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級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6日

  歷史不能靠死記硬背,因為這樣所需時間不僅多而且效率相對較差,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高二歷史,希望大家來多多學習哦

  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聯考試題

  第I卷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4小題,共48分***

  1. 農村常可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年屆七旬的老翁,要向三歲稚童稱“叔”或“伯”。永定俗謂:“白頭哥,坐地叔”***即對平輩的白頭老翁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輩,即使上年紀老者也要喚其為叔***這一現象反映了宗法制

  A. 違揹人倫禮儀 B. 不利於社會進步 C. 重視尊卑貴賤 D. 有利於凝聚宗族

  2.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相互朝見成為邦交的主流。據統計,僅見於《春秋》《左傳》的朝見 就有 101 次***如表***.由此可以推論***  ***

  受朝國 魯國 晉國 齊國 楚國 越國 紀國

  次數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1次

  A. 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 B. 變法運動促進相互朝見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遠交近攻影響邦國外交

  3. 清代政府釋出最高命令分為兩種:一種是明發上諭,一種是寄信上諭。其中寄信上諭是指上諭由皇帝、軍機處擬定後,封蓋“辦理軍機處”印,不再經由六部,直接寄給受命令的人。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 保證了決策機密 B. 強化了專制皇權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適應了軍務需要

  4. 清末愛國人士黃遵憲在給好友的信中寫道,“新約規定,天旋地轉”,“東南諸省所恃以為藩籬者,拱手而讓他人之”,“敲骨吸髓,輸此鉅款,設機造貨,奪我生產”。信中的“新約”***  ***

  A. 結束了清廷的閉關鎖國政策 B. 開始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序

  C. 拓展了列強經濟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

  5. 關於中國封建專制的基本特徵,史學家白鋼認為:政治上的表現,一是有權就有一切,二是家長制,三是官僚政治;經濟上的表現,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其經濟基礎,二是以自然經濟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產方式,文化上推行矇昧主義,一是天命觀。 其中“有權就有一切”、“家長制”、“官僚政治”、“矇昧主義”歷史根源分別是***  ***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權制、道家思想

  B. 皇權制、宗法制、中央集權制、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權制、儒家思想

  D. 皇權制、宗法制、中央集權制、儒家思想

  6.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在英國人看來,這場戰爭是一場報復性的戰爭,是一個捍衛他們的通商權利、維護其國家榮譽、糾正在華英國官員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確保未來開放的必要行動。在中國人看來,這場戰爭主要是一場對鴉片的清剿。”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 肯定英國人發動戰爭的正義性 B. 中國禁菸運動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C. 國家立場影響戰爭的性質 D. 都抹殺了鴉片戰爭發生的實質”

  7. 下圖是近代一幅名為《望風而起》的漫畫,它反映了

  A. 維新變法得到全國支援 B. 武昌起義後各地積極響應

  C. 新文化運動後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 井岡山根據地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勢

  8. 下圖為抗日戰爭期間某戰役示意圖,這一戰役是******

  A. 國民黨軍隊在華北組織的重大會戰 B. 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

  C. 發生在敵後戰場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D. 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破產的標誌

  9.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民政部公佈第一批抗日英烈名錄,包括趙登禹、張自忠、佟麟閣等為人所熟知的一批國民黨將領。臺灣軍方日前發行一份“勇士國魂月曆”,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的高階將領左權列為“殉國將領”,這反映了***  ***

  A. 兩岸對抗日戰爭的認識趨於一致 B. 兩岸對一國兩制主張形成共識

  C. 兩岸對國共抗戰的認識逐漸客觀 D. 兩岸意識形態的分歧已經消除

  10. 蔣介石認為中共某一軍事舉動“東可威脅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脅武漢,南可阻礙長江運輸,在戰略上對於國民政府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顧慮”。此軍事舉動***  ***

  A. 扭轉了解放戰爭的態勢 B. 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C. 解放了長江以北地區 D. 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統治

  11. 在第一屆全國人大開幕詞中,毛澤東說:“我們這次會議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誌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建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現在***  ***

  A. 《共同綱領》的頒佈 B.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佈

  C.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D. 中國共產黨核心地位的確立

  12. 1992年,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達成的重要共識是***  ***

  A. 和平方式統一祖國 B. “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

  C.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D. 海峽兩岸實行“通郵、通航、通商”

  13. 雅典城邦時代戲劇流行,在戲劇公演上眾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個場合中,在同一個時段裡經歷同一種感受,他們一個挨一個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會在他們之間流動…每個人都是一個社會的人,一個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與其他觀眾有著緊密的聯絡.這表明戲劇公演***  ***

  A. 強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則 B.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開放性

  C. 調動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 D. 培養了雅典公民的集體意識

  14. “羅馬法的發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個人獨裁意志的結果,而主要是憑藉裁判官的審判實踐和法學家的理論活動,在改造和繼承舊有的法律規範的基礎上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材料意在說明羅馬法***  ***

  A. 不受立法機構的制約 B. 創制過程具有較強的伸展性

  C. 不必執行皇帝的敕令 D. 在世界法律史上佔重要地位

  15. 1784年,英國下議院以’208票對196票延擱了首相小威廉.皮特關於增收補助金的議案,並上書國王要求改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稱:“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為此,他採取的措施是***  ***

  A. 交給最高法院裁決 B. 提交國王作出決策

  C. 悍然出兵驅散議會 D. 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16. “美國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責任是裁決涉及憲法解釋問題的案件,判定某項法律或政府行動是否違憲。這一被稱為司法審查的權力使最高法院能夠否決聯邦或州的法律,如果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來是與憲法相沖突的話。”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 最高法院是美國國家權力中心 B. 聯邦和各州並無獨立的立法權

  C. 最高法院統攬國家各級司法權 D. 體現了國家權力的分權與制衡

  17. “相容統一、秩序與自由的價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的優點,營造出一個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共同發展”的政體。確立這種“政體”形式的法律檔案最有可能是***  ***

  A. 英國的《權利法案》 B. 美國的《1787年憲法》

  C. 法國《1875年憲法》 D. 德國《德意志帝國憲法》

  18. “***某一事件***從它給予世界發展的影響來說,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會經濟變革的規模、深度和質量上,以及在給予周圍世界以長久影響方面,幾乎是史無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眾福利國家和社會,也就是現代人道主義資本主義的形成乃是西方針對社會主義革命給它帶來的威脅做出的反應,就足以說明問題了。”這一事件***  ***

  A. 為國際工人運動提供了理論指導 B. 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偉大嘗試

  C.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D. 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

  19. 下列有關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情況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

  B. 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了繁榮時期

  C. 西漢時期,中國的棉紡織品遠銷亞歐地區

  D. 16世紀前,中國鍊鋼技術一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20. “城市”是由“城”與“市”結合為一的產物。有學者將中國歷史上“城”與“市”的關係演變概括為5個階段:有城無市,城中有市,城區即市區,城在市中和有市無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區即市區”階段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陽 B. 唐都長安 C. 宋代東京 D. 明代蘇州

  21. 明清統治者推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其主要影響有***  ***

  ①保護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②失去了開拓海外市場的契機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礙了中外民間的貿易往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2. 下圖是近代中國輕工業生產月平均指數增長圖。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A. 晚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B. 列強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C. 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措施 D.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推動

  23. “中國夢”記錄著中華民族飽受屈辱到贏得獨立解放的非凡歷史;“中國夢”承載著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艱辛探索的偉大曆程。據此並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判斷下列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

  A. 天朝驚夢--專制夢醒--自強夢碎---建國夢成---富強夢啟航

  B. 天朝驚夢--專制夢醒--自強夢碎---富強夢啟航-建國夢成

  C. 天朝驚夢--富強夢啟航--專制夢醒-自強夢碎---建國夢成

  D. 天朝驚夢--自強夢碎---專制夢醒--建國夢成---富強夢啟航

  24. 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雄安地區設立國家級新區。這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它***  ***

  A. 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關鍵步探

  B. 作為東部地區輻射中西部地區的綜合門戶

  C. 改革開放新時期深化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

  D. 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第II卷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25. ***17分***對同一史實,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歷史應注意史料的適用性和侷限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道光年間,大開海禁,西人之工於牟利者,接踵而來,操貿易之權,逐錐刀之利,民間生計,皆為其所奪……自洋布洋紗***,土布銷場遂滯,紡績稀少,機軸之聲幾欲斷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紀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樹之粟,所農者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織,終歲勤勞,常見農民自頂至踵所用衣、襪、鞋、帶皆由力織成也。

  ——民國河北《元氏縣誌》

  材料三 電影《我們熱愛的家園》是美國在1950年拍攝的一部宣傳馬歇爾計劃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個法國小鎮戰後生活。最初,在二戰中被摧毀的小鎮難以擺脫戰爭的痛苦。直到獲得美國的財政援助,兒童才回到學校,工廠才恢復了生產,小鎮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購買食物。

  材料四 漫畫“美國最新式戰車’’***1947年發表於蘇聯某雜誌,圖中俄文“3AEM”意為財政貸款***

  ***1***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徵是什麼?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農村經濟結構狀況有何不同?***5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對於探究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結構的變遷,分別有何侷限?綜合兩則材料可以推知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何種特點?***6分***

  ***3***結合材料三和四,分析電影和漫畫的創作者對馬歇爾計劃的認識有何不同?他們的認識差異反映了當時怎樣的國際格局?***6分***

  26. ***9分***

  材料 1954年,日內瓦會議召開。朝鮮和韓國分別提出瞭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方案。朝鮮外相南日提出3點建議:***1***舉行國民議會的全朝鮮選舉,組成朝鮮統一政府; 由民主朝鮮和韓國選派的代表組成全朝鮮委員會,其任務之一是草擬一個全朝鮮選舉法,並採取措施保證朝鮮居民的各種自由。***2***-切外國武裝力量在6個月內撤出朝鮮;***3***對維護遠東和平有最大關心的相應國家保證朝鮮的和平發展,併為朝鮮的和平統一創造條件。

  韓國代表提出14點建議,其中包括:***1***按韓國的憲法手續由聯合國監督在全朝鮮進行選舉,聯合國監督人員享有充分的行動與言論的自由;***2***全朝鮮國會代表按全朝鮮 人口的直接比例計算***注:當時南方人口是北方的2倍***;***3***在選舉前一個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出北方,駐在南方的外國軍隊待統一後才能撤離。

  --據劉金質《冷戰史》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朝韓雙方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分歧***4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內瓦會議未能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原因及留下的隱患。***5分***

  27.***14分***有人說;“妥協是政治的靈魂。”許多國家的民主程序中都體現了妥協的存在。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阿克頓說,“妥協是政治的靈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話”。達爾也說:“民主依賴妥協”。

  材料二 法國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來克服專制王權,原因就在於法國專制主義過於強大,王權與貴族堅決捍衛舊制度,不願做出任何妥協,對立雙方只好兵戎相見。然而,大革命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此後近百年中,法國一直處於革命與復辟的輪迴中,社會持續動盪,經濟發展速度受到影響,工業化程序緩慢。直到1870年後,法國模式突然發生轉折,由對抗轉為妥協。此後沒再發生大規模的革命,法國人開始用協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錢乘旦《各國現代化模式的比較》

  材料三 傳統的主流歷史敘事否認這場“大妥協“具有任何積極意義,認為它恰恰體現了革命的不徹底性:大批舊官僚和立憲派“投機”革命,“篡奪”了革命果實;“大妥協”中優待清朝遜帝的做法,也為民國時的君主復辟埋下了伏筆。但近年以來,已有一些研究論文試圖對這場“大妥協”作出不同的評價。如喻大華的《新論——兼探溥儀潛往東北的一個原因》指出,對袁世凱的妥協是孫中山的戰略和策略。一個維繫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要廢於一旦,必須具備多種條件,絕非單憑武力能夠解決,《清室優待條件》並非由袁世凱一方炮製,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雙方經過協商達成一致意見。

  ——章永樂《論清王朝與中華民國的“大妥協”》

  ***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如何採用妥協的方式完成政治變革的?***4分***

  ***2***依據材料二,分析法國為什麼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協方式?***3分***。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870年後“法國人開始用協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麼?***2分***法國人開始用協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經濟因素?***2分***

  ***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近年來新史學對於中華民國的“大妥協”評價如何,如此評價的理由是什麼?***3分***

  28. ***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國人口變化趨勢及預測圖

  根據材料圖片提取一個新中國人口變化趨勢的資訊,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簡要說明,從中談談你的認識。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C 2. A 3. B 4. C 5. D 6. D 7. B

  8. C 9. C 10. A 11. B 12. B 13. D 14. B

  15. D 16. D 17. D 18. C 19. C 20. C 21. D

  22. D 23. D 24. C

  25. ***1***特點: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要形式;等等。不同 :在洋紗洋布的衝擊下,自然經濟體系開始瓦解,但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居主導地位。***共5分***

  *** 2***侷限:材料一隻是強調了西方工業對中國的危害,沒有考慮它的客觀積極作用;材料二是傾向於小農經濟,沒有從從小農經濟的頑固性角度分析。特點 :中國近代,農耕經濟受到西方工業經濟的衝擊而逐漸解體,不斷被動的近代化。***共6分***

  *** 3***不同:電影的作者認為馬歇爾計劃有效地援助了西歐,幫助西歐迅速恢復經濟,是肯定馬歇爾計劃;漫畫的作者則是認為馬歇爾計劃是用經濟的方式控制西歐,是謀求世界霸權的工具,否定了馬歇爾計劃。國際格局 :東西方對峙的冷戰格局。***共6分***

  26. *** 1***如何確定新政府的法統 ***新政府的合法性來源***;如何分配國會代表名額;外國軍隊撤離問題;統一前後半島和平的保障機制.***4分***

  *** 2***原因:南北雙方未能就統一問題達成一致;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冷戰局勢的影響等.隱患:朝鮮半島長期分裂對峙;造成亞太局勢緊張. ***5分***

  27.***1***完成:1688年光榮革命,沒有流血宮廷政變;16***《權利法案》頒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限制君主權力;***4分***

  ***2***原因:法國的專制主義過於強大;大革命後法國社會陷於動盪;工業程序緩慢。***3分***

  指:1875年以一票多數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法律的形式確立法國為民主共和國***2分***

  因素:工業革命的完成,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2分***

  ***3***“大妥協”是種策略。理由:加快結束清王朝的統治和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儲存革命力量;維護民族團結。***只有觀點,沒有理由說明不給分;觀點和理由匹配的就給滿分******3分***

  28. ***12分***

  資訊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前20年,中國人口增長迅速。說明:經濟建設的需要和對世界戰爭的憂慮,政府鼓勵人口生育;中國傳統“多子多福”的生育文化的影響;隨著人民生活的安定以及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均壽命大幅提高;當時的人口理論不成熟,受意識形態的干擾較大。

  資訊二: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人口生育率不斷下降。說明: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傳統生育觀念的改變,人們的生育意願不斷下降,導致生育率持續下降;隨著住房、醫療、教育、社保等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人民在這些方面的投入和負擔漸重,養育孩子的成本大幅提高。

  資訊三:新中國成市至今,中國人口紅利得到了最大釋放,當前已進入歷史拐點並將逐漸消失。

  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 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的人口生育高峰,給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提供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迅速增長的人口在為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紅利的同時,也給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大量負擔,環境惡化、交通擁擠、城市膨脹、貧困人口增加等社會問題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近年來我國低齡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明顯減少,老年人口急劇增加,老齡化日趨嚴重,人口紅利日漸消失。

  認識:人口增長應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承受能力相適應,要根據國情適時調整人口政策;應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大力發展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與人口老齡化程序相適應的社會福利制度,努力實現“老有善養”。

  關於高二下學期歷史期末試題

  第I卷***選擇題***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西周時期中國人形成了親戚觀念。父母,祖父母,叔伯、嬸嬸,姑姑是血緣關係中最近的親人;外祖父母,舅舅、舅媽,姨媽是血緣關係第二重要的親人。材料反映

  A. 宗法制影響了親戚觀念 B. 西周親戚體系較為龐大

  C. 男尊女卑觀念開始形成 D. 宗族凝聚力在逐漸加強

  2.古羅馬法律制度是人類文明積澱的精華。他們的法律是基於理性而不是習俗,在長期司法實踐中,羅馬人認識到外來民族中有許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適用的法律原則只有少數幾條,因而他們制定了新的法律——萬民法。下列項中不屬於該法律體系的是

  A. 貴族壟斷立法權 B. 具有靈活性和實效性

  C. 廣泛借鑑外邦人的法規 D. 注重調解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

  3.在英國喬治一世、喬治二世期間,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成為了慣例,內閣只需把討論情況通知國王,1714年後,國王基本沒有否決過議會的議案。這反映了

  A. 議會監督的物件發生變化 B. 國王和議會矛盾漸趨緩和

  C. 責任內閣制度已經確立 D. 君主立憲體制在逐步確立

  4.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晚清官員出洋學習發端,但常被誣為賣國;甲午戰後,清政府開始主動派出;20世紀初,清政府頒佈了獎勵職官遊學遊歷,發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動。這一變化

  A. 以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髮展為基礎

  B. 表明清政府與傳統社會徹底決裂的態度

  C. 與近代民族危機出現和深化同步

  D. 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觀念的逐漸進步

  5.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週刊》刊登《小學中高年級東北事件教學大綱》,提出了各學科結合本學科特點,處理這一同國恥事件時的方式***部分學科如下表***。這反映出當時

  科目 內容

  社會 事件本體之研究:東北研究、東北事件之遠因近果、抗救方案

  國語 讀:東北槍聲、被壓迫者的呼聲等

  算術 事件損失方面的計算:建築物的損失、工商業等

  音樂 國恥歌.義勇軍歌等

  A. 學校教育重視民族精神和責任的培育 B. 各階層對國民政府不抵抗的強烈不滿

  C. 國恥教育一直是近化國民教育的主題 D. 社會各界要求建立統一戰線的願望

  6.***題文***1984年10月,鄧小平指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範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鄧小平得出上述論斷,是因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A. 體現了國與國一律平等的理念 B. 開創了中蘇兩國友好的局面

  C. 消除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分歧 D. 推動了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

  7.1958年6月,戴高樂重新掌權後,要求在北約組織內建立美、英、法三國聯合領導機構,替代美、英兩國的領導體制。禁止美國核武器運進法國,並通知美國把核彈頭和核轟炸機撤到英國與聯邦德國。這表明

  A. 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 B. 歐洲一體化遭遇挫折

  C. 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D. 法國改變了價值取向

  8.二戰後,德國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分別定都波恩和柏林。1990年,兩德簽署統一條約,東德作為5個州加入聯邦德國。1991年,德國決定將聯邦議院和政府所在地從波恩遷往柏林。德國定都柏林旨在

  A. 消除德國東西部的差異 B. 緩解美蘇在歐洲的對抗

  C. 加速歐洲的一體化程序 D. 增強統一國家的凝聚力

  9.被孟子稱為“賤丈夫”的民間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裡市場上去交易。他們只能在野外找個土崗,“以左右望”,獲取利益。後來,民間商人向政府納過稅後就可以在城裡的市場上進行交易了。這一變化反映了

  A. 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B. 民間商人推動商業市鎮崛起

  C. 政府不再監管商業活動 D. 民間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10.“由於新航路的開闢,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加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沒有了美洲貢獻的大量金銀與物質財富,沒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墾殖區,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將會緩慢得多。”這一評價***  ***

  A. 未揭示新航路開闢帶來的災難,是對西方殖民行為的開脫

  B. 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奪的基礎之上的

  C. 較為客觀的分析了新航路開闢的歷史作用

  D. 用辯證的方法分析了新航路開闢的影響

  11.馬克思說:“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工場手工業再也不能滿足這種需求,於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中的革命。”這表明

  A. 蒸汽機的發明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 B. 蒸汽機和機器的發明導致了工業革命

  C. 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引起了工業革命 D. 工場手工業一直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

  12.下表是晚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表***單位:萬兩***,對該表所含資訊解讀正確的是

  年代 農業稅收入 工商雜稅收入 其他收入 總收入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0 0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19696 100%

  A. 中國經濟呈現半殖民地特徵 B. 農業發展緩慢成為社會問題

  C.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 D. 中國經濟結構發生顯著變動

  13.1978年11月,國務院副總理王震訪問了英國一位失業工人家庭,發現自己的工資僅僅是倫敦一個垃圾收集工的1/6。原來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英國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國的副總理還高。這一事例說明,當時中央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旨在

  A. 發展生產力提高國人生活水平 B. 效仿西方國家實行福利制度

  C. 推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擴充套件 D. 和資本主義制度一較高下

  14.以“獅子”和“狐狸”見稱的羅斯福,面對大危機審時度勢、大膽突破,採取“三R”***復興、救濟、改革***行動對經濟進行干預。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實施“藍鷹運動”,下列項中屬於執行該措施的機構是

  A. 聯邦銀行 B. 全國工業復興署 C. 農業調整署 D. 緊急救濟署

  15.1958年,蘇共中央計劃三到五年內,將拖拉機等農業機器賣給集體農莊。但在赫魯曉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結果,大多數集體農莊由於要花費大筆錢財購買機械裝置,不得不取消或推遲許多計劃內的專案;由於缺乏技術人員,許多拖拉機處於閒置狀態,這項改革最終不了了之。由此可見,“拖拉機改革”失敗的直接原因是

  A. 未能從根本上突破舊模式 B. 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

  C. 操之過急,缺乏科學規劃 D. 未能調動農民積極性

  16.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資料統計,從1990年到2015年,發達國家GDP佔全球的比重下降,而新興市場國家所佔比重大幅上升。為此,美國從2008年到2016年對其他國家先後採取了600多項歧視性的貿易措施。該材料主要表明,在全球化程序中

  A. 發展中國家成為主要受益者 B. 各國都採取了貿易保護主義

  C. 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已經形成 D. 發達國家主導地位受到衝擊

  17.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訪錄》,比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還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稱它為“另一部《人權宣言》”。這兩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點是

  A. 批判君主專制、保證人民基本權利 B. 構建未來資本主義政權組織形式

  C. 反對封建禮教、強調人人生而平等 D. 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

  18.蘇格拉底曾鼓勵柏拉圖的叔父積極投身政治活動,當後者表示在公眾面前演講感到害羞和緊張時,蘇格拉底說道:“你究竟怕誰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鐵匠,還是那些農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場上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小商販?是這些人組成了公民大會啊。”這表明蘇格拉底主張

  A. 直接民主 B. 代議制民主 C. 精英政治 D. 貴族政治

  19.***題文***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煞費苦心”地將二者聯絡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於人類社會。嚴復意在

  A. 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 B. 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

  C. 傳播“中體西用”思想 D. 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

  20.在《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明確表示:中國不能重走歐美資本主義老路,近時“志士舌敝脣焦,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然而歐美強矣,其民實困。觀大同盟罷工與無政府黨、社會黨日熾,尤不能免於第二次革命”,這表明孫中山

  A. 反對仿效歐美資產階級革命 B. 主張建立貧富均等的大同社會

  C. 反對漸進式的資產階級革命 D. 將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相結合

  21.1951年11月,年輕的芝加哥大學博士巫寧坤回國進入在北京的燕京大學擔任西方文化教授,在學校塵封的圖書館中沒有看到基本英美文學理論書籍,只找到蘇聯刪減翻印的美國小說,作為他宣講人文主義的教材。材料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

  A. 留美學子服務祖國成為時代潮流 B. 新中國政府舉辦大學的艱難起步

  C. 西方文化仍是新中國高校主課程 D. 蘇聯影響到新中國學習西方文化

  22.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普遍確立,社會矛盾日趨尖銳,促使人們對社會現實冷靜思考,文學領域掀起了批判現實主義的思潮。下列文學作品屬於批判現實主義的是

  A. 《唐璜》 B. 《西風頌》 C. 《人間喜劇》 D. 《等待戈多》

  23.***題文***明治維新前,日本只有貴族和武士才有姓,19世紀70年代,為便於徵兵、徵稅和編制戶籍,明治政府規定“凡國民,必須取姓”,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動四民平等,加強對百姓的管理 B. 引進西方生活方式,促進文明開化

  C. 實行廢藩置縣,強化中央集權 D. 鼓勵殖產興業,實現富國強兵

  24.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往往都自認為與漢族有著共同的祖先,如鮮卑拓跋部稱其先祖為黃帝后裔,建立夏政權的匈奴首領自稱“大禹之後”、“***將***復大禹之業”。這表明

  A. 北方出現民族大融合 B. 中原文明的影響擴大

  C. 遊牧民族轉向農耕生活 D. 北方地區統一程序加快

  25.維新變法時期,以倭仁為代表的保守派,頑固堅持傳統,反對變法。以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也不贊成國家制度轉變為西洋模式。各省督撫大多采取消極觀望態度。這反映

  A. 縉紳士大夫觀念都很保守 B. 維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援

  C. 民族資產階級政治上軟弱 D. 制度變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第II卷***非選擇題***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0分***

  26.***本題18分***選官用人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中國古代選官用官制度蘊含了許多政治智慧。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舉後直接授官,充分適應了君子賢人任官以“軌德立化”的思想。自東漢光武帝始,察舉實施中“授試以職”,舉主對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職務,以此檢驗其是否“便習官事”,合格者方舉至中央。順帝陽嘉元年考試經術箋奏,從而出現了一個新環節,構成了察舉制向科舉制演進的初階。

  ——摘編自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

  材料二唐代科舉考生可以“懷牒自列於州縣”,允許自由報考,當時的取士原則兼顧著士子的平日才學和科場表現,若僅就規則而言,尚不周嚴。為杜絕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級考試的試卷一律“封彌”、“謄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實行初考、復考、詳定三級評定製度。在宋代,科舉入仕者逐漸增多,成為文職官僚隊伍中的核心力量。趙宋統治者鼓勵敞開言路,士大夫們在處理各類國家事務之際亦敢於負責而直抒己見。

  ——摘編自哀行需《中華文明史》

  材料三唐代朝廷經常派遣監察官員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視察地方政治的同時,監督校核官員課績。宋代地方監司既管監察,又掌考課。宋代中央監察部門以整肅吏治為己任,也時常過問官員的善惡、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時並不專一倚重地方監司,而經常是通過監司、御史臺各自系統獨立檢舉、相互核查。

  ——摘編自鄧小南《課績•資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側談》

  完成下列要求:

  ***1***據材料一,概括西漢察舉制的選官原則,簡述東漢察舉制的發展表現。***6分***

  ***2***據材料二,歸納唐宋時期科舉制的發展趨勢,分析科舉制的進步性。***6分***

  ***3***據材料三,概括唐宋時期官員考察制度的特點。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古代選官用官制度所蘊含的政治智慧。***6分***

  27.***本題20分***20世紀30年代後期,中國在經濟上經歷了從為全國的抗日戰爭作準備向建立戰時經濟體制的轉變。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後,國民政府加強了對四川、雲貴等地區的主要工業資源的調查和開發,陸續將東部沿海地區的軍工企業西遷,並停辦、調整了一些軍工企業,改善裝置,統一制式,增加生產。政府還進一步整修舊公路,修築新公路,開闢航空線。1936年通過的1937年度軍費預算,在普通軍費預算4.12億元的基礎上,增加了國防建設專款2.22億元,使整個國防預算達到6.34億元。總之,國民政府的抗戰準備,在一定程度上為以後的全國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材料二全國抗戰開始後,國民政府開始實行平時經濟向戰時經濟轉軌。從1938年起,國民政府對龐雜的經濟行政機構進行大規模調整,把所有經濟機構都定位於為戰爭服務,逐步使經濟行政機構集中歸行政院管轄。各主要經濟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經濟統制措施。與此同時,政府組織和支援東部沿海地區的一批軍工企業和民營企業內遷。截止1938年底,遷到大後方的工廠達304家。這一大規模的內遷被譽為中國實業界的壯舉。

  ——以上材料摘編自支紹曾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據材料一,概括國民政府在經濟上為抗戰所作的準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當時的歷史背景。***8分***

  ***2***據材料二,指出國民政府為抗戰所採取的新的經濟舉措。***4分***

  ***3***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採取的經濟舉措所帶來的影響。***8分***

  28.***本題12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啟超《西學書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學”諸書 算學、電學、化學、光學、汽學、天學、地學、動植物學、醫學

  中卷:“西政”諸書 史志、官制、學制、法律、農政、礦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黃愛平等《西學與清代文化》

  材料二上師堯舜三代,外採東西強國,立憲法,開國會,行三足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計日可待。……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知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

  ——康有為

  材料三一批一批的中國人接受了進化論;一批一批的傳統士人在洗了腦子之後轉化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識的知識分子。……就其歷史意義而言,這種場面,要比千軍萬馬的廝殺更加驚心動魄。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歸納維新派向西方學習的內容。***4分***

  ***2***據材料二,概括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4分***

  ***3***綜合上述材料,簡述維新變法運動的意義。***4分***

  參考答案

  1.A

  【解析】材料中的“最近的親人、第二重要的親人”等是根據血緣關係的親近遠疏劃分的,也就說明了宗法制、宗法觀念影響了親戚觀念,選A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西周親戚觀念的形成而非親戚體系較為龐大,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並未涉及男尊女卑和宗族凝聚力的問題,所以選項C、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A。

  2.A

  【解析】萬民法是在公民法的基礎上,廣泛借鑑了外邦人的法律,與公民法相比,它更加簡潔高效,注重調解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故BCD都不符合題意,所以排除;鼓足壟斷立法權是在公民法出現的早期,而不是萬民法實行的時代,故A符合題意。

  點睛:這一題屬於反向選擇題***也叫否定式選擇題***,即選擇不符合史實或者不正確的說法,這類題目的解題關鍵是看清題目要求中的“不”或“錯誤”,判定是選擇不正確的選項或者不符合史實的選項,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選項再選擇,也是防止審題錯誤或者看不清題導致錯選的手段,就是把題目設定的ABCD四個選項都看完,才可以作答,這樣就會發現選項中會有三項是正確的,這樣就可以避免因為沒看清題目只一個選項就感覺表述正確而倉促選擇,最終錯選而失分的結果。

  3.D

  【解析】材料“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成為了慣例……國王基本沒有否決過議會的議案”說明英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說明君主立憲制在逐步確立。故選D;材料無關議會監督的物件發生變化,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國王和議會矛盾漸趨緩和,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說明責任內閣制度已經確立,排除C。

  4.D

  【解析】根據材料中“出洋學習發端”到“開始主動派出”再到“獎勵職官遊學遊歷”可知清政府對於西學的態度發生變化,天朝上國觀念逐步動搖,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觀念的逐漸進步,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觀念的進步,主要與統治危機的不斷加深有關,A項錯誤。清政府近代外交觀念的逐漸進步,不等同於與傳統社會徹底決裂,B項錯誤。鴉片戰爭後,民族危機已經出現了,與材料“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不符,故C項錯誤。

  點睛:抓住材料關鍵資訊“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晚清官員出洋學習發端,但常被誣為賣國”“清政府開始主動派出”“清政府頒佈了獎勵職官遊學遊歷,發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動”的演變趨勢,從清政府近代外交觀念轉變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5.A

  【解析】依據材料“事件本體之研究:東北研究、東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國恥歌、義勇軍歌等”等可知學校教育對民族精神和責任的重視,故A正確;材料只反映的是教育界的基本情況,不能得出社會各階層的主張,故排除B;C項“一直”說法明顯不合史實;D項材料不能體現,材料沒有涉及統一戰線的相關資訊。

  6.A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各國處理相互間關係提供了五條“切實可行”的原則,它概括了新型國家關係的本質,進一步提倡了民主與平等的原則,推進了國際關係民主化、法制化,故A項正確;中蘇兩國開創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項錯誤;C項錯在“消除了”,說法過於絕對,故錯誤;上海合作組織建立於2001年,故D項錯誤。

  7.A

  【解析】本題考查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由材料“要求在北約組織內建立美、英、法三國聯合領導機構,替代美、英兩國的領導體制”表現出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出現了分化,並不一味跟隨美國,故A項正確。1材料沒有反映歐洲一體化遭到挫折的資訊,故B項錯誤。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益受到歐、中、俄等力量的制約,反映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故C項錯誤。D項未體現,也與歷史事實不符,排除。

  8.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柏林是德國傳統意義上的首都所在地,是德國的政治中心,德國將聯邦議院和政府遷往柏林,有利於於增強國家的凝聚力,D符合題意;A與材料無關;德國政府機構的遷移屬於內政問題,與BC無關。

  9.D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古代的基本國策,在整個封建政府一直採取重農抑商政策,監管商業活動,故A、C項錯誤; 材料沒有體現出商業市鎮的崛起,故B項錯誤;“民間商人向政府納過稅後就可以在城裡的市場上進行交易了”說明民間商人納稅後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項正確。

  點睛:本題考查古代商業這一長效熱點,落實對主幹知識的考查,涉及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變化類”的選擇題解題的關鍵是關注材料中變化後的結果。由本題中“民間商人向政府納過稅後就可以在城裡的市場上進行交易了”的資訊可判定答案。

  10.C

  【解析】材料是從文明史觀的角度評價新航路開闢,不是對西方殖民行為的開脫,故A錯誤;材料並未強調殖民掠奪對於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故B錯誤;材料“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加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從文明史觀和全球史觀的角度評價新航路開闢,較為客觀,故C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方法,故D錯誤。故選C。

  11.C

  【解析】材料“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工場手工業再也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反應了工業革命是由市場需求引發,故C正確;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是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故A錯誤;材料主旨不是強調蒸汽機和機器的發明導致了工業革命,而是市場需求引發工業革命,故B錯誤;“工場手工業一直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說法過於絕對,故D錯誤。故選C。

  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關鍵資訊“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工場手工業再也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從工業革命的背景原因出發,即可排除無關選項,得出正確答案。

  12.D

  【解析】材料中可以看出農業稅收入比重不斷下降,工商業稅收比重不斷增加,說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逐漸改變了當時中國的經濟結構,故選D。材料無法體現列強的經濟侵略,排除A;材料反映農業稅收總額是不斷增加的,不能說明農業發展緩慢,排除B;材料時間段內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排除C。

  13.A

  【解析】材料“英國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國的副總理還高”反映了英國與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這說明我國改革開放的目的在於提高國人生活水平,故A正確;中國改革開放是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不是模仿西方國家福利制度,故B錯誤;第三次科技革命,不符合材料“工人……生活水平”的資訊,故C錯誤;中國改革開放的目的不是與資本主義制度競爭,故D錯誤。故選A。

  14.B

  【解析】美國政府給遵守全國工業復興署所制定法規的企業或公司頒發藍鷹徽章,被稱作藍鷹運動,故執行機構應該是全國工業復興署,故選B;聯邦銀行是與金融相關的機構,農業調整署負責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緊急救濟署負責安排救濟工作,故ACD均不符合題意,所以排除。

  15.C

  【解析】赫魯曉夫改革明顯不切合蘇聯的實際,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操之過急,缺乏科學規劃,C正確;A是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根源;C屬於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原因;D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D

  【解析】由材料“從1990年到2015年,發達國家GDP佔全球的比重下降,而新興市場國家所佔比重大幅上升。為此,美國從2008年到2016年對其他國家先後採取了600多項歧視性的貿易措施。”可以得出,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衝擊到了發達國家的主導地位,D符合題意;全球化是發達國家資本的新一輪擴張,最大受益者是發達國家,A不正確;B說法與材料不符,材料只涉及美國;C說法不正確,新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尚未形成。

  17.A

  【解析】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從明亡的歷史看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因此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盧梭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闡述了“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的思想,提出了封建專制是舒服自由的鐐銬,據此分析可知兩部著作的主要共同點是都批判封建專制、提出民主思想,故A項正確;B項符合盧梭,排除;CD項符合黃宗羲,排除。

  18.C

  【解析】由蘇格拉底所說公民大會組成者是洗染工、鞋匠、木匠、鐵匠、農民、商人、小商販,而沒有其他階層的人,這可以反映出他強調的是公民大會主要是由非精英人士構成的,這恰恰說明他渴望的不是這樣的民主政治,而應該是與之相反的精英政治,故選C;蘇格拉底是反對直接民主和貴族政治的,故排除AD;代議制民主不是這個時代的民主制形式,故排除B。

  19.D

  【解析】由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嚴復引進進化論,並提出該理論同樣適用於人類社會,旨在為變法圖強尋求理論依據,以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D符合題意;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本身沒有錯誤,A說法不正確;嚴復是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張通過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確;“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C不正確。

  點睛:本題考查學生對維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入侵的加劇,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先進中國人不斷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維新派主張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憲,以達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題的關鍵在於對嚴復思想的特點的理解。

  20.D

  【解析】“中國不能重走歐美資本主義老路”“歐美強矣,其民實困”等資訊說明,孫中山不是主張不再走資產階級革命的路,而是要將資產階級革命***即政治革命***與解決民眾生活問題***即社會革命***同時進行,這樣就可以避免第二次革命,故選D而排除AC;孫中山是個資產階級革命派,他不可能建立貧富均等的大同社會,故B不符合史實。

  點睛:概念學習和理解是歷史考試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有些題目就是在偷換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很難做對,在考題選項設計中的偷換概念中導致理解失誤而丟分。還有的題涉及的是幾個概念的區分和準確理解,只有把握每個概念的具體含義才可以,這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對。這一題實際上要理解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中關於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的概念,只有準確理解這幾個概念,這一題才容易做對。

  21.D

  【解析】材料只提到芝加哥大學博士巫寧坤的個案,不能說留美學子服務祖國成為時代潮流,排除A;材料主旨並非舉辦大學的艱難,排除B;新中國成立實現了民族獨立,高校主課程不可能再體現殖民地色彩,排除C;新中國成立,中蘇關係良好,由材料“圖書館中沒有看到基本英美文學理論書籍,只找到蘇聯刪減翻印的美國小說,作為他宣講人文主義的教材”,可見蘇聯影響到新中國學習西方文化,故選D。

  22.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B項是浪漫主義文學,排除;C項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符合題意;D項是現代主義文學,排除。

  23.A

  【解析】根據材料中的“明治維新前,日本只有貴族和武士才有姓”“為便於徵兵、徵稅和編制戶籍”可知,明治政府規定“凡國民,必須取姓”有利於打破貴族和武士的特權,推動國民平等,加強國家對百姓的管理,便於徵兵、徵稅等,故A正確。“取姓”與引進西方生活方式沒有必然聯絡,排除B。廢藩置縣指的是日本明治政府廢除全國各藩,統一為府縣,是建立中央集權政權的一項劃時代的政治變革,材料與此無關,排除C。殖產興業主要指發展近代工商業,材料與此無關,排除D。故選A。

  24.B

  【解析】據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往往都自認為與漢族有著共同的祖先” 體現了少數民族政權對漢族文化的吸收和認可,說明中原文化影響不斷擴大,B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族,不能得出民族大融合的資訊,A不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經濟方面的內容,C不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統一問題,D不正確。

  點睛:本題考查了中原文化的影響的相關內容,中國古代史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往往出現的是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等,促使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25.B

  【解析】維新變法得不到保守派、洋務派和大多地方督撫的支援,這說明維新變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援,故B項正確;有些縉紳士大夫的觀念比較進步,故A項說法錯誤;材料和民族資產階級政治上的軟弱無關,故C項錯誤;制度變革觸動了保守勢力的利益,故D項說法錯誤。

  26.***1***選官原則:以德取人;

  發展表現:注重官員的吏治能力;舉薦與考試相結合。

  ***2***趨勢:開放性;嚴密化。

  進步性:擴大官吏來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強中央集權;提高官員素質。

  ***3***特點:將課績與監察緊密結合;考察方式多途並進。

  政治智慧:選賢任能注重德才兼備;鼓勵官員積極治國理政;構建完善官員考察機制。

  【解析】***1***由材料“軌德立化”並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西漢重視以德取人;由材料“以此檢驗其是否‘便習官事’,合格者方舉至中央。順帝陽嘉元年考試經術箋奏”可以得出,漢代比較注重官員的能力,舉薦與考試相結合。

  ***2***第一問,由材料、“允許自由報考”、“為杜絕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級考試的試卷一律‘封彌’、‘謄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實行初考、復考、詳定三級評定製度”可以得出特點為開放性和嚴密性。第二問,進步性,結合所學知識加以回答即可。

  ***3***第一問,據材料“宋代地方監司既管監察,又掌考課。”、“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時並不專一倚重地方監司,而經常是通過監司、御史臺各自系統獨立檢舉、相互核查。”加以歸納即可。第二問,依據上述回答,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

  27.***1***準備:發展內地軍工企業;改善交通;增加國防建設費用。

  背景:日本發動區域性侵華戰爭;抗日救亡運動興起;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

  ***2***舉措:建立統一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統制經濟政策;支援民營企業內遷。

  ***3***影響:提供了長期抗戰的經濟支援;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改變了全國工業的佈局;造成了官僚資本的膨脹;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資訊“陸續將東部沿海地區的軍工企業西遷,並停辦、調整了一些軍工企業……政府還進一步整修舊公路,修築新公路,開闢航空線……增加了國防建設專款2.22億元,使整個國防預算達到6.34億元”可知,其準備主要有發展內地軍工企業、改善交通、增加國防建設費用等。第二小問,依據材料的時間資訊和所學知識,可從日本侵華、抗日救亡運動興起、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等角度分析。

  第***2***問,依據材料二資訊“逐步使經濟行政機構集中歸行政院管轄。各主要經濟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經濟統制措施。與此同時,政府組織和支援東部沿海地區的一批軍工企業和民營企業內遷”可以得出建立統一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統制經濟政策、支援民營企業內遷等舉措。

  第***3***問,依據材料資訊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對抗日戰爭、區域開發、工業佈局以及民族經濟等的影響的角度進行分析。

  【點睛】本題以國民政府抗戰的經濟舉措為切入點,考查考生對國民政府抗戰的全面把握。抗日戰爭是全國卷和各地方高考試卷命題的高頻考點,該考點彰顯了家國情懷,因此也是高考命題的長效熱點,這啟示我們複習備考時,一定注意高考的高頻考點和長效熱點,高考考查從不迴避高頻考點。從能力上說,本題主要是全面考查學生的資訊加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從素養上看,本題考查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的關鍵是提取材料資訊並運用所學知識來描述,第***3***問的“評價”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8.***1***內容:西方科學技術和政治制度

  ***2***特點:託古改制;中西結合

  ***3***意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激發了救亡圖存的意識;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解析】***1***由材料“西學”和“西政”,可見維新派向西方學習的內容有西方科學技術和政治制度

  ***2***由材料“師堯舜三代,外採東西強國”和“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知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可見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是託古改制;中西結合。

  ***3***結合所學,維新變法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激發了救亡圖存的意識;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試卷閱讀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30小題60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西周在開國分封的過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對上述現象認識正確的是*** ***

  A.他們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們功勳的大小

  C.西周分封與商朝分封有著本質不同

  D.西周為維護統治而進行了層層分封

  2.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諸侯不斷向周圍的夷、戎、狄等少數民族用兵,進而兼併其土地,進行文化滲透。這主要說明分封制

  A.將建立地方政權與加強周朝統治結合起來

  B.鞏固了西周國家政權和拓展了疆域

  C.使統一的社會制度在各諸侯國中普遍實行

  D.在當時起到了促進民族融合的作用

  3.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晉平公之母為杞國女子,晉國***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國***因此幫助杞國***夏禹後代東樓公的封國***修築城牆。鄭國批評說:‘晉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肄是屏,其棄諸姬,亦可知也已。諸姬是棄,其誰歸之?是謂離德。’”對以上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

  A.周王室對各諸侯國不分親疏 B.宗法制度影響西周封國間的關係

  C.當時強調同宗族的國家相互幫助 D.周王和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4. 王家範先生認為,西周是中國真正進入“文明時代”的關鍵,後世的中國文明,其深基正是從這裡紮下了根。西周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是

  A.等級分明的禮樂制度 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選官制度 D.“四方”臣服中央的國家觀念

  5.從“周制微弱”到天下“統於秦”,反映出

  A.皇帝制的建立 B.分封制的衰落 C.郡縣制的推行 D.宗法制的瓦解

  6.從“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這一系列的變化反映了

  A.從分封制到集權獨斷的變化 B.封國制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

  C.中央集權制誕生是歷史的必然 D.戰國時期中國政治的劇烈變化

  7. 秦始皇橫掃六合,開創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統治的政治格局,這使得關於“分封”與“郡縣”的這 場爭論無非只是走了一個與其說是“討論”,還不如說其具有宣傳“作秀”意義的過場。這就 是說

  A.郡縣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議制度徒有虛名

  C.秦始皇早已決定要實行郡縣制 D.秦朝集權統治開啟了郡縣制

  8.下圖反映了我國古代某一時期加強對嶺南地區管理的情況。據此可知,該時期***  ***

  A.地方上開始設定郡縣 B.全國範圍推行郡縣制

  C.地方長官實行世襲制 D.全國實行郡國並行制

  9. 史載,漢武帝元朔五年,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置縣級泉陵侯國。漢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國屬零陵郡管轄。東漢光武帝劉秀改泉陵侯國為泉陵縣。材料主要表明

  A.封國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國對朝廷構成嚴重威脅

  C.“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

  D.東漢初年最終廢除分封制

  10.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將李唐皇室的李姓列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東士族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開篇則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將皇室趙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現象不能說明*** ***

  A.中國古代社會皇權至上 B.宗法制仍有影響

  C.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D.姓氏文化源遠流長

  11唐代名臣範祖禹說:“中書造命,門下審覆,尚書奉行,機事往往留滯,上意亦頗以為悔。”由 此可知,範祖禹認為三省六部制

  A.易形成冗官現象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減少了決策失誤 D.加強了君主專制

  12. 北宋舊制,凡往告狀者,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府吏往往藉此敲詐勒索。故,包拯權知開封府時規定,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這一做法有利於

  A.提高行政效率 B.改變三冗局面 C.精簡司法機構 D.根除官吏貪腐

  13. 元代設立陝西行省,將一直屬於巴蜀故地的漢中地區劃入陝西行省,使漢中進入以西安為中心的文化輻射圈。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今漢中地區雖然仍保留一些蜀地舊俗,但其西北關中氛圍也更加明顯了。對以上材料解釋最合理的是

  A.區域文化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重要原則

  B.行政區劃有利於增強行政區內的文化認同

  C.區域內的文化趨同有利於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於擴大元朝的統治疆域

  14. 史料記載:“687年,或誣告***宰相***禕之,……***武***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審問***其事。本立宣敕示禕之,禕之曰:‘不經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何名為敕?’”劉禕之不認可王本立宣讀的“敕書”,主要是因為它違反了

  A.詔令須經起草和審議的程式 B.詔令須由樞密院負責的規定

  C.中書省監察地方政務的慣例 D.尚書省負責執行詔令的定製

  15. 據記載,明代初期以前並沒有釋出政令的權力,而明初以後六部則可以直接向下屬釋出命令。導致此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六部擁有了決策權 B.丞相制度的廢除

  C.皇權專制收到約束 D.六部分割了相權

  16. “***明代***大學士成為沒有宰相名義的宰相……但大學士畢竟不同於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單獨推行政令,大學士便無此權。他只能依靠‘票擬’簽註意見,來竊弄皇帝的權力,只有黑市地位,沒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達***  ***

  A.大學士權力無制度保障 B.設立大學士有利於限制皇權

  C.大學士擅長於玩弄權術 D.大學士只是沒有名義的宰相

  17. 乾隆時入閣協辦批本的程晉芳曾感慨說:旁觀者謂密務重務鹹由軍機,內閣秉成例而行,如郵傳耳。烏知國家大政內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撫藩臬,凡諸兵農禮樂刑賞之事,胥由是出納焉,可不謂至重歟?”據此可以得出***  ***

  A.軍機處並未完全取代內閣的職能 B.軍機處和內閣分理軍務和政務

  C.內閣處理的政務不如軍機處重要 D.內閣和軍機處分管地方和中央

  18. 清朝時,軍機處起草的詔旨密封后往往不經過內閣、部院,而直接由驛馬傳遞地方督撫的,稱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稱為“交片”,地方督撫密摺奏事也可經軍機處直達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態的特點是

  A. 中樞機構之間彼此牽制 B. 地方具有較好的自治性和能動性

  C. 高層政治決策具有封閉性 D. 軍機處代替內閣成為了中央官署

  19. 對於鴉片戰爭,有人稱為中英戰爭,有人稱為通商戰爭,也有人稱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歷史認識中價值判斷的表述是

  A.中英戰爭 B.鴉片戰爭 C.通商戰爭 D.夷匪犯境

  20. 直接導致下表所示人口數量變動的歷史事件應是

  江蘇人口數量變動表***部分***

  1851年 1865年

  蘇州府 657.1萬 228.9萬

  江寧府 452.9萬 108.7萬

  鎮江府 247.5萬 51.9萬

  A.太平天國運動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義和團運動

  21.下面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參戰士兵體格嗣查表。據此可推知*** ***

  年齡

  ***歲*** 身高

  ***cm*** 體重

  ***kg*** 胸圍

  ***cm*** 呼吸伸縮差

  ***cm*** 肺氣容量

  ***mL*** 握力

  ***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19.5 10.24 3129 31

  A.清軍戰鬥素養落後日軍 B.軍人體質決定戰爭結局

  C.清朝不夠重視軍隊建設 D.清軍戰鬥精神不及日軍

  22. 開始於1901年的清末新政,又稱“庚子後新政”。就其內容而言,大體與戊戌變法相似。可是掌權的慈禧太后在推行新政的同時,卻再三強調新政不得偏重西法。這說明慈禧太后

  A.接受列強建議實行革新的真實動機

  B.不願為戊戌政變翻案的矛盾心態

  C.因發動戊戌政變而產生的悔恨心理

  D.固守傳統反對進步的頑固態度

  23.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遵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祕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力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同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說明

  A.孫中山對民主的執著追求 B.袁世凱得到人民的認可

  C.中國社會發展出現倒退 D.民主革命任務已經完成

  24. “能變則存,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康有為上光緒皇帝第五書集中表達了“維新派變法必須是全面的‘大變’,而不是部分的或區域性的‘小變”’的觀點。這主要反映了維新派

  A.急於求成的躁進心態 B.與傳統體制決裂的勇氣

  C.“跪著”變法的策略 D.對變法成果的樂觀預期

  25. 下面是近代中國某時期報刊上登載的一幅《善吞》的漫畫,漫畫中一個日本裝束的魔術師正將鐵路吞***中,火車上寫著“青島膠濟路”。此漫畫

  A.美化了日本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B.批判當時的中國政府出賣鐵路主權

  C.表達對巴黎和會上中國前景的擔憂

  D.說明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

  26. 中共一大提出黨的綱領是“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二大提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說明中國共產黨*** ***

  A.開始改變中國革命的道路 B.認清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

  C.認識到建立軍隊的重要性 D.與資產階級的革命物件相一致

  27 1937年南京失守後的第三天,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國民書》:“中國持久抗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固之民心”。這反映了國民政府

  A.對抗戰策略的再認識 B.準備停止正面戰場作戰

  C.為南京失守推卸責任 D.深受敵後游擊戰術影響

  28.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憲法起草委員會。1954年9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以替代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體現中共領導下多黨合作的政權特色 B.建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C.保障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順利過渡 D.把依法治國的方針寫入憲法

  29. 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政府同時發表聯合公報,公佈建立外交關係。這兩個東西方大國的建交,對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的世界程序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這一外交史上的“核爆炸”事件

  A.導致兩極格局發生變化 B.衝擊了戰後形成的兩極格局

  C.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D.消除了兩國間意識形態的分歧

  30.有位老人這樣描述他們當時的結婚證:除了雙方姓名、年齡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寫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幾個大字。內頁印著“最高指示”:我們作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6億人口這一點出發,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這體現出

  A.階級鬥爭決定國家政治生活

  B.個人崇拜是十年***的主題

  C.國家政治局勢影響人民生活

  D.意識形態制約社會價值取向

  第II卷 非選擇題***共40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3分;第32題13分,第33題14分,共40分***

  31.***16分***選官制度的發展與完善,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其管理水平。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陽嘉元年***東漢順帝年號,公元132年***,尚書令左雄議改察舉之制。……雄上言:“郡國孝廉,古之貢士,出則宰人,宣協風教。若其面牆***無真才實學***,則無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禮稱‘強仕’。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儒有一家之學,故曰家法。文吏課箋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美風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齒。”帝從之,於是班下郡國。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隋朝***明確規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書省所屬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進行考核。……與此同時,選舉權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舉制。科舉制的特點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首先設立秀才、明經等科……一律按才學標準錄取,……隋煬帝時增設進士科,放寬錄取標準。 ——樊樹志《國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佔比例變化表

  朝代 東晉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資料來源於何懷巨集《選舉社會》

  材料四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推卻於古人。 ——摘自錢穆《國史大綱》

  ***1***據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舉制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改制原因***9分***

  ***2***據材料二概括隋朝選官制度的特點。***3分***

  ***3***據材料三分析科舉制取代察舉制的主要作用。 ***2分***

  ***4***根據材料四中錢穆的觀點,你認為研究古代選官制度時須注意哪些原則?***2分***

  32.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與改良都是近代中國社會各階層探索國家生存發展出路,實現民族復興的主要手段.有人據此圖示革命、改良、民族復興三者問的關係***如圖***.

  --改編自張福運《對中國近代史上革命與改良的再認識--民族復興的視角》

  運用中國近代史有關史實,對革命、改良與民族復興間的關係進行探討.

  ***說明:可以針對革命、改良、民族復興三者間的關係進行論證,也可以進行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觀點,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

  33.材料萬曆七年***1579***正月戊辰,根據張居正的建議,朝廷下詔禁燬天下書院。“是時士大夫競講學,張居正特惡之,盡改各省書院為公廨。凡先後毀應天府等處書院六十四處。”***《明通鑑》卷六十七***張居正在書信中有一篇夫子自道,他說:“***講學***其徒侶眾盛,異趨為事,大者搖撼朝廷,爽亂名實,小者匿蔽醜穢,趨利逃名。嘉隆之間,深被其禍,今猶未殄,此主持世教者所深憂也。”***《張太嶽文集》卷二十九,答南司成屠平石論為學***萬曆七年*** 1579***,張居正上《請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疏》,指斥講學是“群聚徒黨”、“空談廢業”,造成各級官員“寧抗朝廷之明詔,而不敢掛流俗之謗議:寧壞公家之法紀,而不敢違私門之請託”,因此他力主“不許別創書院”。***《張太嶽文集》卷三十九*** ——摘編自毛佩琦:《所謂“張居正改革”根本談不上是改革》

  ***1***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張居正禁燬天下書院的原因。***6分***

  ***2***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指出張居正禁燬天下書院的實質及影響。***9分***

  高二歷史試卷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B D B C A B C C B A B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C A A C B A B C B A C B C

  二、非選擇題:***40分***

  31.16分

  ***1***內容:被舉薦者年齡限制在40歲以上;察舉與考試相結合,有真才實學者方可任用;對有特殊才幹者,不限年齡。***6分***

  原因:察舉制存在明顯弊端,如舉薦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親,以出身門第為主要依據,缺乏公正客觀的評價標準。***3分***。

  ***2***特點:官吏任免權和考核權收歸中央;以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逐步放寬錄取標準。***2分***

  ***3***作用: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的公平公正;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2分***

  ***4***原則:尊重和敬畏歷史;對古代選官制度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2分***

  32. 9分

  示例1.贊同材料中的觀點:民族復興是指實現民族獨立和現代化;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與改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推進了中國的民族復興大業.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狠狠打擊了外國侵略者,推動了中國的歷史程序,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開端,推動了洋務運動的開展;洋務運動引進了技術,培養了人才,客觀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自然經濟的瓦解,促進了中國早期的現代化;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戊戌變法批判君主專制制度,要求實行君主立憲,衝擊了封建思想,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變法後,慈禧嘗試通過立親王為儲的方式試探外界對於光緒廢立的態度,結果引起各界的不滿,於是慈禧太后縱容義和團滅洋,使義和團力量壯大,義和團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八國聯軍侵華後,清政府屈辱的簽訂了《辛丑條約》,成為列強在華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國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階級矛盾被進一步激化,為了滿足帝國主義在華共管的需要,緩和民族、階級矛盾,籠絡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清末新政部分地吸收西方工業文明的成果,促進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民主革命的程序,辛亥革命興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在中國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程序中顯著的里程碑;所以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與改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推進了中國的民族復興大業.

  示例2:對材料觀點進行修改補充:推動民族復興大業的並非只有革命與改良,其中還應有列強不斷侵略,民族危機不斷被激化的因素,這些因素互相作用,從不同層面、不同程度推進了中國的民族復興大業.列強通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不斷激化.所以推動民族復興是衝擊和改革改良反應的結果.

  示例3:不贊同材料中的觀點.像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這樣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壞,甚至是反現代化的,從長遠看,對民族復興大業是不利的.太平天國運動為期十幾年,對中國社會是個大破壞,土地大量荒蕪,長江中下游人民死亡流離過半,經濟人口數十年不能夠恢復;義和團焚燒紫禁城,劫掠北京,破壞文物,造成中國的巨大損失.農民階級因為階級和時代的侷限性並不能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所帶來的破壞性從長遠來看對民族復興大業是不利的.

  33. 15分

  ***1***原因:講學興盛,參與人員混亂,影響了統治秩序;大臣們畏懼輿論,甚至不惜對抗詔旨,蔑視官法;張居正為加強專制鉗制輿論;明末時期心學氾濫,空談之風日盛。***三點即可,6分***

  ***2***實質:加強專制統治。***2分***

  影響:禁燬書院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封建專制統治;***2分***就講學活動本身和講學內容的主流而言,它反映的是社會的進步,禁燬書院有悖於時代潮流;***2分***書院講學體現了民間思想的覺醒和輿論力量的強大,此舉過於激烈因而得罪天下讀書人,也是張居正日後罪狀之一。***3分***


高二歷史第二學期期末試題
高二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試卷
相關知識
高二級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
新編七年級歷史下冊單元測試題
七年級歷史下冊單元測試題
高二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試卷
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教學工作總結
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教學設計
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教學設計
七年級歷史下冊月考測試卷及答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單元測試卷題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測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