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意義影響?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旗袍演變的意義?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誌,它不僅在整體造型的風格中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同時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其獨特魅力在於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因此能在中國民族服裝中獨領風騷,久盛而不衰。

今日我們穿的所謂“旗袍”,不能確定僅僅是滿族服裝的傳統款式,它是中華多個民族服飾文化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遊牧民族女子的袍服,至清代滿族承襲了這種服裝。滿族入主中原後,實行的是八旗制度,凡編人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被統稱為“旗袍”,其中包括朝袍、蟒袍和常服袍等。後來則將婦女的家居之袍稱之為“旗袍”,“旗袍”成了專用名稱。

旗袍在近現代的發展來看,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服裝,凝結了整個民族幾千年來的服裝文化之精華。它之所以流傳至今與其“取捨”、“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它在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觀念和製衣技巧,融合並演變出東西合壁的現代旗。無論從其外形塑造還是內部結構來看,無不蘊涵著東西方服飾風格的雙重特點,旗袍的基礎形制源自中國傳統服飾,而緊身的外形強龔著形體的存在,突出表現了女性的曲線與柔美。這種適體的造型是以相應的結構處理為基礎的,特別是胸、腰、臀圍上相同數量的放鬆取值,更是鑑於東方女性的體形特點而設置的。這種純西方式的裁剪技巧,使得旗袍的整體表現力更為完美,更具有時代性。現代服裝設計作品既要有民族情感、傳統的精神,又應具有時代的氣息,從而滿足現代審美需求,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正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那樣,主旋律是越劇調兒,但整個感覺又是現代的。

旗袍的社會地位,文化象徵

旗袍是中華人民的共同文化,雜話不多說,看圖片就知道了,錦繡善美旗袍文化宣傳,11月24日上午,旗袍文化宣傳會,期待您的支持,地址:裕鴻國際A座14亥5室,您的支持會讓旗袍文化越走越大!

旗袍對中華民族的意義

旗袍是滿族貴族女子的衣物,原來是沒這麼好看的拉,相當的厚,顏色也不是很好看,裡邊是穿長褲的,開那麼高的衩只弧為了騎馬方便,後來隨著滿族入主中原,清朝時還主要是滿族人穿,滿漢相融,清朝滅亡後,漢族女子為了使旗袍適於在天氣較熱的南方穿,將其改薄,樣式也多樣化了,後來就改得更多了

旗袍是民族融合的產物。

世界吉尼斯旗袍秀的活動意義

活動旨在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全世界瞭解欣賞東方女性婉約之美,瞭解中華旗袍文化的博大精深。挑戰“世界吉尼斯旗袍秀”活動在同一時間在全球範圍內舉行,並已申請吉尼斯見證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中國旗袍會全球將近420個分會場、近15萬的女性身著旗袍走向世界。據瞭解,中國旗袍會倡議把5月16日作為中國的“旗袍文化節”。每逢此日,該協會都將在全球舉辦與旗袍文化相關的系列活動,弘揚中華文化傳播的正能量。

旗袍的發展簡述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 。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旗袍的樣式起源,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種: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 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但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然具有類似於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義,如果完全認為民國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發展而來,未免有失偏頗” 第二種以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 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 《近代中國女裝實錄》 為代表,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係,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江南大學崔榮榮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漢族民間服飾全集》中說:“有些人質疑旗袍是滿族服飾……我認為這些認知是片面和表面化的,漢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滿族的袍和褂的歷史淵源又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 。”國學大師章太炎亦認為:“昔諸葛亮造筒袖鎧……滿洲之服,其筒袖鎧之緒也 。”將滿族服飾的源頭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漢服飾。第三種以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 為代表,認為中國婦女所穿的袍,遠溯周、秦、漢、唐、宋、明時代,並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認為旗女之袍對民國旗袍有影響,但不認為二者有直接繼承關係,因此認為民國旗袍稱之為“旗”袍並不合適,所以他倡導旗袍改名為“祺袍”,並把“臺北旗袍研究會”改名為“臺北祺袍研究會”。多年以來,臺灣服裝界人士一直呼籲為“祺袍正名”。 第四種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 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 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 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因為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新女性、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她們不可能去復辟帝制時代的、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所以旗裝袍在民國復辟的條件並不具備 。 而民國之時“旗袍”的稱呼之所以最終會流行開,是因為整個清代,漢族女裝依然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貴族命婦禮服外,尋常女子一般並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論貴族女性禮服還是尋常女子的日常服飾卻都是袍服。因此在長達近300年時間的潛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經習慣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歷史記憶,所以在民國旗袍開始出現的時候會給普通人一種這是“旗袍”的聯想。實際上民國旗袍首倡群體並不承認“旗袍”這個稱呼,而是“只叫它做長衫、長衣或長袍,與男性服裝混為一詞,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人提議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轉轉的,最後還是叫回旗袍了 。” “......

文化經濟等因素對現代旗袍重大作用論文

文化經濟等因素對現代旗袍重大作用論文

讓我來幫你。

旗袍的來歷和特色是什麼?

我對這方面沒什麼瞭解。

我給你找了,看看幫得上忙嗎?

blog.sina.com.cn/s/blog_4c25c1a4010007rw.html(由來)

wenku.baidu.com/...1.html(特色)

不過感覺談特色的有點少,差不多就是把女性婉媚的特點張顯出來

舉辦2014旗袍盛典有什麼意義??。。???

東方文明的象徵 文化的傳承

旗袍的歷史文化

旗袍是女性服飾之一,源於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民國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漢族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認為封資修象徵大量毀壞。旗袍有兩部同名電視劇,一部由邱心志,田海蓉主演,一部由周迅,柳雲龍主演。作家雪靜出版過名為《旗袍》的歷史小說。 中華民族傳統女性服飾之一,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 甘婷婷旗袍照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儘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鬆,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豔複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豔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複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劉亦菲旗袍照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覆。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襬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襬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襬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閒、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裡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準,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

相關問題答案
旗袍的意義影響?
花樣年華旗袍的意義?
一學一做的意義和影響?
女權主義的意義與影響?
長城的意義和影響?
丹麥國旗代表的意義?
五星紅旗的意義是什麼?
美國國旗的意義是什麼?
五星紅旗顏色的意義?
攝影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