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服飾?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土族服飾的服飾特色

婦女服飾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為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徵。從最底層數,第一道為黑色,象徵土地;第二道綠色,象徵青苗青草;第三道黃色,象徵麥垛;第四道白色,象徵甘露;第五道藍色,象徵藍天;第六道橙色,象徵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紅色,象徵太陽。花袖長衫上面套有黑色,紫紅色或鑲邊的藍色坎肩,腰繫白褐或藍綠布帶,帶的兩頭有花、鳥、蟲、蝶、彩雲刺繡或盤線的花紋圖案。腰帶上有羅藏和錢褡褳。羅藏,是用銅、銀薄片製成,有獸頭形、圓形、桃形等樣式,其上有孔,一般用於系花手巾、小鈴鐺、針扎等什物,垂吊於腰帶左側。錢褡褳,一般為長一尺五寸,寬四寸的小袋,兩端有繡花或盤線圖案飾物。女式的錢褡褳由三塊白底繡花條塊縫合而成,下端連三綹綵線穗。用作錢袋和裝飾品。下穿褶裙或褲子。有鑲白邊的緋紅百褶裙,裙分左右兩扇,形似蝴蝶兩扇紅翅膀;褲子膝下部分套著一節藍色或黑色的褲筒,土族語稱“帖彎”。 姑娘服飾未婚姑娘習以兩鬢梳小辮,中間梳一條辮,三條辮子合辮在背後,用緋紅頭繩紮緊,系一海螺圓片。少女額前戴的額帶叫“箍兒”,白布繡花做成,寬二寸,長及兩耳,上沿連幾束綵線短穗和幾個小鈴鐺。有的姑娘頭戴一條繡花頭巾。其褲腿套一尺長的紅色“帖彎”,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條將“帖彎”與褲腿相連,使其經緯分明。髮式、“帖彎”顏色和額帶的不同,常是區別已婚或未婚婦女的標誌。 裝飾土族婦女喜戴耳墜,喜慶節日或探親訪友時,還要在耳墜下吊一對“面古蘇格”,即銀耳墜,如銅錢大小,桃形,正面有刺紋圖案。戴時用數串珍珠把兩隻“面古蘇格”連起來,掛在額帶上。土族婦女頸上所戴項圈稱作“索爾”,用芨芨草紮成圓環,蒙上紅布面,鑲以銅錢大小的圓海螺片約二十枚即成。 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在土語裡,頭飾叫“扭達”,式樣複雜,各地不一樣。有的叫“三叉”、“乾糧”、“羊腔”、“馬鞍橇”等。繁多的頭飾已經沒有什麼人用了,變得簡單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髮辮,已婚者梳兩根,末梢相連,以珊瑚、松石等綴飾,再戴上織錦氈帽,十分漂亮美觀。土族婦女的金、銀、銅製耳環多刻有花紋或鑲有紅珊瑚、綠寶石,下面還垂有五色珠,並在珠上綴掛穗子。其中最講究的要數“上七下九”或“上五下七”的銀耳墜。用數串五色瓷珠把耳環連在一起,珠串長長地垂在胸前,好似數條項鍊。項圈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山和西溝地區,是青海省土族最為集中的聚居地,在這一地區的土族女裝中,土族項圈是必備的裝飾之一。有關土族項圈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龍王山下的索卜灘上生活著一對兄弟,哥哥叫莫日,弟弟叫尼達,他們同時愛上了美麗的姑娘臘月花。後來,生性貪婪的莫日喝下了東海孽龍吐出的毒涎水,變成了一條巨蟒,而尼達則變成了一個石人。為了懲治巨蟒,救出尼達,臘月花不僅和姐妹們發明了安昭舞,而且還將一條鐵鏈掛在了巨蟒的脖子上,這條鐵鏈就是土族項圈的雛形。據多年來一直研究土族文化的學者保廣元先生介紹,土族項圈一般是由硬質的布片和金屬片製成,最原始的項圈上還鑲嵌著貝殼和骨片等物。因為吐谷渾的先民是來自遼東地區的鮮卑族,他們有使用貝殼的習慣和條件,在項圈上鑲嵌貝殼作為裝飾,或可看做是吐谷渾的遺風。 彩虹袖:崇拜自然的標誌彩虹袖是互助土族傳統服飾中最典型的標誌之一,互助縣也由此贏得了“彩虹之鄉”的美譽。在互助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諺,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來擺三擺,蜜蜂彩蝶趕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來。”這無疑是對彩虹袖最詩意的詠歎和讚美。彩虹袖俗稱花袖,土族語中稱為“秀蘇”,是一種用紅、黃、藍、白、黑、紫、綠7種顏色的布料縫製的套袖。 青壯男子服飾青壯年男子一般戴紅......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土族服飾的介紹

婦女一般穿繡花小領斜襟長衫。兩袖由紅、黃、橙、藍、白、綠、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鮮豔奪目,美觀大方。分為婦女服飾、姑娘服飾、青壯年男子服飾以及老年男子服飾。2008年6月7日,土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少數民族服裝的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繡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簷氈帽或禮帽。

贊助廣告

土族穿的服裝是?土族生活在哪裡?

地區分佈

主要分佈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和樂都縣,部分散居於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有2萬多人聚居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蘭州市永登縣、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等地區。其中青海省境內的土族約佔全國土族總人口的85%。

服飾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風格。男女上衣都有繡花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 土族刺繡、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繫繡花長帶,穿大襠褲,系兩頭繡花腰帶,小腿紮上黑下白的綁腿帶,戴氈帽,穿雲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繡花小領鑲花邊斜襟衣衫,兩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繫鏽花寬腰帶或綵綢帶,懸掛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銅鈴等。褲腿外夾1尺高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繡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土族的禁忌

禁忌: 定族忌諱過中秋節。中秋之夜人們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但是現在的土族人也隨著大眾過起了中秋節,土族地區的月餅是土族群眾自家蒸出來的,又大又圓,花樣繁多,月餅上的花紋五顏六色,別具一格。土族忌諱吃驢、騾、馬、狗肉。到土族人家作客。忌諱到牲畜圈裡大小便。同時忌諱數主人家的牛羊,認為這會影響畜群的發展。上炕就坐時忌諱坐到主人家的枕頭、被子上。土族還有忌門的習慣,如生孩子、安新門、或家中有重病人時,要在大門旁邊貼一方紅紙,或在大門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進入庭院。

飲食習慣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蔬菜較少,主要有蘿蔔、白菜、蔥、蒜、萵筍等10餘種,平日多吃酸菜,輔以肉食。愛飲奶茶,吃酥油沙面。喜慶節日,必做各種花樣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豬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歡飲酒,多數人自家釀青稞酒。飲食衛生也很講究:用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飯碗、筷子,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

主要聚居於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 郵票上的土族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縣、大通縣、樂都縣、同仁縣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過去各地土族有多種自稱,互助、大通、天祝一帶的自稱“蒙古爾”(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縣的多自稱“土昆”(意即土人,吐渾音轉),樂都縣自稱“大夏人”(西夏人)、其他地區的自稱“土戶家”。附近藏族稱土族為“霍爾”(對藏北遊牧民的泛稱,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鶻或蒙古族;另說即吐谷渾),漢、回等民族稱之“土人”、“土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依據本民族意願,統一稱為土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族人口數為241198。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使用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希望可以幫到你!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土族袖子上的五種顏色分別代表什麼

土族婦女一般穿繡花小領斜襟長衫。兩袖由紅、黃、橙、藍、白、綠、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鮮豔奪目,美觀大方。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為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徵。

從最底層數,第一道為黑色,象徵土地;第二道綠色,象徵青苗青草;第三道黃色,象徵麥垛;第四道白色,象徵甘露;第五道藍色,象徵藍天;第六道橙色,象徵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紅色,象徵太陽。

希望你採納!!!

土族人吃什麼穿什麼住什公麼用什麼

彩虹袖是互助土族傳統服飾中最典型的標誌之一,互助縣也由此贏得了“彩虹之鄉”的美譽。在互助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諺,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來擺三擺,蜜蜂彩蝶趕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來。”這無疑是對彩虹袖最詩意的詠歎和讚美。

彩虹袖俗稱花袖,土族語中稱為“秀蘇”,是一種用紅、黃、藍、白、黑、紫、綠7種顏色的布料縫製的套袖。

彩虹袖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土族古歌《楊格嘍》裡就有“阿依姐的衣衫放寶光,天地妙用都收藏。紅白藍黑紫綠黃,萬物全靠它生長。”的唱詞。而在民間,有關彩虹袖的由來,更是有多種說法。有人說彩虹袖是土族先祖可汗布勒為了給妻子縫製衣服,採下了天上的彩虹縫製而成。也有人說,是土族阿姑為了裝扮生活,根據彩虹的顏色設計而成,但是保廣元先生卻給了我另一個答案。

他說,很久以前,有一隻受傷的七彩鳥降臨人間,好心的土族阿姑幫它治好了傷。為了報答土族阿姑的救命之恩,臨行前,七彩鳥拽下身上的羽毛,並根據羽毛上的顏色,教會了土族阿姑製作彩虹袖。

土族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民族,彩虹袖上的每一種顏色都是寄託了這個古老而神祕的民族對自然的崇拜和感恩。有專家認為,彩虹袖上的黑色表達了土族人民對土地的崇拜,綠色是土族人民對綠色世界的憧憬,黃色寄託了土族人民對豐收的嚮往,白色象徵著土族人民純潔的心靈,紅色傳達著人們對太陽的敬仰,而藍色和紫色也有著土族人民對不同的自然景物的寓示和尊崇。

環保土族小孩的衣服

有專家認為,土族婦女的服飾特色與古吐谷渾婦女基本一樣。青海省海西州的吐蕃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具有波斯風格的絲織品.充分證明了吐谷渾在絲綢之路上曾經起過重大的作用.在一件絲織品的角上,有墨書“薛安”二字,表明吐谷渾人漢化程度很深。出土於都蘭的玉石模子。土谷渾的手工業較為發達,其向內地政權朝貢的金銀玉器中,有一部分就是他們自己製作的。補充:土族主要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青海省,人口大約有24萬。土族人的故鄉又被稱為“彩虹的故鄉”!在土族人的生活中,彩虹象徵著平安和好運,所以每一個土族人都會把它當作吉祥物,你看,就連她們的衣服上也有彩虹的顏色呢!藍色,象徵著藍天;黃色,象徵著秋天豐收的季節;黑色,代表了土地;還有紅色象徵著太陽;綠色代表的就是田地裡的莊稼苗,而白色象徵著天上的白雲!土族人不僅衣服很有特色,他們的小吃也非常的有名,不過最有名氣的還是土族的饅頭和捲餅!在土家人的村寨裡,嘗過了的特色小吃,還可以和他們一起做遊戲,這個叫做"輪子秋"的遊戲,在土族的大人和孩子中是非常受喜歡的!輪子秋是一種在輪盤上旋轉的遊戲!和鞦韆差不多!玩輪子秋的時候,可以同時上去兩個人,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快速的轉起輪子秋,車輪就像飛一樣的打轉,站在一旁的人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在輪子秋上的人呢!就會擺出各種各樣的姿勢!這也是一種比賽!

土族有哪些風俗(至少三種)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風格。男女上衣都有繡花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繫繡花長帶,穿大襠褲,系兩頭繡花腰帶,小腿紮上黑下白的綁腿帶,戴氈帽,穿雲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繡花小領鑲花邊斜襟衣衫,兩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繫鏽花寬腰帶或綵綢帶,懸掛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銅鈴等。褲腿外夾1尺高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繡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蔬菜較少,主要有蘿蔔、白菜、蔥、蒜、萵筍等10餘種,平日多吃酸菜,輔以肉食。愛飲奶茶,吃酥油沙面。喜慶節日,必做各種花樣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豬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歡飲酒,多數人自家釀青稞酒。飲食衛生也很講究。用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飯碗、筷子,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 房屋建築依山傍水,各家都有庭院,院內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廁所、菜園和打穀場。房子為平頂,上面可儲放糧草。房子多為三間一組,中為堂屋,一側為臥室,另一側為佛堂。臥室為炕的暖炕,連著鍋灶。住室的棟樑和門窗上大多雕刻著或描繪著象徵牛羊健壯、五穀豐登的彩色花紋圖案,鮮豔美觀。 土族人民有重禮儀的傳統。尤其注重尊敬長者,如路遇相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候。土族人熱情好客,忠實守信。客人來時;主人常說:“客來了,福來了!”客人在鋪有大紅羊毛氈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鹽的濃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鍋饃”。若是貴賓,桌上加擺一個插著酥油花的炒麵盆,端上大盤手抓肉塊,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壺上系一撮白羊毛。喝酒時,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對空彈三下即可免喝。 喪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區行土葬。土族人禁忌眾多,主要有,忌吃圓蹄牲畜(馬、騾、驢)肉;忌在畜圈內大小便,認為這會影響牲畜的生長;忌諱用有裂縫的碗給客人倒茶;不能問客人“吃飯沒有”或“吃不吃飯”等話;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禮,會被認為是下逐客令;進土族人家,必須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應後,才能入院內;年輕婦女的臥室不得隨意進入,不能同未婚姑娘開玩笑;忌客人數他們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內忌吸菸、吐痰、亂翻亂摸和大聲喧譁;忌從僧侶的跪墊和其他物品上跨過;忌對酥油燈打噴嚏和咳嗽;在佛堂裡轉經輪時,必須從左向右,不可逆轉;寺院附近禁止打獵和隨地大小便。

土族人的特點

主要分佈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和樂都縣,部分散居於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有2萬多人聚居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蘭州市永登縣、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等地區。其中青海省境內的土族約佔全國土族總人口的85%。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文學全為口頭傳統,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敘事詩

《拉仁布與且門索》已搬上舞臺。土族高階喇嘛、僧侶也著書立說。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鏡史》一書,曾被譯成英、德文流傳國內外。代表著土、藏兩族文化交流頻繁。歌曲種類繁多,有“安昭”、“花兒”等,分家曲和山歌。曲調都有襯句,而且尾音拖長而下滑,深沉,回味無窮。家曲有讚歌、問答歌、婚禮曲、圓舞曲等。土族居民舉行婚禮時,常伴以歌舞等娛樂活動。婚禮舞一般以兩個穿著白褐子長衫的領親人為主,其他人伴唱。舞蹈動作,各地不盡相同。

另外,土族人的民間刺繡工藝很有名。圖案講究,花鳥獸石,美觀大方,樸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雲紋花”、“寒雀探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等等。精美的刺繡是土族婦女的創造,也是土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引人注目的標誌

節慶活動  土族人民的重要節日有,農曆正月十四日佑寧寺觀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臺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其中擂臺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此外,與漢民族一樣,也過春節、端午節等。

土族的禁忌  禁忌: 土族忌諱過中秋節。中秋之夜人們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但是現在的土族人也隨著大眾過起了中秋節,土族地區的月餅是土族群眾自家蒸出來的,又大又圓,花樣繁多,月餅上的花紋五顏六色,別具一格。土族忌諱吃驢、騾、馬、狗肉。到土族人家作客。忌諱到牲畜圈裡大小便。同時忌諱數主人家的牛羊,認為這會影響畜群的發展。上炕就坐時忌諱坐到主人家的枕頭、被子上。土族還有忌門的習慣,如生孩子、安新門、或家中有重病人時,要在大門旁邊貼一方紅紙,或在大門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進入庭院。

服飾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風格。男女上衣都有繡花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 、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繫繡花長帶,穿大襠褲,系兩頭繡花腰帶,小腿紮上黑下白的綁腿帶,戴氈帽,穿雲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繡花小領鑲花邊斜襟衣衫,兩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繫鏽花寬腰帶或綵綢帶,懸掛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銅鈴等。褲腿外夾1尺高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繡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飲食習慣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蔬菜較少,主要有蘿蔔、白菜、蔥、蒜、萵筍等10餘種,平日多吃酸菜,輔以肉食。愛飲奶茶,吃酥油沙面。喜慶節日,必做各種花樣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豬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歡飲酒,多數人自家釀青稞酒。飲食衛生也很講究:用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飯碗、筷子,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

土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北部青海省 ,土族人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尤其精於養羊。因此形成了別具風格的飲食文化。

土族飲食同生產有直接關係。牧區以食肉類、乳品為主食,農業區以青稞、蕎麥、薯類為主,喜歡吃酥油炒麵、油炸饃、手抓大肉、......餘下全文>>

關於土族人的習慣

【語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本民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服飾】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民居】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視窗的紡車倒紡三下,唸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弔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宗教信仰】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有的地方通道教。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凶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土族服飾?
土族服飾特點?
土族服飾圖片?
普米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服飾圖片?
塔塔爾族服飾特點?
苗族服飾叫什麼?
傣族服飾簡介?
納西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