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治癌差距在哪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多年來,癌症防治一直是困擾全球的難題。而對於癌症的治療,中醫和西醫都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他們各在哪方面有不同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中西治癌差距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副主任陳萬青教授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癌症的整體生存率仍處於較低水平,原因主要是癌症構成不同。我國常見的癌症都是預後較差的,如肺癌、食道癌、胃癌和肝癌等;在北美髮達國家,預後較好的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癌症較多發,這部分患者的5年生存率很多都超過90%。此外,多數癌症發現較晚,如肺癌等致死率高的癌症,臨床確診時大多已是晚期,治療效果很難保證。如果用同期癌症病例進行對比,我國與西方其他國家的差別並不大。比如,在我國開展防治工作較早的胃癌、食道癌,5年生存率為20%左右,與美國幾乎持平。

  第一方面:

  普及篩查難,一旦發現多已晚期。“在三甲醫院,我們的醫生臨床水平跟西方國家並無差距,甚至在經驗及手術治療上更有優勢,但由於我國基層醫療的水平較差,很多癌症都難以在早期發現。”陳萬青說,一些地區民眾對癌症的防治意識不足,不瞭解癌症的早期表現,以至於初次就診太晚。此外,一些西方國家的癌症篩查可以納入醫保,這無疑有助於早期發現癌症;而我國的癌症篩查多以專案形式推進,普及面小,受益人群很少。

  第二方面:

  藥物多為仿製,審批需時日。很多發達國家的醫學科研都走在前列。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癌症學會今年10月曾舉辦特別講演,由專家面向癌症患者,講解癌症的最基礎知識和最先進的研究動向,旨在獲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援,為臨床、新藥研究提供更多可能。但在我國,科研專案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並非以實際應用為導向,這使得新研究、新技術的轉化能力減弱,與實際脫節現象較為明顯。比如,我國臨床治療癌症所使用的藥物很多都是仿製藥,而進口新藥由於必須等到專利保護過期,且要進行臨床試驗才能通過審批,因此上市時間會有所推遲,導致國內癌症病人用藥的巨大障礙。

  第三方面:

  後期康復重視不足。康復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陳萬青說,任何癌症的治療目的都不是單純地延長病人生存時間,更重要是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康復在提高病患的生活質量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社會對康復的整體重視度不夠,再加上醫護人員本就數量不足,“該治的還治不過來,康復就更顧不上了。”

  5年生存率,中西有別

  判斷癌症的防治情況有多種指標,如發病率、5年生存率、死亡率等。其中,5年生存率被認為是醫學界通行的評估癌症療效的指標。據介紹,5年生存率是指癌症患者在確診後生存5年以上的比例。一般認為,癌症經過治療5年後再復發或轉移、擴散的比例很小,所以可被認為臨床治癒。

  9月14日,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首次公佈了該國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調查顯示,所有於2007年確診並開始治療的癌症患者中,5年生存率平均為64.3%。另有資料顯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大部分西歐國家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很高,普遍在70%以上。而我國國家癌症中心、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2014年釋出在《國際癌症雜誌》上,以2003年~2005年診斷患病人群為基礎的資料顯示,我國年齡標準化後的全部癌症5年生存率為30.9%,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

  不同癌症在不同國家的5年生存率也有差別。一般來說,乳腺癌、結直腸癌屬於治療效果較好的一類;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則生存率偏低。

  2014年發表於《柳葉刀》雜誌的《1995~2009年全球癌症生存率調查》資料顯示,在大多數發達國家裡,結直腸癌和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平穩上升,於2005~2009年間確診的結直腸癌患者中,有22個國家的生存率達到60%以上;17個國家的乳腺癌5年生存率超過85%。所有國家的肝癌和肺癌都是致死疾病,歐洲各國肝癌和肺癌的5年生存率均低於20%,北美為15%~19%。

  而在我國,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2014年給出的資料為:療效最好的女性乳腺癌5年生存率為73%,其次是結直腸癌***47.2%***,均低於上述發達國家。反倒是肺癌、肝癌這些全球治癒率均較低的癌症,5年生存率中西方差別不大,我國肺癌和肝癌的生存率資料分別為16.1%及10.1%。

  美國癌症協會近年釋出的資料透露,美國人因癌症死亡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2007~2011年間,男性患癌死亡率每年下降1.8%,女性下降1.4%;癌症總死亡率從1991年到2011年累計下降達22%。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醫學技術的進步。比如,在今年的第51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一種名為“免疫療法”的新癌症治療方式“亮相”,英國《每日郵報》援引專家觀點稱,這種療法是自化療以來,癌症治療領域取得的最大進步。

  當務之急,預防仍是首位

  12月16日,美國《自然》雜誌發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研究人員的一篇論文,指出對癌症風險產生最大影響的是外在因素,而非基因問題。該結論直接反駁了年初《科學》雜誌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提出的“壞運氣”致癌觀點。

  陳萬青認為,兩者的觀點並不完全矛盾,患上癌症一定有基因發生了突變,而基因的變異又源於很多原因,生活方式選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所謂“基因決定說”,可以這樣理解:本就帶有易患癌基因的染色體相對更脆弱,在遇到致癌的外界因素時,也就更容易發生突變。事實上,在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資訊中,“生活方式癌”佔癌症病人的比例高達80%,也就是說癌症被歸屬為生活方式性疾病。

  正因如此,陳萬青強調,我們當務之急還是要做好癌症的預防工作,特別是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讓民眾懂得如何儘可能避開致癌因素,瞭解出現哪些症狀需要儘早就醫,這應當是居於首位的、防治癌症最經濟實惠的措施。據瞭解,英國現在對健康生活理念的宣傳很下功夫,建議人們每日攝鹽量不超過6克,這可以使英國的胃癌患病人數每年減少大約800例。美國人最重要的醫療理念之一也是預防和定期體檢。比如,多數美國人喜歡去健身房鍛鍊,街上也常見到慢跑者,當地政府或大學則會有序地倡導組織步行活動等。

  其次是提高篩查效果,加大篩查覆蓋面。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為達到早診早治的目標,日本厚生勞動省也正在準備將癌症篩查率從40%提升至50%。“但在我國實現全民篩查是不現實的,”陳萬青說,一則是這樣鋪開,資金投入實在太大;二則篩查結果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現在大多數癌症篩查的方法都存在爭議,體檢中流行的腫瘤標誌物,更主要是用於臨床觀察治療效果,而非確診癌症,目前沒有任何一個癌症標誌物可用於癌症篩查。最後,提高基層醫療水平。任何技術的革新,任何高階裝置的應用,都不能替代醫護人員根據每個人不同情況做出的專業診斷。如果基層醫護人員的水平不足,即便配備了最好的檢測裝置也很可能出現漏診。

哪些人需要防視網膜脫離
愛吃糖容易得糖尿病嗎
相關知識
中西治癌差距在哪
初高中英語學習方法差異在哪裡
中西治療前列腺囊腫的方法
文科與理科班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網球肘的中藥治療方法有哪些
職業拳擊與業餘拳擊差別在哪
試論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
交際語言運用中的中西文化差異
詩歌翻譯中的中西文化差異
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的差別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