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與痛的邊緣有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愛與痛的邊緣是80後作家郭敬明寫的,我們讀了怎麼寫讀後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愛與痛的邊緣讀後感,一起來看看。

  愛與痛的邊緣讀後感篇一

  有一種不著痕跡的傷痛蔓延進身體,隨著血液流遍全身。在長嘆之後,才發現已經被快速滋長的哀傷包裹了。這就是我閱讀郭敬明小說的感受。

  這應該是一個流著藍色血液的人吧。深邃的夜空下,幾點星辰因為霧氣變得凝重,寂寞的窗臺,鑲嵌著一個安靜少年的輪廓,散發著香味的紙承載著墨香,劃破冰冷的霧衣。於是這些文字的基調變得如此感傷。

  那些記錄了我們所有的純真所有的脆弱所有悲悲慼慼的年代和所有閃閃亮亮的時光的文字,是最能觸動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作為一個80後作家,青春與青春祭成了主要的筆調。風吹起如花般絢爛的流年,點綴著你我的命途,在陌生與熟悉的轉換過程中,那些沿途的風景記錄著曾經的我們。於是我們成長了,也在經歷中感受青春的含義。

  不知從多久開始,我喜歡用文字沉澱心中的感受。我不喜歡閱讀中外的一些名著,那些對我來說如此遙遠,乏味。郭敬明在消失的天堂中這樣寫到:“我們瘋狂的迷戀文字帶來的溫暖感覺,就如同孔雀迷戀自己的羽毛,飛蛾迷戀灼熱的火焰,水仙迷戀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戀剎那間的墜落。我們以文字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一天,我們沒有了文字,那麼我們就徹徹底底死掉了。”當然,我對於文字的感受還未強烈到如此地步,僅限於一種愛好。可是文字的魅力是真切的,無法估量的。

  愛與痛的邊緣,不知作者為何選用這樣的書名。

  那些回憶,那些愛,那些人,那些夢,那些痛,隨風飄散後留下的除了幻影還有無限感觸。

  愛與痛的邊緣讀後感篇二

  不知何時,我被郭敬明那傷感的文字打動。不知為何,我對他的文字摯愛卻又牴觸。不知怎了,我迷戀傷感卻又避之不及。不知……一切的一切我都找不到任何原因……

  為什麼?我到底怎麼了?

  我是一個喜歡與文字打交道的孩子,我向往一個作家感傷平淡卻又不乏純粹的安靜的生活,可是我怎麼了,我動搖了,我懼怕了,我怕,怕那傷感窒悶的氣息,我想抽離,沉浸在我原本的世界中,逃離一切喧囂與感傷,一切的一切,與我無關,僅此而已……

  我不停地反問自己怎麼了,聽到的卻只是自己無奈的嘆息,我的心好悶,可我要怎麼擺脫呢?誰能給我答案呢?停止敲打鍵盤的手,一抹自嘲的笑,若隱若現。

  郭敬明,你是一位很出色的作家,你懂人們所需要的,於是,你拿起筆,用你寂寞的筆觸,書寫人們心靈的空虛。

  但你何嘗又不是一個殘忍的終結者,所有的人在你的筆下流離失所,你於心何忍呢?

  喜歡文字的孩子往往都是傷感的,心中總是會湧起莫名的憂傷,而表面呢,何嘗不是莫名的偽裝?莫名,莫名一切竟是如此的莫名其妙……

  思緒,依舊凌亂……

  愛與痛的邊緣讀後感篇三

  我看過的唯一的一本郭敬明的書就是《愛與痛的邊緣》。從與這本書接觸到看完這本書持續了四年。之前有朋友勸我別看郭的書,說他書的人都會跟著抑鬱。我對他的其他書倒沒興趣,但對他的自傳性書籍倒很有興趣。

  這本書裡的郭敬明以憂傷自居,演繹著很多人不敢面對的現實。

  他竟然為高考文理分科糾結了那麼久,就算是錯的選擇,可成績還是那麼拔尖,那對於我們這些做出了對的選擇而始終達不到一定高度的人又怎麼想得通呢?

  這本書裡的一些東西似乎有人格分裂的現象,我還想做個正常人,所以我選擇了跳過那些東西。

  我想他的書之所以那麼受歡迎,那麼別具一格,也取決於他所喜愛的那些作者別具一格。

  他在書裡一次又一次的強調在一角寂寞的抬頭仰望天空,想讓人不跟著憂傷都難。

  他那些似真實或虛幻的文字或文字對白,總能把人帶進去,這是,我是否應清醒頭腦告訴自己的身份是讀者?才不至於留下讀後的文字病?

  他抬頭仰望天空的日子,我們卻在埋頭細數孤單,或許是他比我們早懂得情緒的宣洩。他的生活奔走於上海和北京兩大都市之間,也許他因太過繁華而寂寞,而我們卻因太多安靜而孤單。

  他與異性朋友之間那種不跨越底線的親密無間是令人羨慕的。他在大家埋頭苦幹時還能不停的給電臺寫樂評作為兼職是別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在這個全城呼叫寂寞憂傷的時代,他卻能以此為背景取得成就是別人不敢想也不曾想的。

  書畢竟是書,總有一些高出現實的東西,可正是這種東西令人陶醉,追逐!


郭敬明讀後感

讀忠誠勝於能力有感
小故事讀後感
相關知識
讀愛與痛的邊緣有感
愛與痛的邊緣讀後感
愛與痛的邊緣尤克里裡彈唱教學視訊
愛與痛的邊緣尤克里裡彈唱教學簡譜
愛與痛的邊緣吉他彈唱教學視訊
愛與痛的邊緣吉他彈唱教學簡譜
愛在痛的邊緣閱讀答案
讀一隻狗的遺囑有感
大學生讀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讀做最好的自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