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藤野先生有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藤野先生這篇文章表達了魯迅對先生的感激之情。大家有何讀後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

  提起愛國,腦海中不僅會湧現出很多熟悉的人和詩,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岳飛的“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等。但我最喜愛的還是魯迅先生,特別是讀了《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之後我更是敬佩他的愛國精神。

  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他平等公正、一絲不苟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連一根畫錯位置的血管也要當面替學生改過來;他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說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他尊重學生,儘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些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汙辱的清國留學生是多麼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使藤野具有了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至於影響學生的一生。

  《藤野先生》中這樣兩個鏡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一是作者在日本留學時一次考試中成績中等,卻遭到了日本學生的誣衊。在他們的心目中,中國人是十分愚笨的,就是這樣中等的成績他們都認為是抄襲來的。其二是作者在觀看影片時,當看到中國人被槍殺的場面時,魯迅卻心如刀割。

  可想而知,當時魯迅是多麼的憤怒和傷心,他覺得光救國人的身體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國人的靈魂,讓他們堅強起來。因此魯迅毅然決定放棄自己喜歡的醫學,用文學之筆去換醒國人的麻木思想。

  篇2

  恩師是讓人懷念的,特別是當你身處異國時,經常會讓你覺得孤獨。而在那時,卻有一位老師喚醒你的靈魂,給予你關愛和鼓勵。

  魯迅先生從他父親的病中受到了影響,從而去東京留學。他從為父親看病的中醫身上,看到了那些人的自私自利,甚至為了錢財利益,不惜草菅人命!這讓他覺得失望,從而踏上了東京留學之旅!

  但是,到了東京以後,他看到了那些清國留學生不務正業,醉生夢死,不顧國家民族危亡,而追逐風雅的醜陋行為!

  從而,魯迅毅然離開了東京,前往仙台。

  藤野先生,一個生活簡樸,治學嚴謹,待人熱情誠懇,對學生嚴格要求,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學者,他就是魯迅在仙台學醫的老師。在他的教導下,魯迅受益匪淺。從他添改講義中,看到了他工作認真負責,沒有民族偏見;從糾正解剖圖中,看到了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從關心解剖實習中,看到了他的熱情誠懇;從瞭解女人裹腳中,看到了他可貴的求實精神!

  雖然魯迅在他的指導下懂得了許多。但從後來的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中,他選擇了棄醫從文這條道路!

  人的一生中會面臨許多選擇,可能有的選擇會從此改變你的人生!而魯迅在看電影事件中,被深深地刺痛了,他看到了一群思想不覺悟,麻木無知的國民。從而他意識到醫學救國是行不通的,只有文藝救國、科學救國才是根本治國的方法!

  於是他選擇了棄醫從文,而這也為他以後的文學道路立了一個新起點,也是他人生的一次轉折點,同時也成就了他的文學歷史!

  從這課當中,我們不難知道,魯迅他所表達的是要想真正的救國,就必須先改變人民的思想!

  確實,一個人如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那根本達不到國家的人才標準。相反的一個人如果勤奮好思,求知慾強,那必定會為祖國的建設增添光彩!

  想想自己和身邊的惡人,是否也是這樣。有強壯的身體,但思想卻愚昧無知。為什麼我們不努力學習呢?學習能充實自覺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為什麼我們要放棄學習的機會,而整天碌碌無為得生活呢?那隻會讓你的人生顯得淡漠平庸;為什麼我們把握現在,珍惜眼前呢?有的東西一旦失去就沒有了,而失去後才知道珍惜還有什麼意思呢?

  把握現在,努力學習,你就會感受到世界的精彩,人生的美妙!

  篇3

  文章的開頭,提到了一批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之形象,先生用詞看似輕鬆幽默,然恨鐵不成鋼的心情躍然紙上。其中便有這樣的描寫:“成群結隊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一扭。實在標緻極了。”先生雖沒有具體描寫這群留學生的頹廢生活,然寥寥數語,這些所謂留學生的精神風貌已可見一斑。須知,當時能到日本留學的人多是國內的精英,某種程度上是當時中國的希望,本應是在日本學成回國後報效國家的一個群體。然而當時魯迅先生所見的並非一群奮發向上的有為青年,怎不讓他失望。

  到仙台醫科學校求學時,在課堂裡看時事電影,所目睹的情形便只能用痛心來形容了。魯迅先生寫道“但是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裡邊:給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裡還有一個我。‘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於此,國民的麻木不仁留給先生的怕只有痛心疾首了。

  棄醫從文的選擇

  在文章中先生說到目睹上述情形後“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先生雖沒有在該文中直抒其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但我們從其後來寫的的文章及其經歷來看,應能知當時先生是覺得與其學醫去拯救身體羸弱的國民,不如用文藝來喚醒麻木的民眾,要不然國民身體縱使強健,也不過是培養了一批麻木無聊的看客。

  尋找醫治社會的良方

  魯迅先生在文中結尾寫道“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看在燈光中瞥見他***指藤野先生***黑瘦的面相貌時,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疾的文字來”可見魯迅先生是想用他的筆,用他的思想來喚醒民眾,振奮國民的精神,通過提升國民的素質,最終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文章的背景時間應是清末,而先生寫作此文的時間已是民國,相隔二十年左右,但中國仍然積貧積弱,無大的改觀,先生知道其一人之力畢竟有限,但總要有人首先起來吶喊疾呼,最終通過良好健全的國民教育、健康向上的文學藝術,開啟民智,培養高素質的國民,才能達成強國富民的心願。

  與之相呼應,四年前,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1922年***中就提及我們的第一要著在於改變國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首推文藝,所以想提倡文藝運動了。縱觀其一生,魯迅先生為實現文藝救國的心願,身體力行,著作頗豐:有小說《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雜文集《花邊文學》、《華蓋集》等。中國少了一個醫生,卻多了一名文化巨匠,而這一轉變背後的因由均能在《藤野先生》一文得到解讀,所以要讀懂魯迅先生的文章,該文不可不讀,先生的憂國憂民的精神在此文中也展現無疑,這也是我們在任何時候均應承繼的精神財富。


讀弟子規有感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讀後感
相關知識
讀藤野先生有感
藤野先生讀書感
魯迅藤野先生讀後感
魯迅藤野先生讀後感
藤野先生讀後感作文
藤野先生讀書筆記
我的藤野先生閱讀題答案
藤野先生預習導讀
藤野先生閱讀題答案
藤野先生相關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