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認為,絕大多數的小兒便祕都是功能性的。中醫根據病因病機,將便祕分為實祕和虛祕兩類。推拿治療小兒功能性便祕以通便助運,盪滌腸胃為原則。下面就推拿治療小兒功能性便祕做一詳細介紹。
工具/原料
1小兒便祕。
2可用推拿治療。
方法/步驟
清大腸的位置:在食指橈側緣,自指尖至虎口成一條直線。屬線狀穴,具有清利腸腑溼熱積滯的作用。
推拿方法:將小兒手掌立起,虎口朝上,操作者一手持小兒手腕予以固定,另一手用拇指橈側緣貼於穴位,從虎口處推向食指尖的橈側緣,稱清大腸。以上均反覆100-300次。
清天河水的位置:在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連成的一條直線,即從腕橫紋至肘橫紋。屬線狀穴,具有清熱解表,瀉火除煩的作用。
推拿方法:術者一手持患兒手掌,使前臂內側朝上,另一手的示指與中指併攏,使指腹貼於穴位,自腕直推向肘,稱清天河水,反覆50-100次。
退六腑(推六腑)的位置:在前臂尺側(即前臂小指側),從肘至腕橫紋成一條直線。屬線狀穴,具有涼血,清熱,解毒的作用。
推拿方法:操作者左手持住小兒手掌,使小兒屈肘手指朝上,右手拇指橈側緣或將食中二指併攏,沿患兒前臂的尺側緣,自肘橫紋內側端推向腕橫紋方向,稱退六腑,反覆50-100次。
補脾經的位置:在拇指末節羅紋面,補法具有健脾胃,補氣血的作用。
推拿方法:小兒取坐位或仰臥位。操作者左手持住小兒手掌,右手以拇指羅紋面著力,從小兒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方向,稱清脾經;若操作者右手以拇指指端置於小兒拇指羅紋面上,作旋轉推法,稱為補脾經。以上均反覆50-100次。
運內八卦的位置:內八卦在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到中指指根橫紋的2/3為半徑所做的圓。屬面狀穴,具有健脾和胃,通腑導滯的作用。
推拿方法:操作者左手持住小兒手掌,使掌心向上,右手用拇指螺紋面置於小兒掌心,順時針方向運50次,掐5次。
推脊的位置:大椎至長強連成的一條直線。屬線狀穴位,具有清熱、通腑的作用。
推拿方法:使患兒取俯臥位,術者立於一側,示、中二指併攏,指腹著力,從上部大椎穴直推向下部尾骨端的長強穴,反覆推50-100次。
揉龜尾的位置:在尾椎骨端。屬點狀穴,具有通調督脈之氣,調理大腸功能的作用。
推拿方法:患兒取俯臥位,操作者立於一側,採用拇指或中指端置於穴位上,作從容和緩的揉法,稱揉龜尾,反覆100-300次。
注意事項
1有些家長髮現孩子便祕、腹脹腹痛,就給孩子服用果導片或番瀉葉等,希望儘快解除孩子的痛苦,這樣做是非常錯誤的,小兒便祕不主張用瀉藥,也不主張經常用開塞露來排便。因為小兒的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發育還不完善,服用瀉藥後容易導致胃腸功能失調引起腹瀉;而且經常服用瀉藥治療便祕,會使腸壁神經感受細胞的應激性降低,即使腸內有足夠的糞便,也不能產生正常的蠕動和排便反射,一旦停藥,便祕會更加嚴重,並且難以治療。
2除了用瀉藥,一些家長把便祕和上火劃上等號,他們常常憑藉自己的經驗,給孩子用些清熱、去火的藥物,這些藥雖然能暫時緩解症狀,但停藥後容易復發,而且效果也不好。其實,便祕不一定就是上火。從中醫的角度來講,可以結合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餘”、“肺臟嬌嫩”的生理、病理特點,在藥物治療上採取調理脾胃的治療原則,一般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並配合飲食結構的改善和排便習慣的養成,就不會再反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