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中級職稱考試時摘錄的育兒知識?

去年,我參加了中級職稱考試,在複習的過程中摘錄並整理的一些育兒理論知識,與大家一同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呵呵!

容易缺乏的營養素: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還存在著某些不平衡的地方,對於我國居民來說比較常見的營養素缺乏是鈣、鐵、維生素A、葉酸,還有碘、鋅、維生素D、維生素E等。

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奶及奶製品、豆類、蝦皮等含鈣豐富;動物血、肝臟、瘦肉等含鐵豐富;動物肝臟、魚肝、魚卵、蛋類、深色蔬菜是維生素A的最好的來源;動物肝腎、綠葉蔬菜、堅果、豆類含葉酸豐富;海產品、加碘食鹽是碘的良好食物來源;海產品、畜禽肉、肝、蛋類、魚、豆類等鋅含量豐富;維生素D含量豐富的食物種類與維生素A類似;維生素E則主要存在於植物油中。

點評:在育兒過程中,注意營養平衡的同時,也多攝入一些有利於健康的食品,切記:食補是最好、最科學的,還有我們要拒絕膨化、油炸食品等垃圾食品。

與其他水產品相比,魚類一個顯著的營養學特點是含有豐富的多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是二十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這些多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極高的生理與營養價值。

點評:DHA想必諸位媽媽們都熟悉吧,俗稱腦黃金,對孕期胎兒大腦發育的影響很大, 補了這個物質寶寶的大腦更聰明,是不是婦保醫生是不是給大家推薦過,我們也曾遇到過,也曾猶豫是不是要買點DHA給寶寶補補,畢竟都想寶寶今後聰明點。其實,食補是最好的方法,市面上DHA產品在加工過程中添加其他的化學物質,補了DHA的同時也補了其他化學物質,所以,多個孩子吃點魚,既經濟又環保,何樂不為呢!

魚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5%~25%,氨基酸組成優於牛肉或奶酪。海水魚(金槍魚、鯖魚)中含有大量的組氨酸,組氨酸是嬰幼兒的一種必需氨基酸,所以兒童多食魚有利於其生長髮育。

點評: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滿足人體需要,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氨基酸。它是人體(或其它脊椎動物)必不可少,而機體內又不有合成的,必須從食物中補充的氨基酸。組氨酸是嬰幼兒的一種必需氨基酸,所以多吃點魚肉還是有好處的,尤其內陸地區,海魚更加多吃吃!

營養是生長髮育最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膳食結果不合理,各種營養素給及不足,將引起營養不良,導致生長髮育遲緩,皮下脂肪減少,肌肉發育不良,骨質疏鬆,免疫功能低下,影響學習和勞動能力,易患疾病。

營養對智力的影響:營養不良可對腦發育造成慢性損傷,影響智力發育;腦細胞增殖有“一次性完成”的特點,早期營養對智力發育有決定性影響。

點評:從上可以看出營養的重要性了吧,在育兒過程中,不要讓孩子養成挑食、偏食的壞習慣,記得營養平衡重要性,不要因為寶寶愛吃什麼,就常給寶寶吃什麼,這種單一品種的餵養髮式是極不科學的。

孩子長得最快的季節是春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報告,兒童的生長速度在四季並不相同,生長最快的是5月份,平均達7.3毫米;10月份長得最慢,平均只有3.3毫米。因此,每年四五月份是寶寶長高的最佳時間,被人們稱為“神奇的5月”。

點評:所以大家在育兒過程中注意這個季節的營養,並加強鍛鍊,多去戶外運動,可以促進寶寶的身高,以彌補先天的不足。

生長髮育的程序性:生長髮育有一定程序,各階段間順序銜接。前一階段的發育為後一階段奠定必要基礎;任何階段的發育出現障礙,都將對後一階段產生不良影響。

點評:所以我們要遵循這個規律,不能拔苗助長,不能逾越某個階段直接跨入另一個階段,這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否則欲速則不達,這個世界沒有超自然規律。

胎兒和嬰幼兒期發育遵循“頭尾發展律”。從生長速度看,胎兒期頭顱生長最快,嬰兒期軀幹增長最快,2~6歲期間下肢增長幅度超過頭顱和軀幹。因此,兒童的身體比例不斷變化,由胎兒2個月時特大的頭顱(佔全身4/8)、較長的軀幹(3/8)、短小的下肢(1/8)發展到6歲時較為勻稱的比例(頭佔l/8強,軀於佔4/8弱,下肢佔3/8)。從動作發育看,兒童會走路前必須先經過擡頭、轉頭、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發育階段。手部動作發育的規律性更明顯,新生兒只會上肢無意識亂動;4~5個月開始有取物動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個月時才會用手指拿東西;2歲左右手的動作更準確,會用勺子吃飯;手部精細動作(如寫字、畫圖等)要到6~7歲左右才基本發育完善。

點評:我在育兒工程中應觀察各個階段寶寶生長髮育的情況,把握各個動作發育的關鍵期,要適當訓練與啟發,不能一味的“順其自然”,否則錯過了某個動作發育的關鍵期,但謹記這個訓練要遵循上面那條“生長髮育的程序性”的規律,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欲速則不達。

兒童期、青春期發育遵循“向心律”。身體各部的形態發育順序是:下肢先於上肢,四肢早於軀幹,呈現自下而上,自肢體遠端向中心軀幹的規律性變化。青春期足的生長突增最早開始,也最早停止生長,足突增後小腿開始突增,然後是大腿、骨盆寬、胸寬、肩寬、軀於高,最後是胸壁厚度。上肢突增的順序依次為手、前臂和上臂。手的骨骺癒合也由遠及近,順序表現為指骨末端一中端一近端,掌骨一腕骨一橈骨、尺骨近端。

點評:這個規律想必大家在育兒過程中應該都觀察到了,寶寶每個動作的習得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感到無比驚喜。在驚喜的同時也要多加觀察寶寶各項指標,對比標準,看看自己寶寶生長髮育是否正常。

幼兒期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言語的發展表現為:詞彙的數量不斷增加,內容不斷豐富,詞類範圍不斷擴大,積極詞彙(主動詞彙)不斷增加,3歲是掌握詞彙數量的激增階段;在言語實踐中逐步掌握語法結構,言語表達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從外部自語〔有聲言語〕逐步向內部言語(無聲言語)過渡。

點評:我們把握這個時期,因勢利導,激發語言發展,在於育兒過程中,尤其是寶寶出於誘餌階段,多與寶寶說話,看見什麼就給寶寶講解,與其交流,同時,注意在與寶寶交流過程中注意對口型,不要因為寶寶不會說話或說不好,就賴得與其說話,因為那時寶寶是無意識的、被動的,你與其說話,其實他在聽。當然,幼兒的言語發展也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不是千篇一律的。

個性的發展:幼兒期是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這時幼兒出現了最初的興趣、愛好的個體差異,初步形成了對人、對事、對自己、對集體的一些較穩定的態度,出現了最初的比較明顯的心理傾向。幼兒的個性傾向和特徵受他們的自我意識和道德意識發展的影響。在自我意識上,他們還不善於獨立地進行自我評價。他們的道德認識儘管帶有具體形象性和侷限性,但已有一定的認識傾向。某些道德評價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幼兒道德情感體驗上的共鳴,並激勵他們道德行為的發展。他們的道德行為還缺乏獨立的、主動的動機,道德判斷往往只注意行為的效果,而看不到行為的動機。

點評:俗話說:“三歲看到老”,現在看來這句話是非常好有道理的,幼兒期是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所以我們注意這個時期寶寶的性格發展,多加引導與教育,為今後寶寶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實,這樣的知識有有很多很多,上述只是我職考過程中摘錄的一些而已,並對各個要點逐一加以點評,由於個人理論水平與分析水平有限,不到之處望諒解,同時這些純理論的東西,有些枯燥,大家看看,有用就看看,沒用就略過,希望我的辛勤付出對大家有用,哈哈。

溫馨提醒:

1、本文系睿爸原創,如果你喜歡,你就輕輕點擊一下右上方的“有用”與“收藏”,睿爸將不勝感激;同時,如不當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便於今後的提高。謝謝...

2、如果,喜歡睿爸,那就“”一下睿爸,有你相“粉”,將是睿爸的創作動力,呵呵!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