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與兒童健康的關係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類。必需微量元素雖然在體內含量很少,但它們在生命過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沒有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酶的活性就會降低或完全喪失,激素、蛋白質、維生素的合成和代謝也就會發生障礙,人類生命過程就難以繼續進行。因此,兒童的許多疾病與元素有關,缺少了或過多了都有可能導致疾病。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微量元素與兒童健康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幾個重要元素與兒童健康的關係

  元素構成了人體,每種元素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對兒童的生長髮育來說,最受重視的巨集量元素就是鈣和磷,其中鈣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元素。而微量必需家族中較受重視的是鐵、鋅、銅、鉻、鈷、錳、鉬、碘、硒、氟、鉛和汞等元素。

  鈣在人體內的確非常重要,鈣是構成骨骼、牙齒的重要成分,而且對保持肌肉和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特別重要,維持心跳節律、參與凝血過程,還是細胞內的第二信使,參與訊號傳導,體內許多酶的活性都離不開鈣。兒童,特別是嬰兒由於種種原因,很容易出現缺鈣,醫學上稱之為“佝僂病”,是由於兒童體內維生素D的缺乏所導致的鈣吸收不良所引起的一系列鈣磷代謝紊亂的臨床表現,可出現低鈣血癥,甚至低鈣驚厥,俗稱"缺鈣"是嬰兒期常見病之一。

  鐵是人體需要量最多的微量元素,一個成年人,全身含鐵量約3~5克,其中除了70~80%是以血紅蛋白的形式,存在於紅細胞中外,約10%分佈在肌肉和其他細胞中,是肌紅蛋白及含鐵酶的構成成分之一。還有一部分稱為貯備鐵,貯備在肝臟、脾臟、骨髓、腸和胎盤中,約佔總量的15~20%。此外,還有少量的鐵,以與蛋白質相結合的形式,存在於血漿中,稱為血漿鐵,數量約為3毫克。血紅蛋白能將氧氣送至全身組織,肌紅蛋白和氧的結合力很強,能儲備部分氧氣,在骨骼肌缺氧時可以釋放這部分氧。鐵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鐵供給不足,血紅蛋白的合成就會受到影響,就會患貧血,醫學上叫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兒童的一種常見病。對嬰兒來說,由於母乳中鐵含量較低,胎兒期從母體獲得並儲存在體內的鐵會在生後6個月左右消耗完畢,如果輔食新增不及時,嬰兒會在出生6個月左右開始發生鐵缺乏症,進而出現貧血症狀。

  鋅是僅次於鐵的需要量較大的微量元素,是200多種含鋅酶的組成成分,也是酶的啟用劑,以鋅為主要成員的鋅指蛋白在核酸代謝和蛋白質合成中發揮重要作用。嬰兒每天需鋅量為3~5毫克,1~10歲兒童每天需鋅量為5~10毫克。嬰幼兒鋅供給不足,影響生長和智力發育,也影響味覺和免疫功能,缺鋅是厭食症的主要原因。

  銅元素對於人體也至關重要,它是生物系統中一種獨特而極為有效的催化劑。銅是30多種酶的活性成分,對人體的新陳代謝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由於中國人的膳食結構,臨床上很少發現銅缺乏症,但部分餵養不當的早產兒,則可能會有銅缺乏的危險,而損害腦細胞的成熟。

  鉻在由胰島素參與的糖或脂肪的代謝過程中,鉻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元素,也是維持正常膽固醇所必需的元素。

  鈷是維生素B12分子的一個必要組分,B12是形成紅細胞所必需的成分。鈷缺乏時會發生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又叫惡性貧血,影響兒童智力發育。

  錳參與許多酶催化反應,可促進骨骼的生長髮育,保護細胞中細粒體的完整,保持正常的腦功能,維持正常的糖代謝和脂肪代謝,可改善肌體的造血功能。錳缺乏可引起神經衰弱綜合症,影響智力發育。錳缺乏還將導致胰島素合成和分泌的降低,影響糖代謝。

  鉬是某種酶的一個組分,這種酶能催化嘌呤轉化為尿酸。鉬也是能量交換過程所必需的。微量鉬是眼色素的構成成分。

  碘在體內的主要功能是參與合成甲狀腺素。缺碘會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沿海地區由於可通過食用海產品從飲食中得到碘,因而不易發生碘缺乏,而內陸地區由於食物和飲用水中多缺乏碘,長期缺碘成人很容易發生地方性甲狀腺腫,兒童發生克汀病,表現智慧遲緩,聽力障礙,常伴有體格生長落後。目前世界各國均通過食用碘鹽補充碘,我國目前基本消滅因碘缺乏而發生的大面積碘缺乏症。

  硒作為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調節免疫、抗腫瘤作用。硒缺乏症又叫克山病,是因硒缺乏造成的骨骼肌、心肌及肝臟變質性病變為基本特徵的一種營養代謝病。

  氟是形成堅硬骨骼和預防齲齒所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兒童氟缺乏影響牙的生長,易患齲牙,氟過多則引起氟中毒和氟斑牙。

  鉛和汞是重金屬,屬於有害微量元素,在人體內會造成蓄積,並且可以通過胎盤和乳汁,由母體傳給胎兒和嬰兒,當蓄積超過一定的量,就會對兒童的生長髮育產生毒性,特別受到關注的是影響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

  元素補充的誤區和注意事項

  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尤其在六個大人一個孩子的家庭結構時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家長對兒童健康的關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高了,不惜花大價錢給孩子補這補那,這些年我們從各種媒體可以聽到或看到關於兒童“鉛毒”、“缺鈣”、“缺鋅”、“缺鐵”等等,父母也就跟著廣告走,今天給孩子補鈣、明天改補鋅、後天再排鉛,忙得不亦樂乎。其實父母在認識上存在許多誤區,亟待提高廣大父母在科學育兒方面的知識,不能盲目地跟著廣告和傳言走。

  兒童成長與微量元素的關係

  凡占人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下者稱之為微量元素,如鐵、鋅、銅、錳、鈷、氟、鉬等。這些元素在參與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和代謝過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鐵,是人體中的運輸工具。它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血紅蛋白是運輸和交換氧氣的必需工具。人體缺鐵就會引起貧血,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就會喪失。含鐵較多的食物有動物的肝、腸、腎和心臟,果蔬中的桃、棗、葡萄、菠蘿、桔、桂圓、菠菜、芹菜、蕃茄、蘑菇等。 鋅是人體內酶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核酸及蛋白質的合成,對兒童的生長髮育起著關鍵作用。缺鋅會導致生長矮小、生殖器發育不良、智力發育差等。牛羊肉、瘦豬肉、蛋黃中的含鋅量較高。

  微量元素在體內起什麼作用

  ***1***協助普通元素的輸送,例如鐵是血紅蛋白的一個重要部分,血紅蛋白之所以能把氧帶到全身每一個細胞去,主要是依靠鐵。

  ***2***微量元素為酶的活性不可缺少的因子,有些是酶的啟用劑,如鋅離子能啟用腸磷酸酶及肝、腎過氧化氫酶,為胰島素合成所必需。

  ***3***參與激素的作用。

  ***4***一些微量元素能影響核酸代謝,兒童正處於生長髮育時期,除了需要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素外,還需要一定量的鐵、鋅、銅等等。其中尤為鐵、鋅最為重要。鐵的攝入量不足,會發生缺鐵性貧血,輕度缺鐵的兒童注意力會明顯降低,進而影響學習。缺鋅會影響骨骼生長和性發育,表現為食慾不振、味覺不靈敏,身高體重都趕不上正常的兒童。因此,兒童的飲食一定要多樣化,以保證充足的營養成分。

  別讓微量元素 成孩子健康“短板”

  最新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十大城市2歲以內的嬰幼兒貧血患病率達24.2%,0歲至6歲兒童缺鋅比例為39%,3-12歲兒童維生素A缺乏率為9.3%,兒童鈣攝入量不足也比較嚴重,只達到其膳食鈣推薦攝入量的1/3左右,而達到標準攝入量的不足5%。

  微量元素不能濫補

  面對眾多的營養品廣告,家長們往往會手足無措。那麼那些補鈣、補鋅營養品對孩子的健康到底有沒有用?據瞭解所有的微量元素,在人體內都有一定的含量和比例,盲目給孩子補微量元素可能會造成不良後果。比如兒童因盲目補鐵造成體內含鐵量過多,會使鐵、鋅、銅等微量元素代謝在體內失衡,從而降低機體免疫力,並可能使血清中鐵離子濃度增高,有導致小兒心肌受損的危險。

  因此,如果孩子有微量元素缺乏症或營養不良,應及時上醫院,在醫生的幫助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微量元素缺乏有症狀可察

  據專家介紹,目前我國兒童主要是缺乏鋅、鐵、鈣、硒等四種微量元素。那麼,如何才能察覺孩子缺乏微量元素呢?一般來說,家長可以通過一些常見的症狀來判斷,如果有相應的症狀出現,就應及時到醫院檢查,然後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補充微量元素。為此,小編列舉了一些微量元素缺乏的判別方法:

  鋅缺乏。表現:食慾降低。食慾降低是嬰幼兒缺鋅的早期表現之一。缺鋅的孩子味覺減退,對酸、甜、苦、鹹分辨不清;生長髮育遲緩,身材矮小,體重不增;抵抗力差,反覆感冒或腹瀉;易患複發性口腔潰瘍;缺鋅還會損害孩子的味蕾功能,出現厭食。富含鋅的食物:生蠔、山核桃、扇貝、口蘑、香菇、羊肉、葵花子、豬肝、牛肝等。 鐵缺乏。表現:缺鐵性貧血對於育齡婦女和兒童的健康影響非常嚴重,重度缺鐵性貧血可增加兒童和母親的死亡率。缺鐵會損害兒童智力發育,使嬰幼兒易激動、淡漠,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還可造成兒童、青少年注意力、學習能力、記憶力異常。鐵缺乏的幼兒,鉛中毒的發生率較無鐵缺乏的兒童高3-4倍。富含鐵的食物:動物性食物,如肝臟、血和瘦肉;豆類、綠葉蔬菜、紅糖、禽蛋類。人乳的鐵吸收率高達70%。對嬰兒來說,由於母乳中鐵含量較低,胎兒期從母體獲得並儲存在體內的鐵會在生後6個月左右消耗完畢,如果輔食新增不及時,嬰兒會在出生6個月左右開始發生鐵缺乏症,進而出現貧血症狀。

  鈣缺乏。表現:鈣是兒童膳食中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之一。快速成長中的嬰幼兒長期攝食鈣過低並伴有維生素D缺乏,日晒少,可引發生長

  發育遲緩、骨骼畸形、牙齒髮育不良。富含鈣的食物:牛奶、乳酪、雞蛋、豆製品、海帶、紫菜、蝦皮、芝麻、山楂、海魚、蔬菜等。 硒缺乏。硒與鋅缺乏的症狀有些相似。硒缺乏的表現主要是脫髮、脫甲、面板乾燥無光澤,少數患者可出現神經症狀及牙齒損害。人輕度或中度缺硒,其徵兆或症狀不明顯。人體缺硒可能引發血溶性貧血、克山病、大骨節病、高血壓等。硒的主要食物來源:魚粉、龍蝦、啤酒、廢糖蜜、蘋果醋、螃蟹、小麥、糙米、玉米、動物肝、腎等。

  碘缺乏。表現:缺碘可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兒童可表現為體格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嚴重的可導致呆、傻等。富含碘的食物:幹海帶、海魚、海藻類及瘦肉、家禽、乳製品。

  科學飲食三原則

  兒童的生長髮育離不開鋅、鐵、鈣等微量元素。那麼,如何才能防止微量元素的缺乏呢?最好的措施莫過於科學的飲食。只要飲食得當,基本上可以防止微量元素缺乏。一般應遵循以下三條飲食原則。

  一、鼓勵母乳餵養。如果條件許可,應儘量用母乳餵養嬰兒,因為母乳是嬰兒最適宜的天然營養品。據調查,母乳餵養兒6個月以前很少發生微量元素缺乏,因為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且容易為人體吸收利用。

  二、養成不偏食的習慣。自然界中的各種食物都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如在一種食物中缺乏某一微量元素,則可在別的食物中得到補充,例如吃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同時再吃一種含鐵的食物,這樣就可以增加機體對鐵的吸收。如果偏食某一種食物,常可造成兒童缺乏其他幾種微量元素。經常吃零食的兒童,正餐吃得很少,當然攝入的微量元素也就更少,容易導致微量元素的缺乏。因此不要使孩子養成偏食的習慣,飲食要多樣化,這是預防微量元素缺乏最好的一種方法。

  三、少***制食品。有些家長喜歡給孩子***制食品,如精白米、精白麵或精糖等,這樣,可能引起多種微量元素的缺乏。因為這些食品經過加工後,會損失很多的微量元素,例如小麥,精製成精白麵粉後,就會損失80%的鋅、90%的錳和60%的鉬。精製的白糖可損失98%的鋅和90%的鈷。馬鈴薯中所含的微量元素絕大部分在皮內,如果去皮吃,就會損失大量的微量元素。補充應適量。

  兒童益智靠營養

  在生命發育過程中,腦的發育領先一步:懷孕2-5月,腦神經細胞的分裂基本完成;胎兒6、7個月,大腦基本結構成型,神經細胞達到約140億個,和成年人幾乎一樣多。

  新生兒腦重,僅為成年人的25%;1歲時,約為60-70%;7-8歲時,約90%;12歲時,腦重基本和成年人相同;13-17歲時,是大腦智力最終成型階段,同時也是用腦強度最大的階段。

  另據美國Bruce研究測定:假定17歲少年智力為100,4歲時智力已達50,8歲就有80。

  因此,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是兒童、青少年階段。而兒童青少年的智力發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營養,如果營養比較合理,青少年兒童的智力就能夠提高。而對智力發育最有幫助營養素就是鋅、維生素A和鐵。

  ●鋅——科學家發現,鋅是智力發展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鋅參與人體大多數生化反應,大腦皮質的生長離不開鋅,缺鋅必然導致大腦發育不良。全國營養調查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嚴重缺鋅。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學齡兒童中,60%的兒童每日攝入的鋅只有推薦量的一半以下。營養專家建議:中國兒童青少年每天應補充10毫克鋅,以滿足生長髮育的需要。

  ●維生素A——維生素A參與視神經元能量代謝,缺乏維生素A,會影響腦細胞的正常功能和代謝。《北京青年報》***2001-06-02***報道,我國為維生素A中度缺乏國家,營養專家建議:中國的兒童、青少年每天宜補充400微克維生素A。

  ●鐵——眾所周知,鐵是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人體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人體內氧的輸送依賴於血紅蛋白中的鐵同氧的結合來完成的。當人體鐵攝入不足時,合成的血紅蛋白就相應減少而發生缺鐵性貧血。兒童缺鐵可引起精神發育和行為改變,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怒、食慾不振、身體消瘦、智力低下、體格發育不良等。《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要求,每日對微量營養素鐵的攝入量7歲以上兒童為12毫克,11~18歲男孩為16毫克,女孩為18毫克。

  綜上所述,為了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建議食用以下含鋅、維生素A、鐵等豐富的益智食品如海鮮、乳製品、高蛋白食品等,有條件的家庭也可以多給孩子補充一些含鋅、維生素以及鐵的保健食品。

嬰兒奶粉微量元素標準
微量元素的作用及寶寶缺乏微量元素的食補方案
相關知識
微量元素與兒童健康的關係
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小論文
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大學生活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微量元素與健康論文
九年級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教學設計
微量元素檢測儀常見的故障及解決方法
微量元素檢測儀常見的故障及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