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歷史城區的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澳門歷史城區或澳門歷史古城區***舊稱澳門歷史建築群***,是由22座位於澳門澳門半島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下面是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澳門歷史城區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張”。希望大家可以從我的講解中體會澳門歷史城區的魅力。

  我先給大家簡略介紹澳門歷史城區,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其中包括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等20處景物,它們都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澳門歷史城區儲存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它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傳播歷史的重要見證。

  現在我們要去大三巴牌坊,大家先從議事亭前地噴水池出發,沿著波浪形碎石路往北走。啊!這裡不算寬闊的街道兩旁,具有藝術感的建築一座又一座,真是令我們目不暇接。好!差不多來到山坡最高點的時候,遊客們,大三巴牌坊就屹立在眼前。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蹟——大三巴牌坊,它早已成了見證澳門歷史與文化的標誌。告訴大家,它實際上不是牌坊,而是聖保祿教堂的正門前壁,與教堂為鄰的聖保祿大學在1835年失火,教堂受損,正門前壁和依山而建的大石階,是由堅石組建而成,大火毀不了,因此儲存至今。

  請大家細細遊賞大三巴牌坊,同時不要亂丟垃圾,保護好大三巴牌坊。

  篇二:

  澳門歷史城區在2005年正式給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是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被列入澳門歷史城區的地點有:大三巴牌坊、媽閣廟、大炮臺、玫瑰聖母教堂等等,它們是澳門歷史城區中內現最古老、規模最大、儲存最大、儲存最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

  大三巴牌坊本是聖保祿教堂,但因1835年1月26日黃昏,聖保祿教堂失火,一發不可收拾,燒了兩個多小時,幸好教堂最珍貴的前壁仍能儲存屹立,才成為今日的大三牌坊。

  玫瑰聖母教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像一個黃白色的奶油蛋糕。它的表面有黃色、白色和深綠色,它的門、窗是深綠色的,其它地方是黃色和白色的。教堂頂上有一個小十字架。教堂裡面很寬敞,裝修得很像皇宮。

  媽閣廟是中葡文化融合起點,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至今已逾五百年,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者。進入媽閣廟有一小段階梯要走,兩邊欄杆上都有一隻大獅子守著。

  大炮臺建於公元1616年明宗年間,是中國最古老的西式炮臺之一,本屬教會所有,用於保護聖保祿教士而興建,用以防範海盜,後轉為軍事設施區,在1622年抵禦荷蘭人入侵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大炮臺上有一大片空地已建成花園,綠草如茵,古木參天,古炮雄距於旁,從這裡可以看見澳門全景,還可以看見大三巴牌坊。

  澳門歷史城區儲存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

  篇三: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其間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線而成,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裡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臺、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等20多處歷史建築。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 C***ii******iii******iv******vi***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澳門歷史城區儲存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它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傳播歷史重要的見證;更是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

  多元共存 和諧交融

  16世紀中葉,因應中外貿易的新形勢,明朝政府劃出澳門半島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為主的外國商人居住及進行貿易,澳門由此發展成19世紀前中國主要的對外港口,也是亞洲地區重要的國際港口。貿易活動的興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來,一個融合歐、亞、非、美四洲人民的“華洋雜居”的國際城市由是誕生。葡萄牙人將這個用城牆圍起的城市命名為“天主聖名之城”,我們今天的澳門歷史城區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四百多年間,在這塊城區內,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義大利、美國、日本、瑞典、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朝鮮甚至非洲地區等等不同地方的人,帶 著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職業技藝,不同的風俗習慣,在澳門歷史城區內蓋房子、建教堂、修馬路、築炮臺以至闢建墳場,展開多姿多彩的生活,包括各類文化活動。在這種機遇下,澳門得風氣之先,成為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當時中國接觸西方文化的橋頭堡。與此同時,居住在澳門的外國人,也以各種方式,向世界各國介紹在澳門見到的一切中國文化思想與生活習俗。澳門,也是一道外國認識中國的門戶。

  隨著外國人的定居,他們把自己的建築傳統越洋帶到澳門,使澳門成為近代西洋建築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尤其是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建築物,無不顯露出與葡萄牙本土建築的密切關係。事實上,文藝復興後的一些主要建築形式、風格,結合亞洲其它地區不同的建築元素在澳門產生了新的變體,形成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

  開創許多中國第一

  明末清初,大量天主教傳教士以澳門為傳教基地,積極從事遠東地區的傳教工作,並由此創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輝煌篇章。這些傳教士來自不同的修會,他們為中國帶來了西方近代的科學技術及人文藝術,又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文化成就。而作為基地的澳門,在各修會的努力建設下,開創了許多“中國第一”的事業,如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聖保祿學院***、中國第一所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中國第一所以西方金屬製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廠***聖保祿學院附屬印刷所***、中國第一份外文報紙***《蜜蜂華報》******A Abelha da China*** 等等。由耶穌會在澳門開辦的聖保祿學院***現已不存***及聖若瑟修院,為天主教在遠東和中國的傳教事業培養了大量人才,同時也培養了大批中國籍的傳教士,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貢獻。

  到19世紀,隨著第一位傳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大陸,基督新教也以澳門為基地之一,積極開展傳教活動。比如中國第一位新教徒蔡高就是由馬禮遜在澳門為其洗禮;此外,由馬禮遜編寫的《華英字典》也是在澳門出版。而由新教徒在澳門開辦的“馬禮遜學校”更將近代西式學校教育模式引入中國,培養出容閎等著名學生,對中國教育的現代化作為貢獻。

  另一方面,澳門民間的媽祖崇拜,表現了澳門與中國閩粵沿海居民媽祖信仰一脈相承的關係。但是,由於社會和歷史環境的特殊性,澳門的媽閣廟在中國眾多的媽祖廟中又別具特色。它既有中國以至海外媽祖崇拜傳播和組織的典型特徵,又因澳門是近代中國與西方接觸最重要的商港,使媽閣廟成為最早向歐洲傳播媽祖文化的地方。

  在四百多年的歷史裡,中國人與葡萄牙人在澳門歷史城區內,合力營造了不同的生活社群。這些生活社群,除了展示澳門的中、西式建築藝術特色外,更展現了中葡兩國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習慣的交融與尊重。這種中葡人民共同醞釀出來的溫情、淳樸、包容的社群氣息,是澳門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地方。

澳門歷史城區的導遊詞
哈爾濱鳳凰山導遊詞3篇
相關知識
澳門歷史城區的導遊詞
澳門歷史城區的導遊詞
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的資料
澳門歷史城區的建築特點
澳門歷史城區的聖老楞佐教堂在哪裡
澳門歷史城區的鄭家大屋介紹
澳門古城區的導遊詞
澳門古城區的導遊詞
澳門歷史城區介紹
澳門歷史城區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