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聽魏延?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諸葛亮為什麼不聽魏延的話

歷史上蜀國的國力不能跟魏國打一場全面戰爭,所以當佔領長安以後蜀國將會遭到魏國全面的反攻,這是蜀國承受不起的

演義中“諸葛一生唯謹”,又怎麼會接受這種冒險的行為,魏延的子午谷完全建立在曹魏方面全是廢柴見到蜀國兵臨城下就投降的前提之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這份策劃書的可行信不高,而且沒有任何的應急預案,如果你給你們老總一份這樣的策劃書的話會被罵道狗血淋頭的

當時諸葛亮兵出祁山,為什麼不聽魏延的謀略,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

我也很喜歡三國,這個子午谷奇謀也算是一個迷了。我說下幾點看法。當時是亮一出祁山,再加上他小心謹慎,所以要必勝才可以鼓舞蜀軍。知道為什麼他千辛萬苦伐魏嗎,正是因為朝庭內部處理不好,還有當時三國都存在的士族問題,孔明是借出兵,讓大家團結起來,他是想這樣治政的。這時他能冒險嗎,當然不行!不過說回來,如果值得做,那一舉收長安多爽啊,諸葛也當然考慮過。一是子午不好走,如果來個惡劣的天氣,那就慘了。二是雖然當時長安守將垃圾,但附近有郭淮等人,不是吃乾飯的哦,長安這個地,守個幾天一點問題都沒有,而魏延只有五千精兵和運糧兵,大軍也沒那麼快。所以,再三考慮,取消了。並不是對延有意見,他造反也是假的。好一個大將啊,怎麼不疼愛。三國演義太假了。有空咱們聊聊。

歷史專家 為什麼諸葛亮不聽魏延的建議出兵子午谷,直接拿下長安潼關

這裡面原因很多,爭論也很多,有人傾向於魏延的計策,有人傾向於諸葛的做法,子午谷歷來是爭論的焦點,首先我非諸葛之謎,不過從這一點上,諸葛的做法的確是最穩妥的做法

1:從當時三方國內情況來看,魏國後方穩定,多年無戰事,正處於人民安居樂業的上升期,中原,司康,青州,冀州,幷州等地,均是人口繁榮,經濟穩定之所在,吳國,一直不是蜀國的強力盟友,說成一個敵人似乎更合適,蜀國,後主無能,權利分化,諸葛為全國實際統治者,但蜀中官員居多,不願北伐者比比皆是,天府之國,素有“少不入川”之說,也就是說蜀國內,並不是很支持諸葛北伐。

2:從個人方面講,劉備知劉禪無能,在白帝城的託孤之詞其實可以翻譯一下:“你厲害,你願意輔佐就輔佐,不願意輔佐拉到。”其實有些賭氣的意思。而諸葛其人,並不想背上篡位的罵名,只能遠離朝野,先是南征,再是北伐,遠離這個權利漩渦。而北伐是否成功,諸葛心中已然有數。

3:從當時戰力講,蜀國是傾全國之兵,而魏國只是由司馬懿起雍涼之兵,即與蜀國互有勝負,可見蜀國當時並無北伐勝算。

4:從地理方面講,漢中的戰略地位顯要,戰可攻,退可守,但卻不是一個良好供給之所,與後方過遠,本來路就不好走,又如此之遠,供給是個困難,其次,長安的地理位置也很奇特,諸葛並非不知走子午谷能迅速攻下長安,但攻下之後呢,東面將面對洛陽的瘋狂反擊,許昌的兵力可取道上庸直逼漢中,西面甘涼自馬騰死後一直為魏國領地,且不說諸葛是否有信心一舉拿下涼州,且說拿下涼州之後,能否穩定民心,從而對長安實行戰爭供給,諸葛並無把握,一旦無法完成,長安又危在旦夕。這就是一個看似美好,沒有退路的計策。

5:吳國也是潛在的威脅,從周瑜時起,就有二分天下,劃江而治的想法,蜀國只做漢中攻防戰就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一旦開啟涼州全境,長安以東的戰線,將無暇顧及荊楚之吳兵。

最後,諸葛亮是個政治家,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因素永遠是他率先考慮的問題,簡單的說,子午谷戰略地位重要,從戰略上,一擊可達長安,從政略上,隔靴搔癢才是正途。

且不說諸葛到底是否真要北伐,如果做一個假設,魏蜀兩國國力戰力相當,最佳方案也不是走子午谷襲長安,而是走箕谷進取涼州,穩定民心,提供供給,起涼州兵取長安,貿然取長安,只能降自己置於孤立無援的位置。

為什麼諸葛亮不用魏延

諸葛亮打仗喜歡把每個人當棋子使,讓你幹啥就幹啥,別問為什麼,魏延能自己思考,每有意見和諸葛不符就頂撞,諸葛估計煩他了。至於最後反叛,是被楊儀小人陷害的,政治上的奪權,根本沒有叛變。

魏延是個將才。但做事急功近利,向諸葛獻計出子午谷出長安就是個例子,這個地方地勢險要,這樣冒進的打法完全是拿將士的身價性命做賭注。需知北上伐魏是老劉與諸葛在隆中對的時候就定下來的國家大計,是要從全盤去考慮的。後來造反就為這件事,可見他心裡完全沒有“君為臣綱”這幾個字的,懷有這樣的思想很危險。

魏延愛護士兵,驍勇善戰,也很有軍事才能是毫無疑問的,這是優點

但是他飛揚跋扈,自高自大,是那種給三分顏色就要開染坊的角色 。跟同事關係相處得很不好 一般人對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不敢得罪他 。但是,至少有兩個人不買他的帳,這也造成了他跟這兩人的矛盾極度惡化 ,一個是劉備的宗親劉琰,一個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 。

至於魏延之死,其責任更不在諸葛 ,這是楊魏爭鬥的結果 其主要責任還是在魏延自己 ,雖然說他反叛確實冤枉 。但他在諸葛死後違其遺命,以私憤率先攻楊儀,而士卒不從 。皆因他自大狂妄,審時度勢不明,這變相給了楊儀一個機會,使其自取其禍而已 。

諸葛亮為什麼不殺魏延?

您好,希望答案您還滿意 至於他反與不反的理由我就不多說了,先說在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諸葛亮臨死的時候說過,要是我諸葛亮死了姜維,楊儀等人就退兵,讓魏延斷後,要是他肯斷後便罷,要是不重,我早就安排好馬岱殺他了。 而正史中並不是這樣,但是也是在諸葛亮在快要死的時候就跟費禕,姜維,楊儀等人說,在我諸葛亮死了之後你們就退兵,讓魏延斷後,如果他要是不肯斷後你們就走你們的不用管他了。之後就是諸葛亮死了。楊儀,姜維他們商議讓誰去和魏延說,最後選出了費禕,費禕便去和魏延說,魏延不肯斷後,說我魏延憑什麼給他們斷後,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在,為什麼要退兵,由我帶兵繼續北伐,費禕知道事情不對就和魏延說我去和他們商量一下,魏延答應了,費禕拔腿就跑,魏延才知道我怎麼能讓他走呢,魏延就先退兵往南走,一路之上毀掉了所有的橋和路,並且寫信給後主劉禪說楊儀反了,而楊儀也給後主寫信也是說魏延反了,而費禕就對劉禪說楊儀是個文人,是個書呆子怎麼可能造反,劉禪就讓蔣琬帶兵去堵截魏延,而楊儀也同樣去攔截魏延,王平也去找魏延,並且追上了就對他帶的兵說丞相剛死你們就這樣,那些兵一鬨而散,沒剩幾個,而魏延就一直往南走,到了漢中被馬岱斬其首級,給了楊儀。所以說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說要殺魏延。要是我說的不對樓主可以去證實一下,請不要粘貼複製,我打字也很辛苦的。

諸葛亮為什麼總是想要殺了魏延??

說諸葛亮壓制魏延,其實是個誤會

諸葛亮如果不重視魏延不可能把漢中太守這樣統鎮一方軍政大權的重要位置託付給魏延

當初在定漢中太守這個位置的時候

都認為應該必是張飛

因為當時關羽鎮荊洲,而餘下其他人無論親疏關係,還是聲望軍功都不及張飛

後來定為魏延,於是“一軍皆驚”

看來是屬於破格提拔,加擔子

雖然當時主政的是劉備,但諸葛亮對這種重大的人事變動影響力是巨大的

這說明,諸葛亮是很器重魏延的而不是壓制他

現在人們認為諸葛亮壓制魏延主要源於這樣一個誤會

諸葛亮伐魏時,

魏延獻計,親領一萬精兵(一說五千)取險道奇襲長安

諸葛亮沒有采納這條計策

很多人認為若依魏延計就算不能一舉打敗曹魏,也能佔據長安形勢大好

我以為不然

一些人這樣認為是依據後來鄧艾奇襲成都成功為榜樣

豈不知,兩次戰爭

其時,其勢皆不相同,不可類比

鍾會,鄧艾攻蜀時

蜀國國小民寡積弱已久,可說兵微將寡

舉國大軍只能依關屯險以拒強敵,國內兵力可說虛弱之極

再加上劉闡闇弱,聞敵便驚恐無狀,全無鬥志

即或這樣的情況

鄧艾的軍隊也是一度到了“舉若卵翼行將傾覆”的危險境地

勝得實在僥倖之極

以前,曹操,司馬懿都曾攻蜀

但以當時的形勢都沒用這樣的險招

難道曹操和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不如鄧艾嗎?

諸葛伐魏時的形勢自然與鄧艾攻蜀時更是大大的不一樣了

曹魏強盛,無國內空虛之慮

曹丕英明更非劉闡可比

在這樣的情況下行此險計,當然不是諸葛的作風,如換成張飛肯定就辦了

作為主帥的諸葛亮打仗時,身邊的將領謀士都會出謀劃策

一條計策的採納與否,是見仁見智的事,統帥有他通盤的考慮

不能說不採納某人的計策,便是壓制某人

魏延確實因為這個原因對諸葛心懷不滿

魏延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魏延愛護士兵,驍勇善戰,也很有軍事才能是毫無疑問的,這是優點

但是他飛揚跋扈,自高自大,是那種給三分顏色就要開染坊的角色

跟同事關係相處得很不好

一般人對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不敢得罪他

但是,至少有兩個人不買他的帳,這也造成了他跟這兩人的矛盾極度惡化

一個是劉備的宗親劉琰,一個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

諸葛亮逐劉琰,調和楊魏

應該說諸葛亮在處理他們之間矛盾時,是公正的,甚至是比較維護魏延的

地位和權力是一個人被重用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後期,特別是李嚴被貶後

蜀國實權派人物,除了諸葛亮,還有誰能比得上魏延呢?

諸葛亮總不能把魏延提拔成自己的上司才算重用魏延吧?

至於魏延之死,其責任更不在諸葛

這是楊魏爭鬥的結果

其主要責任還是在魏延自己

雖然說他反叛確實冤枉

但他在諸葛死鼎違其遺命,以私憤率先攻楊儀,而士卒不從

皆因他自大狂妄,審時度勢不明,這變相給了楊儀一個機會,使其自取其禍而已

為什麼諸葛亮對魏延這麼看不上眼啊?

三國裡面是這樣說的:

當諸葛亮和劉備在長沙俘虜了魏延後,諸葛亮看到魏延腦後有反骨,不肯重用,認為他會被判國家,而劉備仁慈,就收留了他,然後諸葛亮就日日夜夜提防著他。最後還在死前設計叫馬岔殺了魏延。

其實這是小說虛構的,這也要佩服羅貫中的想象力。

正史裡面是這樣說的:

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執著起兵繼續攻打魏國,不聽諸葛亮的遺計,而給馬岔,姜維等人以為他要造反,便找人去抓他,結果給魏延知道了,大怒,就急忙帶著本部兵馬與姜維等反抗,結果就還是被擊敗殺了。 其實魏延不是造反,而是性格太急躁,不聽別人的勸阻才被別人看成叛軍,應該說這是一場悲劇啊。

魏延如果不是因為這樣而死的話,蜀國在後期也不會輸得怎麼慘,畢竟魏延始終是蜀國的大將啊~~~

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聽取魏延建議?

諸葛亮北伐的目標很多人都認為是要拿下長安,繼而攻下洛陽與許昌,進而控制中原地區。其實不然,看一下地圖便知,諸葛亮想在有生之年拿下中原絕對不可能,畢竟巴蜀地形險要,軍備供應不上,即使諸葛亮聽魏延之計拿下長安也仍不敵魏國滔滔洪水一般的援軍,所以到時更難以撤退。所以諸葛亮不是要拿下中原而是雍涼兩州,雍涼兩州乃是昔日董卓、馬騰等人掌握的地區,當地有眾多羌胡猛士,況且處於當時的最西邊,倘若被蜀軍拿下,魏軍死也攻不下,諸葛亮就是想以雍涼來補荊州的損失。所以即使諸葛亮死了,他的後繼人也能以雍涼與巴蜀行掎角之勢而防北魏,進可攻退可守,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琺所以諸葛亮不是不聽魏延之計,而是沒必要聽。因為他的目標只是一個——雍涼。

為什麼三國諸葛亮不肯把兵權交給魏延呢?

說諸葛亮壓制魏延,其實是個誤會

諸葛亮如果不重視魏延不可能把漢中太守這樣統鎮一方軍政大權的重要位置託付給魏延

當初在定漢中太守這個位置的時候

都認為應該必是張飛

因為當時關羽鎮荊洲,而餘下其他人無論親疏關係,還是聲望軍功都不及張飛

後來定為魏延,於是“一軍皆驚”

看來是屬於破格提拔,加擔子

雖然當時主政的是劉備,但諸葛亮對這種重大的人事變動影響力是巨大的

這說明,諸葛亮是很器重魏延的而不是壓制他

現在人們認為諸葛亮壓制魏延主要源於這樣一個誤會

諸葛亮伐魏時,

魏延獻計,親領一萬精兵(一說五千)取險道奇襲長安

諸葛亮沒有采納這條計策

很多人認為若依魏延計就算不能一舉打敗曹魏,也能佔據長安形勢大好

我以為不然

一些人這樣認為是依據後來鄧艾奇襲成都成功為榜樣

豈不知,兩次戰爭

其時,其勢皆不相同,不可類比

鍾會,鄧艾攻蜀時

蜀國國小民寡積弱已久,可說兵微將寡

舉國大軍只能依關屯險以拒強敵,國內兵力可說虛弱之極

再加上劉闡闇弱,聞敵便驚恐無狀,全無鬥志

即或這樣的情況

鄧艾的軍隊也是一度到了“舉若卵翼行將傾覆”的危險境地

勝得實在僥倖之極

以前,曹操,司馬懿都曾攻蜀

但以當時的形勢都沒用這樣的險招

難道曹操和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不如鄧艾嗎?

諸葛伐魏時的形勢自然與鄧艾攻蜀時更是大大的不一樣了

曹魏強盛,無國內空虛之慮

曹丕英明更非劉闡可比

在這樣的情況下行此險計,當然不是諸葛的作風,如換成張飛肯定就辦了

作為主帥的諸葛亮打仗時,身邊的將領謀士都會出謀劃策

一條計策的採納與否,是見仁見智的事,統帥有他通盤的考慮

不能說不採納某人的計策,便是壓制某人

魏延確實因為這個原因對諸葛心懷不滿

魏延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魏延愛護士兵,驍勇善戰,也很有軍事才能是毫無疑問的,這是優點

但是他飛揚跋扈,自高自大,是那種給三分顏色就要開染坊的角色

跟同事關係相處得很不好

一般人對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不敢得罪他

但是,至少有兩個人不買他的帳,這也造成了他跟這兩人的矛盾極度惡化

一個是劉備的宗親劉琰,一個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

諸葛亮逐劉琰,調和楊魏

應該說諸葛亮在處理他們之間矛盾時,是公正的,甚至是比較維護魏延的

地位和權力是一個人被重用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後期,特別是李嚴被貶後

蜀國實權派人物,除了諸葛亮,還有誰能比得上魏延呢?

諸葛亮總不能把魏延提拔成自己的上司才算重用魏延吧?

至於魏延之死,其責任更不在諸葛

這是楊魏爭鬥的結果

其主要責任還是在魏延自己

雖然說他反叛確實冤枉

但他在諸葛死後違其遺命,以私憤率先攻楊儀,而士卒不從

皆因他自大狂妄,審時度勢不明,這變相給了楊儀一個機會,使其自取其禍而已

諸葛亮為什麼總和魏延過不去

閱罷三國,世人皆認為魏延天生反骨,三叛其主,甚者還會為孔明的先見之明而拍案叫絕,然而詳細斟酌一番,事實卻並非如此簡單。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的首次出現,是在劉表方死,劉琮已降於曹操,而時依附劉表的劉備攜數萬民眾潰退往江陵途徑襄陽之時。劉備攜民數萬,行程緩慢,而追兵急逼。劉備懇請置隨行百姓於襄陽,奈何劉琮及蔡瑁心有所忌,堅守不納。此時,身為襄陽守將的魏延挺身而出,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心,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從這句話上可以看出,魏延至少是一位關愛百姓、慧眼識主的將領。此反純屬為民。語畢,遂砍死守門將士,打開城門欲迎劉備軍民入城。隨至在襄陽大將文聘的阻擋下,劉備不忍害民遂舍襄陽而走,魏延兵敗亦潰走。從這件事上看,魏延不愧為真漢子,其與劉備素未謀面,初次見面又是在劉備兵乏馬困、流離失所狼狽不堪之時,其仗義幫持完全是出於對百姓的憐念及對跟隨明主劉備創業的嚮往。試問,這樣雄肝義膽有情有義的英雄在得遇明主之後如何會反?

當日,魏延與文聘於襄陽相持戰,兵敗而走,遍尋劉備而投,卻不遇;無奈遂奔投長沙太守韓玄,而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這為魏延的第二叛埋下伏筆。

及劉備遣關羽攻打長沙,關羽與長沙名將黃忠大戰三天,不分勝負,英雄相惜,對陣互有相讓。太守韓玄大怒,擒黃忠推下城門欲斬。這時,魏延再次挺身而出,砍死刀手,救起黃忠,並大叫:“黃漢升(黃忠)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原隨我者便來。”隨至砍殺韓玄,引軍民出城降於關羽。推其行為,雖連負二主,然實出於義憤,亦實乃未遇明主也。

時魏延既降,其內心裡應為得遇明主而興奮,為即將的建功立業而血脈賁張。然而,孔明對他的待遇可謂刻薄。關羽引魏延與劉備、孔明相見。孔明二話不說即令刀斧手推(魏延)下斬之。劉備驚問,孔明答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地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此話一出,吾以為孔明永失魏延之心矣。亂世戰紛,明主難遇,良禽擇木而棲。安有斬降將之理!因一虛緲的反骨就判定魏延日後必反,孔明實為武斷。況劉備求情之後,孔明的話再一次傷害魏延尚欲效忠之心:“吾今饒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語氣峻厲,仿若魏延為待罪之人。試想,魏延滿腔熱血攜城投靠劉備,可謂有功,沒有賞賜已極為不妥,況得到的卻是這種待遇,怎能讓他安心效力。

尚未效力就被判為不忠,你叫他如何誓死效忠。與其說魏延日生的反叛驗證孔明的神機妙算,倒不如說是孔明今日埋下的惡果以及日後的不斷推波助瀾。

且看:

魏延隨劉備入蜀,攻雒城、守涪關,輾轉征戰,常為先鋒。其雖屢遭敗績,常臨絕境;且有爭功行為,但卻是僅出於急欲建功獲取主上信任之心,並無反叛之意。

及龐統落鳳坡身死,孔明入川,魏延侍奉其令,盡人臣之事,可謂竭盡其能。其間,孔明取漢中,與曹操招其歸降,魏延破口大罵。時劉備正處於創業期而曹操已掌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強勢,若魏延叛劉歸曹,相信其榮華富貴可甚方前。然而魏延對曹操的招降破口大罵,何也?出於其向劉備效忠之心也。於此戰中,魏延射中曹操人中,折卻其門牙兩個,大挫其銳氣,促進了曹操撤兵進程。為其主,為人將,魏延可謂盡心力矣。

劉備對魏延還是信任的,這從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令魏延總督軍馬,守禦東川,自己放心引百官回成都之事可見。然而,魏延卻始終得不到孔明的信任。及至劉備駕崩於白帝城,軍政大權盡掌於孔明之手後情況更甚於前。

帥與將之間的感情一點點地疏遠:

......

相關問題答案
諸葛亮為什麼不聽魏延?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為什麼不重用魏延? ?
諸葛亮為什麼會失敗?
諸葛亮為什麼笑著說?
諸葛亮為什麼殺馬謖?
諸葛亮為什麼這麼強?
諸葛亮為什麼叫臥龍?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
諸葛亮為什麼被稱為臥龍? ?
諸葛亮為什麼能罵死王司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