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的歷史事件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三國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西晉為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王朝之一,下面是由小編為你整理的三國兩晉歷史事件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你。

  :三國曆史事件

  官渡之戰***公元200年-201年***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三戰新野***公元207年***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雙方亦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名稱:赤壁之戰

  地點:湖北、赤壁市

  時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參戰方:孫劉聯軍、曹軍

  結果:孫劉聯軍勝利

  參戰方兵力:聯軍5萬、曹軍20餘萬***稱80萬***

  傷亡情況:曹軍“傷亡過半”,多為荊州降兵

  主要指揮官:周瑜劉備***聯軍***、曹操***曹軍***

  合肥之戰***公元209年***

  合淝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淝為目標的爭奪戰。合淝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淝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淝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衝突,不過數次也未有勝負。

  名稱:合肥之戰

  地點:徐州、淮南一帶

  時間:208年-253年

  參戰方:曹魏***曹軍***、東吳***孫軍***

  結果:曹孫兩家的城壘爭奪戰,未有勝負

  潼關之戰***公元211年***

  潼關之戰是曹操與馬超、韓遂等西方群雄發生的戰爭。當時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所以決定向西方拓展。馬超、韓遂等受訊息影響,起兵抵抗,在關中潼關附近與曹軍發生大戰,最後曹操用計取勝,壓制關中。

  名稱:潼關之戰

  地點:關中潼關一帶

  時間:211年三月~九月

  參戰方:曹操軍、關西十一部聯軍

  結果:曹軍獲勝

  參戰方兵力:曹操軍十萬、關西聯軍十餘萬

  主要指揮官:曹操、馬超、韓遂

  別稱:渭南之戰

  參戰雙方

  守方:曹軍至少十數萬***包括王牌部隊虎豹騎兵***參戰的有夏侯淵、張郃、朱靈、曹仁、徐晃、曹洪等將領由曹操統領

  攻方:聯軍共十萬分為十部: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樑興、成宜、馬玩分別統領各部不相統屬

  巴蜀之戰***公元211年-214年***

  漢中之戰***公元219年***

  漢中之戰是東漢末年群雄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由於漢中是益州北方的一個郡,接近三輔地區,而且易守難攻,因此劉備在214年平定益州後,於217年北攻佔領了曹操的漢中,戰事維持了兩年。最終,劉備佔據漢中,在秋天自立為漢中王。

  荊州之戰***公元219年***

  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水淹七軍,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還導致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係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名稱:襄樊之戰

  地點:荊州

  時間:219年七月—219年十二月

  參戰方:曹操、孫權、劉備、樑郟、陸渾群盜

  結果:關羽失荊州被殺,孫劉聯盟破裂

  參戰方兵力:蜀漢約三萬、曹魏五萬以上東吳數萬

  傷亡情況:曹魏損失三萬以上、關羽全軍覆沒

  主要指揮官:曹仁、呂常、于禁、龐德、徐晃

  主要指揮官:關羽、趙累、樊友、孫狼

  主要指揮官:呂蒙、陸遜、潘璋、馬忠

  :晉朝歷史事件

  司馬炎篡魏

  自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始,司馬氏掌握魏的大權,至司馬炎手篡魏的機會成熟,司馬炎篡魏,吞併吳、蜀而有天下,國號晉,是為晉武帝,傳至愍帝,為前趙所滅,史稱西晉。司馬炎於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國號為晉,史稱為西晉,晉王司馬炎成了晉武帝。

  西陵之戰

  西陵之戰,講公元272年,吳國西陵守將步闡降晉,遭到吳軍沉重打擊。吳大將陸抗軍攻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殺叛將步闡的作戰。

  禿髮樹機能擾涼州***鮮卑***

  禿髮鮮卑族首領。“河西鮮卑”禿髮部首領匹孤的四世孫,他在祖父壽闐死後接替大首領位置。率部反抗西晉王朝,先後大破晉的封疆大吏胡烈、蘇愉、牽弘、楊欣,攻陷涼州,威震天下,晉武帝驚呼:“雖復吳蜀之寇,未嘗至此。”咸寧三年十二月,禿髮樹機能為晉將馬隆所敗,旋即為叛徒所殺。

  晉滅吳之戰

  晉滅吳之戰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今中國江蘇省南京市***,一舉滅吳國,實現統一的戰爭。公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分六路進軍攻打吳國,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陽城***今中國中南部湖北省秭歸東***後,攻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後來又擒獲吳西線統帥、都督孫歆。在東線戰場,吳國丞相張悌率領三萬軍隊渡過長江迎戰,被晉國的軍隊夾擊大敗而歸,晉軍當機立斷,揮師直指建業,吳軍驚恐怯懦,不戰而降,士卒聞訊逃散,於是吳國宣告滅亡。此戰,西晉準備周密充分,善擇戰機,兵分多路,水陸並進,發揮強大水軍作用,臨機果斷,一舉獲勝。吳主昏庸,防務鬆弛,將士離心,缺乏統一對策,招致節節失敗。晉滅吳後,東漢末年以來分裂數十年的中國復歸統一。

  名稱:晉滅吳之戰

  地點:荊州、揚州一帶

  時間:279年十一月-280年三月十五

  參戰方:西晉、東吳

  結果:西晉滅吳,統一中國

  參戰方兵力:晉軍約二十萬;吳軍約五萬人

  主要指揮官:杜預、王濬、唐彬、王渾、周旨

  主要指揮官:孫皓、張悌、沈瑩、孫震、陸景

史湘雲醉臥芍藥的歷史故事介紹
黃忠斬殺夏侯淵的歷史事件介紹
相關知識
三國兩晉的歷史事件
三國朝代的歷史事件
西漢七國之亂的歷史事件介紹
三受降城的歷史事件介紹
叛明立國的歷史事件
三武一宗滅佛的歷史事件介紹
三國劉表的歷史趣聞
三國演義的歷史資料
三國陳登的歷史趣聞
拓跋圭復國的歷史事件介紹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