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教育有哪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2013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發表了《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不僅文字多達723個字,而且是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次三中全會中,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入的一次關於教育的表述,對立德樹人、推進教育公平,對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從改革的方向到改革的重點、突破口等,闡述得非常清晰。藍圖已經描繪,方向已經明晰,號令已經下達。在2014年,中國教育將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那麼,新的一年裡,我們可以期待和關注哪些問題呢?

一、立德樹人,有無新的舉措?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鍊,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其實,《決定》中的“立德樹人”就簡潔概括了這一要求,併為接下來的教育領域改革指出了根本方向。

從國內看,我們正處於社會快速轉型的時代,從國際看,我們正迎接著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洗禮。這樣的洪流中,想要探尋和把握方向,並不容易。因此我們也能看見,這些年我們的教育重分數而輕技能,很少關注人的生命本身、人格的健全成長,更少關注如何有效建立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體系,如何真正建設我們的共同精神家園。這樣的情形下,我們的教育能不能把孩子培育成為美好的人?能不能帶領我們走向美好未來?這些問題,令每個關心教育的人憂心忡忡。

這一次的《決定》中,“立德樹人”四字如同燈塔,指引著接下去前進的大方向。想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則需要全面佈局、立體深入。首先要重新規劃、調整我們的德育課程體系,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用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根本精神,潤澤孩子的心靈,要用以積極心理學、實用健康學為基礎的《生命教育》和以法制教育與習慣養成為基礎的《公民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與公民素質。當然,另一方面也需要規範教師的職業道德,並輔以切實有效的學習機制,幫助教師發展專業,不斷成長。教育部近日發佈《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教師收禮、有償補課、體罰學生、騷擾學生等不端行為將受到相應處分。新辦法的出臺,就是其中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

二、教育公平,有無大的進展?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的目標,並且提出了“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等具體政策目標。

教育公平是整個社會公平的基礎。公平就像空氣,如果真正公平,每天空氣質量為“優”,人民可能並不會如何察覺,一旦不公平,就會成為霧霾,任何人都能感受到。教育公平的問題解決了,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就會提高,社會的公平正義就能夠得到基本的保障。促進教育公平,首先要縮小城鄉教育差別,尤其是學校之間的差別,取消重點校、實驗校的特權,在義務教育階段內,所有的公辦學校都該按照一個基本標準來建設。不僅是學校的建築,更重要的教學基本設施,如計算機、圖書、實驗室、運動場等應該與城市的學校同一標準。

在推進教育公平的過程中,難度最大的事情是義務教育階段校長和教師的流動、輪崗。真正能夠讓城市學校、優質學校的校長、教師能夠“沉下去”,讓好教師真正能夠下到基層,下到薄弱學校,是全面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手段。這是一件涉及到學校文化傳統,關係到學校、教師、學生、校長、父母等各方面切身利益,甚至於社會穩定息息相關的問題。如果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紮實有效地推進校長與教師的交流,能夠讓農村和薄弱學校有更多好校長好老師,必將從本質上提升教育公平,必定會取得推動教育公平的突破性進展。這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三、民間財智,能否受到重視?

據統計,目前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已達14萬所,在校生人數3911萬。民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教育資源的供給,提供了多元多樣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教育活力。

但從總體來說,我國民辦教育規模小、質量差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真正的民間資本並沒有進入教育領域。民辦學校的法人屬性、稅費優惠、產權歸屬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不僅民間的資本沒有進入教育,民間的智慧也很少進入教育領域,許多知識精英在教育之外。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引入市場的機制和第三方力量變革教育,為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新思路。雖然教育領域不同於經濟領域,不能完全由市場說了算,但可以肯定的是,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民間力量的進入,如果沒有市場力量的配置,就會缺乏活力與張力。

長期以來,教育改革已經明顯滯後於經濟改革。甚至有人說,教育是計劃經濟的最後堡壘,市場力量根本沒有進入教育。此言雖然偏激,卻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我們的教育遠離民間、遠離市場,是顯而易見的事實。這也是我們的教育經常面臨詬病、遭受批評的一個原因。所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迪,就是應該讓民間資本更多地進入教育,應該讓草根教改更深地進入課堂,應該讓社會力量更好地進入評價。我們期待,在2014年,能夠出臺更好的政策,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教育,尤其是非義務教育領域,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機構和個人參與投資管理;鼓勵作家、書畫家等社會精英走向學校。

四、慕課浪潮,能否席捲大學?

比爾·蓋茨曾經預言:“以後我們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質量最佳的授課內容,這些內容比任何單一的大學都強。”2013年,這一預言幾近成真。

繼可汗學院之後,斯坦福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的人工智能課程放在網上,吸引了190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人註冊收看。包括斯坦福、普林斯頓在內的33所世界一流大學合作建立了在線免費課程。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平臺正式發佈,包括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在內的中國首個名校聯盟——九校聯盟(C9)有望實現學分互認。課堂教學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課堂的功能不再是知識的教授,而是評價與交流。“慕課”已經成為大學教育的一道新風景。據說,埃及、巴基斯坦等國家選修“慕課”的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

鑑於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學已經把自己的課程上線,而各個國家的學生也已經開始通過網絡學習“慕課”,今後大學的課程證書比文憑可能更重要。今後很可能有人選哈佛的A課程,牛津的B課程,耶魯的C課程,麻省的D課程,北大的E課程,用人單位則可能指定其中的一些課程組合而不再看文憑。

面對“慕課”的洶湧而來,面對新的教學方式的變革,我們準備好了嗎?2014,也許是關鍵的一年。

五、減負困局,能否有效突圍?

我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雖然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呼籲了多年,但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的局面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在全中國,最辛苦的、睡眠最少的是中小學學生,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中小學學生課業負擔的問題,有許多原因。第一是我們的考試文化與考試製度,完全以一張試卷定終身,一次考試決命運的做法;第二是我們的學科內容過深,大部分學生覺得數學、物理等學科太難,同時英語學習偏重語法等知識,效率太低;第三是我們的作息制度,使學生的睡眠時間太少。2013年,教育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減負萬里行”活動,《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也重拳出擊,對“如何走出減負困局”,避免“越減越重”之怪現象進行了連續關注。教育部在年末有正式出臺了《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向社會徵求意見。

減負困局,能否有效突圍?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和有關政策的出臺,減負的力度自然會不斷加大,但是課程標準的重新修訂,學科難度的降低,以及分層教學的普遍推廣,也是減負突圍的題中之義。2014年,我們期待孩子們的書包更輕一些,學得更輕鬆一些。

六、就業難題,有無破解之道?

2013年,我國的大學生就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一方面,畢業生規模達699萬人,較2012年增加19萬,創造歷史新高,被冠以“史上最難就業季”;另一方面,計劃招聘崗位數的急遽下降,同比平均降幅約為15%。畢業即失業,已經成為許多大學生尤其是沒有背景的農村大學生的無奈現實,新的“讀書無用論”,正在許多農村學生中悄然蔓延。

大學生就業的難題,原因非常之多。除了宏觀經濟的原因外,這裡面既有就業政策、就業指導、就業信息的不通暢和不及時,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部分單位企業的用人觀念不正確等客觀原因,也有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熱衷追求“到大城市去,到大公司去,當公務員去,到掙錢最多的地方去”等主觀上的原因。

總的來說,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癥結還是在於“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農村邊遠地區、微小型企業等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另外一方面是許多大學生不願到國家需要的重點行業和偏遠地區就業;一方面大學培養出的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不能更大程度匹配,另一方面許多緊缺行業、緊缺專業無法滿足企業需要。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過渡,明年的高校畢業生會超過700萬人,再次刷新紀錄。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大背景下,新畢業的學生,加上大量往年未成功就業的畢業生,一起尋找新的就業崗位,這在客觀上加大了就業的難度,給本來就非常嚴峻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2014,如何破解就業難題,不僅是對各級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驗,也是對大學教學改革的一個挑戰。

七、高中教育,能否創新變革?

最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於義務教育的投入,學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提出了明確的方向、思路非常清晰。相對而言,高中教育感到有些迷惘,改革的方向不夠清晰。在2013年末民進中央召開的一個基礎教育座談會上,有高中校長談到自己的苦惱:“做事越來越累,越來越沒有樂趣。”也有高中校長談到關於教師的“怪相”:只進不出(沒有淘汰機制)、教育分離(無人願意做班主任)、內混外撈(學校上課不用心,外面家教很賣力)、特而不教(評上特級不教書)、優犯眾怒(大家不開心)。高中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困惑與矛盾。

我認為,2014年高中教育是否能夠創新變革,除了取決於高考制度的改革外,高中教育自身的創新變革也值得期待。

當務之急是化解高中債務問題。現在部分地區高中辦學“吃飯靠財政,蓋房靠貸款,運轉靠收費”的情況比較嚴重,幾千萬甚至超過億元債務的學校非常普遍,校長無法安心辦學。目前至少有1600億的高中債務有待化解。儘快摸清家底,幫助高中學校還清債務、輕裝上陣,已經迫在眉睫。

降低高中學科難度也是呼聲強烈的問題。目前我們的高中課程標準太高太難,造成課時緊內容多負擔重,必修課達到144個學分,遠遠超過國外50-80個學分的要求。只有降低難度,才能把大多數學生解放出來,自主學習,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學習。如此退一步才能進兩步。適合中國國情的大學先修課程能否在高中推開?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的學分能否互換、學生能否互相轉學?以學分制為基礎的綜合高中的建設能否試點運行?這些問題也是2014年我們期待看到的改革風景。

八、高考改革,能否如願試水?

考試製度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和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的聯合調查表明,78.3%的教育局長認為,影響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考試招生制度”。如何充分發揮考試尤其是高考的指揮棒作用?如何有效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如何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的辦法?這些都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的改革任務。此外,如何推行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如何推行職業院校分類招考和註冊入學的錄取改革?也是高考改革必須破解的難題。

目前,教育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制定新的高考改革方案,2014年上半年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即將正式公佈。我們認為,高考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讓高考招生更適合於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有利於普通高中的素質教育,更能夠導向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公平、自主、透明、科學、導向,是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則。

也許高考改革不會一帆風順,不會一部到位,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即將啟動的高考改革,在試水以後,應該可以揚帆鼓浪,勇往直前。

教育是社會的縮影,教育改革是系統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積極穩妥地推進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不僅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要任務,也是教育自身改革的內在要求。教育改革需要勇氣,需要智慧,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的配合與支持,需要勞動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製度的配套改革,需要我們對改革抱以熱忱的關注、善意的督促與真誠的理解、齊心的行動。

2014,我們期待著!

方法/步驟

一、立德樹人,有無新的舉措?

二、教育公平,有無大的進展?

三、民間財智,能否受到重視?

四、慕課浪潮,能否席捲大學?

五、減負困局,能否有效突圍?

六、就業難題,有無破解之道?

七、高中教育,能否創新變革?

八、高考改革,能否如願試水?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