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地質學家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走進科學.連線,地質學家的作者是誰

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打開明星燦爛的科學史冊,凡是有所作為的科學家,無一不具有強烈的,勇敢的懷疑精神。

李四光本人就是一個敢於大膽懷疑,勇於探索真理的學者。外國地質學家們,根據陸相沉積產生不出石油的理論,曾斷言中國是個貧油國。對此,李四光大膽懷疑。他認為石油的產生,關鍵不在於“海相”成“陸相”,而在於有沒有生油和儲油的條件。前者是現象,後者才是本質。因此,他根據自己多年來對中國地質構造研究的結果,預言我國石油的遠景很輝煌。後來,大慶、大港、勝利等油田的相繼發現和開採,完全證實了李四光的科學預見。

大膽懷疑是研究和探索的開始。1589年,意大利年輕的科學家伽利略,在比薩城裡55米高的斜塔上,作了一次公開試驗。他一隻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另一隻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掉下來,結果它們不分先後,同時落地。這一試驗,糾正了2000多年前古希臘科學巨匠亞里士多德關於物體從高中下落,其“快慢與其重量成正比”的錯誤論斷。

大膽懷疑是獲得真理的途徑。中國古語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宇宙之大,事物之繁雜,無不充滿著數不清的疑問。一部科學技術史,它的誕生、成長以及發展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不斷釋疑解惑的過程。牛頓從蘋果落地的小事產生了懷疑,經過刻苦鑽研方才悟出萬有引力的定律。

大膽懷疑是打開科學大門的一把金鑰匙。當你從事科學研究時,對某一個問題,甚至對前輩已經作出的權威性結論,感到有值得懷疑的地方,正是你動腦筋、下功夫、深鑽細研的表現,同時也是你獲得成功的前奏。那種浮在表面,缺乏創新的勇氣,缺乏刻苦精神的人,那種盲目崇拜,人云亦云,踩著別人腳印往前走的人,是永遠不能有所作為的!須知,科學研究工作永遠是在釋疑解惑中獲得發展、獲得前進的!

世界著名的探險家或者地質學家

[探險家]

外國:哥倫布,麥哲倫,斯文赫定,南森,阿蒙森,斯科特

中國:張騫,鄭和,徐霞客,餘純順

[地質學家]

李四光

還有:

baike.baidu.com/view/411494.htm?fr=ala0_1_1

三個國內外構造地質學家

許志琴,構造地質學家。1941年出生於上海市, 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常委。

發表了專著8部,論文200餘篇,多次獲優秀論文獎及部級科技獎,培養研究生20餘名。曾獲 “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和“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1991年和2004年分別獲第二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及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李繼亮,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和西北大學兼職教授。山東省濟南市人,1939年7月生。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地球化學專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至今。1986~1987年曾作為訪問學者到瑞士蘇理世高等理工大學學習和考察阿爾卑斯造山帶地質學並與中國造山帶作對比研究。研究領域從沉積、石油地質、前寒武紀變質地質學、蛇綠岩岩石學和中尺度構造地質學而轉向大地構造學。碰撞大地構造學正是建立在這種多學科的基礎之上。他有著作和論文90餘種,培養碩士生4名,博士生10名,指導博士後兩名。

本世紀60年代倡起的一場地球科學革命,否定了認為大陸由來不動、大洋地殼老於大陸地殼的傳統的固定論,建立了海底擴張學說,復活了大陸漂移說,並提出了板塊構造,作為新全球構造理論。

1859年霍爾在研究北美地質時,發現阿巴拉契亞山脈古生代沉積區具槽形特徵。他把這種現象解釋為因沉積重力負荷而致下沉,1873年丹納把這種槽形構造命名為地槽,並認為是地球因冷縮而在大陸邊繞出現的塌陷帶。地槽概念的提出標誌著現代構造地質學的起點。

1887年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的概念。1883~1909年修斯在收縮說的基礎上完成鉅著《地球的面貌》,書中突出了地質學的全球觀點,同時還發展了沉積建造的時空分帶理論,使地槽地臺學說得以建立,並奠定了20世紀前半葉的地質學研究的基礎。

泰勒1910年討論了歐亞大陸第三紀山脈弧形向南突出,1912年魏格納有關大陸起源的論述,使大陸漂移思想形成了大陸漂移說。因此,在20年代前後,在地質學中開始了以地槽學說為代表的垂直論,與以大陸漂移說為代表的水平論有關主要構造運動方式之爭,並把垂直論與大陸位置相對固定相聯繫,稱為固定論,而水平論固有大陸長距離漂移的認識,稱為活動論。

1928年霍姆斯提出地殼以下物質熱對流的假說,用以解釋大陸漂移。1930~1933年哈爾曼和範·貝美倫提出的重力與波動說,解釋造山物質的運動規律。

施蒂勒1924年提出了造山期及其同時性,支持了地槽學說的造山理論。1936年他把地槽進一步劃分為正地槽和準地槽,其後又把正地槽分為優地槽和冒地槽。這些研究成果都顯示了構造地質學在造山作用理論與岩石建造學說等方面的重大發展,進而使地槽地臺學說成為20世紀50年代地質科學的主導理論。

在20世紀60年代,由赫斯首先提出的海底擴張說,以及由轉換斷層證實岩石圈運動符合描述剛體球面轉動規律的歐勒定律,確立了岩石圈板塊構造學,並被譽為現代地球科學理論的一次革命,從而引起對地質學中原有的基本原則和規律重新思考和再認識,也促進了構造地質學的現代化進程。

豆子 雜交 外國科學家叫什麼名字

竺可楨(氣象學家)

李四光(地質學家)

鄧稼先(兩彈元勳)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王選(當代畢昇)

周光召(物理學家)

趙忠堯(物理學家)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等人都只是華人,已經不是中國人了,不管他們做出什麼成就,都不是為中國做出的。

外國著名探險家是誰? 5分

阿爾弗雷格·魏格納

Alfred Wegener

(1880-1930)

German geophysicist, meteorologist, and explorer who proposed the theory of continental drift.

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1880年11月1日生於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

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童年時就喜愛讀探險家的故事,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成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為了給將來探險做準備。他攻讀氣象學。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1906年,他終於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入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

19世紀以前,人們尚未開始系統地研究地球整體的地質構造,對海洋與大陸是否變動,並沒有形成固定的認識。1910年德國的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偶然翻閱世界地圖時,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大西洋的兩岸——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北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這邊大陸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邊大陸的凹進部分湊合起來;如果從地圖上把這兩塊大陸剪下來,再拼在一起,就能拼湊成一個大致上吻合的整體。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輪廓比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遠遠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幾內亞灣的凹進部分。

魏格納結合他的考察經歷,認為這絕非偶然的巧合,並形成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推斷在距今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都連結在一塊,構成一個龐大的原始大陸,叫做泛大陸。泛大陸被一個更加遼闊的原始大洋所包圍。後來從大約距今兩億年時,泛大陸先後在多處出現裂縫。每一裂縫的兩側,向相反的方向移動。裂縫擴大,海水侵入,就產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則逐漸縮小。分裂開的陸塊各自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們熟悉的陸地分佈狀態。

魏格納少年時便嚮往到北極去探險,由於父親的阻止,他沒能在高中畢業後就加入探險隊,而是進入大學學習氣象學。1905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氣象學博士學位後,致力於高空氣象學的研究。1906年,他和弟弟兩人駕駛高空氣球在空中連續飛行了52小時,打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後來他又參加了去格陵蘭島的探險隊,島上巨大冰山的緩慢運動留給他的極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後來他面對世界地圖迸發的聯想和興趣。他開始利用業餘時間蒐集地學資料,查找海陸漂移的證據。

1912年1月6日,魏格納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做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演講,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此後,由於研究冰川學和古氣候學第二次去了格陵蘭。在隨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斷了,在戰場上身負重傷,養病期間他於1915年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系統地闡述了大陸漂移說。他在《大陸和海洋的形成》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復地球物理、地理學、氣象學及地質學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因各學科的專門化發展被割斷——用綜合的方法來論證大陸漂移。魏格納的研究表明科學是一項精美的人類活動,並不是機械地收集客觀信息。在人們習慣用流行的理論解釋事實時,只有少數傑出的人有勇氣打破舊框架提出新理論。但由於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大陸漂移由於缺乏合理的動力學機制遭到正統學者的非議。魏格納的學說成了超越時代的理念。

大陸漂移說一提出,就在地質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年輕一代為此理論歡呼,認為開創了地質學的新時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認這一新學說。魏格納在反對聲中繼續為他的理論蒐集證據,為此他又兩次去格陵蘭考察......

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地質學家

查看資料:

wenwen.sogou.com/z/q7467208.htm

26、1971年春,由歐洲英、法、意、奧、瑞士和印度等十一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聯合組成的“國際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在隊長、瑞士登山運動員恩·基連富爾特的率領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線登頂(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國登山隊的路線)。由於一開始步調就不一致,內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隊員胡古納遇雪崩死亡後,宣告失敗。

27、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費爾率領的歐洲八個國家(英、法、意、奧、西德、瑞士等國)登山運動員組成的“歐洲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沿傳統路線從南坡登頂,在到達海拔8,20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28、1972年秋(9-11月),英國軍事登山隊(隊長博寧頓),沿南坡傳統路線攀登珠峰,在建立了海拔8,230米的突擊營地之後,由於氣候變壞被迫宣告失敗。

29、1973年春(2-5月)意大利軍事登山隊,在意大利軍事登山學校校長基多·蒙齊諾的率領下,組成一支包括意大利陸、海、空軍,警察部隊,海關人員,醫務、氣象和其他軍事科學工作人員的大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於當年5月5日和5月7日兩次,每次一個結組(四人), 一共八人登上了珠峰頂峰。全隊中意大利軍人有六十人左右,是至目前為止的外國登山隊中,到尼泊爾登山人數最多的一次。他們僱用了三百多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嚮導,動員了各種運輸工具,包括軍用直升飛機和坡地牽引車等現代化山地運輸工具。

意大利軍事登山隊的登頂路線,原來也是兩個方案,一是沿西南山脊(原1963年美國隊用過的路線)登頂,一個是備用方案,即沿比較保險的,東南山脊傳統路線登頂。結果第一方案受阻,最後還是採用備用方案登上了頂峰。

30、1973年秋,日本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水野祥太郎),從當年8月間進入珠峰,原企圖從1970年日本隊未取得成功的珠峰正南面路線登頂,事先曾想方設法改進了裝備,如適合於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度的用氧裝備,但仍未能越過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那一條大巖壁,結果被迫採用備用方案,沿東南山脊經南坳的傳統路線登頂。兩名隊員,石黑久和加藤保男,於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頂峰。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頂成功。

31、1974年春,西班牙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洛倫特·蘇加薩,生理學家),由十六人組成,使用南坡傳統路線,在5月19日突擊隊員到達第6號營地(8,600米)時,由於強烈大風使他們不能前進而宣告失敗,當時距離珠峰頂峰只有350米。

32、1974年秋,由法國著名的登山滑雪運動城——沙莫尼市(阿爾卑斯山的小山城)的市長德渥阿鬆擔任隊長的法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由十名法國人組成,僱用390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嚮導,選定1963年美國登山隊沿西南山脊的路線登頂。這次登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試驗人體在高空的生理變化,他們專為每個登頂隊員製作了遙控心電圖裝置,準備對運動員從山下到頂峰的全部心電圖作一次系統的觀測。但是在9月19日夜間,發生在海拔6,400~6,900米附近的一次較大的雪崩,使隊長和五名尼泊爾搬運工人死亡,全隊的登山活動因此而宣告失敗。

33、1975年春,一支由十五名日本婦女組成的日本女子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久野英子),由一名日本男記者陪同,於3月16日在珠峰南坡海拔5,350米的高度上建立了大本營。副隊長田部井淳子(3......

我國有哪些在國外留學後回國做出貢獻的人

鄧稼先原為物理界一顆新星,後來他歸國甘願隱姓埋名十多年,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期間甚至親自回收了輻射強烈的試驗殘骸,後來也因此身體狀況嚴重惡化,是我國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外國人物自信的例子

李四光不信洋人信自己   李四光,字仲揆,湖北黃岡人。卓越越的科學家,地質力學的創立人。   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國際地質和地理學界長期流行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內地沒有第四紀冰川。李四光想:外國地質學家並沒有做過認真調查,憑什麼說中國沒有第四紀冰川?他不信洋人,1921年,李四光親自到河北太行山東麓進行地質考察,1933到1934年又到長江中下游的廬山、九華山、天目山、黃山進行考察,然後寫出論文,論證華北和長江流域普遍存在第四紀冰川。1939年,他又在世界地質學會發表《中國震旦紀冰川》一文,用大量實證肯定中國冰川遺蹟的存在,這對地質學、地理學和人類學都是一大貢獻。   20世紀初,美國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國西部打井找油,結果毫無所獲。於是以美國布萊克威爾教授為首的一批西方學者,就斷言中國地下無油,中國是一個“貧油的國家”。   年輕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偏偏不信這個邪:美孚的失敗不能斷定中國地下無油。他說:我就不信,油,難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這種強烈的自信心的支配下,他開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運用地質沉降理論,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江漢油田。他當時還預見西北也有石油。今天正在開發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證實了他的預言。   李四光靠自信、自強徹底粉碎了“中國貧油論”。   在困境中充滿自信的人   世界上有一批雖身處逆境,但充滿自信,自強不息,奮鬥向上,最終獲得輝煌成就的人。古希臘著名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病,幼年結巴,語音微弱,演說時常被人喝倒彩。他始終對自己信心百倍,為了克服疾病,每天清晨口含小石子,呼喊練習,終於成為口若懸河,辯駁縱橫的演說家。   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海倫·克拉,幼年因病造成又聾又瞎。她自信自強,14歲攻克多種外語,通曉德、法、古羅馬、希臘文學。20歲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學。後來成為著名作家。   德國著名天文學家開普勒。4歲時出天花,留下一險麻了的後遺症,後又患猩紅熱,高燒壞了眼睛,成了高度近視。他終身受疾病折磨。但他從未失去自信,在貧病交加中大無畏鬥志昂揚0餘年。建立了行星運動三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打下基礎。重要著作有《宇宙的神祕》,《哥白尼天文學概要》,《宇宙諧和論》等。   塔哈·候賽因,埃及作家,文學評論家,三歲時就雙目失明,他頑強自信,留學法國,成為埃及歷史上第一位博士。作品有小說《鷓鴣的叫聲》、《不幸的樹》、《失去的愛情》和自傳性的《日子》等。還寫有文學評論《前伊斯蘭時代的文學》和《阿拉伯文學史》等大量作品,被譽為“阿拉伯文學支柱”。   在逆境中不失自信,古今中外屢見不鮮:張海迪幼年因病高位截癱,她自信努力,成為作家翻譯家;被譽為科技“鐵人”的高士其,他在病情不斷惡化,從半身癱瘓到全身癱瘓,失去講話能力的情況下,他還創作了60多萬字的科學小品和科普論文,創作了兩千多行詩歌,著述新書十幾本;屈原被流放寫成《離騷》;孫子受臏型後著《孫臏兵法》;司馬遷遭宮型寫《史記》;貝多芬耳聾後譜出《英雄交響樂》;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失明癱瘓中寫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相關問題答案
外國地質學家是誰?
近代地質學家是誰?
地質學家是什麼意思?
中國地質之父是誰?
中國科學家是誰?
兩彈元勳科學家是誰?
外國的吝嗇鬼是誰?
地質學家英語怎麼說?
發現電的科學家是誰?
兩彈元勳的科學家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