—邏輯智慧、音樂智慧、身體—動感智慧、交際智慧、自我認識智慧、環境適應智慧在內的多元智慧。這些智慧不是孤立地存在著,它們在相互交叉、融合、對話的過程中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多元智慧的發展具有生態學的意義。因此,作為多元智慧中一部分的藝術教育是一種生態式的教育。生態式藝術教育適應了資訊時代的可持續發展人才的培養目標。因為“在這個資訊高度發達的社會中,只有多領域、多方面的知識在人的頭腦中相互聯絡和對話,才有可能培養出具有現代智慧的‘全面發展的人’、‘文化人’、‘貫通而求洞識的人’、‘通達而識整體的人’和經常獲得‘芝麻開門式發現’的人”。②

  二、音樂的生態教育功能

  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審美教育,從本質上來說具有生態思維。

  首先,音樂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具有生態教育的功能。從表面上來看,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是一種脫離或遠離社會生活的純粹個人的活動,但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與理解無法脫離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某種思想觀念、社會意識、風俗傳統、價值觀、信仰等。優秀的音樂作品總是蘊含著特定時代的審美思想,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與文化思潮,熔鑄著人類的靈魂深度,事實上,音樂審美更是一種精神與信仰。如印度音樂的“梵我合一”以及中國音樂的“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審美是一種具有生態思維的活動。生態思維作為一種觀念、一種信仰是完全可以貫穿、滲透於一切音樂行為中的。迄今為止的音樂所表現的社會、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等都明確表明了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音樂行為本身就蘊含著生態教育的內涵,為生態教育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作為審美的音樂教育能夠調動人類的非理性的感知、想象、情感、直覺乃至無意識,從而保持了人類感性的自發性以及生命的原創力。它是一種複雜的心靈活動,是一種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提升。這種音樂審美教育把生態教育的和諧、整體、系統的思維滲透於其中,成為人的自我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

  其次,生態式教育的目標與音樂教育有契合之處。生態式教育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是救贖和重塑人類的精神世界,改變人類與人類文明時代不相適應的價值觀,建立一種適應當今生態文明的人與自然、社會等諸多關係的新的倫理觀念。這些改觀是無法靠組織機構的變革或者行政手段的強制干涉就可成功的。對於現代社會的生態危機,“唯一有效的治癒方法最終還是精神上的”。③這主要是因為人類物質慾望的無限膨脹帶來了精神的“無家可歸”。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類可以以一個“內源”調節機制,通過動態的漸進式的補償來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解,而這個“內源”就是“心源”,即人類的精神因素。在人類的精神世界的調節方面,如果以行政命令或者政策法規往往會效果甚微,純粹的道德倫理說教也會帶來教育雙方的心理隔閡,而通過音樂審美、音樂欣賞、音樂理解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三、生態式教育觀下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

  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從生態教育視角探討音樂教育,筆者以為主要包含以下3個基本理念:

  ***一***強調母語的音樂教育

  音樂源於生活,音樂與自然、社會、文化傳統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絡。音樂中的美存在於生活之中,將音樂與生活進行聯絡會使得音樂教育充滿活力,同時還可以擺脫僵化的技能學習的藩籬。生活是自然、社會、人的統一體,它本身就是一種生態。作為自然生態環境下的母語教育,由於其關注的是教育與生活的聯絡,因此,這種以母語作為教育基礎則是生態教育觀下音樂教育理想的教育模式。

  母語的音樂教育在我國上個世紀的音樂教育中曾經進行過熱烈的討論。如1995年10月召開的“第六屆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中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進行了討論,眾多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從不同角度對此問題進行了研討。所謂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就是“以中華各民族、各地區不同音樂風格內容組成的,並有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心理、行為、藝術、思維方式、審美理想及價值等深厚的文化哲學基礎。”④它包含著中國音樂本體觀、中國音樂風格史觀、中國音樂文化哲學觀等內容。中國的音樂建立在地區性方言風格基礎上,而這個特徵恰恰體現了民族音樂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母語的音樂教育需要學習地方音樂的語言、思維、文化哲學等,如果以西方音樂作為基礎來闡述、分析積澱著民族文化的音樂,那麼,往往會帶來“文化誤讀”,同時也破壞了民族音樂文化生存與發展的生態語境。因此,母語的音樂教育是一種生態式的音樂教育。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傳承中,人們剛開始學習歌唱就在他們的社群生活中進行。他們常常是通過在一個年齡相仿的歌隊中各聲部之間的協調來體驗歌聲中所蘊含的集體力量的諧和。他們的歌唱展現了一種族群的凝聚力量,他們的音樂活動發生在群體生活的文化空間與歌者行為連帶的文化環境中。可見,這種音樂教育活動體現了一種和諧的生態的世界。

  ***二***注重對話式的音樂教育

  對話是生態式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生態式藝術教育是一種既符合人類深層無意識二元對話的生態模式,又符合整個自然的二元對話模式的教育。也就是說,通過對立二元之間的聯絡和對話***而不是對立***,促成人的可持續性發展,是這種教育的主旋律”。⑤對話式教學不僅關注教師與師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自然、社會等諸多關係之間的聯絡和對話,它還強調人文學科、科學學科等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與相互生成。

  對話式教學完全不同於傳統的“獨白式”教學,因為對話是平等的、互為主體的雙向交往,而“獨白式”教學則是教師權威性的“一言堂”。對話式教學主要有3種課堂教學實踐形式,即言語型對話、理解型對話和反思型對話。言語型對話顧名思義就是以言語為主要形式的對話形式,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理解型對話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即師生與文字的對話;反思型對話主要指教學過程中人們對所學知識的自我反思的對話。眾所周知,音樂是人為組織的音響,它包含著社會、文化、自然、風俗、傳統、信仰等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和學生由於個體的生活環境、風俗文化、生活閱歷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因此,音樂的審美及理解必將呈現多樣性。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人與音樂文字之間只有通過對話才能拓展不同主體的視界,在不同主體的對話中最終達到伽達默爾所言的“視界融合”。這種對話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首先,師生之間的對話。在生態式教育觀看來,師生之間是平等的關係,而不是一方壓倒另一方,因此,在音樂教育中,師生關係是平等的。在對音樂作品的審美及理解中,教師和學生都有著不同的“視界”,為了擺脫個體音樂審美和理解的有限性、侷限性,師生需要針對特定的主題進行對話,在這種相互平等的、和諧的對話中,學生在教師音樂理解的基礎上拓展了個體的音樂審美和理解,從而豐富個體的音樂視界。師生之間的對話蘊含著傾聽和言語,它需要對話,雙方彼此敞開自己的心扉達到精神的交流和愉悅的分享。在師生之間的對話中,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還要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這種對話體現了一種夥伴式的人際關係,它能夠構建出和諧自然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使得學生在平等、寬鬆的音樂課堂教學環境中獲得音樂的審美及理解,豐富個體的情感等精神世界,熱愛生活、體味人生。

  其次是學生與音樂文字之間的對話。音樂並非是一個靜態的、僵化的作品存在形式,它包含著豐富的生態內容。學生對音樂文字的審美和理解,既要探尋其原初的意義,如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體現的思想內涵等,又要以個體的音樂視界與音樂文字進行對話,在對話中感悟音樂的真諦,體驗音樂的審美快樂,理解音樂的人文精神世界,從而豐富個體的精神世界與音樂世界。

  最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在音樂教育中,合唱、合奏等集體表演形式就體現了一種合作,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是合作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同時也是音樂教學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合作學習作為一種集體學習形式,它需要充分調動和利用不同學生個體的音樂經驗,在對話中形成合力,在對話中提高,在對話中共享音樂的快樂。因此,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首先要考慮到個體音樂經驗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通過對話與合作,達到音樂學習的共同提高,促進學生的音樂能力、音樂審美、音樂理解等方面的提高。

  ***三***提倡學科綜合的音樂教育

  生態式教育的主要特點是學科之間的綜合,使得各科之間形成一種生態關係。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倡導課程的整合、融合與綜合。對於學科綜合的音樂教育的理解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音樂與其他姊妹藝術之間的綜合,這種綜合旨在強化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藝術之間的聯絡;另一種是強調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綜合,這種綜合旨在強調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絡。如音樂與歷史、地理學科的綜合可以使得學生學習和了解一些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和不同國家的代表性音樂,以及相關的風土人情;音樂與體育學科的綜合,可以運用韻律操配合不同節奏、節拍、情緒的音樂;音樂同數學、理化學科的綜合,可以聯絡“黃金分割線”將美學概念與數學整合起來,以及將音樂的高低、長短、強弱等聲音性質同物理學的頻率、振幅等知識聯絡起來等等。不管哪種形式的綜合,其目的都是要使音樂教育形成一種互補、互利的生態關係。在我國當前的音樂新課程改革中也強調音樂教學的學科綜合性。“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⑥

  生態式的學科綜合的音樂教育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同時也可以使音樂學習變得更有興趣,以此增強學生音樂學習的慾望和動力。因此,學科綜合的音樂教育帶來了音樂教育觀的變化,它使得音樂教育從注重技能轉向了文化,從單純的集體性音樂教學轉向了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個性創造的綜合性教學,這些都是對傳統的音樂教育教學模式的超越。

  結語

  音樂及其教育的發展都是基於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同時也包含著特定的生態內涵。我國當前的藝術教育課程標準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式教育思想,並在實際的教學中進行了實踐,這些思想及其教學實踐為當前的音樂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改變了以往音樂教育中僅僅注重技能的學習,以及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因此,從生態式教育、生態式藝術教育汲取營養必將給音樂教育帶來新的活力,從而推動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責任編輯:李姝

  註釋:

  ①任凱、白燕.教育生態學[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4.

  ②滕守堯. 論生態式藝術教育[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3***.

  ③[英]湯因比等著.荀春生等譯.展望21世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85.

  ④管建華.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⑤滕守堯.論生態式藝術教育[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⑥金亞文主編.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46.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廣東教育中級職稱論文

廣西教育代寫職稱論文
廣東教育職稱論文發表作品
相關知識
廣東教育中級職稱論文兩篇
山東教師中級職稱論文格式要求範文
廣東教育代寫職稱論文
山東教師中級職稱論文格式要求範文發表
教師中級職稱論文範文
教師中級職稱論文格式要求範文
廣西教育代寫職稱論文
山西教師中級職稱論文
上海教師中級職稱論文發表
上海教師中級職稱論文範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