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半夏***學名:Pinellia ternata***,又名地文、守田等,屬天南星目。廣泛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北、華北等地區。藥用植物,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生用消癤腫作用,獸醫用以治鎖喉癀。在西藏也有分佈,海拔3000m左右。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下半夏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半夏的功效和作用

  1. 用於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溼,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溼痰的要藥,適用於痰溼壅滯、咳嗽氣逆等症,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 用於胸脘痞悶,胸痺,結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溼,故可用於痰內阻、胸脘痞悶病症,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有可配黃芩、黃連、乾薑等同用,可收辛開苦降、散結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又常用於胸痺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症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 用於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可用以治療痰溼結聚所致的癭瘤、瘰歷痰核、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的梅核氣等病症。用治癭瘤瘰歷痰核,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朴、紫蘇等同用。

  4. 用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於多種嘔吐症候,在使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症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薑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藥;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蔘、白蜜同用。

  半夏的形態特徵

  塊莖圓球形,直徑1~2釐米,具鬚根。葉2~5枚,有時1枚。葉柄長15~20釐米,基部具鞘,鞘內、鞘部以上或葉片基部***葉柄頂頭***有直徑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發或落地後萌發;幼苗葉片卵狀心形至戟形,為全緣單葉,長2~3釐米,寬2~2.5釐米;老株葉片3全裂,裂片綠色,背淡,長圓狀橢圓形或披針形,兩頭銳尖,中裂片長3~10釐米,寬1~3釐米;側裂片稍短;全緣或具不明顯的淺波狀圓齒,側脈8~10對,細弱,細脈網狀,密集,集合脈2圈。

  花序柄長25~30***~35***釐米,長於葉柄。佛焰苞綠色或綠白色,管部狹圓柱形,長1.5~2釐米;簷部長圓形,綠色,有時邊緣青紫色,長4~5釐米,寬1.5釐米,鈍或銳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長2釐米,雄花序長5~7毫米,其中間隔3毫米;附屬器綠色變青紫色,長6~10釐米,直立,有時“S”形彎曲。

  漿果卵圓形,黃綠色,先端漸狹為明顯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半夏的簡介

  半夏是一種非常好的中藥材,在日常的生活品也是可以作為食材食用的,很多人也是比較喜歡吃半夏的。但是你對於半夏的瞭解有多少呢?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吧!

  常說的半夏為旱半夏,來源於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乾燥塊莖,因“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而得名。半夏是一味中藥,具有良好的祛痰、止嘔功效,故醫家稱之“為燥溼化痰要藥”和“降逆止嘔要藥”。民間也流傳著關於它來歷的典故和傳說。中醫認為,半夏對喉癰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因其有小毒,需謹慎食用。

  半夏夏、秋季採挖,晒乾入藥,炮製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竹瀝半夏等。味辛,性溫,有毒,歸肺、脾、胃經,有良好的燥溼化痰和降逆止嘔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半夏塊莖含有揮發油、少量脂肪、澱粉、菸鹼、生物鹼等,其水煎液有鎮咳、祛痰、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作用,並能抑制嘔吐中樞而止嘔。半夏過量可引起中毒,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痺,故臨床上內服常用炮製品,外用生品適量。

北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半邊蓮的功效與作用及吃法
相關知識
法半夏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法半夏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_法半夏有哪些功效和作用
中藥半夏的功效與作用及配料
法半夏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清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法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