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有什麼講究?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龍抬頭有什麼禁忌

民間有個禁忌“正月裡剃頭死舅舅”,所以,男小孩就選擇在二月二“龍抬頭”這天剃頭。而婦女們在這一天則要停止做針線活,以免誤傷龍眼。這被視為龍抬頭這天民間的重要禁忌。

什麼是龍抬頭:

龍抬頭,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漢族有,其他民族也有。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人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風水中龍抬頭在風水上是什麼說法

是上等風水

關於龍抬頭的說法

贊助廣告

農曆二月二前後正逢驚蟄節氣。驚蟄的含義是隆隆的春雷聲驚醒了蟄伏的蟲類。傳說這時經過冬眠的龍,也會被雷聲驚醒,所以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龍抬頭”一詞最早見於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日曰‘龍抬頭’”。我國古代許多地方,每到龍抬頭這天,人們都到江河水畔祭龍神。

二月二祭龍神,民間還有個傳說。很久以前,陝西關中大旱,連年無雨。在臨潼驪山之東的馬額塬上有個小山村,村裡有個小夥子叫水生。他見天旱,便設法四處找水。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頭村,聽一位老伯講了這樣的話:“關中天旱之事,玉帝早就知曉。曾命東海龍王的孫子前去播雨。可這小龍到了關中卻一頭竄到龍河裡,把播雨大事給忘了。”水生問:“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說:“必須弄到一根降龍木才行。”水生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降龍木,制服了小龍。只見小龍抬頭騰空而起,直衝九霄,霎時烏雲翻滾,雷聲大作,嘩嘩地下起了大雨。為了紀念這“龍抬頭”的日子,人們規定每年農曆二月二為“春龍節”。

贊助廣告

龍抬頭這天,民間和宮廷裡也有許多風俗。明人沈榜《蜒署雜記》中有“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稱為‘引龍回’”的記載。清讓廉《春明歲時瑣記》中說:“二月二日為土地真君生辰,城內外土地神廟,香火不絕,遊人亦眾,又有放花盒燈、香供獻以酬神者,俗謂此日為‘龍抬頭’。”在我國北方,還有人習慣在二月二日這天理髮,稱為“剃龍頭”。

也可參考:

baike.baidu.com/view/6286.htm

漢族農祀節日習俗。俗稱龍抬頭日。亦稱“花朝節”、“踏青節”、“挑菜節”、“青龍節”。不漢族傳統節日。苗、壯、布依、滿、侗、黎、畲、鄂溫克、赫哲等族也過此節。此節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唐代已有此俗。民間認為農曆二月初二日是龍欲昇天而開始活動的日子,出於龍能降雨的觀念,便認為從二月二日起進入雨季,於農耕有利;又認為此日是土地神的生日,故有祭龍王、敬土地等祭祀活動習俗。此俗唐代已有記載。本地有二月二,炒豆豆之習俗,豌豆、麥子、莜麥、蠶豆、扁豆、黃豆均可。二月二,龍抬頭,漢族群眾還要理髮剃頭,以示經濟上翻身,出人頭地。民間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動。明以後有撒灰引龍的習俗。稱作“龍抬頭”。清朝民間認為,煎食王月糕可祛蟲;用杖敲擊屋樑可闢鼠;帖蠍符可闢蠍。歷代還有上工、試犁、炒蠍豆、戴蓬草、祭龍王、敬土地、謁高禖等風俗。也有在這一天剪頭髮的風俗。

參考資料: baike.baidu.com/view/6286.htm

龍抬頭是什麼意思?

【簡介】

舊曆二月初二龍抬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編輯本段]【青龍節】

二月初二日,俗稱青龍節。

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晉南地區認為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儘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裡,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闢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蓆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一個藥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牆壁,謂之“闢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捻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蝨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麵團貼上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青龍節,在晉南一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餚,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遊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製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麵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髒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龍節,有一種堅持千餘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嶽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杆;或赤身裸體,腰繫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凌、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餘下全文>>

二月二龍抬頭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是民俗傳統 話說這個時候適合理髮 理髮去舊 借龍抬頭的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

二月二龍抬頭習俗:龍抬頭和理髮有什麼關係

舊時民俗禁忌甚多,“正月裡不許剃頭”即為一例。夏曆第一個月裡,任憑男孩毛髮瘋長,卻絲毫不能侵犯,否則對舅舅不利。“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多嚇人的一份責任,舅舅的安危全繫於外甥的頭頂之物。直至夏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頭的自由。外甥的頭髮因何與舅舅的性命有了瓜葛?實在費思索。社會學家考證人類是從母權社會一步一個跟頭鬥才到父權社會的。在女人說了算的母系氏族社會,孃家人的重要代表——舅舅,自然不可小覷。

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鄉老將“剃髮令”的時間記錯了,不是順治四年正月,是順治二年六月。那時候攝政王多爾袞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門、地安門、東西四牌樓等主要的路口設立蓆棚,免費給來往的行人剃頭。“剃髮令”規定官軍民一律剃髮,遲疑者按逆賊論,斬!朝廷以死要挾漢人歸依滿人的髮式,使漢人驚恐萬狀。但這驚恐瞬間化作滿腔怒火,他們寧死也不剃髮,甚至高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但是,脖子畢竟硬不過鋼刀,漢人為了項上頭顱被迫剃髮。然而反抗並沒有停止,正月不剃頭即是一種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順治元年~七年)間,義大利人衛匡國寫下《韃靼戰紀》,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髮而戰的情況: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髮拼死鬥爭,比為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髮。為剃頭不惜掉頭,這是義大利人很難理解的。漢族男兒自古就蓄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髮覆頸披肩;成年後,總髮為髻。那時候,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為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髮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後,大量接納漢族士大夫參加政權,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等高官顯位,都是滿漢各半。在這“滿與漢,共天下”的局面下,滿漢民族矛盾逐漸減弱,日久天長,漢人也奉“滿清”為正統了,剃髮漸成習慣。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為“死舅”。為了反抗滿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徵,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江蘇淮陰等地民俗說這個傳說始於秦始皇贏政,為避諱,民間就把每年的第一個月改稱為正月,也形成了不“剃頭”的習俗,否則就有血光之災。而四川建始縣人說,正月不剃頭,否則叫“正無發(法)”。居住在東北的滿族人正月也不剃頭,大都等二月二這天剃頭,其名曰“剃龍頭”。年年剃龍頭,長大成人定會龍騰虎躍、金榜題名有出息,他們認為“正月裡剃頭妨害舅舅”。可見這是人類古俗的孑遺,不過在民族矛盾加劇時卻賦予了新的內容,以舊俗假託故國之思罷了

龍抬頭那天人們該做些什麼

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農諺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和“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之說。這一天,人們剃龍頭、吃春餅,有的地方還吃豬頭肉、吃爆玉米花和油炸糕等,百姓用這一特有的方式祈求在新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吃春餅 餅店生意“忙飛了”  每逢二月初二,經營春餅的店家都會生意紅火,顧客盈門。

記者在開發區餅王·海鮮府瞭解到,去年二月二那天,2樓的11個包間和1樓大廳的35個散桌,從上午10點到晚上11點都被顧客佔滿,不提前預訂,根本別想進包間,只能坐在大廳裡就餐,中午和傍晚人多時還得排隊,散桌的翻檯率比平時高出三四倍。來餅店過節的有一家老少團聚的,有親朋好友相邀的,還有企業請員工聚餐的。人們圍在飯桌旁,用熱騰騰、筋道道的春餅包著各式各樣的捲餅菜,吃得美哉樂哉, 卻把20多個服務員忙壞了,一個姓趙的服務員用“忙飛了”形容那天的情形。

兆祥餅店老闆谷先生告訴記者,開發區居民很重視二月二這個傳統節日,去年二月二他的餅店從中午開始顧客就沒斷過,10幾張桌子一會都沒閒著,來的晚一點兒的人,就得排隊等著。二月二當天,透明筋餅最受歡迎,銷售額比平時多出四五倍。剃龍頭 美髮行業“賺爆了”  “韓流風暴” 美髮店郭經理告訴記者,人們對“二月二,剃龍頭”都很重視,因為誰都想圖個好兆頭。國人有個習俗,就是正月裡不剃頭,不管頭髮多長,都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剃。因此,整個正月裡,哪家理髮店都沒有幾個顧客,輕閒得很。

可是,一到二月二那天,來理髮的人就絡繹不絕。平時每天接待二三百人的美髮店,到了二月二,少說顧客也在千人以上。來理髮的男女老少都有,排隊等候也早在預料之中。郭經理說,對這一天來理髮的人來說,理髮本身已不重要,主要目的是來討個吉利。頭髮長的來理髮,頭髮短的也要剪幾下;男人來剃龍頭,女性同樣不含糊,因而各家美髮店常常都是提前備戰,先讓一些美髮師提前休息幾天,好應對二月二從早到晚的忙活。

一個面積僅有三十幾平方米、座椅不過五把的李姓經營者說,從事美髮行業的人都清楚,春節到二月二,是這個行業的淡季。像他的小店,每年這個時候,都閒得難受,平均每天能有三五個顧客,大都還是老年人和孩子,所以有時他就和弟弟招呼幾個朋友來店裡打撲克。而到了二月二這天,又忙得不亦樂乎,兄弟倆同時上陣也忙不過來。小李說,像他這樣沒什麼名氣的小店都這樣,大一些的美髮店就可想而知了。百姓眼裡的二月二  眼下,還有多少人對二月二感興趣?有多少人知道為什麼要剃龍頭?又有多少人準備在這一天剃頭?日前,記者在開發區街頭對部分居民做了隨機採訪。

東山社群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說,二月二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哪一年我都過,吃春餅,剃龍頭,一樣都不落。

新橋社群年近六十歲的張大媽說,雖說春餅平常日子裡咱想吃就吃,不一定非要等到二月二才吃。可這一天,卻非吃春餅不可。為什麼?二月二過好了,一年興旺,大吉大利呀。

一位三十歲出頭的男青年說,二月二剃龍頭當然有講究啊。聽老人說,這一天是龍抬頭的日子,人剃了龍頭當然也會顯得更龍興、更精神。所以每年二月二我都去剃頭,就圖個吉利。

二月二龍抬頭有哪些習俗

農曆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

農曆二月二有什麼講究

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

二月初二龍抬頭

,萬萬得罪不可得罪。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俗話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所以大人小孩多在這天剃頭理髮,意思是剃“龍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其實,“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一說實為訛傳,其中的“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變音,這種說法的起因也與瀋陽有關。清朝成立後,當時不少漢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又不敢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並一直流傳下來。[1]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麵條),俗稱“頂門棍”。為什麼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當地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裡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藥王廟裡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地方風俗:山東聊城一帶二月二這天男性都要理髮,龍抬頭這天理髮希望一年好運。青島地區吃棋子和炒豆,象徵著“金豆開花”。

炒玉米: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風水學中什麼地型是龍抬頭?

對於陽宅來說,講的群龍聚會之處,注重的是內氣與外氣的和諧。同時重視內部的佈局即好!

hi.baidu.com/xmfengshui

相關問題答案
龍抬頭有什麼講究?
生肖龍紋身有什麼講究?
龍抬頭有什麼好的寓意?
屬龍養狗有什麼講究?
龍抬頭有什麼寓意?
屬龍的紋身有什麼講究?
辦公室擺龍有什麼講究?
石頭小獅子有什麼講究?
床頭的朝向有什麼講究?
頭七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