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塑化劑食品該這麼辦??

臺灣塑化劑汙染食品危機使得大家人心惶惶,據最新訊息,汙染產品已超過500項,是臺灣30年最嚴重食品摻毒事件。上海緊急下架5000瓶臺灣“塑化劑”飲料,雖然國產飲料抽檢未發現非法新增,但有研究大陸方便麵等食物被塑化劑汙染,大家的擔憂有增無減。我們如果攝入了塑化劑怎麼辦?

吃了塑化劑食品該這麼辦?

我們平時能吃到塑化劑嗎?

的。因為常見塑化劑如DEHP(鄰苯二甲酸二)的用途廣,使得各國在工業上大量製造,因而對環境造成不小的汙染,DEHP的可透過飲水,食物鏈等途徑而被我們攝入體內。依據各國包括英國,美國,瑞典,加拿大,日本,韓國及我國相關研究與調查結果,顯示透過飲食而攝入DEHP的之情形普遍存在,國人每日自食物攝入DEHP的的量約為1.029毫克。

塑化劑不只傷生殖系統也傷肝腎

灣師範大學利用生物資訊與毒理基因組學分析,發現有毒食品新增劑塑化劑會造成基因毒性,長期食用不只會干擾內分泌,造成女性早熟及男性精子減少,甚至會造成心血管、肝臟與腎臟的疾病,這項研究也登上3月份“基因組學”期刊。
塑化劑除了會干擾人體內分泌,造成生殖方面的疾病外,連心血管疾病、肝臟疾病與腎臟疾病都有較高的機率,尤其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都高,排名在所有疾病之首。塑化劑經由面板接觸的劑量小,48小時內可以被人體排出。但直接食用含塑化劑的食品或飲料,等於是從人的口腔進入消化系統,被吸收的速度更快,尤其是被小腸吸收後,就很難被排出,甚至人體會不斷累積毒;而這次的基因互動作用發現,更告知人們塑化劑一定會傷害人體。

吃了塑化劑怎麼辦?

人體會自動排出
塑化劑可以隨著尿液或者糞便排出體外。我們身體有自然代謝的功能,不是持續大量食用的民眾,只要儘快中斷,風險是很低的,請一般民眾不用擔心或特別去做檢驗。

修正生活習慣,降低塑化劑的吸收
我們在日產生活中,一定要修正錯誤的生活習慣,養成正確的好習慣,才能健康生活,降低塑化劑的吸收。如在選擇食品容器時,應當避免使用塑料材質,改以高質量的不鏽鋼、玻璃、陶瓷器為主。儘量減少保鮮膜的使用,使用時特別要注意和油脂隔開,因為塑化劑易溶於油脂。帶飯的上班族應該帶玻璃或者陶瓷餐具,微波加熱塑料飯盒時,高溫也會促使塑化劑析出,從而危害身體。儲存食品經常會使用到的保鮮膜,宜選擇完全不新增塑化劑的PE、PVDC材質,並避免高溫加熱。

遠離塑化劑食品營造安全的飲食環境

塑化劑食品所代表的是日益威脅我們身心健康的食品環境。從毒奶粉、地溝油,再到形形色色的新增劑,染色劑,我們身邊不知道潛伏了多少致癌物。專家指出,因癌症死亡的人中約有35%與飲食有關。身邊防不勝防的致癌物質逼迫我們要提高警惕,警覺對待身邊形形色色的食品。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