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社會心理學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社會心理學是人類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和群體,融入社會生活的啟蒙版“教科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腐敗現象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摘 要:腐敗是當前較常見的一種社會現象。本文從社會心理角度透視腐敗現象,運用社會心理學理論分析腐敗現象產生及氾濫的原因。腐敗心理的形成是腐敗主體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和轉化的結果,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部分質變到心理結構總體質變的過程。

  關鍵詞:腐敗現象 社會心理學 分析 心理救治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1產生腐敗的社會心理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性的全面張揚和“解放”既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也是一些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變化的動因。腐敗從心理上說,其根本原因還是人性的非善良因素的惡性膨脹。心理的形成,既不是與生俱來、後天無法改變的,也不是完全由客觀環境決定、個人無力抗拒的。它是腐敗主體內在動因和外在誘因相互作用、轉化的結果。外在誘因包括微觀社會環境,即與腐敗主體在各個方面保持著長期而密切聯絡的家庭環境和工作環境;中觀社會環境,即以腐敗主體的交際圈為範圍,包括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同鄉、鄰居等;巨集觀社會環境,指一定時期的黨風、民風和社會風氣。比如在一些地方和單位,由於風氣不正,監督機制乏力,使得少數腐敗分子得不到及時查處,即使查處了也是不痛不癢,有的甚至邊查處邊升官;而一些清正廉潔的幹部卻往往吃不開,被斥為沒本事。

  1.1貪婪心理

  有些人從小打小鬧開始,貪汙受賄達到一定數額後,貪慾已無法控制,有的受賄多達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仍感到不滿足,聚斂金錢已成為一種習慣性心理。違紀違法金額高達100多萬元的浙江省台州市原市長孫某一次收受一筆美元后,竟與妻子兩人坐在床上一張張地數著、欣賞著。

  1.2失衡心理

  許多現職領導幹部認為收入與貢獻不相符,有的甚至與企業主、大款、外商、發達國家公務員盲目攀比,心態嚴重失衡,認為通過手中權力謀取一定利益“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一些過去曾取得過“政績”的領導幹部,認為自己得到的太少而失去的太多,想趁自己還有職有權時撈一把。

  1.3集體安全心理

  在近幾年查處的領導幹部腐敗犯罪案件中,串案、窩案越來越多,關聯犯罪的規模越來越大。在參與串案、窩案的腐敗分子中,有一種較普遍的集體安全心理。往往以某個企業為核心和紐帶,當地一些黨政領導和海關、邊防、公安、稅務等部門的工作人員與一些非法運作的企業經營者結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利益集團,或稱之為“圈子”,圈內之人對“圈子”有一種安全依存心理,認為只要大家相互保護,上不怕組織調查,下不怕百姓舉報。

  1.4僥倖心理

  一些人在腐敗犯罪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僥倖心理,認為法不責眾,東窗事發者是倒黴,撞在槍口上了,或者“大意失荊州”。相當一部分犯法犯罪的領導幹部自認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組織不知,群眾不知,風險小,保險係數大。一旦事發被查處,不從內心反省懺悔,而是自認倒黴。

  1.5消極從眾心理

  隨波逐流是引發腐敗較為普遍的心理。一些領導幹部,尤其是處在中層領導崗位的領導幹部,在集體腐敗過程中,已經意識到腐敗的危險性,主觀上並不想參與,但因種種利害關係,“無可奈何”,混跡於腐敗分子之中,同流合汙。一些行賄者在給某些領導班子成員送紅包時,一旦遇到拒收者,就宣告“其他領導都收了,就看你的了”,拒收者往往因擔心班子其他成員對自己不信任,只好隨大流。

  1.6尊敬心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通過送禮的方式來表示尊敬。這在普通的人際關係中,本無可非議。但一旦這種活動介入政治生活,界限就模糊了。如果拿國家、集體的錢財來表示尊敬,就不是一般的送禮問題了;即使拿個人自己的錢財來對領導幹部表示敬意,弄得不好也會形成不正常的人際關係,甚至違紀違法。

  1.7尋求保護的心理

  行賄者的基本動機是尋求保護和支援,以獲取不正當的利益。一些行賄者或為了尋找靠山,背靠大樹好乘涼,或為了在競爭中獲勝,以求出人頭地。“怕吃虧”的心理。一些領導幹部原本靠自己兢兢業業的工作,幹出了一定的成績,但看到那些跑得勤、送得多的平庸之輩比自己升得快,心中失望,於是也耐不住寂寞,加入跑官買官者的行列。

  2腐敗的社會心理救治

  腐敗個體的心理歷程,大都有一個從啟蒙、試探到被動參與再到主動出擊甚至瘋狂的漸進過程。在啟蒙階段,每個腐敗分子都有無形或有形的“引路人”,耳濡目染,由看不慣到漸漸習以為常。在試探與被動參與階段,由於有人試圖用不正當手段來交換他的權力,千方百計與他“聯絡感情”,其計之巧,簡直令人防不勝防。他也被動地參與一些請客受禮或收受少量金額,大打“擦邊球”。當然他內心是戰戰兢兢、惶恐不安的,但只要一直“平安無事”,則慢慢心安理得,甚至不如此反而不習慣了。這是一種心理的適應過程,一旦適應,就會成為一種較為穩定的心理模式因此,進行心理教育和救治,包括認知、情感、意志、需要、信念、能力、性格等方面心理素質的培養,對防治腐敗十分重要。

  2.1理想信念救治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嚮往、追求,以及對理論真實性和實踐正確性的確認。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持久的活動動機。我國國家公職人員的理想信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對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實踐的確信。人一旦在理想信念問題上發生懷疑和動搖,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奮鬥的精神支柱,就可能以物質上的滿足來填補精神上的空虛。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持久、紮實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首先,應加強理論學習。通過深化理論,提高認識,以堅定公職人員的崇高理想信念。為重實效,理論學習必須抓緊、抓實、抓牢,要正規化、制度化、定時定點定人集中學習。要將政治理論水平的考核作為公職人員晉升、評職、獎勵的硬指標,要改變理論學習形式化、業餘化、不穩定化的缺點,使其牢固樹立公僕觀念,掌權為公、用權為民、發揚民主、主持公道、廉潔奉公、勤政敬業、遵紀守法、依法行政。

  2.2品格意志磨礪

  品格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行為目的,並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為,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其作用在於促進個體完成行為動機的鬥爭。如何處理行為的動機鬥爭,反映了一個人的品格意志水平。品格高、意志強的人解決動機鬥爭的原則是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區域性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堅強的品格意志是抵抗不良行為的重要心理屏障。心理學家範德爾Funder研究發現,抗誘惑力的強弱與性格特質有關。抗誘惑力強,其性格特質主要有慎重、注意、理智、合作、專心,由此可見,在塑造公職人員的性格時,要注重培養其積極的性格特徵,以明確其目的性、獨立性、果斷性、堅定性、自制力、英勇、鎮定、紀律性等,從而增強其抗誘惑力。

  2.3自我教育復甦

  自我教育是一種對自己品行進行自我認識、自我監督、自我剋制、自我改正,以不斷完善自身素質的教育方法。其心理基礎是心理素質中自我意識的發展與成熟。它具有自覺性、自主性、自教性、內控性等特點。是以高揚主體自律精神來塑造完善自我,在反腐倡廉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國家公職人員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的深層原因就是自我教育力度不夠。自我教育的復甦,是防治腐敗的治本之策。公職人員的自我教育包括:自重,即尊重自己人格,珍惜自己名譽,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堅持為“官”之德,掌權為公,服務於民;自省,即按照社會要求或模範人物的言行經常進行理性反思;自知,即嚴格解剖評價自己,發揚優點長處,克服缺點錯誤。

  2.4個人需要調控

  需要是有機體對客觀事物的需求反映,是產生行為的原動力,即有機體的活動總是被某種需要驅使著,慾望的不滿足是激起有機體活動的普遍原因。當合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或因極度貪婪時容易產生腐敗行為,所以要防止和消除腐敗,必須對個人需要進行合理調控。首先,要支援和儘可能地滿足個人合理需要。其次,培養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是一種內化了的優越標準的成功需要。

  參考文獻

  [1] 羅大華.新編犯罪行為心理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227.

  [2] 王銳.犯罪心理學導讀[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3] 張保平,李世虎.犯罪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2.

有關大學生自殺的心理論文
關於自我分析的心理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社會心理學的論文
關於社會心理學的論文
有關設計心理學的論文
大學有關幸福心理學的論文
有關體育心理學的論文
有關教育心理學的論文
有關消費心理學的論文
有關旅遊心理學的論文
有關繪畫心理學的論文
有關積極心理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