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樂舞是怎麼來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引言:朝鮮民族能歌善舞,無論年節喜慶,還是家庭聚會,男女老幼伴隨著沉穩的鼓點與伽倻琴,翩躚起舞習以為常。居住在我國東北長白山下的朝鮮族,長期從事北方水稻生產。

  

  朝鮮族民間舞蹈之一“農樂舞”俗稱“農樂”,是一種融音樂、舞蹈、演唱為一體綜合性的民族民間藝術。農樂舞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在原始種族的狩獵勞動和祭祀活動中已略具雛形,隨著農耕時期水田勞動的發展,農樂舞3使農樂舞日漸豐富完善,並被作為推動生產的一種手段承襲下來。

  從古代到現代,僱農和小農往往以農樂隊為中心,團結在一起,用農樂舞帶動農耕生產和生活,從此成為農民自已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的一種組織形式。早先的農樂舞帶有一些宗教色彩,如在農曆年初巡迴鄰村跳農樂舞時,有祈天的“場院巫”,經過井旁時表演“井巫”,過橋時表演“橋巫”。

  農樂舞模擬生產方面的動作有“雀步”,它是農樂舞的基本步伐,舞中手持小鼓和鼓棒弓身碎步前進的動作,即是從狩獵時代的獵人瞄準野獸放箭動作中模仿而來,後來又發展為騎馬射箭的動作。又如,叫做“陣巫”的一小段是從表現軍士的操練、廝殺演變而來的,反映出古代曾將農樂舞當作一種軍事訓練的手段。農樂舞中最特殊的技巧就是轉動繫有飄帶的象帽,據說這是從狩獵時代使用工具誘捕野獸的活動中演變而來。

  朝鮮民族能歌善舞,無論年節喜慶,還是家庭聚會,男女老幼伴隨著沉穩的鼓點與伽倻琴,翩躚起舞習以為常。居住在我國東北長白山下的朝鮮族,長期從事北方水稻生產。為了便於大面積的水稻種植和管理,他們多采取集體勞動、相互協作的勞動形式。人們每逢下地,都將“扁鼓”和“嗩吶”與農具一起帶往田間。休息時,人們便在明快的鼓樂聲中即興起舞,以歡樂的歌舞盪滌疲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即興歌舞便逐漸形成了遊樂性的朝鮮族民間舞蹈,貫穿於各種傳統民俗活動之中。創始於農業勞作,並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鮮族代表性民間傳統活動“農樂舞”,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舞蹈和啞劇形式進行情節性的演出;而另一種,是在新年伊始和歡慶豐收時節,以熱烈而豐富的傳統舞蹈為內容所進行的群眾性表演活動。

  屆時,各個村寨都將派出自己浩蕩的“農樂舞”舞隊,參加當地的慶典。舞隊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寫有“農業為天下之本”的“農旗”為先導,隨後是一名在隊首敲打“小鑼”擔任總指揮的男子。在他的帶領下,手拿“太平簫”、“喇叭”、各種鼓類樂器的樂隊、各種喬裝人物,組成“農樂舞”舞隊的儀仗部分。接下來是即將參加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長鼓舞》、《扇舞》、《鶴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啞劇》的演員隊伍。

農樂舞是怎麼來的
馬頭琴的歷史來歷
相關知識
農樂舞是怎麼來的
農樂舞是怎麼來的
春節舞龍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跳高是怎麼來的
孩子的好口才都是怎麼來的
親愛的客棧陳翔的狗是怎麼來的
風水方位是怎麼來的
父親節的由來簡介_父親節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的起源是怎麼來的
荷蘭女王日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