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那句“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的意思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首四句實是一個意思,總是說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說不異,說沒有兩樣的,還是方便的說;後說即是,是說就是一個,不能分的,是究竟說;斬金截鐵,毫無猶豫。色一個字,不單是代表五蘊,連外面宇宙萬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內。因為宇宙萬有,就沒有離了我的性海,渾同一體,盡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識,是無相相,也是色。這內外兩種色,都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現下雖是幻有,畢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並不是色之外另有個空。參透上面所說的空義,就知道這個意義了。所以心的形形種種,亦是五蘊流轉;而色的形形種種,全似空華的亂起亂滅,如電影的一幕一幕,總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這四句看作玄妙,實是極普通極尋常的道理。你只認明“一切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識四蘊也如是;不但五蘊如是,宇宙萬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六度萬行的智得等,是無相相,一切皆復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執有,所以說色不異空;二乘又執空,所以說空不異色;還有菩薩未曾會通不二的,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總是破他們的法見。倘明白法見也是本空,就了無掛礙的了。

zhidao.baidu.com/question/3606103.html

《心經》中有一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什麼意思?

結合前文: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既是空~意既色空不二。“色”指“有形”也就是“物質”。物質都具有一定形態,佔據一定的空間。一切物質都是依緣而生,藉助、依賴各種條件才能存在。既為緣起法,物質就沒有實在的、獨立的自性,本質就是空。色是物質廠表現形態,空是物質的屬性。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四蘊和色蘊一樣,也是空有不二。

受想行識是什麼意思

受想行識是佛教用語,指“五蘊皆空”中“五蘊”中除了“色蘊”之後的四蘊。

即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五蘊中之後四蘊,此四蘊屬於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蘊。

在色蘊之後,加一句亦復如是,意思就是都一樣是空。

此四蘊皆為心法,非色,即非物質。

受想行識,用大師的話來說,

“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都是脆弱虛空的東西。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

(二)、受蘊既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故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三)、想蘊: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種類: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者為意,它恆思量我--末那識。既是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一個“我”,稱為意。三者為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

佛經雲:“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不異空] 的色是代表物質的現象,指存在的東西,也就是具備形體之物。空,並非虛空或無之意,更不是表示什麼都沒有,都不存在的意思,而是 指[沒有實體性]、[沒有自主性]的就叫做空。不異,可以解釋作[不離],世間的物質現象在形相作用上雖有種種差別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性---無實體無固定的性。我們姑且稱它為[空]或[空性]。[色不異空] ,是指一切事物都不離空性的存在,以眼睛可以看見的最具體的物質來說,它是由眾多因緣條件造成而存在的,因此一切物質雖然存在, 卻沒有實體性,自主性。所以說[色不異空],由於本身沒有固定的實體性,所以可以隨因緣條件而變化---[空不異色]。[空不異色]是說明空性的顯現,是不能離開一切法而有的,並非滅除物質,等物質變壞滅了,然後才知道它是[空],無自主性。當它宛然存在的當下,就要覺察到無我,無常的道理,才能徹悟其空性。只要我們稍加思考[有形之物,皆不離空] 的道理,並不難了解.因此我們一定要深切的體悟到:不管如何堅固、豪華、偉大的東西,其實都沒有實體性,它只是因緣組合的現象而 已,唯有超脫心中的執著,人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色不異空,等於色即是空。[空不異色] 等於空即是色。這四句的意境都在說明物質現象皆依各種因緣條件而產生的。也依於不同的因緣條件而消失,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是依因緣 存在而無實體性的,所以說,色塵事物,一切皆空.....色即是空。

佛教指示我們以[空] 來觀察世間一切事物,並非要我們對事物絕望,或以悲觀消極的態度來對待一切,而是讓我們瞭然大悟,確知世間一切的真實現象。不要 一味向外追求不實的東西,應反觀自己的內心,發掘自性智慧,建立一個新的、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空即是色] .....空是說明一切事物沒有實體性,可以隨因緣條件不同起種種變化而成不同的現象,所以空能含攝萬物,好比虛空無形無相,卻 能包容萬物,一切萬物皆不離虛空而另存。

如果我們能體會[空的]道理,放下執著,必定可以發揮智慧的潛能。。。。。

世間的事都在不時的變化,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諦觀,不為所動是最重要的。有觀空的智慧,雖則面對同樣的環境但感受卻不一樣。 如果能徹悟[色即是空]便能享受無執著的風光,若能體會[空即是色]必能在空的見地上,積極的建設多彩多姿而又富有意義的歡樂人生。

以上回答你滿意麼?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即世間萬象 空就是不實際,不得永恆

此是佛祖教化我等放下對世間形象的執著,放棄對‘有’

的追求。而從‘無’中求永恆。所謂萬象皆空是成佛的必備條件

此句是對佛教原教義的領會,後世宗派林立 修法 教義大有變化

而印度原土佛教已經消失 統一的標準也隨之消失

對佛經佛意也多有不同 你這一句 亦是

其實不必強求 過多追求經文 正是一種執著 你若有心開化無限大智 進入永恆境地 確實 要做到萬象皆空 謹記色即是空 但這又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不必太過執著經文 其實按經文說法 佛陀圓寂之後 人間佛性受阻

難有大成者了 不像佛陀在世時有那麼多修成者

佛陀再降要等到萬年之後了 不過好在阿彌陀佛創立西方世界 我等只要不犯罪惡 一心像佛 按阿彌陀佛所說 死前只要說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即可被接引至西方世界 亦可得永恆

至於‘色即是空’ 現在看來 就是參禪領悟之訣了 你若無意研究佛理 參悟禪道的話。如果你是一般信徒 委實沒必要 研究這句話的意義

佛即開悟 經文只是已悟之前輩啟蒙我等緣分低淺繁簡世人 你若然已定修悟之決心 切勿執著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是什麼意思

嗯,這是心經的一段經文,沒有前一段是很難解釋清楚的。簡單的說就是以此類推的意思。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

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是講五蘊虛幻,並無實體。

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色一樣為空。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是什麼意思

個人的想法能夠決定行為,反過來也是這樣

相關問題答案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是什麼意思?
亦復如事的意思是什麼?
思想認識是行動的先導?
難受想吐是怎麼回事?
平復如故的意思是什麼?
理想認識是什麼意思?
煙臺農村商業銀行這幾個字是什麼字型急用謝謝 如圖片 ?
銀行車貸利息是多少?
交行電子簽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