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與文化研究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媒介既是文化的生成物,同時又對社會文化及其走向施以深刻的影響。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

  是什麼

  1.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研究。

  英國文化研究學派既開創了當代文化研究的傳統,也同時為媒介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礎。比如雷蒙德·威廉斯,他對“文化”一詞的重新定義對當代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威廉斯擴充套件文化的意義,將文化由原來人們認定的狹窄的“高階精神產品”延伸為人類學意義的“整個生活方式”,把文化視為“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同義的”⑶***前言第7頁***,這就將大眾的生活方式納入到了“文化”的範疇之內。而在事實上,媒介已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威廉斯擴充套件文化的含義,也就為媒介文化研究確立了理論的合理性。文化研究學派在很大程度上受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和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的影響,其另一重要成員斯圖亞特·霍爾“特有的貢獻,就是將經過意識形態編碼的文化諸形式與受眾的解碼策略聯絡起來”⑷***第60頁***。霍爾著力探討社會統治階層的意識形態如何藉助傳媒的力量使之成為全社會的意識形態,他充分肯定了大眾傳媒在意識形態播散過程中的重要性,看到編碼解碼所呈現的複雜性:“這完全進入到爭奪意義的鬥爭之中——語言中的階級鬥爭”⑶***第352頁***。霍爾使意識形態成為文化研究包括媒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的概念之一。

  2.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研究。

  大眾文化研究是當代文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也理所當然是媒介文化研究的核心內容,因為大眾文化是依大眾傳媒相伴而生的。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在對現代性的反思中,將大眾文化視若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的工具,無論是霍克海默、阿多諾的對“文化工業”的批判,還是馬爾庫賽“單面人”的隱憂,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傾向。而被稱為“庶民文化的樂觀者”的約翰·費斯克對大眾文化的理解有別於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他不是從文化生產而主要是從文字接受的層面解讀大眾文化,認為大眾具有對抗宰制的能動性,他由“快感”的分析中對大眾文化作了積極的理解。法蘭克福學派和費斯克等人分別為大眾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3.後殖民理論與文化全球化理論。

  可以說,後殖民理論與文化全球化理論為媒介層面的跨國跨文化傳播和全球化傳播提供了多元的理論見解。後殖民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愛德華·薩義德、加亞特里·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很大關注的薩義德的《東方學》***其後還有與之相異的續篇《文化與帝國主義》***認為,“東方”是歐洲“用以控制、重建和君臨東方”的一種話語方式,它體現“西方與東方之間存在著一種權力關係,支配關係,霸權關係”,其建構東方的話語方式包括學術著作、文學作品和新聞報道等等,事實上這種話語方式離不開大眾傳媒,可以說大眾傳媒是文化殖民的一種主要工具。如果說薩義德的《東方學》可視為“文化帝國主義”的一部分,那麼約翰·湯林森的《文化帝國主義》則以解釋學的理論、方法說明受眾對文字的解讀是主動而複雜的,從而表明“文化帝國主義”的文化支配作用的論點難於成立。同時他又以自己對民族文化認同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關係的見解,質疑“文化帝國主義”。湯林森的觀點既有為西方文化帝國辯護之嫌,卻也為文化傳播全球化提出了另類見解。其他如弗雷德裡克·詹姆遜、阿芒·馬特拉的研究,更多地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視野批判性地審視文化傳播全球化。戴維·莫利等《認同的空間》主要探討全球媒介、電子世界如何影響、重構國族間的文化邊界。這些人的研究成果為我們進行文化傳播全球化的研究提供了多元的理論見解。

  4.女性主義研究。

  女性主義研究雖然是一個充滿矛盾衝突的話語場域,但其共同點在於反對性別***女性***建構和評價中的權力話語,這種話語霸權包括男性中心主義與種族歧視雙重內涵。而在今天,大眾傳媒無疑是性別“再現”的主要場所,女性主義研究也就為媒介性別文化研究提供了相應的理論基礎。媒介性別文化研究既包括媒介文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也包括女性受者、傳者及女性傳媒的研究。

  5.後現代主義的文化理論。

  後現代主義理論家米歇爾·福柯幾乎畢生致力於研究、批判知識/權力之間的關係。他傾向於將權力詮釋成分散的、不確定的、形式多變的、無主體性的、生產性的,他認為每一知識斷層都充滿權力,每一話語系統都含有權力的運作與規範。他的理論給西方文化研究包括媒介文化研究提供了反對各種話語霸權的有力武器,被“文化研究”思潮視為理論的總綱之一⑸***第113頁***。讓·波德里亞的符號政治經濟學以及模擬、超真實、內爆等範疇,都與媒介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波德里亞的理論“深刻地影響了文化理論以及當代媒體、藝術和社會的話語。

  傳媒對文化的影響

  1.傳媒作為文化載體的功能和影響越來越突出和明顯

  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傳播活動,當代文化傳播中傳媒作為文化載體的功能和影響越來越突出和明顯。人類學家愛德華·薩皮爾***Edward Sapir***強調:“每一種文化形式和每一社會行為的表現,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傳播。”[3]在口傳文化階段,文化的傳承和積澱主要依靠語言、文字及符號;在大眾傳播時代,文化的傳承與積澱、整合與交融、變遷與革新日益呈現出媒介化的趨勢。現代傳媒利用資訊科技,對文化資源採用先進的儲存手段和傳播技術,不僅使當代人可以共享古老的傳統文化,而且還能引發關於傳統文化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思考,促進傳統文化現代意蘊的開掘與創新。

  2.傳媒作為一種文化裝置,能動地、有選擇地傳播文化

  文化是人類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類的文化要更好地造福於人類,必須不斷地得到宣傳和傳播,使人民群眾獲取最新的文化資訊。傳播媒介是一種便利的、迅捷的傳播工具,使文化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宣傳和傳播。傳播媒介的手段豐富多樣,不同的方式對文化傳播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例如權威的傳媒機構對具有恆常性價值的文化尤為關注,這對規範整個社會的文化價值導向是有重要意義的,而當下流行的DV作為電視傳媒發展的新生代,更多關注和傳播的是一種民間文化、草根文化,這同時也帶動了電視傳播的平民性和參與性。

  3.傳媒不僅傳播文化,而且還能為自己創造文化,即傳媒文化

  傳媒的更新和發展不僅推動人類文化的交流與轉型,而且不斷改變人們對文化的感受方式和審美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傳播媒介在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程序中以新的姿態融入世界。特別是進入90年代後,隨著傳媒的數量、種類和規模不斷得到迅猛的發展,當代文化對傳媒的依賴性不斷增強。資訊社會,人們對資訊的需求不斷增長,這就要求社會各類資訊的傳遞、加工、處理更加專業化。文化產品從生產、傳輸到交換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傳媒的參與。正是文化對傳媒的這種依賴性,使傳媒文化的最終形成成為可能。90年代以來,傳媒文化在當代中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傳媒承擔這維持良好文化生態的責任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傳媒還擔當起了在文化新格局中維持良好的文化生態的責任。市場經濟環境下,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文化逐漸成為文化市場的主要部分,而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市場比例呈下降的趨勢。傳媒的文化生態責任在於引導社會的文化價值規範,努力開拓和建設多元化的文化生態環境,使各類文化在互動中求發展。

猜您感興趣:

面部最好的補水方法
慢性蕁麻疹飲食方法
相關知識
媒介與文化研究方法
企業文化研究方法
企業文化研究方面的參考論文
寫畢業論文的研究方法
宜昌陸羽茶文化研究會的介紹
中國茶文化研究會的簡介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的介紹
省茶文化研究會的介紹
廣東省茶文化研究會的簡介
西湖區茶文化研究會的介紹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