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中元節(鬼節)怎麼過的?

中元節是廣西各族民間的大節,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巴馬長壽鄉尤其如此。中元節俗稱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群食活動,還形成了一些祭祀和特色的飲食文化。

工具/原料

中元節的祭祀文化

中元節飲食文化

方法/步驟

中元節的祭祀文化

中元節,被巴馬人視為當地的除正月之外的第二大節日。因此在節日的天數來說,持續時間長,從七月初七開始到七月二十都屬於中元節範疇。其中七月十二至十四最為隆重,三天期間家家戶戶都要用彩色宣紙製成“鬼衣”懸掛在祖宗靈位前,最後一天上午燒掉表示獻給列祖列宗。在期間拜祭的時候要以不同的“祭品”陳列在祖宗靈堂擺拜其中十二日上午拜水圓,晚上拜全雞,十三日晚拜全鴨,十四日上午拜全鵝(沒養鵝的可以雞鴨頂替,有的則雞鴨鵝並列)。

廣西中元節(鬼節)怎麼過的

過中元節時,家家都要殺雞宰鴨,其中尤以鴨為必不可少。蒸五色糯米飯,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災禍。這天,各家都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給耕牛吃。送祖於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中擇一天舉行。送祖前,婦女以冥紙剪成衣、鞋、錢、鍋、房、塔、橋、船、豬、牛、羊、馬等形備用。有的還製作“冥包”,將上列冥物以等份裝入包中,按家中所存祖先名單,每人一包。冥包上除書寫“故祖某某老大人受用”及子孫具名外,還特別寫上“外鬼無名,不得爭奪”等警語。送祖時,將冥紙、冥包燒掉,名為“燒紙”。燒紙地點有的在廳堂,有的在門外,有的在河邊。巴馬的祭祀文化流傳久遠,至今仍在沿承。

中元節飲食文化

巴馬民間尚存具有文化品味值得傳承的素食食譜中,除上述提及外,可用文字記載使之形成“文化”而現上現代餐桌的菜譜有:雷公根雞蛋湯、火麻湯、蘿蔔香菇湯、素炒牡丹苗、黃麻苗酸筍、素炒南瓜苗、蒜頭炒紅薯苗等。 在每個節日巴馬人習慣於聚眾群食,早已形成一道獨特的飲食文化風景線。要群食就得找藉口、有理由、尋機會設立諸多的群體聚餐節目,以改善自己並不富足的飲食結構。其中中元節飲食文化裡面不得不提的是巴馬火麻。巴馬火麻,寓意長生不老。逢年過節,除了吃巴馬傳統火麻湯外,巴馬火麻還被他們拿來榨油吃,用火麻油煮成一桌桌的菜,這是他們群食文化裡特別強調的一點。相關推薦:到巴馬長壽村,你一定要品嚐的美食。

廣西中元節(鬼節)怎麼過的

廣西中元節(鬼節)怎麼過的

相關問題答案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