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 信息

電話02-87926666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09號6樓
類別其他行業
E-mail尚未設定
網站http://www.teema.org.tw
服務時間週一 至 週五 09:00 ~ 18:30,休息時間:12:00 ~ 13:30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介紹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簡稱電電公會或TEEMA,成立於1948年10月24日,當時稱為台灣區電工器材工業同業公會,時值台灣光復之初,台灣電工器材工業尚處於萌芽階段,創會伊始僅有加工修理、保養等小型工廠五十餘家,隨著台灣經濟蓬勃發展、會員廠商的辛苦經營、歷屆理監事、理事長的相繼經營,研究單位的協助及政府正確的輔導政策,始有今日之規模,有會員廠商三千五百餘家,本業及上下游產值及出口值約各佔台灣總產值及總出口值的一半,是台灣最重要、最高科技、最專業、最有前瞻性的產業及產業公會。隨著產業的發展,本業之重要性,原先本會所用之「電工器材」之名不易表達高科技產業,於是獲政府機關同意於1994年10月24日更名為「電機電子公會」。

會員廠商發展過程(電子電機產業發展過程概可區分如下)
1. 1948年~1960年奠定基礎工業時期,僅有小型加工修理工廠百餘家。
當時正值二次世界大戰方告結束,台灣光復初期,民生凋敝、百業未甦,僅有少數工廠由滬遷台,配合台灣市場需要產製燈泡、配電器材以及電線等簡單電氣產品,加上台灣當時已能自製之收音機等電子產品構成電子電機產業之雛型。
2. 1961年~1970年工業發展時期,產品多元化,本會會員數408家。
這一時期,歐美先進工業國家鑑於台灣國民聰明勤奮,教育普及,具有優秀充沛人力資源,宜於發展人力密集的電子工業。嗣以1964年台灣通用器材公司(第一家外資工廠在台北投資設廠)為先驅,世界知名之電子公司多相繼來台投資設廠。復以國內外市場之需要以及政府之激勵與輔導,國人自營之電子工業亦隨而蓬勃發展。同時期內,台灣電機電子產品開始外銷,頗能以低成本產品介入國際市場,而與先進工業國家相互競爭。
3. 1971年~1980年資訊工業發韌時期,開拓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產品。此一時期本會會員數1,722家。
政府鑑於國際市場瞬息多變,勢必影響台灣經濟發展,尤以傳統性工業為最。乃制訂「發展策略性工業方案」,選擇技術密集度高、附加價值高以及關聯效果好、市場潛力深、能源係數低、污染程度輕等產業為輔導對象,分別實施低利融資、租稅獎勵,以及技術改進等各項輔導,這一時期政府明確訂定資訊工業為台灣未來發展之策略性工業,並積極培育相關人才。
4. 1981年~1990年發展策略性工業時期,積極研發新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此一時期本會會員數4,224家。
1983年起電子工業產值及出口值超越紡織業,成為台灣最大產業與出口產業,這一時期資訊產品已成為台灣電子工業之主力產業,1988年資訊產品產值超越消費性電子產品成為台灣第一大主力產品,也因台灣資訊電子工業發展迅速,積體電路產品需求量大,引導台灣積極投入積體電路之投資與生產,造就IC製造業的環境。
5. 1991年以後,順應經貿國際化、自由化潮流,加強國際交流,創設自有品牌,分散市場,行銷世界,推動產品共同開發策略聯盟,發展精密關鍵性電子零組件及產業資訊管理系統。
1991年本會會員數最多,計4,510家。
6. 2000年以後,網路及電子市集、企業e化、知識管理、數位廣播,促使IA資訊家電、個人隨身產品時代來臨,加以各種通訊、多媒體、有線、無線與寬頻技術及市場機會,使得電子電機產業及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7. 2001年至2004年起是數位台灣數位化的世紀,充分運用資訊與通信科技,提升產業競爭力,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建構高品質的資訊化社會,加速帶領台灣邁向知識新經濟,實現高科技服務島的理想,成為亞洲最e化的國家之一。
8. 2005年起台灣電機電子產業面臨歐盟環保指令的衝擊及全球環保趨勢的要求,為使電機電子產業永續發展,電機電子公會責無旁貸必須統籌推動執行產業因應國際綠色環保指令計畫,例如WEEE、RoHS、EuP。
9. 2008年起配合新政府擴大內需方案,產業再造及全球連結及 兩岸經貿互動,產業發展預期可順利成長,另在溫室氣體減量、節能減碳成為產業努力目標。
10. 2009年為新興產業、碳足跡、碳標籤、數位消費電子、再生能源與ICT產業創新機會、兩岸搭橋共創兩岸標準及台商轉型升級時代。

資料出處

來源為經濟部商業司、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公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