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聞職業道德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新聞職業道德是指從事新聞傳播職業的新聞人,在長期的職業實踐和新聞傳播中所形成的行為規範和工作關係的總和。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我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途徑

  [摘 要]21 世紀是資訊傳播飛速發展的時代,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網路化的時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中華民族將擠入世界迅猛發展的潮流中,中國的國際交往將更加繁忙,資訊的傳播與交流將更加迅捷,各種思想、文化的交匯、碰慣愈發顯得激烈。集資訊傳播的採集人、傳遞人、公眾輿論代言人,社會精神產品塑造者,社會人為一體的新聞記者就愈發顯得重要。他們的職業道德從某種意義上講,就關係到我們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途徑

  一、 新聞記者應勇於自我批評提高自身的修養

  道德修養的方法,除了學習道德理論和參加社會實踐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方法就是批評與自我批評。道德修養的過程,就是人們頭腦中的兩種道德觀念激烈鬥爭的過程。因此,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是道德修養必不可少的方法,否則也就算不上“修養”了。只有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人,才能做到這些。因為,他們批判地吸取歷史上這些思想的精華,並通過道德實踐的檢驗,證明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有效方法。毛澤東同志曾把批評與自我批評形象地比做打掃房子和洗臉,認為經常這樣做才能抵抗各種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侵蝕我們的思想。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以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為指導,把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自我改造和自我修養的一種思想武器,運用到道德修養之中。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同一切剝削階級的道德,從本質上說是完全對立的。因而,我們提倡的道德修養,必然充滿社會主義道德同一切舊道德思想和觀念的激烈鬥爭。不要說來自舊社會的人,就是新社會成長起來的人,也會受到某些舊道德思想和觀念的影響,頭腦裡會或多或少的殘留一些舊道德的思想和觀念。在今天的社會裡,還有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思想的殘餘存在,還有舊的道德思想觀念的存在,並通過各種途徑侵蝕和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因而,許多人頭腦中殘存著一些舊道德的思想和觀念,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我們每個人在道德修養中,務必自覺地同自己頭腦裡的舊道德思想和觀念展丌鬥爭,進行嚴肅認真的自我解剖和自我改造。能不能自覺地丌展這種思想鬥爭,是道德修養能否奏效,新的道德品質能否形成關鍵,或者蛻是道德修養能否成功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索。一切企圖掩蓋矛盾、迴避思想鬥爭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十分有害的,同我們提倡的道德修養背逆而弛,不可能形成新的道德品質。

  社會主義道德修養,不僅要求人們深刻認識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要價值,自覺地進行自我解剖和自我改造,而且還要能夠正確地掌握和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

  首先,要認識這種思想鬥爭的反覆性,道德修養的過程,就是新舊道德思想觀念鬥爭的過程。人們頭腦中的舊道德影響,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不是輕易就能改變的,更不是經過一兩次的鬥爭就可以清除的。在人們的頭腦裡,新道德觀念的確立,開始也並不牢固,也是需要經過較長時間、反覆多次的鬥爭才能完成。無論從清除舊道德的影響來說,還是從確立新道德的觀念來看,人們頭腦中的兩種道德思想觀念的鬥爭,都是長期的,需要反覆地進行,不要企求一兩次鬥爭就能解決問題。

  其次,對待別人的批評要持正確的態度。我們既然知道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修養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就要對別人的批評有個正確的態度,歡迎批評和幫助。要知道,批評是進行正確而深刻自我批評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當事者迷,旁觀者清。”人們要嚴格解剖自己,進行自我改造,就要求得別人的幫助,虛心聽取別人批評,正確認識自己。只有這樣,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語才能做得準確而又深刻,卓有成效。正因為如此,修養者要虛懷若谷,能“聞過則喜”,歡迎他人的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為人民的利益勇敢地正視和改正自己的缺點與錯誤。

  最後,要具有不怕醜、不怕痛的精神。我們要取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良好效果,還要著重克服常人身上的一個弱點,就是“家醜不可外揚”的思想和怕痛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的毛病,正因為它是許多人共有的弱點,也就往往不大引人注意。然而,事實上正是這個弱點,影響了道德修養的實際效果。應該說,克服這個弱點本身,就是道德修養的一項重要成果,而且這項成果還能確保道德修養的深入和發展。因此,我們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進行道德修養時,要著力解決好怕醜、怕痛的思想,指導自己鍛鍊成一個敢於正視自己、嚴於解剖自己、勇於自我批評的人,不斷純潔自己的道德品質。

  二、記者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一 增強黨性觀念,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後,人們思想解放、視野開闊,《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逐步得到保障。如何引導社會輿論,成了改革開放時代的一個重要政治課題。要現代社會中,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能最迅速、最廣泛地影響社會,是引導輿論、影響輿論的理想工具。因此,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新聞輿論及其導向作用,並要求我國新聞記者把它視作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規範之一。《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第二條明確指出:“新聞工作者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什麼是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什麼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同志曾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把正確的輿論導響概括為五個“有利於”。即造成有利於進一步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輿論:有利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的輿論:有利於鼓舞和激勵人們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社會進步而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輿論:有利於人們分清是非,堅持真善美、抵制假惡醜的輿論:有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人民心情舒暢、社會政治穩定的輿論。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新聞工作實踐中,增強黨性觀念,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報社、電臺、電視臺等各類新聞機構都必須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在組織上絕對服從同級黨委的領導,重大問題的處理必須向黨委請示與彙報。要堅持政治家辦報的方針。所謂政治家辦報,就是說所有的新聞工作者,從社長、總編輯、總經理到每一個記者、編輯、播音員,都必須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主張和政治觀點,善於從政治上觀察問題、處理問題,把新聞工作首先看成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不是把它僅僅視作文字工作、技術工作。在新聞工作實踐中,一個版面的安排,一條新聞的釋出,常常不僅僅是一個業務問題,而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報紙、廣播、電視必須無條件地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與政府,必須站在社會主義的立場上去發現問題、觀察問題、認識問題,一切宣傳報道部要有利於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在新聞報道中,要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動員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投身到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中去,決不允許有人利用新聞媒介發表詆譭或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違反憲法與法律的報道與言論。新聞媒介在制定宣傳報道計劃時,要把好政治關,不能讓那些違反四項基本原則的東西出現在報紙、廣播和電視上。當然,新聞報道並非是每一篇都帶有政治色彩,對於有些自然現象、科技資訊等本身沒有政治性的新聞報道不要強行抹上一層政治色彩。   二以正面宣傳為主,注意新聞宣傳報道的社會效益

  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是 1989 年 11 月 25 日李瑞環同志在新聞工作研討班上作重要講話時明確提出的。李瑞環總結了黨的新聞工作的歷史經驗,指出:“回顧我們黨的新聞事業的方針歷史,至少可以得出兩個鮮明的結論:一是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新聞工作;二是堅持對人民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以正面宣傳為主”。新聞報道只有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就是在新聞報道中,著力宣傳那些能鼓舞和啟迪人們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熱愛偉大祖國和弘揚民族文化,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為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而鬥爭的東西。一句話,一切鼓舞和啟迪人們為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和社會的進步而鬥爭的東西,都是能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的正面報道。

  三、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

  在當今改革開放的年代,新聞事業在社會上具有雙重角色:首先是社會輿論機關,具有思想宣傳、資訊傳播、文化教育、生活娛樂等精神文明建設的社會功能,因而必須重視其社會效益;其次是一種經濟企業,必須按照企業的方法經營,其產品即報刊、廣播電視節目等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商品,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因而其經濟效益也不容忽視。但是,無論情況如何,新聞記者都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在這一前提下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因為在社會主義中國,新聞事業一是運用新聞的手段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擔負著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糧的神聖職責。

  我們必須時時處處注意新聞工作的社會效果,對社會負責,對群眾負責,以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以利於維護社會穩定,有利於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發生衝突時,經濟效益必須服從社會效益,以保證社會整體利益不受損害。新聞報道、評論、圖片以及聲像節目與製品,都應該以是否對社會主義事業有利為衡量標準,不得為追求本單位的經濟效益,搞一些譁眾取寵的、對社會可能產生不良後果的東西。現行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明確規定:“新聞報道不得宣揚色情、凶殺、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調低劣、有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內容”。記者在寫社會新聞報道,尤其足法制新聞的報道,都不應當違反社會公德。報道法制新聞時,一足適量,二要注意分寸。報道法制新聞的目的是利用它們教育廣大群眾,因而應報道有教育意義的事實,不要過細地描繪犯罪的手法和手段,以免發生敦唆犯罪副作用。但是,我們也不必諱言,近年來不少報刊、特別是一些週末版或娛樂性小報,突出報道一些新聞價值不大、但能招徠一些讀者的名人軼事以及色情、凶殺案件,並翻來覆去地“炒作”。對“炒作”者來說,也許會帶來一些經濟上的效益,如銷量增大,廣告增多,但對社會卻危害極大,產生了不少消極影響。

  當然,社會效益第一,並不是說經濟效益可以忽視。我們在強調社會效益第一的前提下,也應該重視經濟效益,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二位。首先,新聞事業也是一種經濟企業,經濟狀況是其自下而上與發展的基礎。經濟效益好,不僅生存沒問題,而且還可能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不斷進行技術改造,實現裝置的現代化。反之,新聞事業就會面臨困境,甚至無法在競爭的市場中生存下去。其次,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也有反作用力。經濟效益差,其社會效益也很難充分實現,因為新聞事業的社會效益,具體體現在它經常地、迅速地、大量地、直接地傳送黨的方針政策和人民群眾所需要的新聞資訊,而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現代化的物質技術手段是實現上述目的的必要保證。經濟效益差,甚至於還可能透發某些人搞有償新聞、刊載迎合人們的低階趣味的內容等歪門邪道。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關鍵在於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

  篇2

  淺談中日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比較

  摘要:本文淺析了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發布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與日本新聞協會制定的《新聞倫理綱領》的內容、特點,並將二者進行比較,以期從中得到有益啟發,以利於我國新聞行業職業規範的完善,為以後相關準則的制定、新聞立法提供借鑑。

  關鍵詞: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日本新聞論理綱領;比較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的準則與規範,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對人的行為起著引導、促進作用。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絡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行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行為的要求,同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是新聞工作者在長期的新聞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職業行為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它對調節職業交往中新聞工作者內部以及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維護和提高新聞業的信譽、促進新聞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1991年1月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經過二次修訂,於2009年11月9日通過了新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這部準則是我國新聞工作者自律的行為準則,同時,它也是我國新聞行業自律的核心內容。

  不同的國家,其新聞職業道德原則與規範有所不同。在東亞,日本的新聞媒體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已經較為成熟,在亞洲範圍很有代表性。在2011年3月的“東日本大地震”中,日本媒體進行的一系列報道,引起了我國大眾的廣泛關注,一時間輿論界對日本媒體的專業精神、社會責任感以及媒體風範一片讚揚之聲。這與日本新聞界在本世紀伊始的《新聞倫理綱領》有著不能無視的聯絡。所以,本文選擇了2000年6月日本新聞協會重新制定的《新聞倫理綱領》作為參考文字,試著與《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進行比較。

  一、中日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內容分析

  一《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的內容分析

  1、有很強的原則性,帶有強制服從意味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以下簡稱準則的序言,開篇即指出“中國新聞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了我國新聞工作者要遵守的指導思想、方針路線,要求“做到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這樣的內容符合我國強調意識形態的政治特點和思想、文化等社會背景,表現出了很強的原則性,帶有一些強制性服從的意味。

  準則的這個特點在下面的具體條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如第一條、第二條及第四條。

  2、以人民群眾為受眾物件

  準則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把人民群眾作為報道主體和服務物件”、“深入基層、貼近群眾、體驗生活”等要求,將我國新聞事業的受眾物件定位為“人民群眾”。“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是相對“敵人”而言的。將受眾定位於人民,根源於我國新聞事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性質,體現了國家對新聞媒體的管理與約束。

  3、業務性要求讓位於原則性要求

  準則的前兩條如果可以歸納為原則性要求的話,那麼第三條到第五條可以看做是對新聞工作者的業務方面給予了巨集觀上的指導。其中,準則的第二條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第三條是“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

  總體而言,《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性等原則,重視輿論宣傳,原則性、政治性色彩較濃厚。

  二日本《新聞倫理綱領》的內容分析

  1、強調國民權力與媒體責任

  日本《新聞倫理綱領》以下簡稱新聞綱領的序言,首先提出了日本國民的“知聞權力”以及新聞媒體的責任,強調讀者的地位,指出新聞媒體工作者需要“與讀者保持信賴關係”。

  在此對日本的民主情況和人權問題不作評論,但是此新聞綱領中卻體現出了對國民權力與媒體責任的重視。

  2、以對新聞理念的要求為主

  日本的新聞綱領可以說是短小精悍。主體內容一共涉及“自由與責任”、“正確與公正”、“獨立與寬容”、“人權”、“品格與節度”五個方面。這五個反面都是從新聞工作者的新聞理念、新聞信仰的角度出發,其內容的具體規定也是如此。該新聞綱領並不規定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條件下新聞從業者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只是指出了一種正確的價值取向。

  3、力求保持平衡

  此新聞綱領的五個方面出了第四點“尊重人權”之外,都以一對詞語的形式出現。其中“自由與責任”、“正確與公正”兩點,突出體現了該新聞綱領在內容上對於平衡性的追求。

  新聞綱領內容中提出“表現自由是人類的基本權利”、“報紙應該成為與此最相適應的承當者”,同時又強調新聞媒體“必須充分考慮到肩負的重要責任”。

  4、明顯的“西化色彩”

  日本的新聞綱領明顯地表現出了對西方國家新聞道德綱領的學習與借鑑。比如綱領中的許多內容與《美國報紙編輯協會原則宣告》有相像之處:二者都是以人權中的“言論自由”作為基礎,強調新聞媒體的自由與責任,內容包括新聞報道的“獨立性”、“真實性”、“準確性”、“公正性”等方面。

  總體看來,日本的《新聞倫理綱領》從日本國民的權力和媒體責任出發,巨集觀地引領新聞工作者的新聞理念。

  二、中日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內容的比較

  一異中有同

  我國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與日本的《新聞倫理綱領》都是針對本國實際情況中出現的問題而制定的,從內容看,可以發現這些問題都涉及到的共同的方面:

  1、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

  2、重視新聞的真實性、正確性、公正性

  3、尊重他人的名譽權和隱私權

  4、指出因工作失誤造成損失後,要承擔責任

  二同中有異

  1、內容表現的不同

  一方面,《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的一些內容,在日本的《新聞倫理綱領》中有體現。

  這些內容主要涉及黨性原則、政治立場、輿論導向等方面。由此,可以認為我國的準則比日本的新聞有更強的限制性,因為這些內容都是作為職業道德的前提而出現的。雖然在遣詞造句上,準則的內容並沒有任何絕對化的語言,而日本的新聞綱領中則出現了“報道必須正確公正”這樣的底線化的內容。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上述內容,準則中還提出了“促進國際新聞同行的交流與合作”。這一點在日本的新聞綱領中是沒有出現的。但是從日本新聞綱領的西化特點來看,從明治維新起就全面模仿西方的日本應該是放眼國際的。

  另一方面,日本的《新聞倫理綱領》中的一些內容在我國的準則中也沒有體現,這主要是指“對待即使是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報紙也應該有責任正確、公正、主動地為其提供版面”的內容。這樣的內容被日本的新聞綱領歸類為“寬容”。當然,這裡只提出了接受與媒體自身的意見不同的看法,並不意味著允許出現與政府相悖的觀點。也不能說明日本媒體已經成為了一種“第四權利”。

  2、內容重點不同

  通過內容分析發現,《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前兩條為原則性的規範,其他幾條則均可以看做是具體化的要求,如:“要通過合法途徑和方式獲取新聞素材,新聞採訪要出示有效的新聞記者證”、 “不擺佈採訪報道物件”、“堅決反對和抵制各種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行為”、“堅持改革創新”以及“促進國際新聞同行的交流與合作”中的許多具體措施。

  而日本的《新聞論理綱領》則真的是一個綱領性的檔案。不但篇幅更短,而且多是概括性的、宗旨的內容,涉及到具體工作要求的不多。

  雖然總體而言,我國的準則也是一個巨集觀性的規範,並不能作為指導具體實踐的方方面面,但是比較之下則多了許多更為實際的要求。而日本的新聞綱領雖然並非面面俱到,卻處處關係到新聞業整體秩序的維護。

  結語

  通過對中日兩國的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的比較,可以為進一步的原因分析提供條件,進而發現不足,以利於我國新聞準則的完善,進而為相關準則的制定、新聞立法提供參考。

關於新聞職業道德方面論文範文
有關新聞職業道德論文參考
相關知識
關於新聞職業道德論文
關於新聞職業道德方面論文範文
有關新聞職業道德論文參考
關於旅遊職業道德論文
新聞職業道德論文範文
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論文
關於會計職業道德方面論文例文
關於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教師職業道德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違反新聞職業道德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