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技巧鯽魚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鯽魚,又叫鯽瓜子、鮒***fù***魚,是垂釣人最常釣的物件魚,鯽魚主要是以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魚,喜群居而行,擇食而居。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鯽魚的釣魚技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鯽魚外形特徵

  頭像小鯉魚,形體黑胖***也有少數呈白色***,肚腹中大而脊隆起。大的可達一、二斤重。棲息在柔軟的淤泥中,能補胃。三、四月它的肉厚而且魚子多,味道很美。鯽魚是魚中上品,生息在池塘、湖泊,河流等淡水水域。體長15~20釐米。呈流線型***也叫梭型***,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背部輪廓隆起,尾柄寬;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短小,吻鈍。無須。鰓耙長,鰓絲細長。下嚥齒一行,扁片形。鱗片大。側線微彎。背鰭長,外緣較平直。 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緊密,鰓耙數100~200。背鰭、臀鰭第3根硬刺較強,後緣有鋸齒。胸鰭末端可達腹鰭起點。尾鰭深叉形體背銀灰色而略帶黃色光澤,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灰白色。根據生長水域不同,體色深淺有差異。

  腹部為淺白色,背部為深灰色。天敵從水上方往下看,由於黑色的魚背和河底淤泥同色,故難被發現;天敵若從水下方往上看,由於白色魚肚和天顏色差不多,故也難被發現;經常看到有些文章裡形容清晨時分“東方泛起了魚肚白”,就是這個道理。屬於保護色。

  二、鯽魚生活習性

  鯽魚生活在淡水中的雜食性魚,體態豐腴,水中穿梭遊動的姿態優美。鯽魚的生活層次屬底層魚類。在一般的情況下,都在水下游動、覓食、棲息。但氣溫、水溫較高時,也要到水的中下層、中上層遊動、覓食。

  成魚主要以植物性食料為主。由於植物性飼料在水體中蘊藏豐富,品種每繁多,供採食的面廣。維管束水草的莖,葉,芽和果實是鯽魚愛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鯽魚最能獲得各種豐富的營養物質。矽藻和一些狀藻類也是鯽魚的食物,小蝦,蚯蚓,幼螺,昆蟲等它們也很愛吃。

  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鯽魚最肥美。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廣泛分佈於全國各地。鯽魚適應性非常強,不論是深水或淺水、流水或靜水、高溫水***32℃***或低溫水***0℃***均能生存。即使在pH:9的強鹼性水域,鹽度高達4.5%的達裡湖,仍然能生長繁殖。

  採食時間依季節不同而不同。春季為採食旺季,晝夜均在不斷地採食;夏季採食時間為早,晚和夜間;秋季全天採食;冬季則在中午前後採食。

  喜歡群集而行。有時順水,有時逆水,到水草豐茂的淺灘,河灣,溝汊,蘆葦叢中尋食,產卵;遇到水流緩慢或靜止不動,具有豐富餌料的場所,它們就暫棲息下來。

  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水庫中的鯽魚:

  也是擇食而居。尤其在較淺的水生植物叢生地,更是它們的集中地,即使到了冬季,它們貪戀草根,多數也不游到無草的深水處過冬。

  生活在小型河流和池塘中的鯽魚:

  它們是遇流即行,無流即止,擇食而居。冬季多潛入水底深處越冬。

  三、鯽魚分佈範圍

  本魚原分佈於中國除青藏高原外的江河、湖泊、池塘等水體中等,並引進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

  四、釣鯽魚季節

  春季釣鯽

  每年的早春時節,萬物復甦。春回大地。氣溫回升。水溫也逐漸升高,這時在水下躲了一冬天的鯽魚開始率先活動了。開始四處覓食,因為鯽魚經過慢長的冬眠之後,體內積畜的營養消耗殆盡,體虛腹空。急需補充營養。大有飢不擇食之勢,然而此時水中的天然餌料初生乍長,對魚類來說是供不應求的。此時我們把餌料投人水中,就好似雪中送碳,飢腸滾滾的魚兒能放過嗎?所以說:驚蟄到清明是垂釣鯽魚的最好時節。

  釣具:釣組的搭配仍以細、小、輕、靈為原則。釣竿也多使用手竿或竿稍細彈性好較為靈敏的磯竿或者筏竿。海竿爆炸構等較笨重的釣具和釣組,只有在進入夏秋季節方有更好的用武之地,在春季很少用的上。在春季垂釣,若使用手竿,一般使用4.5米-5.4米手竿,用1-1.5號主線,0.6-0.8號子線,1-2號伊勢尼黑條鉤或者2~5#袖鉤或者2~4#的伊豆魚鉤都可以;一般在定點守釣時使用較短的手竿,在多窩走釣時使用較長的手竿;並經常採用短竿垂釣長竿打窩的方法很是方便。若使用磯竿,則使用3-3.6米細稍外掛式磯竿,掛串鉤。

  釣場:初春時節水溫尚冷,和冬天垂釣時的選位區別不大。而到了仲春和暮春,由於淺水處的水溫較高,各種水生浮游生物都集中於此處,魚兒也就更不會怠慢,不僅可以在淺灘處找到適應自身生存的水溫,更能得到豐富的天然餌食來補充營養。只要是非人為因素,要選混水灘不選清水灘;選有水草的灘不選光灘;選稀草灘不選密草灘;選水中有立杆植物生長的向陽一側;選水草中的通道,水草中的小片亮水等處都是好釣點。

  天氣:春季雖然是緩慢升溫的季節,但氣候多變,氣溫相對穩定或小幅升溫和降溫都是出釣的好天氣,但如果是大幅度升溫,或晝夜溫差大於15度,魚就會很難釣。春季少雨多風,能夠選擇微風和風力小於3級的天氣出釣自然最好。如果是在風天出釣,最好不要選擇刮西風的天氣。春季釣鯽魚,應選擇刮東南風睛天的天氣最好。陰雨天亦不錯,颳風天氣釣頂風效果也很不錯,這類天氣水溫較高,氧氣充足,鯽魚胃口大開,活動範圍相對也比較大。如果是東風送雨,春雨瀝瀝,雨絲帶著空氣中的溫度和氧氣注入塘庫,不僅使水溫升高而且氧氣充足,特別是有小溪小河的匯***處,更會帶來豐富的餌食,若垂釣於此時此地,定會事半功倍鮮魚滿簍。

  魚餌:春季釣鯽魚,餌料一定要腥香。做到誘之即來,來之釣之,以“藥米”,“酒米”,炒熟的蠶豆末,黃豆末打窩為佳,鯽魚聞香即來,久久不願離去,釣餌要活。誘魚上鉤,蚯蚓,線蟲,蛆,小蝦等葷餌最佳。

  釣法:早春時節水溫較低。鯽魚的遊動速度和覓食能力都還很差,因此應採取引逗釣法,即手持魚竿上下不停的提動魚餌,引魚上鉤,但提拉餌的幅度不宜過大,不然會驚跑窩中的魚。

  夏季釣鯽

  進入夏季之後氣候悶熱,自然水域中微生物大量繁殖,致使水中魚兒的食物日漸豐富,加上水中微生物的耗氧使水體中氧氣含量下降,釣起鯽魚來不在似春天那樣得心應手。因此有許多釣友在聊起夏釣鯽魚時都頗感無奈。實際上夏季釣鯽雖不如春天那樣好釣,但只要做好了以下幾點選擇,就仍然會有好的收穫。

  1、選擇鯽魚適宜水溫的釣場:

  比較適宜鯽魚生活的水域,其適宜的水溫在18到25攝氏度。假如氣溫比較高的話,水溫高,釣鯽魚的時候可以選擇水比較深的水庫、河流或者是湖泊,也可以選擇溝、塘、渠、壩,但是水深最好要在2到3米的地方下鉤施釣;

  2、選擇水域含氧比較合適的地方:

  由於在夏季大量的水生藻類會進行繁衍,所以水的透明度就會降低,水溫也會升高,溶氧能力則會下降,有時候再加上陰雲或者氣壓比較低等原因,那麼我們在選擇釣鯽魚的釣點時就需要選擇在出、入水口的匯水區釣鯽魚;有風浪,有水流的往往都是釣鯽魚的好時機以及好地點。“夏釣兩頭”,“一日三遷,早晚溜邊”,也就是說夏天的早晚兩頭比較好釣鯽魚,早晨或者傍晚的時候垂釣最好釣近岸處;

  3、鯽魚餌料相對較多的地方:

  水裡面的小蝦是鯽魚非常喜歡的食物。蝦一般都不耐低氧,經常活動在沙石質的水底,在天亮以後才會退入到深水區域。所以蝦的活動規律正好是和鯽魚相似的,釣鯽魚的時候可以留心一下小蝦的活動地。有時候一般在有生活用水流入的地方,也是鯽魚比較喜歡光顧的地方。有很多的湖泊或者水庫中上游泥沙比較多,水流將細沙分佈於入水口大片淺灘處。在這樣的地區,水裡面一根水草都不長,這裡就不能做為釣鯽魚的理想地點了;

  4、有鯽魚魚泡的地方:

  水裡面的氣泡可以分為兩種:有一種斷斷續續的的升上來的是魚泡,往往持續上升的那種是地氣造成的泡,並且魚泡一般都是移動的,“地氣”泡在一個地方不停的冒。還有就是魚泡在一遇到有動靜,比如好像人走路或者擊掌的時候馬上就會停止,而“地氣”泡澤仍然不止。魚兒所產生的氣泡狀態都不太一樣,因魚種而不同,鯉魚、鯰魚產生的氣泡成條且向前移動;鯽魚產生的氣泡為一兩個。有時在水草中可以看到一片很細小的氣泡,小到不細看根本看不到,這往往有一群鯽魚在水下游動。

  5、風浪比較合適:

  釣背風的時候人感到比較舒服,操作的時候看漂打竿也比較容易,海竿的主線也不會太彎曲。釣頂風的時候,水線深一些最好,那裡的水相對比較穩定。近釣、淺的辦法更適宜釣肉食性魚類。水中浮游生物多的水域可以淺釣,透明度高的地點應適當深釣。雨季泥沙大量入庫,應選擇水面開闊,流速小,泥沙落底的區域,避開渾濁度大的區域。

  6、選擇合適的岸邊:

  釣鯽魚的時候,餌料投放的最佳地點就是沖刷段以與沉積段交界的平面上。選擇在岸邊下鉤的時候一要看水面上的岸質,第二就是應該選擇適宜操作的地點,太陡的坡並且滿是碎石的坡處不安全,三就是看看岸邊有沒有草地或者莊稼地等餌料的來源。應儘量避開那種平直,沒有什麼變化的岸邊。在中、上游釣鯽魚時,可將食餌適當遠拋;在下游釣鯽魚的時候最好不要遠拋。

  秋季釣鯽

  秋季怎樣釣鯽魚?秋季是第二個釣魚黃金季,秋季釣鯽魚應注意以下問題:

  1、宜釣深水

  秋季釣鯽魚時宜選擇水位相對較深的水域,水庫釣可選深水灣,水深以2~3米為宜。可事先用鉤線多測試幾個釣位,從中選擇合適的釣點。

  2、選擇有樹蔭的水域

  秋季,有樹蔭的水域水較涼爽,魚有避強光的習性,喜聚集到光線較暗的弱光區。有樹蔭,樹上的果實、種籽、小昆蟲被風吹落到水中,這些種子、小昆蟲是魚的好食料,魚會習慣地游到樹蔭處覓食。“秋釣蔭”,道理就在於此。

  3、早秋釣風頭,晚秋釣風尾

  早秋,氣溫依然很高,有了風,水中溶氧量增加,所以應在水浪處設釣點,在風頭處下鉤。同時,風可降低水溫,魚感到舒適,食慾增強。到了晚秋,水溫下降到 10度以下,風使水溫變得更低,而背風處,水面平靜,較為暖和,魚常游到此處活動。因此,晚秋宜選向陽的背風處設釣位。

  4、早秋可用半水懸釣

  早秋氣溫較高,深水區溶氧量不足,魚兒游到水的中上層活動。所以,早秋釣鯽魚,宜用半水懸釣法。

  5、怎樣用餌

  早秋以素餌為主,如各種麵糰餌,餌料的氣味可淡一些。晚秋,魚需要貯存營養,食量增加,因此,晚秋以葷餌為主,餌料的氣味可重一些,以增強誘魚效果。紅蚯蚓、紅蟲、蛆芽是首選的釣餌。

  冬季釣鯽

  釣事中,雖有“四季春秋好釣魚,入冬天寒主釣鯽”這樣一句諺語來說明溫水性的鯽魚不像其他魚種而在常年立冬後即便天寒地凍也仍可釣獲。但在具體的施釣過程中,對天時、地利的選擇和釣技、釣法上,還應注意以下八不宜,才能如願以償,釣有所獲。

  1、選擇好天晴,不宜釣驟冷

  魚類屬於冷血變溫動物,所以,一旦生存環境的水溫條件受到氣溫影響而發生變化時,它的整個生活習性也就隨之變化而變化。

  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前面所說的“冬天主釣鯽魚”,並不等於這季中的任何時候都能釣到鯽。真正相對好釣,還得選擇冬天的“晴天”,尤其若連續出現一週左右的晴好天氣,氣溫就會更加穩定,早晚與中午12~15度的水溫也比較持久以恆。前輩曰“秋釣陰天冬釣晴,五日陽光如釣春”嘛,真要是冬天遇上這種少見的豔陽天氣,那者釣鯽的最佳時機。

  當然,冬天的陰天和那怕比較寒冷的雪天,只要相當一段時間內的水域恆溫不低於鯽魚最低臨界攝食水溫的5度以下,它就會先天性的“眠”而不“死”,照樣咬鉤。但要是天氣驟冷導致水溫也突然驟降到5度以下,此時,魚兒就會因這種意外的條件反射感到特別不適而形成一種後天性的“恐慌症”則暫時會停止攝食。所以,很多有經驗的釣友,一到每年立冬後,就常以“冬天莫想釣草鯽,驟冷鯽魚啃也歇”這種釣事理念來安排自己的活動時間而一遇到驟冷天氣,即便是在家閒著沒事,也不願出門垂釣。

  2、選位釣陽面,不宜放棄陰

  大家熟知的“冬釣陽”這句諺語,通常理解有兩個基本概念:一是指這季中有太陽光照的日子;二是指這季中的任何時候,都應釣無遮無擋的敞陽水面。

  然而,通過實踐,筆者以為:前者,無可厚非;後者有些片面。也就是說,釣敞陽水面 ,只應該是有太陽光照的時候,這裡才會顯得比陰森處暖和,所以魚兒易聚、易釣。但辯證的看,即便有太陽,可在日出前,因寒霧籠罩和尤其沒有太陽而受到整個大氣環流冷空氣的滲透襲擾,這裡就比岸邊有背山高坎的彎道、有樹杆草的密林、有高大樓房之障礙一些有遮有擋的陰森處更直接、更利害、更深透則使水溫會下偏幾度。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按魚類的生存條件和活動規律,這時,它們就不會到敞陽水面的“重災區”落巢歸窩而要潛入陰森處的“天然居”棲息藏身。所以,冬天在選擇“冬釣陽”的有利位置時,亦不能放棄適時“釣陰”才更科學,更實際和更有獲。

  3、水位要適當,不宜釣太深

  “冬釣深”,也是垂釣中的一項基本常識和眾多釣友的一個習慣。但要是把“深”簡單地按有些人所說“深水藏大鯽,越深才越好”那樣理解,就顯得有些片面和脫離實際。因為水溫雖有夏“深”則“涼”、冬“深”則“暖”的自然規律而相對適合魚類的生存環境這一科學道理,但水越深,氧溶量就會減少,所以,按魚類學相關資料顯示和釣界前輩們的經驗表明:即便是比較耐寒的鯽魚、鯉魚,冬天一般也只在4~6米深的底層棲息就最適合它的生存環境而並不是越深越好,尤其是鯽魚在大好晴天的中午時分,還會到更淺的一些地方去遊弋覓食。當然,這裡所說的“淺”,也不會像春天盛籽那樣太淺,至少要在2.5米左右,才是它們的藏身之地。

  其實,按大家常說的“水位不講深淺,有魚才是關鍵”這句口頭禪,也包括“冬釣深”這樣的片面之詞。所以,冬季選釣位,如果不視情況而定,只刻意地釣得很深,往往都不會那麼如願。

  4、喂料色香濃,不宜多淡陳

  釣魚在一定程度上,“誘餌”比“釣餌”更重要,正所謂“窩裡有魚憑釣技,窩裡無魚靠誘力”嘛。尤其是冬天在魚兒少遊、懶動的情況下,誘餌既要講究濃香,又要注重鮮色,以“香”和“色”來刺激沱的嗅覺、視覺,才能“強力”誘引魚兒叢集進窩。譬如用商品餌的紅色 “麝香米”,黃色“誘魚多”和傳統餌白色藥米粒,醪糟拌米***幹***飯等這些佳餌撒窩,誘聚效果都相當不錯,但要先喂適量,後續少補。

  要是誘料既不鮮色,又沒有什麼特別香味,甚至是幾天、十幾天前的“雜燴”陳餌,且以不見有魚咬鉤就習慣性地又時不時多喂、勤喂。這種喂法,不僅因陳餌的異味、怪味越多越起不到誘聚作用,相反只像是撒把沙土一樣的水聲振動,還會嚇跑窩子周邊的魚群。所以,冬釣的喂料,不宜陳、淡、多,重在色、香濃,才能發揮出實際誘效力。

  5、釣餌用蟲類,不宜麵食型

  淡水魚食性,一般都有夏秋偏“素”,冬春偏“葷”的嗜好,故有釣諺稱“立夏面餌釣草鯉,入冬蚯蚓好釣鯽。” 冬釣用蟲餌,特別是蚯蚓,之所以它比紅蟲、肉蛆、孑孑效果更佳,除了因本身含高蛋和有種特殊香味外,更在於整體活用時,通過它在釣上不停地伸卷蠕動,更容易被魚發現而具有相當的誘惑力。

  相反,要是用粉質煩麵食性素釣餌,除了沒有蚯蚓這種特殊逗引效果外,還在於倘若過於鬆散,粑軟,沒等到少遊、懶動的魚兒進窩咬鉤,恐怕早就脫落霧化。要是硬質一些雖可避免這種情況,魚兒又很喜歡觸啃如此“死丸”。所以,冬季最佳釣餌首選是蚯蚓,但一定堅持活用,且因冬季鯽魚的“吃口”小 ,上鉤時,還應注重挑大棄小,一般有火柴棍粗細最為適宜,餌體肥大會臃腫在鉤彎,堵住鉤門而影響鉤尖順利地穿刺魚嘴則往往會產生“一頓”不能中魚這種現象。

  6、誘魚時間長,不宜勤換窩

  冬季,因魚兒處於少遊、懶動的“冬眠”狀態,所以喂窩後,即便誘料屬於鮮色濃香的上品佳餌能刺激它的嗅覺和視覺,但至少要兩個小時,甚至更長一些時間才會有魚進窩。這期間,要是釣者按春秋季“魚找吃”那樣20~30分鐘就想有魚訊反應,顯然有些操之過急,若再因此就頻繁換窩,往往會“人走魚來,人到魚散。越換越勤,越勤越煩。忽東忽西,兩頭忙亂。這窩那窩,魚鱗不見”。

  實踐中,筆者對冬釣掌握換窩時間的方法是:甲窩,從撒喂到試釣兩個小時左右,若不見漂象有任何反應,則可考慮同時撒餵了飼料的的乙窩;在乙窩試釣30~40分鐘後也無魚訊訊號時,再換到丙窩,如此往下,挨個試釣。當試出某個窩子有魚,即便隔三岔五的才釣上一條,最好也莫再“移情別戀”。冬天,畢竟是冬天,再換,也不過如此,甚至不及。

  7、浮漂訊號弱,不宜等大訊

  冬天,鯽魚攝餌咬鉤較平時更加斯文、柔弱,所以,即便浮漂與鉤、餌、墜的“沉浮力”完全相等則使釣組反應相當靈敏,但因它“吃口”實在太怪,哪怕是蚯蚓釣餌傳遞給漂目的魚訊咬鉤訊號,也很少有明顯的“上冒”或“下拖”這種表現。所以,釣者不管使用的是立漂還是星漂,都應注重浮漂的任何微弱反應,準確把握提竿時間。若想再等它“大起大落”,往往會十提九空。

  五、釣鯽魚常用釣法

  1、臺灣釣法***臺釣***:

  目前較為盛行。其最大優點是靈敏度強,上魚率高。魚鉤下沉慢,易為魚發現。墜懸於水中,鉤輕輕觸底,魚在其旁遊弋,魚鉤即輕輕搖動,對魚吸引力極大。為摘鉤方便,使用無倒刺鉤,摘鉤迅速。漂墜餌配比要求嚴格,魚汛反映極為靈敏。缺點是漂墜調整較費事;各種魚類混養水域,使用釣鯽魚的鉤線,遇到大魚容易跑魚損失工具;初學時不易掌握,常有人半途而廢。但只要樹立信心,勤於實踐,掌握也不是很難,而一旦掌握,即會發現其優點大大過於一般傳統釣法。

  2、戳孔:

  一般用於有荷葉、水草多、葦茬多的水域。觀察荷葉邊、水草孔、葦茬間的魚泡、荷葉、葦子晃動的情況,判斷魚情。工具一般採用硬調長竿、較竿短的魚線,小墜,先觀察魚情,發現後針對有魚動靜的地方,垂竿下鉤,使鉤沉底,同時不斷微微提動魚竿,引魚魚池餌,憑手感覺察魚兒咬鉤,適時提竿。戳孔一般採取走釣,主動找魚下鉤。

  3、浮釣法:

  鯽魚屬底層魚,一般釣底,但遇炎熱、氣壓低的氣候,魚浮到水面遊動吸氧覓食,則可採取浮釣法,即將鉛墜減輕,使魚鉤懸浮於水面下約0.3--0.5米處,動作要輕,不驚散 魚群。有人針對鯽魚甩子期的特點也常採用浮釣法。浮釣不需打窩。有時底層雜草或淤泥較厚,鉤沉底不易為魚發覺的環境。辦法是將墜減輕,調整浮漂至鉤觸底後露出數格,然後將漂下調5-10釐米***視水底草或淤泥的厚度而定***,保持漂仍露出的格數***如墜重適當減輕***。這樣使鉤略高於水底,便於魚的發現。

  4、甩大邊:

  在河道、溝渠中常岸邊有蘆葦等,魚喜歡棲居覓食,如果河道不很寬,你的釣位比較嘈雜,可以用長竿、長線,或海竿串鉤甩至對岸蘆葦、水草邊,可以甩出四、五支竿,插好等待,手竿可用漂,海竿則將風線拉直,看竿梢灣動,往往效果很好。

  5、走釣法:

  到一水塘,先行觀察,選鯽魚喜棲居的位置撒窩,可保持至少2米一上距離,撒若干窩子。然後採用5-6米左右質輕的魚竿,採用7--10 粒的散漂,***便於適應水的不同深度,不必老調漂***,釣線宜細,魚鉤最好是朝天鉤,餌料一般採用紅蚯蚓,保持活性最好。走釣的特點是“走”,應手持釣竿,沿打過窩的水邊觀察魚星的情況,有魚星即應下鉤,無魚星可繼續觀察其它釣窩。打窩應每次少打,過些時間再打一遍,即少打勤打。這種釣法變等為找,因此由被動變主動,且對鍛鍊身體更有好處。

  6、流水釣:

  一般適用於流動水域,竿宜長,線不必太長,墜須重,漂可用數粒散漂,粒漂則宜長,餌以蚯蚓、小蝦為好。鉤甩入水中,如水流動,可使鉤漂順水同流,到下游後提起再甩至上游,見漂停住,立即提竿。以免底部掛住,若有託漂或下沉,即應提竿上魚。

  7、釣組搭配

  1***竿:由於鯽魚成群活動,需頻繁起竿,適選用3.6米-4.5米碳素超硬調魚竿,竿挺也就不怕上大魚,竿輕則可以相應減緩疲勞。

  2***線:釣鯽魚的線一定要細,線體要光潔、柔軟,釣線要拉力強、切水性良好。目前市場上以碳素質材的線效能最好,線徑通常在0.16—0.23毫米之間。主線不能過粗,否則會影響垂釣,但過細上大魚時就會容易斷線。

  3***鉤:釣鉤要小,應選用窄門、長柄、鉤尖銳利的袖鉤,如伊豆、金袖等。選用鉤子的大小應注意,鉤門的寬度不能超過所釣魚魚嘴寬度的一半,最好使用無倒刺袖鉤,以便於解魚,避免傷魚。

釣魚技巧黑魚
野外釣泥鰍技巧
相關知識
釣魚技巧鯽魚
野釣鯽魚調漂技巧_鯽魚的常見品種有哪些
釣魚技巧草魚
釣魚技巧鯰魚
釣魚技巧鱖魚
釣魚技巧梭魚
釣魚技巧鯿魚
釣魚技巧鯉魚
江河釣魚技巧:劃魚技巧
釣魚技巧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