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改造瀋陽城的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3日

  努爾哈赤捨棄了當時東北最牛的城市遼陽,毅然遷都當時不及遼陽一半大的瀋陽,這才有了後來的“大城市”瀋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皇太極的簡介: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滿族,又譯"黃臺吉"、"洪太主"、"紅歹是", 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

  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極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充套件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

  令人不解的是,皇太極整個大規模改建了的瀋陽城卻和以往女真人建造的城池截然不同,一點兒滿族味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經過對史料的分析發現,原因只有一個,決定遷都的是努爾哈赤,但改建這座城市的卻是他的繼承人、對漢文化極盡“拿來主義”的皇太極。

  改建新都參照了中國王朝都城必備要素

  真正把瀋陽建成大金汗國都城的,是努爾哈赤的繼承者清太宗皇太極。

  皇太極於天命十一年九月入繼汗王位之處,鞏固對遼東地區的佔領和保持與明朝的平衡關係自然是首要任務,而鞏固和加強自己在女真貴族中的權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尚無過多精力去考慮都城建設。天聰五年,當這位新汗王在處理對內對外事務愈來愈感到得心應手的時候,他開始想到把自己居住的城市改造得更適合於國都的地位和功能。

  從文獻記載看,明朝瀋陽城內的規劃只適合於遼陽城北部屏障的中等級別軍事防禦性質城市,與統轄東北全境的後金汗國都城形象很難相符。

  於是,皇太極在一些官員的勸說下,參照他所能瞭解的中國王朝都城應具有的要素,並根據當時國力所能達到的水平,開始從外到內大規模地改建這座城市。

  現在的瀋陽城“八門”是咋來的

  進入遼瀋地區前,女真人在山區雖然也建造和居住過許多城,但包括他們的第一個都城赫圖阿拉在內,都是依地勢而建的山城,從存留的遺蹟可以知道,這些山城的城門和城牆並沒有嚴格的制度規定,而是隨山勢和使用需要自然修建。而這些昔日行之有效的建城方法和原則,在瀋陽這種平原地區大多失去了意義,需要更多考慮的,是城牆整體防禦功能以及各方向的平衡、美觀、方便的效果。在以前的山城內,各區域的劃分直接受地勢條件的制約,地勢高而相對平坦的地方是供城內首領建造住宅之處,院落大小和房屋朝向都要根據具體情形而定。因此現在能見到的所有女真山城,幾乎沒有一座是比較規則的方形或圓形平面內劃分成整齊對稱的區域,然後再按一定原則去規劃其用途。

  這次改建瀋陽城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改為每面各兩座城門,即將原來城門處改為城牆,再於其兩側位於城牆長度三分之一的地方各新開一座城門。由於這次改建並沒有擴大城的面積,各面城牆的長度也基本沒有變化,只是在原來基礎上加寬加高,所以增闢城門可以結合在維修改造城牆的工程中一併進行,並非特別浩大的工程。何況這些還是在幾年內陸續分期完成的。

  整個工程大約從天聰五年開始,到天聰八年基本結束。這時的瀋陽已經是在原來位置上建起的另一番面貌的新城了。從外觀看,各方向城牆都比原來增高了1丈,即從原來的2丈5尺增加到3丈5尺,厚度也相應增加為1丈8尺,而且內外表面都用磚石砌築,不僅比以前結實高大,而且更加整齊壯觀。城的四面各有兩座城門和高大的門樓,各城門外還修有半圓形的甕城,正面封閉,兩側各開一拱形門,它的功能一方面是保護城門使之不直接受到攻擊,另一方面是其突出城牆外部部分,便於守軍從側面以弓箭和炮火打擊攻城的敵人。各段城牆中部所設的“馬面”***俗稱“城臺”***也具有類似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城牆的4個轉彎處,還各有一座建於城牆上的角樓,每座都是3層高,連同8座城門樓,共是12座高聳的城樓整齊地排列在城牆的各個方向,無論從城內城外望去都顯得莊嚴美麗。八座城門仍沿用努爾哈赤為遼陽確定的舊名稱,即南、北偏東的城門分別為德盛***俗稱大南門***、福勝***大北門***;偏西為天佑***小南門***、地載***小北門***;東、西偏南為撫近***大東門***、懷遠***大西門***;偏北為內治***小東門***、外攘***小西門***。

  皇太極改建瀋陽城有講究

  皇太極對中國古代城池風水理論也是照單全收。改建後的瀋陽城在這方面處理得非常巧妙:於福勝門內大街和內治門內大街相交的路口中心建鐘樓,於地載門內大街與外攘門內大街相交路口中央建鼓樓,這樣,既使得除撫近、懷遠門之外的六座城門之間得到遮掩,又為城內增添了景觀,還可用於傳令報時。至於撫近、懷遠兩座相對城門之間,因中段經過皇宮前,則通過宮殿大清門前左、右兩座裝有板門的牌坊形成遮擋,也是既美化了皇宮前庭,又符合風水理論。

  除此之外,改建後的新都城還有兩項很值得稱道的設計。一是將作為國家行政機關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衙署分別排列在兩座南門內的街道旁,並將稍晚建立的都察院、理藩院衙署排列在皇宮前東西向大街路南,而鐘樓、鼓樓之間的城內北側東西向大街,則規劃為商業街,很自然地形成了“前朝後市”的城市中心部位功能格局。另一項是為了解決雨季排水需要,在城內四面靠近城牆裡側的地面,各設計了18個洩水坑,以沙子、河石填平,平時可正常走路行車,雨季積水可通過坑內排到城牆外的護城河中,舊時瀋陽人稱之為“七十二泡”,並傳說這是建城時一位名叫鄧公池的漢族官員設計的。

  清太宗皇太極天聰年間的這次改建,使瀋陽城由外到內都成為當時東北地區最具中國傳統都城特點的城市,當然也是最整齊美觀,用清乾隆《盛京通志》中的形容就是“八門正戴,方隅截然”,“京闕之規模大備”。同時,這裡也理所當然地成了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

石榴石有什麼功效和作用
皇太極不為人知的歷史
相關知識
皇太極改造瀋陽城的歷史
瀋陽地圖歷史記錄
當陽橋的歷史故事
收集關於長城的歷史知識
八達嶺長城的歷史
長城的歷史資料英語
三受降城的歷史經過介紹
北京城的歷史變遷介紹
河南古城的歷史故事
麗江古城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