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微生物長什麼樣?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海底最大的生物是什麼

現在以知最大的海洋動物是藍鯨,很多資料上面都有了。

至於最大的海洋生物麼,應該是巨藻

巨藻屬於褐藻類,它們是藻類王國中最長的一族。大多數巨藻可以長到幾十米,最長的甚至可以達到200米到300米,重達200公斤。靠1米多長的固著器將藻體固定在礁石上。巨藻的中心是一條主幹,上面生長著100多個樹枝一樣的小柄,柄上生有小葉片,有的葉片長達1米多,寬度達到了6釐米到17釐米寬。葉片上生有氣囊,氣囊可以產生足夠的浮力將巨藻的葉片乃至整個藻體託舉起來。這些氣囊有規律的排列在葉片上主葉脈的兩側。 在巨藻生長茂盛的地方,巨大的葉片層層疊疊地可以鋪滿幾百平方公里的海面。巨藻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之一。在適宜的條件下,每棵巨藻一天內就可以生長30到60釐米。一年裡,一棵巨藻可以長到50多米。生長在熱帶的巨藻全年都在生長,海邊的以採集巨藻為生的漁民們每年可以收穫三到四次。巨藻的壽命一般在4到8年之間。最長壽的巨藻可以生長12年。如果每公頃海面種植1000棵巨藻,那麼每年可以收穫新鮮的巨藻750到1200噸。

常有人中獎就給災區捐款,如果你中了5000萬 你會那樣做嗎?

不會。

人都是平等的,沒必要去得到別人的同情,或去同情別人。那不關是對誰,都是可憐!

目前海底生物最低深度多少還有生物生存?是什麼生物啊?

1萬多米,微生物太多,不知道名字。魚類也有,不知道名字。

一般都生活在火山口附近。已硫化物為食。

其它的不知道。

海洋微生物的分佈

海洋細菌分佈廣、數量多,在海洋生態系統中起著特殊的作用。海洋中細菌數量分佈的規律是:近海區的細菌密度較大洋大,內灣與河口內密度尤大;表層水和水底泥界面處細菌密度較深層水大,一般底泥中較海水中大;不同類型的底質間細菌密度差異懸殊,一般泥土中高於沙土。大洋海水中細菌密度較小,每毫升海水中有時分離不出1個細菌菌落,因此必須採用薄膜過濾法:將一定體積的海水樣品用孔徑0.2微米的薄膜過濾,使樣品中的細菌聚集在薄膜上,再採用直接顯微計數法或培養法計數。大洋海水中細菌密度一般為每40毫升幾個至幾十個。在海洋調查時常發現某一水層中細菌數量劇增,這種微區分佈現象主要決定於海水中有機物質的分佈狀況。一般在赤潮之後往往伴隨著細菌數量增長的高峰。有人試圖利用微生物分佈狀況來指示不同水團或溫躍層界面處有機物質積聚的特點,進而分析水團來源或轉移的規律。大洋海水中酵母菌密度為每升5~10個。近岸海水中可達每升幾百至幾千個。海洋酵母菌主要分佈於新鮮或腐爛的海洋動植物體上,海洋中的酵母菌多數來源於陸地,只有少數種被認為是海洋種。海洋中酵母菌的數量分佈僅次於海洋細菌。海水中的細菌以革蘭氏陰性桿菌佔優勢,常見的有假單胞菌屬等10餘個屬。相反,海底沉積土中則以革蘭氏陽性細菌偏多。芽胞桿菌屬是大陸架沉積土中最常見的屬。海洋真菌多集中分佈於近岸海域的各種基底上,按其棲住對象可分為寄生於動植物、附著生長於藻類和棲住於木質或其他海洋基底上等類群。某些真菌是熱帶紅樹林上的特殊菌群。某些藻類與菌類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營養供需關係,稱為藻菌半共生關係。

古代海底是什麼樣?

海洋--這個至今沒有被人類征服的地方,佔地球表面的3/4,海水量達到140億立方千米,平均深度有3700米.大洋錯綜複雜的食物網養育了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它比陸地上的任何生態系統都要複雜得多,從生活在洋底火山口邊的吃硫磺的微生物、細菌,到各種深海魚類,它們放出的熒光能照亮很遠的地方,吸引了眾多的供它們食用的生物.在有些地方,甚至還可能潛藏著有待發現的被稱之為“海怪”的動物新種,有20米長的大烏槍鰂.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在這個海底世界裡,潛在的經濟價值同樣是不可估量的:能量巨大的漩渦洋流,影響著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氣象,若能瞭解它們的形成機理和規律,可預報氣候災害的發生,免於損失數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大洋還有巨大的有商業開發價值的鎳、錳、鐵、鈷、銅等;深海的細菌、魚類和植物,有可能成為保護人類健康與長壽的神奇藥物之源.有人估計,在今後幾十年裡,從大洋獲得的利益會遠遠超過人類目前探測太空的收益.如果人們能自由安全地出入洋底,其經濟效益會立竿見影的. 但是,到達洋底和到達外層空間一樣,沒有特殊的裝備,人是不可能到達洋底的.常識告訴我們,若沒有氧氣筒的幫助,人是不能長時間的下潛到3米以下的水裡——這只不過是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千分之一!隨著不斷地潛入水下,壓力也在不斷增加.人的內耳、肺和一些孔道就會感到壓力,令人痛苦.水下溫度低,會很快吸走人體的熱量.使得人難以在3米以下的水裡堅持2~3分鐘.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當代深海的探險,不得不坐等兩項關鍵技術的發展:深海球形潛水器和深潛鐵鏈栓系鋼球深潛器.會游泳的人一直在尋思,如何在水下得到氧氣?千百年來,一直如此.古代希臘的潛水者是從充滿氣的瓶子裡獲得氧氣,近代潛水者則多用壓縮空氣的辦法,進人潛水.通常人可以潛入到30米的深度.甚至最有經驗的使用水下呼吸器的人也不敢冒險潛到45米以下,因為深潛壓力的增加和上浮水面的過程的壓力變化,造成減壓病甚至死亡.使用密封的潛水服,也只能潛入到440米的深處. 球形深海潛水器創造了下潛923米的深度,但操作十分困難.後來又發明了體積很小的深海潛艇,但它只能供科學研究用.先進的深海潛艇配備有水下攝影機、收集標本筐和具有人手功能的操作機械臂.深潛器的實踐做了肯定地回答.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都出於不同目的研製出深水潛艇,收集到大海深處的動物、植物、岩石、水樣等資料標本.這就開闢了一個深海探測的新時代.人們獲得了大量的深海世界裡的信息,從而改變了生物學、地質學和大洋地理學某些傳統的看法.科學家們用新的目光來看待風海流的變化規律;太平洋的厄爾尼諾現象,對具有商業價值的魚群有極大的危害,並且還會誘發地球上氣候的奇特變化.大洋環流的不穩定性,可能導致全球性的氣候改變,或使現在地球上穩定的氣候慢慢消失. 科學家們還認識到,大洋底的海床並不是平坦的,它高低起伏,比我們的陸地地形更復雜,它的峽谷能裝得下喜馬拉雅山山脈.更令人驚異的是,大洋底還有一條獨特的、全球範圍的、長達60000千米的大山脈,它像一條巨蛇一樣,蜿蜒穿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科學家們稱這條洋底大山為“大洋中脊”. 到20世紀70年代末,當地質學家們仔細研究了大洋中部的諸山脈後,使他們更堅信了大地板塊結構的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地球的表面不是單一的石頭外殼,它是由若干塊巨大板塊構造組成的,這些板塊構造最小的也有數千平方千米,它們飄浮在地幔之上.大洋中脊的隆起部分,可能是最初創造地殼的地方;新的板塊構造也許在形成海床之前就被它下面的地殼內營力作用下造成的.從大西洋中脊上採來的巖樣已證明了這一點.這正是板塊結構理論正......

海里有一種長得像石頭的生物是什麼 10分

叫鮟鱇魚

[1] 屬硬骨魚類,鮟鱇(ānkāng)目、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佈,種類多

鮟鱇(5張)

樣:大者可達1—1.5米。我國有三種,—種叫黃鮟鱇,另一種是黑鮟鱇,還有一種新發現的叫孫鮟鱇。大嘴巴里長著兩排堅硬的牙齒,相貌十分醜陋,一般體長40~60釐米、體重300~800克。前者下頜齒多2行。口內白色,前端有皮膚皺褶伸出去,臂鰭條8~11根;後者下頜齒多3行,口內有黑白圓形斑紋,臂鰭條6~7根,鮟鱇魚擅於偽裝難以察覺,身軀向後細尖成柱形。頭大,由上往下看,體柔軟、無鱗,背面褐色,像有柄煎鍋一樣。背鰭最前面的刺伸長像釣竿樣子,前端有皮膚皺褶伸出去,看起來很像魚餌,頭特別大而平扁,口寬大,腹鰭短小,尾鰭圓截形鮟鱇魚有兩個背鰭,第一背鰭與一般魚不同,由5~6根獨立分離的鰭棘組成。鮟鱇利用此餌狀物搖晃,引誘獵物,再大口一口吞下去。胸鰭很發達,可以像腳一樣在海底移動。[2]

相關問題答案
海底微生物長什麼樣?
微生物有什麼?
微生物是什麼東西?
微生物有什麼作用?
微生物是什麼?
板藍根的全棵植物長什麼樣子 ?
海底生物有什麼?
海底穿山甲是什麼動物?
海洋生物指什麼?
生物能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