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的信仰指的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18

我想詳細瞭解長征的過程,是什麼信仰堅持到成功?

不成功則成仁,不想死在長征路上就得堅持,但中央紅軍八萬人從瑞金出發,只有七千人到了陝北。長征其實就是一場大逃亡。

信仰是什麼?

小孩子是沒有信仰的,也不是所有成人都有信仰。

信仰是無論何時都會堅守的一種內心體驗,信仰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當然隨著一個人閱歷的增加也還是會發生變化。

信仰和信奉不同,即使信奉同一宗教的教徒信仰也很難相同,信仰是比價私人化的內心自覺。

你覺得自己沒有信仰嗎,這有什麼好擔心的?小孩子沒有信仰也能過得無憂無慮是因為他們不必面對社會的矛盾。我們做不到兒童的天真,但是會去尋求內心平衡的辦法,當你有了那麼一套東西讓你能坦然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這一套想法自然就可以稱為你的信仰了。

老子通過發展他的關於道的學說來解釋宇宙、人身、以及如何自處的問題,那是他的信仰。道的學說也影響了他的追隨者們的信仰。

聖人還有很多,孔子、孟子伐莊子。你都可以看看,愛信誰信誰,對提高自己的智慧應該沒有壞處,這會影響或改變你的想法。但信仰還是你自己的,是不能從聖人那裡複製來的。

有關!長征_信仰的力量!的2000字論文? 10分

什麼是信仰;是主張讓人積極的相信和尊敬,朝拜,信奉,祭奠神明的行為,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榜樣和目標。依靠神來幫助和挽救自己的思想和生命,真心實意的把自己的身心交給自己相信的那尊神,讓這尊神來指明自己的人生道路,堅信只有自己心中敬拜的那尊神才能救自己,挽救人類,拯救天下,這是一種精神寄託,是一種身外求靠,是對外部事物充滿景仰,期盼,幻想將來的完美歸屬,祈求靈魂安住殿堂,相信偉大的神是真實存在的,相信並投靠天外世界的那尊神能夠保護自己,保護萬民,相信,迷戀,敬仰,故此叫信仰.

信仰是心靈的產物

信仰是心靈的產物,不是宗教,或政黨的產物.宗教,或政黨只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沒有宗教和政黨,人同樣可以擁有信仰。

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靠集體建立起來的信仰難以長久,靠集體的信念建立起來的信仰會隨著某個宗教、政黨、組織的解體而煙消雲散。 信仰的內容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神佛信仰、科學信仰、對權利、地位、金錢、聲譽、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時行樂”、“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得過且過”等也是信仰。

哲學定義

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

但與信任不同的是:信仰同時是你價值的所在。

信仰是人們對生活所持的某些長期的和必須加以捍衛的根本信念。不管科學技術發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會改變的,雖然我們知道的比2000年前的人們多得多,隨著知識的增加,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獲得了進展,但一些新的困惑又會產生,而在有些問題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懼這一人生終極問題上,則幾乎沒有取得進展。人類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無限之間的鴻溝,與他們的祖先相比,縮小的幅度可能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大。在這道鴻溝裡,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懼,這就給信仰留出了地盤。人類永遠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盡力拉近有限和無限的距離。

因此信仰和人們一般所說的信念有所不同。信仰回答的是人生日常關切最有深度的方面。信仰的對象也是崇拜的對象,在人類經驗領域內的萬事萬物,一切無不是有限的,也只有有限的價值,這些只具有有限價值的事物很難作為信仰對象。信仰是為了超越,超越一切有限,惟有超越現實的無限才能真正成為彌補人自身侷限性的希望。上帝的真理便是人類尋找到的超驗真理,對上帝的信仰不是任何經驗命題可以相提並論的。

紅軍長征是什麼信念讓他們不怕死?

長征背景

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三年游擊戰爭,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迅速發展到約10萬人,並開闢了10餘塊蘇區。對此,國民黨當局異常恐懼。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急於8月下旬令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在漢口召開湘、鄂、贛三省"綏靖"會議,確定了以軍事為主,黨務、政務密切配合,分別"圍剿"各蘇區紅軍的總方針。10月,蔣介石在同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基本取得勝利後,即迅速抽調兵力,組織對蘇區的大規模"圍剿",企圖在3~6個月內消滅紅軍,並將重點置於中央蘇區。

蔣介石調集兵力實施"圍剿",中國共產黨第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在查明敵情後,就反"圍剿"的方針問題進行了多次討論。討論中,有一種意見主張仍按中共中央和軍委8月初的指示,進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國民黨軍轉入防禦,放棄其"圍剿"。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提出,在紅軍和蘇區尚未鞏固、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不宜脫離蘇區貿然攻打大城市。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應主動退卻,將敵誘進蘇區內,發現和造成敵之弱點,依靠蘇區人民的支援,選擇有利於紅軍作戰之戰場,集中兵力適時反攻,各個殲敵於運動之中,以粉碎其"圍剿"。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工農紅軍取得了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蔣介石的四次失敗促使他改變圍剿戰略。

1933年初,在日軍大舉入侵華北,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卻置民族危亡於不顧,仍然堅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決心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1933年五月,親自組織和指揮對各蘇區進行更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並決定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同時對蘇區實行經濟、交通封鎖,企圖逐步壓縮並摧毀蘇區。

面對國民黨軍採取堡壘主義新戰略和重兵進攻,中共臨時中央領導人博古(秦邦憲)等卻認為,這次反"圍剿"戰爭是爭取中國革命完全勝利的階級決戰。在軍事戰略上,拒絕和排斥紅軍歷次反"圍剿"的正確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繼續實行"左"傾冒險主義的戰略指導,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企圖以陣地戰、正規戰在蘇區外製敵,保守蘇區每一寸土地。這時,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從上海到達中央蘇區,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圍剿"的軍事指揮權。因而,在國民黨軍"圍剿"前夕,未及時有效地組織蘇區軍民進行反"圍剿"準備。

此次反"圍剿",持續1年之久,中央蘇區軍民全力以赴,為保衛蘇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付出了巨大代價,給予國民黨軍大量殺傷。但由於中共中央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和作戰原則,使這次反"圍剿"作戰始終處於被動,以致在紅軍遭到嚴重削弱、中央蘇區大部喪失的情況下,被迫進行長征

向賢彪 心有所信,才能行遠中 長征精神信仰包括哪些內容

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表現出了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出了不怕犧牲、敢於奮鬥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

這些構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的精神,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精神,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撓、克服困難的精神。

紅軍長征的原因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在一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鍊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在整整兩年的時間裡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時至今日,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昔日腥風血雨刀、槍相見的地方早已恢復安寧,當富足和安康使我們把前輩們的努力只是看作歷史書中的一頁時,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這段歷史,去善待並銘記呢?我想真正值得記憶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經融匯在我們的民族集體無意識之中,通過我們的基因遺傳代代相延。比如我們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純樸敦厚……,“長征精神”是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一部分嗎?或者說它和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其他部分有什麼聯繫呢?直接查證“長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組成部份,還需要時間的考驗,但是找出它和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其他組成部分的聯繫確是現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惠於中華文明薰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於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之一 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究其本質而言是對人自身生存和發展權利的尊重以及對於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相信,相信人類有把握自己、把握歷史和命運的能力。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孔子對於超出人類的虛構存在“存而不論”,但是對於人間世界卻充注了極大的熱情,用他一生的心血建立起了自己嚴密而獨特的哲學體系。在孔子哲學體系中,人學位居中心地位。人的價值和人的權利的學說是孔子人學的兩大發現。自春秋以降,人類對於宇宙自然和人類自身的把握能力大大加強,但是卻一直處於君主專制統治之下,即使是國民黨政府,也是為了某些特紶人群,或者說是小部分人服務的政體。所以孔孟學說的仁義道德都還停留在抽象的層面上,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重和人自身力量的重視並未得以執政者的真正實踐,而只是道德教化的宣傳內容。

高唱“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的共產主義戰士,是歷史上第一次真正認識到“人”在歷史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和人對於自身命運及其全人類歷史進程的把握。 “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只有依靠人類自身努力鬥爭去爭取權力才能夠顯示人類生存的價值。這點在我黨長期的鬥爭史裡面顯現的酣暢淋漓,“不自由,毋寧死”,被剝削、被壓迫不是老百姓“天賜”的命運。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字: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裡,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走過600里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鬥300多次;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鬥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餘里,進行過大小戰鬥千百次。鑑於此,以色列軍人伍大衛曾經評價長征,中國紅軍表現出來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貴財富,值得世界各國軍人景仰和學習。可以說,紅軍在長征路上的經歷是悲慘的,但他們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卻是悲壯的。身後有飛機大炮追著,還要空著肚子,光著腳走過沒有路的“路”……這些在尋常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們......

紅軍長征的意義在什麼時候真正體現出來

紅軍長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方面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為二萬五千裡,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徵。

紅軍長征的意義:

一、要特別注意防止“左”的錯誤

紅軍長征是在黨的“左”傾錯誤導致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背景下進行的。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王明“左”傾路線在中國革命性質、階級關係、革命形勢和中國革命道路等一系列問題上犯了教條主義和冒險主義錯誤。王明“左”傾錯誤使革命根據地和白區的革命力量受到極大損失,直接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使紅軍不得不進行戰略大轉移,開始長征。王明“左”傾錯誤時間長、危害大。王明“左”傾錯誤之前,黨內就出現過瞿秋白“左”傾盲目主義和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這兩次“左”傾錯誤時間不長,很快得到糾正。而王明“左”傾錯誤,繼續和發展了立三路線和其他“左”傾思想、“左”傾政策,時間長達四年之久,使紅軍從30萬人減到3萬人左右,共產黨員從30萬人減到4萬人左右。

王明“左”傾錯誤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即在主次矛盾的轉化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主要矛盾,客觀形勢要求全國各族人民聯合起來,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但是,王明“左”傾路線卻忽視或否認這個變化,沒有著重提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而是反對一切帝國主義;沒有突出民族矛盾,而是把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並列,強調解決國內階級矛盾是勝利進行民族鬥爭的先決條件;排斥中間力量,把同國民黨反動統治有矛盾的中間派別斷定為所謂“最危險的敵人”,否認中間階層和一部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地方集團可以成為抗日同盟者的變化,從而形成嚴重的關門主義。因此,紅軍長征,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但根源是在黨內的“左”傾路線。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犯“左”的錯誤時間比較長,造成的損失也最大。建國後,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的工作重點應該由階級鬥爭轉移到發展生產力上來,由革命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對此,黨的八大制定了正確的路線。但是,黨內的“左”傾思想,導致階級鬥爭擴大化,偏離了八大開闢的正確方向。“文化大革命”提出了一個以階級鬥爭的重點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為突出內容的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最後使階級鬥爭擴大化的錯誤發展到極端。

“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是對在十年全國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以階級鬥爭擴大化為主要特徵的“左”傾思想的繼續和發展。“文化大革命”前的“左”的偏差還沒有達到支配全局的程度。“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使黨、國家和各族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文化大革命”長達10年之久,10年間國民收入損失約5000億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科學文教事業受到摧殘,科學技術水平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拉得更大。

總之,我們黨的歷史證明,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既要注意反右,也要注意反“左”,但特別要注意反“左”。紅軍長征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長征,都是在糾正了黨的“左”傾錯誤之後,才真正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二、歷史性轉折的根本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

長征中,黨在關鍵時刻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著重批評和糾正了“左”傾錯誤,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是為了弘揚什麼精神

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必須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奮鬥。長征勝利啟示我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要取得長征勝利是不可想象的。鄧小平同志說:“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鬥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

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堅定,不論時代如何變化,不論條件如何變化,都風雨如磐不動搖,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永遠為了真理而鬥爭,永遠為了理想而鬥爭。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理想信念的堅定,來自思想理論的堅定。認識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衛真理,是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基礎之上,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建立在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崇高價值的基礎之上。我們堅定,是因為我們追求的是真理。我們堅定,是因為我們遵循的是規律。我們堅定,是因為我們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堅定理想信念,就要深入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讓真理武裝我們的頭腦,讓真理指引我們的理想,讓真理堅定我們的信仰。要堅持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把學習成果轉化為不可撼動的理想信念,轉化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理想之光照亮奮鬥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勝利而矢志奮鬥。長征勝利啟示我們:只有掌握科學理論才能把握正確前進方向;只有立足實際、獨立自主開闢前進道路,才能不斷走向勝利。長征走過的道路,不僅翻越了千山萬水,而且翻越了把馬克思主義當做一成不變的教條的錯誤思想障礙。長征給我們的根本經驗和啟示,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定不移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建設、改革道路。

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國人民創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於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這一點,不僅已經在理論上被證明是正確的,而且在實踐上也被證明是正確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託著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和期盼,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奮鬥和犧牲,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是說就固步自封、不思進取了,我們必須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遠充滿蓬勃生機活力。同時,我們要永遠記住,我們所進行的一切完善和改進,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的繼續前進,而不是改變方向,更不是要丟掉我們黨、國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

長征精神的內涵是什麼?

長征精神的主要內涵是:樂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鬥,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於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相關問題答案
長征的信仰指的是什麼?
報紙的信息來源是什麼?
國外的信託基金是什麼?
經濟的先行指標是什麼?
蘋果的信息鈴聲是什麼?
信仰到底是什麼?
明天的信念指的是什麼?
手消毒的指徵是什麼?
啟明星的指引是什麼?
重生點的指令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