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的格式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很多學生寫了很久讀後感,都不懂是什麼?那就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一、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聯絡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絡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絡實際範圍很廣泛,可以聯絡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絡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絡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三、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四、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五、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絡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六、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

  七、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讀後感”的寫作要領很多,但如下三個環節尤為重要。

  一、概括醒目,耐人尋味的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組成部分。標題的優劣,直接關係到文章的好壞。讀後感更不例外。讀後感的標題一般有主副之分。副標題平實客觀,固定性強,當不論。主標題就不可小視了。

  讀後感的主標題應扣緊感想的中心,突出感想的話題,同時講究語言的高度概括。這樣,會使讀者觸題心驚,引人入勝,想探究竟。我曾經具體指導過學生寫讀後感,首先要求學生提煉標題,力求題中見物,涉題有話。如許文鳳同學的《愛,人類不可缺少的太陽--讀〈守財奴〉有感》***此文發表於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圃新秀》一書***,楊紅同學的《假如張海迪沒有病殘--讀〈生命的支柱〉斷想》***此文發表於《中學生寫作報》***,這兩篇讀後感,就體現了上述兩種標題特點。前篇主標題用語概括凝練,運用比喻,明確了中心,能引人深思;後篇主標題提出論題,出人意料,耐人尋味。這個“眼睛”給文章打開了一個豁亮的視窗,為寫作指明瞭方向,鋪平了道路。

  二、新穎獨特,具體鮮明的角度

  一篇好文章讀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個人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寫作時,選好角度,特別重要。角度是發感的起點,是選材用據的規矩。確定角度的原則當是:不可過大,新穎獨特,具體鮮明。切忌面面俱到,含糊不清。應針對性強,啟發性強。最好是舍面選點,舍大求小,可正可反。如報刊上時常出現的“反彈琵琶”,構思就很新穎,角度就很特別。角度好,會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使讀者看後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三、有理有據,切中要害的發感

  讀後感是“讀”與“感”的有機結合,“感”因“讀”而發,“讀”為“感”起點。總體來說,應輕“讀”重“感”。讀後感不同於文學評論。文學評論不離文學作品本身,而讀後感一旦角度確定,重在發感,原作品只是話題的依託。發感應從已確定的角度出發,緊密聯絡自身實踐和現實生活,利用有代表性和說服力強的證據,抒發感受,評證觀點。同時,發感應扣緊主題,切中要害,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正反結合,力求深入淺出,闡述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可旁敲側擊,節外生枝,泛泛而論。選據以自身實踐為重,以事實為重。標題和角度在發感時應得到充分體現。通過發感,給人以明晰的感受和有力的啟發,引起讀者共鳴。

  另外,發感不必過多地涉及原文。切記原文只是發感的起點和比較物,而不是發感的物件,否則,會拖泥帶水,效果不佳。

  拓展閱讀:讀後感範文一

  一千多年來,有多少豪情志士對三國風雲津津樂道。又有多少智者謀士把三國中的計策視為經典。一本《三國演義》將三國時期爭雄的場面刻畫的淋漓盡致,令後來者愛不釋手。我想這應該歸功於歷史與文學相結合後所散發出的無限魅力。三國的歷史就好比是一塊璞玉,而羅貫中用文學的方式將它細細雕琢成一部經典。

  記得小時候讀三國總是喜歡裡面戰鬥的激烈場面。除此之外,再也無法對三國有一點更多的理解。時隔幾個春秋,當我再次從書櫃中拿出這本曾給過我無限憧憬的書時,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騰了起來。就和我當初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的感覺一模一樣。只不過歲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兒時空蕩蕩,而是多了些對歷史的感慨和社會的認知。

  品三國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個字,因為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歷史片段的再現。《三國演義》給我最深感觸的是“忠,義”二字。關羽的忠肝義膽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是對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寫照。而後戲曲中用紅色來表現關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後他在戰爭中放曹操一馬,或許就是他滿身的義氣使然。這個義或許就是羅貫中寫下的書名中的那個義。但這也只是我作為後來者的一種猜測罷了。當然,對忠義的表現還有許多人。趙子龍單騎救幼主。諸葛亮的一篇出師表浩氣長存,最後也將生命的終結點留在了蜀國。忠義二字說來只是嘴脣的開合,做來卻是用鮮血和生命去譜寫。

  有紅就會有黑,有光明就會有黑暗,有忠義就會有奸惡。似乎萬物都是相對而生的一樣。在三國爭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為代表的奸惡之人大有人在。我認為曹操奸惡的來源是他那滿腹的疑心。從他單憑個人判斷就殺掉準備殺豬犒勞他的朋友到中反間計殺掉他的水戰大將,這無一不體現了他疑雲重重的內心。這或許也就是京劇中用白色襯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惡之人還有不少,曹丕謀權奪位,司馬家族最後趁勢而起,使得三國的風雨終歸停息。奸惡之人或許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僅僅在三國,上溯到秦朝的趙高,下尋到秦檜,吳三桂之人。這也許是歷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國的情感篇章,去讀讀一些人也還是不錯的。這也是《三國演義》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個人特點鮮明,總是令我這種三國迷再三回味。

  先說說諸葛亮吧,作為一個時常羽扇綸巾笑談間的智者。這個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許殺氣與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擺空城計的沉穩。正如他的名號臥龍一般,雖是臥榻之龍,但畢竟是龍。他與蜀國緊緊地聯絡在一起,他的智慧與謀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壯堅實的木頭撐起了蜀國與魏吳兩國相抗衡的藍天白雲。但伴隨著劉備的死去,眾多蜀國名將的生老病死。諸葛亮在偌大的蜀國顯得有些孤掌難鳴,蜀國好像諸葛亮的白髮一樣,顯得不再有生機。終於,伴隨著諸葛亮的逝去,蜀國在阿斗的歡笑聲中退出歷史的舞臺。

  作為一代梟雄曹操,也是《三國演義》的一大看點。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卻有他的過人之處。否則何以一統北方,舉魏國之力與吳蜀開戰。儘管被一把火燒了個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個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鑑。作為軍事家,曹操在三國裡面或許不如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為一名文學家,他卻對建安文學的發展和建安風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一方面來說,曹操就是一個文武全才。從曹操的詩中,到處都是他的理想與抱負。這讓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後的拿破崙,這兩人的經歷真的有點相似。起初出身並不優越,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國家的掌權者,最後隕落天際。

  三國的歷史值得每一個人去品去賞。雖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樣,但我們也應明白這一段歷史。它裡面有著人間最真實的東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滿腹離騷,忠肝義膽者的死心塌地,奸惡小人的長於應變。還有許多東西,是幾行字能表達的清的,回到書中,或許你還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拓展閱讀:讀後感範文二

  等那一朵玫瑰的盛放,等那一段旅途的終點,等一首歌的落音,等一個故事的謝幕。

  從小王子離開612星球上獨一無二的玫瑰開始,註定了這是一個刻苦銘心而又漫長的旅程,臨別的時候,玫瑰還是那樣的倔脾氣,不肯委聲的訴說不捨,像極了我們生活中那些刀子嘴豆腐心的人,面對自己的親人、愛人,還要死死捍衛著那副尊嚴的皮囊,直到遠送離去的背影,落下斜陽草樹中的眼淚。玫瑰當然知道,離開了612星球,她就不是唯一的玫瑰了,指不定是唯二還是唯幾,所以她還是無奈自己的倔強,在朦朧中遠眺著小王子的背影。想想我們是不是應該在特定的時候,能夠放下自己的身段,去訴說自己的情感,人世間沒有多少次表達真心的機會,我們應該好好的把握。

  小王子之後遇到了別的星球上的一些稀奇古怪的人,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星球上的人。一個星球上的是自以為全宇宙最富有的一個男人,他坐在自己的小辦公室裡面,沒日沒夜的數著星星,他說全宇宙的星星都是他的,所以他要好好管理他們,就必須得每天都這麼數著。小王子不瞭解這麼富有有什麼意義,可是那個富有的人卻覺得只要擁有了財富什麼都可以做了。小王子唉聲嘆氣的離開這個星球,留下了心中的一堆疑問。其實那個男人就像是我們生活中那些只懂得去拼命賺錢,而忽略了身邊的美好景物的人。為什麼要把星星當成錢財去佔有呢?為什麼不把它們當成美景去欣賞呢,一大片一大片的星空盡在眼底,沒有錢財,權利,沒有慾望,天下的所有都可以是自己眼中的一番美景。佔有不如去欣賞,這是一個道理,有人能讀卻不一定能夠讀懂。另一個星球上的一個人也是很有趣的,小王子看到他的時候,只見他前一秒鐘點燈,後一秒鐘又把燈熄滅了,一直這麼迴圈。小王子問:“你在幹嗎呢?”點燈人說“我是一個點燈人,這個星球公轉太快,天黑天亮很快,我必須不斷的點燈滅燈。”小王子說:“那你為什麼不一直跟著太陽一直走呢,這樣你就永遠不用點燈了,因為永遠都是天亮著的!”點燈人笑了笑,說:“或許我存在的意義就是點燈,這樣那些需要照明的人才能夠看到光亮。”小王子若有所思地離開了。點燈人存在的意義是點燈,沒錯啊,盡忠職守,各司其職,是這個社會很需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醫生存在的意義就是醫治病人,不能為了少醫治病人而去到一個很健康的地方,警察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治安穩定,不能為了業績,而去到一個太平的地方,而減少自己工作次數。明白自己的本分,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是昇華靈魂的金鑰匙。如果不能成為一個名聲大震的人,做一個默默的點燈人也不錯,至少在自己一生的旅途中,曾經為某某亮起過很重要的點點星光。

  小王子曾到過地球上一處的玫瑰園中,他看到滿園盛放的玫瑰,玫瑰嘲笑他說:“這裡的玫瑰都是一樣的,一樣的漂亮,沒有你的獨一無二的玫瑰。”小王子眼神更堅定了,他說:“因為我對我的玫瑰付出過時間,所以她是獨一無二的。”背對著一片奚落,小王子離開了玫瑰園。“因為我對我的玫瑰付出過時間,所以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上億的人兒匆匆而過,身邊有珍惜的人是因為我們都對彼此付出過時間,所以對我來說他是獨一無二的,以後人生的道路上,相惜相伴。從大爆炸開始,時間就一點一滴開始被我們認知,消耗。把我們短暫的光陰消耗到別人的身上,說明他必定是珍貴的,無可取代的,光陰和人重疊在一起,變成了珍貴的回憶,獨一無二的回憶。不論世人怎麼看這樣的過往,對你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

  聖埃克絮佩裡為成人的世界寫了一部童話,寫美了世間的匆忙,點綴了夜裡不曾亮起的星星,閃耀在地球這個謎一樣的國度,投射出一片紅心,照在了612星球那朵孤獨的玫瑰上。小王子在沙漠中對我說,他想要回去看玫瑰了,玫瑰一定很孤單,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翹首以盼,他的漂流應該結束了。無怨無悔的玫瑰,忠誠的狐狸,嬌豔的玫瑰園裡千萬朵玫瑰,執著的點燈人,固執的醉酒人,自以為擁有全宇宙財富的數星星的人……所有所有都是現實社會中不同型別的人的投影,寫得一針見血,深刻,引人深思。

  我希望我能去到大沙漠中再遇到小王子,聽一段美好的過往,整理人生,整理回憶。

  一個人有一朵玫瑰,或許已經足夠了……
 

讀後感的格式
讀後感作文教學
相關知識
讀後感的格式
讀後感的格式
讀後感的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的作文格式
四年級讀後感的作文
小學五年級讀後感的作文
關於寫讀後感的作文
關於讀後感的段落
有關讀後感的高中英語作文
中學生讀後感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