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成本庫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作業成本法是什麼意思啊?

ABC成本法又稱作業成本分析法、作業成本計算法、作業成本核算法。

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範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準確真實。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作業成本法在精確成本信息,改善經營過程,為資源決策、產品定價及組合決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廣泛的讚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先進的公司已經實施作業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會計系統,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在作業成本法的計算過程中,什麼是把資源庫價值分派到各作業中心的依據

1、資源類型;2、作業中心類型;3、作業種類;4、資源動因

作業成本核算對象是什麼

為解決新制造環境下傳統成本會計的難題,作業成本法作為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應運而生。傳統成本法是一種通用的解決方案,不考慮企業的目標,但新興的作業成本從一開始就考慮企業的實施目標和範圍,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實施,並把成本核算與成本信息分析和應用結合起來,直至採取改善行動,為企業提供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種通過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動態反映,計量作業和成本對象的成本,評價作業業績和資源的利用情況的成本計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業為中心,根據作業對資源耗費的情況將資源的成本分配到作業中,然後根據產品和服務所耗用的作業量,最終將成本分配到產品與服務。

對作業成本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最早提出的概念是“作業會計”(Activity-Based Accounting或Activity Accounting)。美國會計學家埃裡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於1941年在<<會計論壇>>雜誌發表論文首次對作業、作業賬戶設置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每項作業都設置一個賬戶”,“作業就是一個組織單位對一項工程、一個大型建設項目、一項規劃以及一項重要經營的各個具體活動所做出的貢獻”。隨後的喬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教授認為,“作業會計”是一種和決策有用性目標相聯繫的會計,研究作業會計首先應明確“作業”、“成本”和“會計目標—-決策有用性”三個概念。1971年斯托布斯在具有重大影響的< <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 >一書中,對“作業”、“成本”、“作業成本計算”等概念作了全面闡述,引發了80年代以後西方會計學者對傳統的成本會計系統的全面反思。

1988年,哈佛大學的羅賓.庫珀(Robin Cooper)在夏季號《成本管理》雜誌上發表了《一論ABC的興起:什麼是ABC系統?》,庫珀認為產品成本就是製造和運送產品所需全部作業的成本的總和,成本計算的最基本對象是作業;ABC賴以存在的基礎是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接著庫珀又連續發表了《二論ABC的興起:何時需要ABC系統?》、《三論ABC的興起:需要多少成本動因並如何選擇?》和《四論ABC的興起:ABC系統看起來到底象什麼?》。他還與羅伯特.卡普蘭(Robert?S?Kaplan)合作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計量成本的正確性:制定正確的決策》等論文,對作業成本法的現實意義、運作程序、成本動因選擇、成本庫的建立等重要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作業成本法研究的基石。此後在英美等國家對作業成本日益興起,研究作業成本法的文章紛紛出現,作業成本理論日趨完善,在治金、電信、製藥、電子設備和IT等行業的應用也逐步開展了起來。

作業成本法的理論基礎是認為生產過程應該描述為:生產導致作業發生,產品耗用作業,作業耗用資源,從而導致成本發生。這與傳統的製造成本法中產品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這樣,作業成本法就以作業成本的核算追蹤了產品形成和成本積累的過程,對成本形成的“前因後果”進行追本溯源:從“前因” 上講,由於成本由作業引起,對成本的分析應該是對價值鏈的分析,而價值鏈貫穿於企業經營的所有環節,所以成本分析首先從市場需求和產品設計環節開始;從“後果”上講,要搞清作業的完成實際耗費了多少資源,這些資源是如何實現價值轉移的,最終向客戶(即市場)轉移了多少價值、收取了多少價值,成本分析才算結束。由此出發,作業成本計算法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本信息更加詳細......

作業成本法的內容

作業成本法   一般認為,作業成本法是一個以作業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它以作業為中心,作業的劃分從產品設計開始,到物料供應;從工藝流程的各個環節、總裝、質檢到發運銷售全過程,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出相對準確的產品成本。同時,經過對所有與產品相關聯作用的跟蹤,為消除不增值作業,優化作業鏈和價值鏈,增加需求者價值,提供有用信息,促進最大限度的節約,提高決策、計劃、控制能力,以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獲利能力,增加企業價值的目的。

在作業成本法下,成本計算程序分為兩大階段六個步驟。第一階段是將製造費用分配到同質的作業成本庫(同一成本),並計算每一個成本庫的分配率;第二階段是利用作業成本庫分配率,把製造費用分攤給產品,計算產品成本。其實際操作步驟如下:

1.定義、識別和選擇主要作業;

2.歸集資源費用到同質成本庫。這些資源通常可以從企業的總分類帳中得到,但總分類帳並無執行各項作業所消耗資源的成本;

3.選擇成本動因,計算成本庫分配率。從中選擇一個成本動因作為計算成本分配率的基準。成本計量要考慮成本動因材料是否易於獲得;成本動因和消耗資源之間相關程度越高,現有的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會越小;

4.計算成本庫分配率;

5.把作業庫中的費用分配到產品上去;某產品某成本動因成本=某成本庫分配率X成本動因數量

6.計算產品成本。作業成本計算的目標最終要計算出產品的成本。直接成本可單獨作為一個作業成本庫處理。將產品分攤的製造費用,加上產品直接成本,為產品成本。某產品成本=∑成本動因成本+直接成本

作業成本法產生的基礎,以及它的促進成本分配的精確化、所能提供成本信息的決策相關性、提供有意義的非財務信息、拓展成本服務的範圍等特點,表明與現代企業相適應的成本控制制度,應是建立在作業管理基礎上的;它將形成產品的各項作業作為責任和控制中心,從成本發生的根源上展開分析,區分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建立最優的動態的增值標準,從財務和經營兩個方面對作業業績進行評價,不斷改變作業方式,從而達到持續降低成本的目標。為此,作業成本法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在一般應用中,應先分析作業成本法應考慮的問題,為順利實施準備充分的條件,堅持作業成本法與目標成本、改進成本、生命週期成本、限制理論等其它管理會計方法結合。在具體運用中,除了在製造業應用外,亦可在服務業上進行嘗試。如作業成本法運用於銀行業在國際金融界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它在銀行業的應用有重要意義。作業成本法在銀行應用可分為戰略成本管理、產品成本核算、顧客水平盈利分析和日常成本管理等幾個方面。

作業成本法以什麼基本的成本計算對象

為解決新制造環境下傳統成本會計的難題,作業成本法作為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應運而生。傳統成本法是一種通用的解決方案,不考慮企業的目標,但新興的作業成本從一開始就考慮企業的實施目標和範圍,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實施,並把成本核算與成本信息分析和應用結合起來,直至採取改善行動,為企業提供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種通過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動態反映,計量作業和成本對象的成本,評價作業業績和資源的利用情況的成本計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業為中心,根據作業對資源耗費的情況將資源的成本分配到作業中,然後根據產品和服務所耗用的作業量,最終將成本分配到產品與服務。

對作業成本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最早提出的概念是“作業會計”(Activity-Based Accounting或Activity Accounting)。美國會計學家埃裡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於1941年在< <會計論壇> >雜誌發表論文首次對作業、作業賬戶設置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每項作業都設置一個賬戶”,“作業就是一個組織單位對一項工程、一個大型建設項目、一項規劃以及一項重要經營的各個具體活動所做出的貢獻”。隨後的喬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教授認為,“作業會計”是一種和決策有用性目標相聯繫的會計,研究作業會計首先應明確“作業”、“成本”和“會計目標—-決策有用性”三個概念。1971年斯托布斯在具有重大影響的< <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 >一書中,對“作業”、“成本”、“作業成本計算”等概念作了全面闡述,引發了80年代以後西方會計學者對傳統的成本會計系統的全面反思。

1988年,哈佛大學的羅賓.庫珀(Robin Cooper)在夏季號《成本管理》雜誌上發表了《一論ABC的興起:什麼是ABC系統?》,庫珀認為產品成本就是製造和運送產品所需全部作業的成本的總和,成本計算的最基本對象是作業;ABC賴以存在的基礎是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接著庫珀又連續發表了《二論ABC的興起:何時需要ABC系統?》、《三論ABC的興起:需要多少成本動因並如何選擇?》和《四論ABC的興起:ABC系統看起來到底象什麼?》。他還與羅伯特.卡普蘭(Robert?S?Kaplan)合作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計量成本的正確性:制定正確的決策》等論文,對作業成本法的現實意義、運作程序、成本動因選擇、成本庫的建立等重要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作業成本法研究的基石。此後在英美等國家對作業成本日益興起,研究作業成本法的文章紛紛出現,作業成本理論日趨完善,在治金、電信、製藥、電子設備和IT等行業的應用也逐步開展了起來。

作業成本法的理論基礎是認為生產過程應該描述為:生產導致作業發生,產品耗用作業,作業耗用資源,從而導致成本發生。這與傳統的製造成本法中產品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這樣,作業成本法就以作業成本的核算追蹤了產品形成和成本積累的過程,對成本形成的“前因後果”進行追本溯源:從“前因” 上講,由於成本由作業引起,對成本的分析應該是對價值鏈的分析,而價值鏈貫穿於企業經營的所有環節,所以成本分析首先從市場需求和產品設計環節開始;從“後果”上講,要搞清作業的完成實際耗費了多少資源,這些資源是如何實現價值轉移的,最終向客戶(即市場)轉移了多少價值、收取了多少價值,成本分析才算結束。由此出發,作業成本計算法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本信息更加詳細......

什麼是同質成本庫

同質成本庫是作業成本法上的概念,指具有相同性質成本動因的組合。如:甲乙兩種產品要消耗A、B、C三項作業,A作業成本為500元,B作業成本為500元,C作業成本為400元。A作業甲消耗30%(共10小時,甲3小時),B作業甲消耗30%(共20小時,甲6小時),C作業甲消耗30%(共40小時,甲消耗12小時),A、B、C作業乙消耗70%(分別為7/14/28小時)。假設A、B、C作業的分配率都為20元/小時,那麼為了計算上的方便就可以把A、B、C作業合併為一個同質成本庫。那麼甲的作業成本為70*30%*20=420元,乙的作業成本為70*70%*20=980元。。。

作業成本法中車間管理這個成本庫如何選擇分配基礎

沒有統一的規則,最好的方法是適合本企業的方法。如廠房折舊可以以佔用面積、產品佔用工時等為基數分配,管理人員薪酬通常在其所轄業務範圍內按投入精力的比重分配,水電費攤銷如果不容易估計的話可以安裝分表統計。總之你比外部專家更有發言權,更瞭解分配方法的合理性。

作業成本法和傳統成本法的區別是什麼?是作業成本要分配製造費用而傳統成本不分配麼? 20分

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的比較:

(1)間接費用界限的差異。

在傳統成本法下,間接費用指製造成本,就經濟內容來看,只包括與生產產品直接、間接有關的費用,而用於管理和組織全廠生產、銷售產品和籌集生產資金的支出作為期間費用。在作業成本法下,產品成本則是完全成本,所有費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對最終企業價值有益的支出,都應計入生產成本。它強調的是費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論其是否與生產直接、間接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期間費用歸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無效的支出。

(2)信息準確性的差異。

傳統成本法計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輔助部門歸集的製造費用以一種平均線性方式的分配到各產品,沒有考慮實際生產中產品消耗與費用的配比問題,只能是一種“絕對不準確”(absolute

inaccu2racy)的信息。作業成本法計算出的產品成本信息可視為一種相對準確(relative

accuracy)的信息。作業成本法分配間接費用時著眼於費用、成本的來源,將間接費用的分配與產生這些費用的原因聯繫起來。在分配間接費用時,選擇多樣化的分配標準(成本動因),使成本的可歸屬性大大提高,並將按人為標準分配間接費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準確性。如果把產品的成本視為靶心,作業成本法雖然不能每次都擊中這靶心,但是卻能始終如一地擊中靶的外環和中環。

(3)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方式的差異。

傳統成本法下的管理生產系統是一種由前向後推的生產系統。即生產從原材料開始進入第一生產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後的半成品轉入到第二生產工序,依次類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終形成完工產品,從而傳統的成本質量管理一般都將工作重點放在半成品和完工產品的質量檢測上,出現問題,及時修補或剔除。

而作業成本法下的生產管理系統一般為適時生產系統,它與傳統生產不同,是由後向前拉的一種逆推似的生產系統,企業的生產程序環環相扣,銜接非常緊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業減少了存貨帶來的費用。作業成本法下的質量管理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面質量管理(

Total QualityControl,簡稱TQC),要求各個生產環節的工人把好自我生產關口,實現自我質量監督,發現廢次品,立刻在本生產工序中糾正。

(4)分配基準特性的差異。

傳統成本法主要採用單一的人工工時等財務變量為分配基準,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財務變量,因而喪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機會。作業成本法的分配基礎是多元的,不但強調如人工工時、機械工時、生產批量、產品的零部件數量等財務變量,也強調如工藝變更指令、調整準備次數、運輸距離等非財務變量。採用多元分配基準,提高了產品與其實際消耗費用的相關性,使管理深入到作業層次,以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增值作業”,增加“顧客價值”。

(5)適用條件的差異。

傳統成本法適用於產品結構單一、製造費用的數額相對較小,且其發生與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實上相關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作業成本法一般適用於間接費用所佔比重較大、產品品種繁多、產品生產工藝複雜多變、生產經營活動十分複雜、較好地實施了適時生產系統和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管理當局對傳統成本計算系統提供信息的準確度不滿意的技術、資金密集型企業。

是作業成本要分配製造費用而傳統成本不分配麼?

不是的。

作業成本法與傳統的製造費用分配法的計算程序比較

一、作業成本計算法的計算程序按二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作業消耗資源。

即資源所含的價值按作業需要分配到各個作業成本池( A c tiv ity C o stP 0 0......

相關問題答案
作業成本庫是什麼意思?
成本票是什麼意思?
邊際成本低是什麼意思?
盈虧成本價是什麼意思?
提供成本票是什麼意思?
作業反光鏡是什麼意思?
成本法是什麼意思?
數學成本價是什麼意思?
戲成二絕是什麼意思?
套讀本科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