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的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醫學有史以來就並非一門純粹的自然科學,醫學應用的主體是人。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醫學實驗室檢驗人員生物安全防護

  醫學實驗室發生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作為醫學檢驗人員長期接觸有生物危險性的血液、體液等各種標本,它們都是病毒、細菌等多種病原體的傳播載體,這些具有極大生物危險的感染性致病因子,無論是直接感染,還是間接地散播到環境中去,對人類社會、動物或植物都是一個現實的或潛在的危險。自2003年SARS期間國內外相繼發生實驗室SARS病毒洩漏,致使SARS暴發流行。此次流行表現以院內傳播和醫務人員的感染為突出特點[1,2]。醫務人員由最初的個人防護意識差,到後來的過度防護。在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傳染性疾病中,如此高的醫務人員感染率尚屬首次,這一血的教訓告誡我們,在人類與疾病的鬥爭中,醫務人員應切實強化生物安全意識,高度重視院內感染的控制,臨床實驗室應安全管理和質量管理兩手抓,不能“重測輕防”[3]。因此重視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勢在必行。

  1、生物安全防護的知識及教育

  1.1 加強技能培養 過去由於我們醫學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後及知識來源的匱乏,有資料顯示,在現有的醫護人員中,對有關防護知識來源於教師的僅佔10.8%[4],而我們有的學科帶頭人具有很高的學術造詣,但卻不瞭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識,這正是我們與發達國家在學科建設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3]。為了提高實驗室工作人員的生物安全意識、普遍預防觀念,科室所有人員要認真學習國務院頒發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實驗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規和檔案。加強基本技能的培養,讓廣大的臨床實驗室工作人員、技術人員,成為既懂“臨床檢驗”,又懂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合格專業人才。

  1.2 瞭解生物安全的相關知識及生物危險 如:氣溶膠;微生物氣溶膠,包括飛沫核氣溶膠、粉塵氣溶膠。實驗室生物危險常見有:微生物氣溶膠的吸入、刺傷、割傷、食入、感染的動物咬傷、不明原因的實驗室相關感染。

  1.3 提高生物安全防範意識 強調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義;自覺遵守科室的實驗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確處理實驗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種儀器、裝置的操作步驟和要點;熟悉生物安全裝備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櫃、隔離衣、防護服的使用等。對各種可能的危害要熟知。

  2、建立健全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規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實驗室生物安全操作規程及管理制度為實驗室工作人員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實驗室工作人員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體,是實驗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實驗室生物安全操作規程及管理制度制,建立好實驗室個人檔案。

  2.1 實驗室管理制度 人員培訓制度: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經過生物安全防護相關知識的培訓;實驗室准入制度:實驗室***處應有安全警示標誌或限定無關人員進入標誌,非工作人員不得進入實驗室半汙染、汙染區的工作區域;安全檢查制度:實驗室的門應保持關閉,與實驗室無關的動物不得帶進實驗室,有良好的實驗室內務行為,禁止食用品與試劑或標本放置同一冰箱;實驗室消毒滅菌與廢棄物處置制度:未汙染的廢棄物扔進汙物桶,有菌廢棄物應高壓滅菌後處理,以免汙染實驗室工作人員及環境。

  2.2 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規程 根據實驗室工作人員所接觸不同的傳染源,定期對應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強實驗室工作人員的體質;實驗室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工作時,根據實驗室生物安全個人防護的配備原則穿著適應的工作服或防護服、鞋套或專用鞋等;在進行可能接觸到血液、體液以及其他具有潛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時,應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時戴防護眼鏡,穿隔離衣。嚴禁在實驗室中穿涼鞋、拖鞋、露趾和機織物面的鞋。實驗室工作人員手上有面板破損或皮疹時應戴乳膠手套或雙層手套,嚴禁穿著實驗室防護服離開實驗室工作區域,實驗室工作人員工作結束或者離開實驗室,防護用品應先消毒、後摘除,隨後必須洗手,根據***GB 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應水龍頭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標本採集時工作人員應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僥倖心理,要加強普遍性預防***Uiversal precations.UP***的理念[5],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體液用品。血液、體液標本是實驗室的主要標本,也是實驗室潛在危害的主要物質,血液體液檢驗中安全問題尤為重要。我國是乙肝感染和發病的大國,近年來,愛滋病的發現與流行對每天與血液、體液打交道的檢驗人員造成了極大的危脅。因此在採集血液、體液標本時儘量減少檢驗人員直接或間接接觸這些標本的可能。應使用與儀器匹配的真空採血管及一次性試管。儘量避免開蓋以防微生物氣溶膠的吸入,標本直接上機,構成全封閉系統。減少檢驗人員在體液收集、採血、運輸、處理、上機及廢物棄置等檢驗過程中與血液、體液產生直接或間接接觸的可能。

  3、實驗室的清潔與消毒管理

  清潔與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環節,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潔與消毒才能保證在安全環境下安全工作。實驗室的清潔與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護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後清潔的原則。對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徹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觸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環境、人員均要採取相應的消毒處理措施。不同的物件要選擇不同的消毒劑和消毒方法,以達到消毒效果,但要以不汙染環境為前提。

  3.1消毒方法 空氣消毒:方法可採取加強通風、紫外燈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場所物體表面消毒:採用含氯消毒劑噴灑至溼***約10 ml/m2***,作用25 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2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潔與乾燥;環境物體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2遍或噴灑至溼潤***約10 ml/m2***,作用25 min。

  3.2 確保實驗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 實驗室必須儲存足夠的消毒劑及消毒用品以備補充;定期檢查消毒器械***紫外線燈的紫外線照射強度,定期擦拭燈管***;實驗室安全意外的處理:實驗操作中意外出現扎傷、面板汙染血標本,應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沖洗傷口,擠壓傷口出血後包紮。黏膜、結膜被汙染應用大量的生理鹽水沖洗,如接觸特殊標本因特殊處理。

  4、實驗室廢物垃圾的處理

  嚴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的規定執行,嚴防廢物流失、洩露、擴散。首先應對從事廢物收集、運輸、儲存、處理的工作人員及管理人員進行相關的法律、法規、技術、安全防護及緊急處理等知識的培訓。廢物應有專人負責收集、運送、處置單位,並有嚴格的登記制度,其中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重量、數量、交接時間、處理方法、最終去向、經辦人員簽名等專案。根據國家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出臺的法律法規、通知、條例等,臨床實驗室過去被忽視的生物安全管理的這一理念得到了加強與重視。增強生物安全防護意識,提高職業防護能力,確保自己安全,確保實驗室安全,確保環境安全,是我們檢驗界廣大醫務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篇2

  淺談醫學教育中的醫德情感培養

  醫德情感是醫務人員在醫學人道主義思想的指導和理性的支配下,基於對生命、對人類的熱愛和尊重,在醫療實踐中對醫學道德關係和行為的感覺體驗及其愛憎或好惡的情緒態度,一般包括同情感、責任感、事業感[1]。現代醫學精神的終極價值在於對人性、人權的尊重,對人道主義的實踐,對人的生命健康和健康生活的維護和增進。醫學人性化、人文化的迴歸要求醫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優秀的技術人員,更重要的是培養對待病患具有仁慈心靈、飽含道德情感與奉獻精神的醫務人員,才能使醫學生成長為勝任醫療職業崗位、彰顯醫師職業精神、擔負醫學發展重任的仁義良醫。所以,注重對醫學生的醫德情感教育是還原醫學教育本來面目的重要舉措。

  1 培養醫學生醫德情感的重要性

  1.1 醫德情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評價指標

  當前的中國社會正處於大變革時代,公民社會正在形成中。黨的報告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現代公民意識的本質內涵,蘊含著現代公民最重要的政治品質、道德品質、人文品質。其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範,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中,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建設者必須是也正是合格的現代公民。因此,醫務人員須不斷提高公民素質,恪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基本道德準則,在醫療工作中對待患者誠懇友善、富有感情,看到患者在受到疾病折磨的時候能體悟患者的痛苦,從內心形成真摯的醫德情感,並將對患者的同情、關心、仁慈深化為醫者的責任,昇華為對醫學事業的終身奉獻與熱愛,努力形成和睦友好的新型醫患關係。

  1.2醫德情感是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撐

  醫學技術發展的異化引發諸多倫理問題,有的醫者失去了對人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情感的冷漠漸漸隔斷了患者與醫者的精神交流[2]。只有讓醫務人員的道德情感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才能真正喚回逐漸失落的醫學人文精神[3],弱化醫學高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導致醫患關係物化與異化的負效應,促進醫務人員自覺端正醫療行為,履行救死扶傷職責,關懷體貼患者,盡心盡力為患者服務,為醫學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醫務人員找回真實的醫德情感,也是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踐履,使患者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改善患者的不良心境與焦慮情緒。我國國內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在患者心中,對患者和藹可親表現出醫生對患者的個人感情,說明醫生把患者不僅僅看作患者,而是一個活生生富有感情的人[4]。

  1.3醫德情感是醫務人員崗位勝任力的基本要求

  崗位勝任特徵或崗位勝任能力即competency,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的戴維?麥克米蘭教授於1973年首次提出,他認為真正影響員工工作績效的是個人的素質條件和行為特徵[5]。2002 年,Epstein將衛生領域的勝任力概念定義為:“在日常醫療服務中熟練精準地運用交流溝通技能、學術知識、技術手段、臨床思維、情感表達、價值取向和個人體會,以求所服務的個人和群體受益”。結合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實際,我國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在探索中開展,其核心能力的培訓目標要求在提供病人診治時,住院醫師應該負有同情心,富有責任感,堅持倫理道德原則,尊重各種群體的患者[6,7]。   1.4醫德情感是醫師職業精神的道德基礎

  高尚醫德情感、良好醫德品質是醫務人員發揚現代醫師職業精神、滿足患者多重需求的道德基礎。2002年美國內科學會、美國醫師協會和歐洲內科學聯盟共同在《柳葉刀》和《內科醫學年鑑》兩本權威雜誌上發表了《新世紀醫師職業精神――醫師宣言》,提出了醫師應遵循的患者利益首位、患者自主、社會公平三項基本原則,以及對患者誠實、解決利益衝突維護信任、對職責負有責任等十條職業精神。新形勢、新發展對醫學生的醫德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如果醫學生缺少對醫學事業的情感,醫德原則與精神也只能在實踐中流於形式,成為空談。喚醒和激勵醫學生的醫學事業感,就必須更清晰地讓醫學生認識到醫生這一職業的崇高和偉大,並對這一職業由衷地產生敬仰和摯愛之情,為醫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打好基礎[8]。

  2 缺失醫德情感的醫學教育只是“半人”教育

  情感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原動力。缺乏甚至喪失激情和熱情,變得冷漠和物化,就意味著精神沉淪和生存危機[9]。豐富高尚的醫德情感才能產生良好的醫德行為,卑鄙低下的醫德情感則產生惡劣的醫德行為,對患者的困境麻木不仁、態度冷漠、以醫謀私、見錢不見人等現象往往都是醫德情感缺失的體現[10]。當前醫學技術不斷進步而醫德情感卻逐漸滑坡的現狀與我國醫學教育存在的弊端密切相關。在“全人教育”新思想受到普遍認同、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運動興起之時,我國醫學教育長久以來卻陷入“半人”教育的模式難以自拔。

  “全人教育”是興起於美國的一種教育思潮,其基本主張是:認為教育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與技能的訓練,更應關注人的內在情感體驗與人格的全面培養,達到人的精神與物質的統一[11]。“全人教育”強調將大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即道德高尚的人、人格獨立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智慧雙全的人、社會和諧的人和善於創造的人[12]。

  醫學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為研究、服務物件的學科,承載著治病救人的崇高職能,具有人文與科學的雙重屬性。醫學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培養也本應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然而,為醫學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的當代醫學教育過分引導學生關注生理、病理、藥理、藥物作用之理,而忽略引導學生對整體的人的關注[13],對生命的熱愛,對人的價值與權利的尊重;或者說醫學教師們“用著中性的語言細數著必須牢記和掌握的醫學知識與技能,這本活的教科書與學生之間僅僅保留著一種資訊‘儲戶’與‘戶頭’的工具性關聯”[14],忽視甚至無視對醫學生人文知識的傳播、人文情懷的培育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有限的醫學人文教育又往往與醫學實踐相脫節、停滯於理論層面的知識灌輸,這也必然導致人文素質教育實效性堪憂。

  人文教育先天不足的醫學“半人”教育引發的惡果就是醫學生在膜拜醫學技術的道路上飛奔卻早已將自我高尚人格、醫學道德與情感的修為拋在身後而不自知。反觀目前醫療行業愈演愈烈的醫患矛盾、屢見不鮮的暴力傷醫事件也就不足為奇。根據中國醫院協會2014年釋出的《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調研報告》表明,暴力傷醫事件的發生醫院從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2年的63.7%, 8.3%的醫院每年發生6次及以上[15]。這一資料背後雖有醫療機構管理水平、醫療商業化以及患者自身等諸多問題,但醫務人員態度冷漠、責任心不強也是極易引起患者不滿、引發醫患糾紛的原因之一。為培養符合醫學發展、醫療實踐需要的健全人才,推動我國醫學“半人教育”向“全人教育”改革,以“全人教育”理念為基礎規劃現代醫學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3 “志願者行動”是培養醫學生醫德情感的重要途徑

  志願者行動是指志願者自願貢獻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提供服務。我校於2011年開始將志願者行動引入到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組織本校二年級學生統一分組後,在第一、第二學期每週週末輪流進入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海南省醫院、海南省婦幼保健院、安寧醫院等醫院的科室、住院部開展為期兩天的志願者活動,並於活動結束後完成反思作業、進行分享彙報。通過五年來不斷的改進與完善,該項活動日漸成為我校推進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有力措施。對志願者行動效果的調查資料顯示,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自身的溝通技能得到鍛鍊與提高,65.20%的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感與使命感,80.22%的學生了解到患者的需要,意識到患者的痛苦與不易,加深了醫學生對於醫德情感感性與理性認識。

  3.1志願者行動的崗前培訓提升醫學生對醫德情感的價值認識

  崗前培訓對於志願服務的質量與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培訓內容除志願服務的基本要求與規範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導醫學生正確認識志願服務的人文意義,充分理解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醫學生在醫院的服務物件都是情感上更需要關愛、心理上更需要關注的患者群體,他們尤其需要志願者予以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支援。因此,崗前培訓要鼓勵每個醫學生都應以做一名富有愛心、同情心、責任心的優秀志願者為目標,以積極的態度、全身心的付出為患者提供最溫暖的幫助與服務,提升醫學生對醫德情感的價值認知。

  3.2真實的臨床體驗增強醫學生情感表達的能力

  大多數醫學生對於醫療領域所存在問題的認識是有限的,對看病難、看病貴的瞭解也較為抽象,對患者的痛苦與不易少有直觀、真實的感受。當醫學生進入擁擠的醫院,看到大量排隊等待掛號、候診、檢查的患者,看到因醫療資源有限只能住在走廊裡的患者,接觸到那些飽受疾病折磨、痛苦呻吟的患者,因經濟原因而拒絕治療的患者時,通過醫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有助於他們與患者實現情感上的共鳴,喚醒他們內心悲天憫人、懸壺濟世的真摯情感,並於精神層面產生向患者進行情感表達的意識與願望,這對於培養醫學生的關愛和同情之心非常重要。

  進入各個科室後,在為患者提供一般生活護理的過程中,例如攙扶患者上下病床、陪同患者進行醫療檢查、關心滿足患者心理需求等,使醫學生將情感意識轉化為真實具體的行為和語言,幫助學生感悟患者特殊的照護需求與情感需求,學習如何關愛患者以及如何向患者表達關愛,進而提高醫學生溝通交流能力、情感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   譬如,方同學在兒外科志願服務時,一位母親帶著眼部受傷的幼童來到科室候診,碰巧醫生因其他工作不在科室。面對哭鬧的孩子、憂心忡忡的家長越來越煩躁不安,不耐煩的大聲抱怨醫生玩忽職守、不負責任等。科室護士忙著手裡的工作沉默不語,性格內向的方同學則尷尬的手足無措,努力思考著如何應對。看著抽泣的患兒,方同學想到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於是主動對孩子說,你的水瓶真好看,姐姐給你倒些水喝好嗎?孩子點點頭。看到小朋友並不排斥自己,方同學繼續陪他聊天說話,患兒逐漸安靜放鬆下來,家長的情緒也隨之略顯平復;方同學又趕緊安撫家長,告訴她醫生確實是因為工作暫時不在科室,醫生也很關心孩子的情況,他一定會盡快趕回等,焦慮的母親聽後也漸漸冷靜。經過這次的突發事件,方同學信心倍增,碰到其他難題時不再退縮不語,而是以更積極的態度與患者溝通,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患者的關愛,與醫患建立了友好和諧的關係。

  3.3通過志願者之間的交流分享醫德情感

  分享與交流是提升志願者行動培養醫學生醫德情感實效性的重要環節。在此過程中,志願者能夠對自己的感受、想法、情感進行反思與審視,分享的結果還能夠給他人以啟發或激勵,形成對醫德情感重要性的共識,使志願者行動充滿積極的正能量,從而影響更多的醫學生主動參與到志願服務中來,為提升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及空間。

  3.4通過理論學習使醫學生理性認識醫德情感

  志願活動結束後,通過課堂上的理論學習與總結,實現學生對醫德情感認識的昇華,既理解醫德情感的內涵及意義,同時也學會如何在醫學實踐中表達醫德情感,使醫德情感成為醫學生醫學人格的重要部分。與此同時,醫學生也需掌握醫德情感不同於一般道德情感的理性特點,即便面對情況緊急的患者、情緒激動的家屬,醫務人員的道德情感都應受理智與意志的調節而處於適當的狀態,保持頭腦冷靜,思路明晰;當醫務人員的醫德情感處於失控的不良狀態時,不但可能給患者的健康帶來危害,如不能及時調節,長此以往也會對醫務人員自己的心理情緒產生負面影響[10]。例如出現同情心疲乏***com-passion fatigue***,具體表現為焦慮、沮喪、同情心缺乏、淡漠等情況,不利於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與工作[16]。

  4 小結

  18世紀後期,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教授約翰?格瑞高瑞在其著作中指出,醫生對患者的態度、行為應基於無私、仁慈的情感,如仁愛、同情,同情應是醫生的首要美德[17]。隨著現代生物醫學的快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公益性質淡化,部分醫務人員因技術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及醫學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的缺失而與這一美德漸行漸遠,醫患關係也逐漸失去了本應有的溫暖、神聖與和諧。通過志願者活動,開展醫學生醫德情感的啟蒙教育,使同情感、責任感、事業感深耕厚植於他們的內心並在未來的工作中得以踐行,對培養醫學生的醫師職業精神、共建和諧醫患關係來說,具有深遠意義與影響。

 

醫學的論文發表
關於醫學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醫學的論文範文
關於醫學的論文免費範文
中醫學的論文
關於中醫學的論文
醫學的論文參考
現代醫學的論文
關於預防醫學的論文
醫學的論文發表
關於醫學的論文發表
關於醫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