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稱什麼 ?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中國又稱什麼

除“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

古代印度、希臘、羅馬等國人,尊稱中國為Cina、Thin、Sinae,許多發達國家幾乎都用與之音近的名詞來稱呼中國,中文譯音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對應,或以為從“絲綢”的“絲”弧音而來,也有人認為源出“瓷器(china)”或閩南話的“茶”。

俄羅斯將中國叫“契丹”,顯然另有來源。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武力強盛,控制著整個蒙古高原及其周圍地區,鐵騎所至,所向無敵。而當時剛剛興起於東歐平原的俄羅斯人,初聞東方惟有契丹,故稱中國為“契丹”,並沿用至今。

我國被稱為什麼,什麼,或什麼?

文明古國,天府之國。

我國是什麼時候開始被稱為中國的?

華夏族人稱其四境民族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物件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一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徒中國”。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二、“中國”一詞之地域觀念演變考

“中國”一詞所指範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充套件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充套件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三、“中國”一詞別名考

“中國”的別名,除上述的“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裴注中最早出現了“中華”一詞。隨著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唐代韓亻屋詩云:“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與“外國”對舉。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

“九州”之名,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儘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於戰國時代“九州”的範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古時候,中國曾有“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但不過是裨海環繞的小九州;這樣的小九州共有9個,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為大瀛州所環繞。所以,“神州”只佔天下八十一分之......

中國還有什麼稱呼

華夏、中原、天朝 中華 九州 神州

四海、中州

漢書·司馬相如傳》:"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

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此為別稱之一。

《晉書·石勒傳》:"脫遇光武(即劉秀),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中原"義同"中州",系別稱之二。

《三國志·魏書》:"下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最初,中華但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中華"。此別稱之三。

《後漢書·班固傳》:"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中夏,別稱之四。

魏文學家曹植《七奇》中有"威懾萬乘,華夏稱雄",華夏,別稱之五。 戰國時,著名哲學家、陰陽家鄒衍提出"大九州"學說,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別稱之六。 唐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九州,別稱之七。

《詩·小雅》:"信彼南山,維禹甸之。"朱熹注:"甸,治也。"禹甸義同九州,別稱之八。

《左傳·襄公四年》:"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禹跡義同禹甸。謂大禹治水足跡遍於九州,故"禹跡"為別稱之九。

又,大禹既首先劃分九州,並指定名山、大川為各州疆界,後世即相沿稱中國為"禹域",此別稱之十。 另據《隋書·倭國傳》載,煬帝大業三年,日本國王多利思比孤遣使長安朝貢,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彼方則是稱中國為"日沒處國"了。

中國的古稱什麼,又稱什麼。

“中國”是中華民國建立後才正式成為中國的國家稱謂。

中國的古稱有:“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中土”、“禹域”、“中域”、“九州”、“震旦”等等等

我國被稱為什麼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長城是我國的什麼,被稱為什麼

長城是中國的雄偉建築,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也是中國的精神象徵。

中國在古代又被稱作什麼

中國古代由於地理位置,在古代被稱為中原,古人管京畿也叫中州,或者赤縣(古代首都設定赤縣),場也是國家的代稱,番薯異邦也管我國叫中土或者天朝。而九州這個稱呼是泛指夏禹王分封的古中國的九個地名總稱。古代朝代的國號也是中國的代稱,比如漢,唐,等等,現在外國人還管我們海外華人叫唐人。大概就這些了。

參考資料:憑自己記憶原創

中國這個稱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的

根據於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的論證,“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證據,是1963年在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的灑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莊嚴的儀式報告上天:“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銘文的前面還提到“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可見是周成王時的紀錄。在《尚書》的《梓材》一篇中,也記載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話:“皇天既會中國民越厥疆於先王”。由於《尚書》中不少內容是出於後人的追記,又經過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真假參半。有了何尊銘文這件物證,《梓材》上的話就完全得到了證實。可見在周武王和他的兒子周成王時的確已經使用“中國”一詞了。

關於周武王滅商的確切年代,學術界還沒有一致的說法,但一般認為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紀。這樣看來,“中國”一詞有三千年的歷史了。當然,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經有人用過,或者已經出現了,但即使有,也不會太久,因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過“國”或“或”(與國字相通)二字。

“中國”的本意是什麼呢?這還得從“國”字說起。“國”與“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邑。當先民因農業的發展而定居下來以後,以部落首領的居住地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初期的居民點和城市,城裡稱為國,城外近處就叫做郊人。開始時,國的差別並不大,但以後有的國發展較快,有的則已經擴充套件到原來幾個國的範圍。於是大的單位就被稱為“邦”,小的單位還稱國。再行後,由於一位首領或一個宗族已經擁有不止一個城、邑,即不止一個“國”,因而就將其主要的、或首領居住的城邑稱為“國”;這也就是以後將都城稱為“國”的來歷。

正因為一個“國”不過是一個部落或一個宗族的聚居地,所以一般範圍很小,大的也不過相當於今天一個小縣城,小的大概只等於一個“三家村”。由於絕大部分國人也得從事農耕,國中也包括大片農田,所以一個國的範圍比單純的居民點還是要大些。可以想像,這樣的國的數量必定很多。相傳大禹召集各國在塗山(今地說法不一,以在安徽蚌埠市西淮河南岸一說較早)聚會,據說參加並表示接受大禹領導的有“萬國”之多。當然,“萬”並不是實數,但數量一定也不少。到商朝第一位君主湯的時代,已經減少到3000多個。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紂王,到達盟津(一作孟津,今河南孟津縣西南黃河上)時,原來歸屬於商的國(史稱諸侯,實際是用了以後的名稱)有八百個投向周王。到周武王滅商後,分封諸侯,據說還有1773個。

西周時,周王被稱為天子,由他分封或得到他承認的國稱為諸侯;但無論天子還是諸侯,他們居住的城邑都是“國”。既然同時存在那麼多的國,在名稱上就漸漸產生了區別。天子所住的“國”(京師)處於中心、中樞地位,理所當然地被稱為“中國”。前面提到,周武王在滅商後,認為上天將“中國”交付給了他,就是因為已經佔有了商的京師。《詩經。大雅》中的《民勞》篇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的詩句,很清楚地說明,所謂“中國”就是指京師。

“中國”的擴大和變化

最初的“中國”只指周王所在的豐(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南灃河以西)和鎬(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北豐鎬村一帶)及其周圍地區。滅商以後,依據周人的習慣,將原來商的京師(殷,今河南安陽市)一帶也黍“中國”。到周成王時,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擴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白馬寺一帶),稱成周,將商的遺民遷來集中居住於此,又在附近築王城(在今河南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遷來周人居住,作為周的陪都,用以控制東方。洛邑......

相關問題答案
性力派在中國又叫什麼?
中國還有什麼稱呼?
皇帝又稱什麼?
茶葉在中國代表什麼?
七夕節又稱什麼節?
中國鐵建什麼時候分紅?
鬼見愁中藥又叫什麼?
健身房中國風是什麼?
中國今天什麼時候停雨?
中國銷售什麼最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