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療多汗症?

多汗證中醫治療(雨汗停方)全網發佈:2013-01-14 12:26 發表者:謝樂(訪問人次:15945)

中醫的汗證與生理性出汗不同。人體為了適應外界環境自身調節體溫而出汗,為正常的生理現象,如天氣炎熱、穿衣過厚、渴飲熱湯、情緒激動、運動等出汗。若人體患病時,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異常外洩並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狀的,則為病理性出汗,就是中醫的汗證。延安大學附屬醫院中西醫結合科謝樂

汗證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營衛不和。人體的衛氣有固護體表,使津液不致外洩,由於體內陰陽的偏盛、偏衰,或表虛之人感受風邪,均可導致營衛不和,衛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洩失常。此外,還有因素體虛弱,病後體虛,或久患咳喘,耗傷肺氣,因肺與皮毛有著表裡相合的關係,肺氣不足之人,肌表疏鬆,表衛不固,毛竅開洩而汗出;或因外感風寒入裡化熱,或感受風溫、暑熱之邪,邪入於內,肺胃熱盛,蒸發津液而汗出;或因飲食不節、外感溼邪,損傷脾胃,脾失於運化,溼邪中阻,蘊久化熱,溼熱燻蒸肌表而為自汗;或因溼熱燻蒸於肝膽,膽汁隨汗液外溢肌膚而為黃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虛精虧,虛火內生,使津液外洩;或因久病重病,陽氣虛衰,不能斂陰,衛外不固而汗液外洩;或因急性熱病中,正邪相爭,以致戰慄而汗出。

汗證病因多種,病象各異,但不離虛實寒熱。辨證時,首先要辨別自汗、盜汗、絕汗、黃汗、戰汗;其次要辨別寒熱虛實。汗證以屬虛者較多。一般自汗多為陽虛,盜汗多為陰虛。但也有自汗屬陰虛,盜汗屬陽虛的。不能僅憑自汗、盜汗一證判定陽虛或陰虛,應四診合參作出正確診斷。臨床上因熱致汗多為陽證、實證;因寒致汗多為陰證、虛證。汗證的治療主要根據虛者補之,脫者固之,實者洩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原則進行治療。

  自 汗

臨床較為常見,任何年齡都可罹患此證,有寒熱虛實的不同。中醫主要分為一下三型進行治療:①肺衛不固。證見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於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治宜益氣固表,常用玉屏風散加味。②營衛不和。證見汗出惡風,周身痠痛,或微發熱頭痛,脈浮緩,苔薄白。治宜調和營衛,常用桂枝湯加味。③裡熱熾盛。證見燻蒸汗出,口渴喜冷飲,面赤烘熱,煩躁不安,或兼發熱,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洪大,或滑數。治宜清裡洩熱,裡熱得清,則汗液自止,常用白虎湯加味。

  盜 汗

以虛熱居多,也可見於氣虛、陽虛、溼熱等。①心血不足。證見心悸少眠,睡則汗出,醒則汗止,氣短神疲,面色不華,脈細,舌淡。治宜補血養心斂汗,常以歸脾湯加減。②陰虛火旺。證見虛煩少眠,寐則汗出,形體消瘦,骨蒸潮熱,五心煩熱,或有久咳虛喘,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常以當歸六黃湯加減。

  絕 汗

急性熱病或各種危重病證,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憊,四肢厥冷,氣短息微,舌幹少津,脈微細欲絕。治宜益氣回陽、固脫斂汗,常以參附龍牡湯加味。如熱病兼見口渴欲飲,舌紅絳或見捲縮,為陽虛陰竭之象,可與生脈散合用。

  黃 汗

多屬溼熱。證見發熱汗出,色黃如黃柏汁,染衣著色,口乾不欲飲,口黏口苦,小便短少,脅痛,胃納呆滯,或有發熱煩躁,苔黃膩,脈弦滑。治宜清熱利溼,常以茵陳五苓散加減。

  戰 汗

急性熱病中,證見發熱口渴,煩躁不安,並突然出現全身戰慄,而後汗出,汗後熱退身涼,或熱勢減輕,脈數,苔薄黃。戰汗一般不需特殊處理,主要根據原發病情辨證論治。

汗證一病中醫辯證治療效果很好,但在多年的臨床、教學過程中,有些西醫院校醫學學生由於不懂中醫辯證,常常要求給他們出一個簡單、實用,不用辯證的方劑,便於臨床方便使用。對此,筆者有一經驗方,“雨汗停方”,幾乎每屆畢業的學生都在使用,這首自擬方劑雖然不能包治百病,但卻可以解決學生的一部分燃眉之急。為何取名“雨汗停方”,實際是為了形容出汗象下雨一樣之意。

雨汗停方:當歸15g,生地9g, 熟地9g,龍骨15g,牡蠣15g,黃芪15g,白朮10g,柴胡12g,桂枝15g,白芍15g,生薑9g,藿香10g,防風6g, 浮小麥15g,炙草6 g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