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長勵志故事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7日

  每一位名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發生一些勵志故事,那麼名人成長勵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不是糊塗是境界

  被譽為“當代草聖”的書法大師林散之1898-1989,晚年雙耳失聰,但還常被人請去開會。因別人說什麼他都聽不清,開會純屬浪費時間,所以每次開會林老只是象徵性地去一趟,待大會開始不久,趁別人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溜走。

  一次,林老像往常一樣“溜會”,剛走出會場,突然想起了什麼,問陪同他回家的人:“今天開會怎麼沒見老錢啊?”“老錢”即錢鬆喦,林老曾與其同住一幢樓,兩人關係一直很好。陪同見林老詢問,立即大聲答道:“錢老是美協的,當然沒來參加。”

  “那這是什麼會?”林老一副驚訝的樣子。陪同有些不解地望了望林老:“這是書協開會啊!”林老更驚訝了:“書協?還有書協?”陪同樂了:“林老,您可是咱們書協的名譽主席啊!”林老一路嘀咕著“還有書協”,走回了家。

  如果說普通人把“作協”誤作“做鞋的”,而把“書協”誤作“輸了鞋的”,還可以當做笑話來聽,而身為書協名譽主席的林散之,竟不知世上還有個“書協”,這就有些讓人難以理解了。

  仔細分析一下,林老不知書協,大概有這樣幾種可能:一是他老糊塗了,得了健忘症;二是他生性幽默,故意逗樂;三是他掛名太多,一時忘了書協;四是他淡薄名利,把時間全用在了創作上,而對除此之外的事物無動於衷。

  先看前兩條:我們知道,林老一生身體強健、思路清晰、創作活躍,活了90多歲,即使臨去世前數月仍在揮毫不輟,因此糊塗一說不能成立。倒是幽默有一些可能,不過我們從林老聽到“書協”二字時的驚訝程度來判斷,幽默一說似乎也站不住腳。

  再看第三條:掛名太多!當今社會,的確有一些官員喜歡附庸風雅,為了顯示自己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喜歡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特別是藝術領域掛個名,什麼名譽主席、名譽會長啦等等,掛的名多了,有時自然就難免會張冠李戴,不知所云。

  這些官員顯然不能和林老同日而語,縱觀林老一生,他始終是個耐得住寂寞的人,終生潛心詩書畫,雖然曾做過“七品芝麻官”江浦副縣長,但他對權位從不迷戀。到了晚年,他更是將所有精力都傾注到了藝術創作中,曾自謂“一切不與人爭,只與古人爭一地位”,這樣一位把畢生都奉獻給他所熱愛的藝術事業,有著“笑把浮名讓世人”境界的大藝術家,怎麼會對書齋外的喧囂、浮名動心呢?

  可見,這個書協名譽主席,只因沒人“敢”掛林老晚年名滿天下,當時曾流傳這樣一則軼事。郭沫若來南京,有人請賜墨寶,郭沫若當即拒絕:“有林散之在南京,我豈敢在南京寫字!”,才“眾望所歸”地被“掛”到了林老身上。這個名雖掛得“專業對口”,但其實並非林老所願,他自然也就不會把這樣的虛名放在心上了,以至於鬧出了不知世間有書協的“笑話”,這和某財政局局長竟然不知“農民也是納稅人”之類的笑話完全是兩碼事。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鄭振鐸炒股

  作者:龍振晝

  1942年6月,抗戰進入白熱化階段,這使得中國政局動盪,經濟也遭受重創。由於物質匱乏,滿目瘡痍的中國物價逐日飛漲。如何賺錢維持生計,成了國人心中的頭等大事。

  處於象牙塔中的文人,也感知到了這種“生之艱”。著名作家鄭振鐸的妻子高君箴,有次買菜回家,發現忘了買丈夫最愛吃的蓮藕,待到轉回市場時,價格已經翻了一倍。那晚有朋友造訪,談及當時的形勢,鄭振鐸對朋友說:“太可怕了,今後不知道該如何活下去。”

  朋友對他說:“我聽說最近股票市場正在興起,有很多人買股票賺了錢。”

  鄭振鐸聞言,詳細向朋友打聽了相關事宜,覺得這是一個生財之道。其時,因戰事的影響,好多報社稿費低,且經常因故停刊。依賴稿費過日子的鄭振鐸考慮來考慮去,最終痛下決心試一試投資股票。在徵求家人的意見時,他對妻子說:“我先購買一些股票,試試效果如何。”

  初入股市的那幾天,鄭振鐸頻繁奔波於銀行與股市之間,原本就清瘦的他,不幾日,就更顯憔悴。

  有一天,鄭振鐸在路上碰到好友老舍,老舍見他這副模樣,關切地問他:“聽說你近來炒股,怎樣了?”

  鄭振鐸聽後,幽幽一嘆:“我每天都去股票交易市場,看到股票價格上上下下,心裡的變化如天氣一般忐忑不安。我這一生還從來沒有那麼在意過一件事情,為此甚至茶飯不思。所以,我決定,到此為止吧。”

  老舍聽後,同情地看著鄭振鐸,說:“每天那麼疲於奔命,這樣的行為無非是為了利益,股市浮沉,人心隨之,太可怕了。”

  第二天,鄭振鐸來到投票交易市場,股票又大跌。他咬咬牙,賣掉了手中最後一隻名叫“新光”的股票。算下來,單單這隻股票,他就淨虧了16萬餘元。

  回到家裡,本來虧得很慘的鄭振鐸卻突然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他坐下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而後,他拿起自己最喜歡的書本,又開始沉浸於文字的世界。“書可盪滌塵心,更有助於修養。”當晚,從殘酷的股市中折戟而歸的一代文學家,在日記裡寫下了這麼一句話。也許,這就是用慘重的代價,換來的領悟吧。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化繁為簡的品質人生

  作者:闕政

  陳道明出生於天津一箇中醫世家,他的父親用《道德經》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為他取了名字。巧合的是,陳道明本人也總給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有人覺得他一本正經、嚴肅刻板、清高傲氣,也有人覺得他低調淡泊、認真隨和、謙謙君子。

  只是,在旁人看來是難以捉摸,在陳道明本人眼裡,每一步卻都有跡可循。他說:“我是一個嚴格按照自己邏輯生活的人。”

  當演員從來不是理想

  當演員,也許從來就不是陳道明的理想。“不得已報考了天津人藝話劇團。進劇團後也沒有一鳴驚人,多數時間都在舞臺上跑龍套,一跑就是六七年。那時候演藝界都是吃大鍋飯,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覺‘入錯了行’,對出人頭地沒有什麼奢望。人生起步階段沒有經歷什麼急功近利的薰陶,很自然地便學會了將很多東西看淡。”今年60整的陳道明如此自述道,“那個年代的父母看不起這個職業。現在倒好,父母都把孩子往裡頭塞,因為它變成了一條走向名利場的捷徑。”

  從大鍋飯時代走來的陳道明,不善於爭搶,也不著急功成名就,因為在當年,無論演主角還是龍套,拿的夜宵補助都是2毛5,吃不飽,也餓不著。

  直到改革開放的經濟大浪襲來,陳道明依然處在半紅不紫的狀態:演過幾部影視劇,也當過主角,但生活似乎依然照著它本來的節奏,不急也不徐。

  真正讓他嚐到成名滋味的,一定是《圍城》。這部改編自錢鍾書同名小說,由黃蜀芹導演,陳道明、葛優、英達等主演的電視劇,在當年可謂街知巷聞,迄今仍是中國電視劇史上的一座高峰。

  火了之後,怎麼會沒有飄飄然?現在也許很難想象,出了名難採訪的陳道明,當年也曾對記者十分熱情,對媒體採訪來者不拒。更難想象,90年代時,陳道明還會親自去聊天室會粉絲,和粉絲聊天。

  不過,他很快就對此厭倦。“沒過兩三年我就明白了,我不可以這樣,如果你是精神上的暴發戶,你的生活質量會很差,所以我很快就調整過來了。”

  “我就覺得以前我的生活狀態有時候近乎可笑,也比較可憐,搖頭晃腦地,覺得自己是回事兒,莫名其妙地。有時候我們拎不清個性和狂妄。現在有很多人把狂妄當個性用。我走過那個年代,這個職業容易讓人們這樣,有時候不是本性想這樣。偉大人物是捧出來的。”

  化繁為簡的生活哲學

  反省之後,陳道明的全部生活哲學,幾乎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化繁為簡。

  有人說,他把入世當作出世的方法。其實不用說得這麼玄,他只是把演員當作他曾經嚮往的醫生、律師、外交官——不外乎都是一份工作。

  當年拍《圍城》,精工細作,10集電視劇拍了足足100天,如今看來可謂奢侈。但這種“奢侈”在陳道明身上屢屢上演——30集《末代皇帝》他拍了4年;《康熙王朝》沒有他戲份的時候也在現場;拍《楚漢傳奇》的6個月,一直把劉邦的戲服穿身上,穿回家;在片場從來不帶工作椅,成天站著保持入戲的亢奮狀態……

  拜這種敬業認真所賜,陳道明開始了他“演什麼像什麼”的演藝生涯。難的不是演皇帝像皇帝,演知識分子像知識分子,而在於,演康熙和演秦始皇不同,演方鴻漸和演陸焉識不同。同類角色之間微妙的差異,才是見演員功力之處。

  除了演戲,陳道明彷彿與整個文藝界都若即若離。有時候朋友找他幫忙客串,盛情難卻他也會接下,比如《無間道3:終極無間》,但還是會直截了當地說:“以後這種片子別找我,因為我就是一塊狗皮膏藥。”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陳道明不喜歡應酬飯局。在演藝圈,一個熟人帶著兩個陌生人來,一頓飯吃下來就都成了熟人。但陳道明偏偏對此很反感。“只要有陌生人在的場合,他就以聽為主,基本不說話。跟熟人吃飯他就完全是另一種樣子,什麼都聊,但有一點:他不說段子,不開低階玩笑。要是有人說起什麼帶點色彩的段子,他就會和氣地來一句:咱說點別的成嗎?整個做派,都很像那種老派的文人,矜持,低調。”

  他把和人應酬的精力全都放到了演戲上。誰都知道陳道明非常挑戲:“我上戲的原則是這樣的:製片人來跟我談上戲,我首先看你劇本怎麼樣,如果劇本不錯,我再和製片人見面談合作,問他戲的成本是多少。如果說是一般的戲,成本又不高,你給我多少錢我也不上。為什麼呢?你給我這麼高的價碼,其他演員你請什麼人呢?阿貓阿狗嗎?你靠著我耍大刀去?所以我不會上的。”

  “我不認為我最好,我也不認為我最貴,我永遠是看片論酬,你給我再多的錢我不上就是不上。”陳道明說。現在,他拍戲之前會讓女兒幫忙參謀劇本,“如果她說不愛看,那80後觀眾就夠嗆了。”

  不拍戲的時候,他會找固定的牌友打麻將。不是賭癮大,而是一天戲拍下來,滿腦子都是角色臺詞,需要放鬆一下。有時他也會選擇彈鋼琴來進行調整。

  不敷衍不應酬也不爭辯

  認真的人,總是容易顯得較真。因為他對自己的要求高,對別人自然也低不了。

  最近,關於陳道明的新聞裡,有一條傳遍了朋友圈,那就是“坐地為記者改稿”。其實,審稿改稿對陳道明而言並非第一次。十多年前,北京娛樂信報記者採訪完陳道明後也遇到過“審稿”的待遇:“陳道明讓我在發稿前,把成稿給他先‘預覽’,他是一個對文字要求很嚴格的人。”甚至在採訪前還有“約法三章”:“不喜歡概念性的採訪。不能像審問。採訪時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做了陳道明二十多年經紀人的王京花說:“這麼多年,陳道明從來沒有為自己要求過一個字的宣傳。”陳道明的朋友也認為他對待採訪非常謹慎:“怕得罪人,也怕別人誤解他的意思,寫出來的並非自己本意。他覺得表述不準確對大家都是傷害,說到底是知識分子的孤傲,自己認同自己就夠了,不需要別人吹捧。”顯然,對個人名譽,他看得比名利更重。

  而陳道明本人也曾說:“採訪,就像扎針抽血,你找準了我的脈,就能抽出血來;找不準脈,你扎得我渾身窟窿,也什麼都得不到。”如果發現來訪者沒有做足功課,他會直接批評,根本不在乎維持表面上虛偽的和氣。而一旦被問及個人隱私,比如家庭、物質生活、住什麼樣的房子,他更會立即開啟自我保護模式,打斷、搶白,甚或直接走人,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即使對待圈中權貴,陳道明仍是如此。如此直來直去的個性,說到底終歸還是得罪人。但在陳道明,這也許不是什麼“眾人皆醉我獨醒”,而是不想再裝睡。

  和熟悉的朋友一起吃飯時,他會流露出對於一些年輕演員的不滿:明明臺詞都沒記住,在現場卻還找各種藉口,什麼改詞啦,這裡不該這麼說啦……做演員就該管好你自己的事。有些演員,晚上都不知道跑哪兒去,臺詞都背不好,還特別裝。但他的厚道在於,從不點名批評其他人,即使是對著最熟悉的朋友。

  而對於自己面臨的各種非議,他卻自稱“向來是有心理準備的”,“就像天冷了,就加件衣服,而天熱了,再脫件一樣”。

  玩兒也玩得很認真

  如此油鹽不進,難免給人刻板、難相處的印象。但在他的朋友們眼中,陳道明卻是一個幽默善良,很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不開心的時候我會彈鋼琴去。”其實不僅是鋼琴彈得好,琴棋書畫,陳道明都會一點,水準還不低。對待閒情,他也和演戲一樣認真,打高爾夫打到了業餘組全國冠軍。

  而直到他寫下那篇60自述前,很多人都不知道,陳道明不僅會琴棋書畫高爾夫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東西,還在自己家弄了“一個很大的房間,專門用來放置糖人、麵人,木工、裁縫所用的工具,這幾項手工活我都還算拿手”。女兒格格13歲就隻身赴英國留學,思女心切的時候,陳道明會自己給女兒縫衣服。

  談起他的愛車,陳道明也是津津樂道。淡泊名利的他,並不排斥物質生活,只是會選擇和他氣質相符的產品:細緻認真,低調大氣,看重內在。他的最新座駕是沃爾沃新上市的XC90,全球限量版編號“1919”,正應和了他曾經拍過的電視劇《我的1919》。

  “我喜歡車。”陳道明說,“各行各業面對的問題,其實都是是否用心去做。商業和演藝,都離不開認真二字。我知道沃爾沃很早,最早知道它的故事是安全。據說,沃爾沃原來是做坦克出身的,飛機也做,等到沃爾沃汽車進中國的時候,我又認識到它的質量,現在更加認識到了它的環保。讓我驚訝的不僅是這個系列投資了110億美元進行研發,還有人性的考量,這不是一般汽車公司講利益可以考慮到的——比如語言聲控,能夠支配汽車的某些部位;比如260個電腦,在一部汽車上有那麼大的科技含量;還包括汽車通風,擱那兒一個月能自動轉換空氣,外邊空氣不好,自動給你遮蔽……這不是一般汽車可以做到的。”

  愛女心切的他原本想把這款車送給他的女婿,“後來我一琢磨,仔細一下做工,決定還是我開吧。”

  外人也許很少看到陳道明也會開玩笑,但在他的朋友看來,他私底下卻一直是個很放鬆的人,愛開玩笑,時不時來點冷幽默。

  也許,這正是陳道明被他的經紀人稱為“無法模仿”的原因。在全世界都忙著成功的時候,他無為而治。當人人都不服老,明星紛紛打滿玻尿酸重出江湖的時候,他早就懷抱著沉穩的心態,“消極被動”,逆時代而行。當整個演藝圈都在崇尚高情商,忙著“自黑”的時候,他連“自白”都不怎麼情願。他的段位賦予了他今時今日如此“任性”的資本,換作其他人去學,必死無疑。他很可能是唯一一個,自己不把自己當明星,但觀眾仍然視他為明星的演員。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手抄報內容
給小學生講勵志小故事
相關知識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精選
名人成功勵志故事精選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素材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的手抄報素材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大全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手抄報內容
名人勤學勵志故事精選
名人職場勵志故事精選
名人傳記勵志故事精選
古今中外名人成功勵志故事1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