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了什麼的過程?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中國誰發明了哪些?過程是怎樣?

造紙術:蔡倫

火藥:葛洪

指南針:不祥,由古代“司南”變化而來。

印刷術:畢昇,完善。

當西方“四大發明”載人飛船、原子彈、克隆術、網絡業風行於世時,史稱擁有東方“四大發明”的那個國度沒寂了。這是由於率先發明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的先賢沒能給炎黃子孫帶來永久的殊榮。曾幾何時,西方的造紙與印刷術反超中國,指南針令爾等發現了新大陸和諸多殖民地,火藥與洋槍洋炮最終轟開了自家的門戶。非但如此,中國四小發明陶瓷、紡車、景泰藍、地動儀,與四件國粹絲綢、茶葉、中藥、京劇也每況愈下,難怪不少國人作憂天狀,嗟嘆中國有幾多當代發明就有幾多遺憾。難道沒有一件中國古代大發明可以振奮當代同胞的自豪與自尊?

天方日談——第一發明

面對這困擾人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真不知道如何對孩子的孩子們加以詮釋。我只是憑著多年來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因而近乎偏執地自信,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必定有一種先於古代四大發明、優於異國異邦文明起源的造化物。否則何以在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南部能出息繁衍全人類最龐大的一個族群。物擇天競,適者生存。適應這偉大族群生存與發展的力量和智慧以怎樣的載體、作何等的傳承呢?

循著生命實體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這個崇尚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裡,自華宗漢祖之先民自從懂得刀耕火種而改變茹毛飲血的原始陋習,轉而在火中取栗和湯中取食時的某種需求。由於火焰與熱湯的高溫不允許沿用伸手抓捏的習慣,於是出現了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樹枝。顯然,單枝獨箭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遠不及兩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們最質樸的思維已經懂得了靈巧的拇指可藉作兩根樹枝而延伸,更何況先民們狩獵和勞動的技能已將手指鍛鍊得運用自如,將兩根小樹枝捏在手中,竭盡插扎穿挑夾、撈扒拌攪拉之能事,還可供遞喂播舀、煎卷烤炸,真乃十八般食藝可得心應手。由此可推斷,華漢先民的第一種創造發明得以誕生。其之所以稱之為發明創造,是由於筷子完全符合當今對於發明創造賦予的三大定律: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而且還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可用來加工批量製作。因此,又可以進而斷言,祖先除發明創造了弓箭長矛和某些農具,那麼最初的第一件民間日用品非筷子莫屬。隨著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製作筷子的材料漸次演變為樹枝、木條、竹枝、竹條、骨條和牙條。其形制和長度也逐漸形成定規。其長度緣於原始部落和圍著食器聚餐的習俗,必須具有一定的長度方能伸手夾取食物。而這長度又必得便捷於手腕在食器與嘴之間作半徑活動,手臂的運動半徑亦受制於腕骨到肘骨這兩個支點的牽制,於是小臂的長度大體成為了筷子的長度標準。這一見解十分重要,先民的長度概念難道真的同筷子有關嗎?事實上,原始人對距離與長度的最初確認,往往是按人體工程學的原理,以自我為尺度來確認的,包括拳頭、手指、步幅,又引伸到長矛和箭的射程,但這類成法顯然不如筷子來得便捷。由於筷子的誕生,不但確定了圍食的習俗,而且依據筷子加手臂的長度作為半徑,確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與圓桌的直徑與寬度,確定了餐桌周邊長度與食客空間人數的慣例。最終使得筷子成為原始尺寸的長度單位,一市尺約等於小臂加拳頭的長度,最初的筷子也大體如此。只是由於木竹筷子容易彎曲,加上民居與食器的發展,使人們逐漸從野外移至室內,食桌食器筷子漸漸短小精緻。至於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圓,大概同先民崇尚的天地方圓說相關。既然天圓地方自居中國,將方圓把握於掌股之間亦理所當然。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間的許多理念和原始等級,也由筷子反映出來,依牙骨竹木品質與製作難度,按筷子長短粗細優劣與刻意製作的不同紋飾,決定了執筷人的等級尊卑與長幼身份。為了適應傳統禮儀之邦的各種需求,筷......

+是誰發明的

一、“加減乘除符號”是何時開始有的?最早發明了“加減乘除”中的哪個符號? 在數字誕生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只知用數字來記數,還不能把演算的過程寫出來。直到距今500多年前, 德國數學家魏德美 在演算實踐中體會到,首先必須要有一種表示加、減的書寫符號,而且必須簡單明瞭。於是他按照大寫字母T的書寫規律,先寫橫,在橫上再加一豎,以表示增加的意思,即成了現在的“+”的樣子。不久,他又發明了減號。根據減法的定義,他認為從“+”號上去掉一豎,意即比原來的減少了。大約在300多年前,英國數學家歐德萊認為乘法是加法的一種特殊形式,於是他便把前人所發明的“+”轉動45度的角,這樣“×”也就問世了。 二、“加減乘除符號”中的除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也是在300多年前,瑞士數學家哈吶發明了“÷”號。他認為除法是將一個數分解出來,於是他便用一條橫線將一個完整的東西切開,表示分界的意思。 大約在400年前,英國學者列科爾德發明了“=”號,他根據當時人們喜歡把平衡的東西看成是相等的習慣,認為平衡的最形象的書寫方式莫過於用兩條長短一樣的平行線來表示,這樣,等號“=”便誕生了。

三個發明,是誰發明的,發明的過程。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

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

造紙術(也稱蔡侯紙)蔡倫改進。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對紙的概念有個統一認識。什麼樣的物品叫“紙”。

火藥是中國漢族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藥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製丹藥,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藥的發明。

活字印刷: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在他寫於1088年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將此發明歸於不知名的工匠畢昇(990年-1051年)。隨著燒結陶土字符的使用,沈括描述畢昇製作字形、撿字排列、印刷、並在印刷後拆解留待後來使用。畢昇曾嘗試木製活字,但木製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禎(活躍於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趨完善。王禎亦將文字按照音韻組合置於有小隔間的轉輪排字盤以方便撿字。至於銅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華燧(1439年至1513年)於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趨完美

“焦油”是誰發明的,發明過程是什麼呢

煤焦油

coal tar

為煤乾餾過程中所得到的一種液體產物 高溫乾餾(即焦化)得到的焦油稱為高溫乾餾煤焦油(簡稱高溫煤焦油),低溫乾餾(見煤低溫乾餾)得到的焦油稱為低溫乾餾煤焦油(簡稱低溫煤焦油)。兩者的組成和性質不同,其加工利用方法各異。

高溫煤焦油 黑色粘稠液體,相對密度大於1.0,含大量瀝青,其他成分是芳烴及雜環有機化合物。包含的化合物已被鑑定的達 400餘種。工業上將煤焦油集中加工,有利於分離提取含量很少的化合物。加工過程首先按沸點範圍蒸餾分割為各種餾分,然後再進一步加工。各餾分的加工採用結晶方法可得到萘、蒽等產品;用酸或鹼萃取方法可得到含氮鹼觸雜環化合物(稱焦油鹼),或酸性酚類化合物(稱焦油酸)。焦油酸、焦油鹼再進行蒸餾分離可分別得到酚、甲酚、二甲酚和吡啶、甲基吡啶、喹啉。這些化合物是染料、醫藥、香料、農藥的重要原料。煤焦油蒸餾所得的餾分油也可不經分離而直接利用,如瀝青質可制電極焦、碳素纖維等各種重要產品,酚油可用於木材防腐,洗油用作從煤氣中回收粗苯的吸收劑,輕油則併入粗苯一併處理。

低溫煤焦油 也是黑色粘稠液體,其不同於高溫煤焦油是相對密度通常小於1.0,芳烴含量少,烷烴含量大,其組成與原料煤質有關

低溫乾餾焦油是人造石油的重要來源之一,經高壓加氫製得汽油、柴油等產品。

時間是以什麼來定義的呢?是誰發現了時間? 5分

時間(time)是指宏觀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續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質狀態的各種變化過程,其有共同性質的連續事件的度量衡的總稱。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不能把時間、空間、引力三者分開解釋、

時是對物質運動過程的描述,間是指人為的劃分。時間是思維對物質運動過程的分割、劃分。

探究時間概念的由來,可從地球人公認的時間單位“天”和“年”說起。自人類誕生起,人們就感受著晝夜輪迴現象,並把一個晝夜輪迴定義為一天時間,以後逐步認識到這是地球自轉(一種事物)的表現。再有,人們從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輪迴現象的背後認識了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這一事物,並把地球公轉一週的過程定義為一年時間。不僅如此,人們還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把一年劃分為4個季節、12個月份等等。人們還拿一年時間與一天時間的長短進行了比較,以1年時間(地球公轉一週的過程)來對應大約365天。

通過對時間單位“天”和“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其實是圍繞著各個(種)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的。時間概念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定義、劃分和相互比對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事物的存在過程、狀態無外乎運動變化或靜止。運動變化的事物既可有空間上的位移,也可有形狀的改變,有的事物呈現出週期性的運動或變化,而有的則不明顯或者沒有。那些具有明顯週期性變化的事物,其存在過程或階段,往往被人們用來作為衡量時間長短的依據。例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週期、單擺的運動週期、原子的震盪週期等等。人們雖然由觀察事物的運動變化而建立起了時間概念,但這並不表明沒有運動變化就沒有時間或靜止對時間沒有意義。靜止狀態也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形式,比如鑽石的分子結構這一事物在通常情況下一般是穩定不變的,不然人們就不會說“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因此,不論事物是運動變化的還是靜止的,只要有事物存在就可以對其用時間來描述其存在過程,也就是時間概念裡還應體現事物的靜止狀態這一面。僅僅把時間概念建立在事物的運動變化上是初步和片面的,若能進一步意識到靜止也是事物存在過程中的一種狀態,將是人們在時間概念上的一個進步。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對時,即對各個(種)事物的先後次序或者是否同時進行比對。人們為了方便相互間的交流和活動,通常以一些具有標誌性事物的起止作為對時的標誌。例如,以耶穌誕生的年份作為公元紀年的開始、以孫中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的年份成為民國紀年的開始、以運動場上發令槍的聲音和煙霧就作為某項比賽的開始。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另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計時,即衡量、比較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人們一般不以靜止事物的存在過程作為記時的依據,這也許是長期以來人們將時間僅僅看作“運動的存在形式”的一個因素。人們通常選擇一些週期性運動變化較為穩定的事物,以其運動週期作為計時依據。比如月相、圭表、日晷、機械鐘錶、石英鐘、原子鐘等等,這些事物也就成為人們天然的或人工的計時器。計時器就是人們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某個(種)變化事物的存在過程(尤其是週期性的)來衡量其它事物存在過程長短的裝置。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計時器度量出的時間都是呈現其本身的存在過程,不一定代表其它事物的存在過程。雖然如此,人們還是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或通過一定的轉換,以某個計時器的運行狀態來描述其它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或所處階段。比如以大約365個地球自轉週期(天)來對應1個地球公轉週期(年)、以大約29.5天來對應1個朔望月、用秒錶來測量運動員的成績等等。

由以上敘述可以看出,時間概念不應是人憑空杜撰出來的意識,時間概念來自於人們對各個(種)事物存在過......

圓規是誰發明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明的?經過了怎樣的研究?

雅典的代達羅斯是墨提翁的兒子,厄瑞克透斯的曾孫,也是厄瑞克族人。他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是位建築師和雕刻家。世界各地的人都十分讚賞他的藝術品,說他的雕像是具有靈魂的創造物,因為從前的大師創作石像時,都讓石像閉上眼睛,雙手連著身體,無力地垂落下來。而他第一個讓雕刻的人像張開眼睛,往前伸出雙手,並邁開雙腿好像走路一樣。可是,代達羅斯卻是一個愛虛榮和愛妒嫉的人。這一缺點誘使他作惡,使他陷於悲慘的境地。

代達羅斯有個外甥,名叫塔洛斯。塔洛斯向他學藝,而他的天分比代達羅斯高,並立志作出更大的成就。還在兒童時代,塔洛斯就已經發明瞭陶工旋盤,他用蛇的頜骨作為鋸子,用鋸齒鋸斷一塊小木板。後來,他又依樣造了一把鐵鋸,從而成為鋸子的發明者。他還發明瞭圓規。起初,他們兩根鐵棒連結起來,然後讓其中一根固定位置,讓另一根旋轉。他是個善於動腦筋的人,還發明瞭別的巧妙的工具。

最早的水泵發明者是誰?他發明水泵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水的提升對於人類生活和生產都十分重要。古代就已有各種提水器具,例如埃及的鏈泵(公元前17世紀),中國的桔槔(公元前17世紀)、轆轤(公元前11世紀)和水車(公元1世紀)。比較著名的還有公元前三世紀,阿基米德發明的螺旋杆,可以平穩連續地將水提至幾米高處,其原理仍為現代螺桿泵所利用。

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臘工匠克特西比烏斯發明的滅火泵是一種最原始的活塞泵,已具備典型活塞泵的主要元件,但活塞泵只是在出現了蒸汽機之後才得到迅速發展。

1840-1850年,美國沃辛頓發明泵缸和蒸汽缸對置的,蒸汽直接作用的活塞泵,標誌著現代活塞泵的形成。1851-1875年,帶有導葉的多級離心泵相繼發明,使發展高揚程離心泵成為可能。19世紀是活塞泵發展的高潮時期,當時已用於水壓機等多種機械中。然而隨著需水量的劇增,從20世紀20年代起,低速的、流量受到很大限制的活塞泵逐漸被高速的離心泵和迴轉泵所代替。但是在高壓小流量領域往復泵仍佔有主要地位,尤其是隔膜泵、柱塞泵獨具優點,應用日益增多。

北京人最早由誰發現,發現過程

“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中國猿人,正式名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現在更多稱為“中國直立人”。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

“北京人”發現過程: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日,北京西南四十八公里處的周囗店剛降過小雪,凜冽的寒風,似乎沒有影響聚集在龍骨山上的考古學者們的熱情。這座不起眼的小山,

因為發現大量的“龍骨”—一種作為中藥的動物化石而得名。山上的學者們,正用繩索把二十五歲的裴文中吊進一個深深的洞穴,他們期望在洞內發現更多遠古人類

遺骨的化石。

中華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這是舉世公認的。但是關於史前中國人類的情況,到本世紀初葉仍然模糊不凊,無怪有些西方學者認定,中國文化只能追溯到紀元前七、八世紀,並且斷言中國無石器時代可言。一九二六年,由瑞典人安特生(Andersson, J. G)聘請的奧地利人師丹斯基(O.Zdansky),在周囗店龍骨山出土的化石中發現了兩顆人類牙齒。第二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發掘“人類材料”的工作正式開始,很快又發現了一顆人齒化石。加拿大人步達生(Davidson Black),以這顆牙齒為證,為新發現的這種原始人類起了個拉丁文學名—SinanthropusPekinensis,即中國猿人北京種,俗名“北京人”(PekingMan)。步氏攜帶這顆牙齒周遊世界,但結果令人失望,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他無知大膽,用如此少的材料居然得出了重大的結論。

繼續進行的發掘工作收穫不大,到一九二九年,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代表已經露出不再“投資”的想法,主持發掘的考古學家紛紛離去,只留下從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不久的年輕助手裴文中,繼續負責挖掘工作。兩天前,裴文中接到了來自北京的立即停止工作的命令,但是他決定再做一次最後的嘗試。這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決定,這個簡單的決定將改變中國史前時代研究的命運。因為就在裴文中即將離開洞穴的時候,他看到了洞囗不遠處一個黑黑的、圓圓的東西,這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目標—距今五十萬年的北京人的頭蓋骨。

以後陸陸續續挖掘,在周口店龍骨山共發現了23處遺址,其中以編號第一、第四、第十三、第十五的地點最重要,接連發現三個北京猿人的頭骨、十幾個下頜骨和一些腿骨、臂骨化石,並找到了大量的石器和用火的痕跡。尤其是第一個地點,就是北京人發現的地方,發現的古物最有價值,有北京人完整的頭蓋骨、面骨、下顎骨、牙齒,以及殘破的大腿骨、脛骨、上臂骨、鎖骨、腕骨等共計一百餘件。

1937年,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發掘工作被迫中斷,而已發現的這批為世人矚目的珍貴化石,於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全部在幾個美國人手裡弄得下落不明。1949年以後,恢復了發掘工作,並在各次發掘中獲取大量化石資料。至1966年共發現了大約代表40多個個體的北京人化石和10多萬件的石器,以及豐富的骨器、角器、用火遺蹟等。北京猿人洞的文化堆積厚達40多米,大致形成於距今70萬年到23萬年間,北京猿人則大約在距今46萬年前開始居住於此。北京猿人洞是世界上發現的材料最豐富也是最系統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階段的人類遺址。

相關問題答案
誰發明了什麼的過程?
誰發明了什麼東西全部?
還有誰發明了什麼東西?
中國誰發明了什麼?
誰通過動物發明了什麼?
通過蜻蜓發明了什麼?
外國的名人發明了什麼?
通過動物發明了什麼?
蝙蝠的啟示發明了什麼?
錢學森的發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