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雷的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03月28日

姓雷的名人有哪些

雷 義:最早出現於史書的雷姓名人。東漢時時代為官,與同郡人陳重情篤,被譽為交友的典範,人稱"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雷 斅:南朝宋時藥物學家,以著《炮炙論》三卷著稱。此書7種。其中有的製藥法,至今仍被沿用。

雷海青:唐代著名宮廷樂師,以精通琵琶聞名當時的朝野。安祿山攻入長安時,雷海青在其宴會上擲樂器於地痛哭,被安祿山支解示眾。

雷萬春:唐代人,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將令狐潮圍雍丘,萬春立於城上,面部中六箭,仍巍然不動。成陷不屈而死。

雷發達:明末清初時建築工匠。他曾參與過北京故宮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後代也繼承其業,在工部樣房主持宮廷的營造工作達200餘年。有許多成果,如北京圓明園和頤和園中大部分建築均為雷氏設計,被通稱為"樣式雷"。

贊助廣告

雷 煥:晉代天文學家。武帝時,鬥牛(星名)間常有紫氣。雷煥觀氣知豐城有寶劍。司空張華任其為豐城令,果於牢獄地基下掘得龍泉、太阿二劍。

雷威: 唐代著名的古琴製作家,是唐代制琴名手四川雷氏中的姣姣者。

隋文帝時,文琴之子楊秀封為蜀王,楊秀愛琴,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間。”由於這位蜀王的喜愛和提倡,蜀地的制琴名匠輩出。至唐代,很多有錢有勢的人家,大規模地制琴,如當過二十年宰相的李勉就“雅好琴,常斲桐,又取漆筩為之,多至數百張。”古琴製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蜀地已是制琴的主要基地,而最為著名的就是四川雷氏,他們所制的琴被尊稱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 川

贊助廣告

--------

近代名人:

雷鋒:不用說了吧?毛主席說:“向雷鋒同志學習!”

雷楚漢:是我國著名的版畫家,五、六十年代為中國版畫事業作出突出貢獻而榮獲中國版畫協會授予的魯迅獎。他的一些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文博單位收藏。

雷蕾:作曲家,先後為電視劇《便衣警察》〔少年壯志不言愁。。。〕《神廚》、《魯迅與許廣平》、《澳門的故事》、《一級恐懼》、《月落長江》、《風塵歲月》、《靜靜的葉爾羌河》創作了歌曲、音樂。

雷振邦:雷蕾的爸爸

雷振邦 (1916--1997)是我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能夠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協會付會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還有很多。。。。。。。。

PS:至於雷科巴,是烏拉圭足球前鋒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4525263.html

全國有多少姓雷的

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二

遷徙分佈

雷姓最初是以中原為其繁衍地,從周朝至秦朝的八百餘年內,雷姓不顯於史,這大約是由於此期缺乏名人的緣故。上述的幾支雷姓,在早期的發展中各自獨立,界限分明,其中出自方雷氏部落的一支,在後漢、三國時相繼出了雷義、雷同等著名人物。此期有資料表明,已有雷姓遷居於古時的楚漢之地,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此後經過不斷地繁衍播遷,雷義、雷同的後代在晉朝時形成了今江西省境的一大望族,史稱“雷姓豫章望”。後不斷向南北方擴散,其中,豫章人雷煥後裔有一支遷往馮翊(今陝西省大荔),後來發展成為當地一大名門望族,於是雷姓又有以“馮翊”為其郡望、堂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雷姓在南北方都有新的發展,但均以馮翊、豫章為其主源,而且這兩支雷姓均各自獨立發展,直到隋唐以後,才因一些特殊的原因,逐漸遷徙、發展、合流在一起。唐宋以後,雷姓分佈更加廣泛,如內蒙、廣東、陝西、四川、江西、湖南、廣西、山西均有雷姓人的身影。其中,遷徙至江南、嶺南的雷姓,有一部分融入苗、瑤、彝、侗、畲、壯、黎、布依等族中,在瑤族、畲族中,雷姓都是大姓,他們有自己的族譜,還湧現出一些有作為的人物。瑤族雷姓在廣西、湖南、廣東一帶分佈相當廣泛,如廣西臨桂、靈川、湖南城步等縣皆有,他們大多尊雷元祥為開基祖。當然,這是因為北方歷代兵連禍接,雷姓士族只好更多地繁衍於相對穩定的南方。明初洪武年間,雷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湖南、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明中期以後,至清代中葉,雷姓分佈更為廣泛,而且有部分人移居海外。如今,雷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四川、湖北、陝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雷姓約佔全國漢族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二。

姓雷的中國名人有哪些?

雷 義:最早出現於史書的雷姓名人。東漢時時代為官,與同郡人陳重情篤,被譽為交友的典範,人稱"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雷 斅:南朝宋時藥物學家,以著《炮炙論》三卷著稱。此書7種。其中有的製藥法,至今仍被沿用。 雷海青:唐代著名宮廷樂師,以精通琵琶聞名當時的朝野。安祿山攻入長安時,雷海青在其宴會上擲樂器於地痛哭,被安祿山支解示眾。 雷萬春:唐代人,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將令狐潮圍雍丘,萬春立於城上,面部中六箭,仍巍然不動。成陷不屈而死。 雷發達:明末清初時建築工匠。他曾參與過北京故宮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後代也繼承其業,在工部樣房主持宮廷的營造工作達200餘年。有許多成果,如北京圓明園和頤和園中大部分建築均為雷氏設計,被通稱為"樣式雷"。 雷 煥:晉代天文學家。武帝時,鬥牛(星名)間常有紫氣。雷煥觀氣知豐城有寶劍。司空張華任其為豐城令,果於牢獄地基下掘得龍泉、太阿二劍。 雷威: 唐代著名的古琴製作家,是唐代制琴名手四川雷氏中的姣姣者。 隋文帝時,文琴之子楊秀封為蜀王,楊秀愛琴,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間。”由於這位蜀王的喜愛和提倡,蜀地的制琴名匠輩出。至唐代,很多有錢有勢的人家,大規模地制琴,如當過二十年宰相的李勉就“雅好琴,常斲桐,又取漆筩為之,多至數百張。”古琴製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蜀地已是制琴的主要基地,而最為著名的就是四川雷氏,他們所制的琴被尊稱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 -------- 近代名人: 雷鋒:不用說了吧?毛主席說:“向雷鋒同志學習!” 雷楚漢:是我國著名的版畫家,五、六十年代為中國版畫事業作出突出貢獻而榮獲中國版畫協會授予的魯迅獎。他的一些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文博單位收藏。 雷蕾:作曲家,先後為電視劇《便衣警察》〔少年壯志不言愁。。。〕《神廚》、《魯迅與許廣平》、《澳門的故事》、《一級恐懼》、《月落長江》、《風塵歲月》、《靜靜的葉爾羌河》創作了歌曲、音樂。 雷振邦:雷蕾的爸爸 雷振邦 (1916--1997)是我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能夠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協會付會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還有很多。。。。。。。。 如有幫助望採納

雷姓的名人

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角色,面如青靛,發似硃砂,眼睛暴湛,牙齒橫生,出於脣外;身軀長有二丈,使用一條黃金棍,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闡教門人,雲中子的徒弟,封神演義人物之一。 “兩枚仙杏安天下,一條金棍定乾坤。 風雷兩翅開先輩,變化千端起後昆。 眼似金鈴通九地,發如紫草短三髡。 祕傳玄妙真仙訣,煉就金剛體不昏。” 雷震子在封神之後,肉身成聖,成為什麼神仙,卻沒有交代,查詢道教神仙,也不見端倪弟子,為武王伐紂立下赫赫戰功。封神演義人物之一,文王姬昌第一百子,雲中子弟子。力大無窮,身懷異術,戰績普通,然忠心為周,孝順父親,福緣深厚,是書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他是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雷鋒在短暫的一生中幫助了無數人。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鋒日記》令無數讀者為之動容。“雷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學習。雷鋒原名雷正興,中國湖南人。他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克己奉公,助人為樂,為集體、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1962年8月15日,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同志因公殉職,年僅22歲。因雷鋒熱於助人事,所以雷鋒二字已在中國內地經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詞。毛澤東於1963年3月5日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並把3月5日定為學雷鋒紀念日。習近平主席指出,雷鋒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 雷欽(1915-—),福建省上杭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福建上杭縣鄉少先隊副支隊長,紅12軍103團宣傳員,興國模範師新兵連指導員,紅一方面軍總部警衛營政治委員,中央軍委總部偵察科科員、隊長,軍委一局叄科科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2大隊幹事、隊指導員,第4大隊政治協理員兼8隊指導員、第3大隊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通訊聯絡處政治委員,補訓第一旅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械部副政治委員,鐵道公安第21師政治委員,第190師政治委員。1961年進入軍事學院學習。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紅星功勳榮譽章。 雷永通(1918-1969),江西省興國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前敵指揮部電臺報務主任,軍委二局電臺臺長、股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二局整理科副科長、科長,軍委第三處處長。解放戰爭時期,任熱河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冀熱察軍區獨立第13旅政治部主任,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9縱隊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第四野戰軍第46軍政治部副主任,第12兵團兼湖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海軍幹部部部長,海軍軍事學院副政治委員,海軍學院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9年4月1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51歲。 雷英夫(1921-2005),河南省孟津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下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西新軍教導師軍士第2團連政治指導員,八路軍115師晉西南獨立第1遊擊......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雷的名人有哪些

雷義,鄱陽(今江西省波陽)人,東漢時名臣,官至侍御史。雷煥,晉代天文學家。

雷斆,南朝宋時著名藥物學家,以著《雷公炮炙論》三卷著稱。

雷海青,唐明皇時著名宮廷樂師,善彈琵琶。

雷萬春,唐代名將,安史之亂時,從張巡守雍丘城陷後,與張巡同遭殺害。

雷萬興,潮州(今廣東省潮安)人,唐代山越首領。

雷德驤,北宋同州郃陽(今陝西省合陽)人,歷任屯田員外郎、判大理寺。

雷潤德,建安(今福建省建甌)人,元代學者,與其子雷機、雷洪、雷杭俱精於易理。

雷發達,字明所,江西省建昌(今永修)人,明末清初建築工匠。

雷學淇,順天通州(今北京市通縣)人,清代學者。

史上姓雷的名人有哪些?

雷義  鄱陽(今江西省波陽)人,東漢時名臣,官至侍御史。與同郡人陳重情篤,被譽為交友的典範,人稱“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雷斆  南朝·宋時著名藥物學家,以著《雷公炮炙論》三卷著稱。其中有的製藥法,至今仍被沿用。著有《論合藥分劑料理法則》等。

雷煥  晉代天文學家。武帝時,鬥牛(星名)間常有紫氣。雷煥觀氣知豐城有寶劍。司空張華任其為豐城令,果於牢獄地基下掘得龍泉、太阿二劍。

雷淵  山西省渾源人,金代翰林院編修、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貴,曾在蔡州杖殺貪官汙吏五百人,時號“雷半千”。

雷鋒  湖南省長沙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在遼寧撫順服役時,榮立過二、三等功各一次,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

雷萬春  唐張巡偏將,安祿山部將圍攻雍丘,與張巡併力死守睢陽,他站在城上督戰,雷萬春面部中六箭,仍屹立城頭巍然不動,面不改色,使敵軍懷疑他是一個木刻的人,後來探知原來是一個真的人,令狐潮禁不住讚美張巡說:“向見雷將軍已知足下軍令矣!”最後,這位連敵人都讚美的勇將,終於與張巡同時死難,英名傳流千古,備受後人的尊敬。

雷海青  唐代明皇時著名宮廷樂師,善彈琵琶,常入宮隨侍於唐明皇和江梅妃之側。安祿山攻入長安(今洛陽),數百名梨園弟子皆為俘虜,雷海青擲樂器於池,以示抗拒,被殺。

雷萬興  潮州(今廣東省潮安)人,唐代山越首領,與同族藍奉高等先後領導閩南、粵東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殘暴統治,持續了四十餘年。

雷德驤  北宋同州郃陽(今陝西省合陽)人,歷任屯田員外郎、判大理寺,曾被趙普罷職,後趙普出鎮河陽,驤復戶部侍郎,旋趙普又入相,驤復遭降黜。

雷三益  清流(今屬福建省)人,南宋勇士。與三子雷丙、雷戊、雷庚一同入文天祥部,父子四人英勇剛烈,全部戰死沙場。

雷潤德  建安(今福建省建甌)人,元代學者,與其子雷機、雷洪、雷杭俱精於易理,有《周易》註解,世人稱為“雷門易”。

雷發達  字明所(1619-1693),江西省建昌(今永修)人,明末清初建築工匠。曾參與過北京故宮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代也繼承其業,在工部樣房主持宮廷的營造工作達二百餘年,圓明園和頤和園中大部分建築均為雷氏設計,有“樣式雷”之稱。

雷以針  湖北省咸寧人,清道光進士,太平軍起,奉辦江北大營軍務,在揚州創辦厘金,以後各省效尤,致使政府財政收入大增。如不是他推行錢江創設的“厘金制”,清廷糧餉無著,恐早被太平天國傾覆了。雷以針因而聲名大噪,後又授陝西省按察使等職,顯達一時。著有《大學解讀》、《經傳雜記》等。

雷學淇  順天通州(今北京市通縣)人,清代學者。曾整理《竹書經年》,著有《夏小正經傳考》、《夏小正本義》、《校輯世本》、《古今天象考》等。

雷補同  江蘇省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清代大臣,1907年擢升右丞,旋任出使奧地利國大臣。與奧地利外交部蹉商,同意中國選派通曉德法文的學生前往學習。

中國姓雷的有多少人

關於雷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雲:雷氏"出自古諸侯方雷氏之後,以國為氏,後單姓雷。"由此可知,雷姓與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後裔。相傳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為氏,就是複姓方雷氏,後又分為兩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雷姓是個古老的姓氏。相傳黃帝有大臣雷公,精通醫術,是個名醫,曾與黃帝討論醫學理論。《素問。著至教書論》說"黃帝坐明堂,召雷公問之。"殷紂王有寵臣雷開。黃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這說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姓雷的人最早起源於哪裡?

雷(Léi)姓源出有三: 1、出自方雷氏,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方雷之後,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相傳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名為氏,為複姓方雷氏,後又分為兩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2、出自黃帝有臣子名雷公,其後以祖名為氏。據《姓苑》所載,雷姓是個古老的姓氏。相傳黃帝有大臣雷公,是個名醫,精通醫術,曾與黃帝討論醫學理論。據《素問·著至教書論》說:“黃帝坐明堂,召雷公問之。”殷紂王有寵臣雷開。其後子孫以雷為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中有雷姓: ① 據《姓氏考略》所載(下同),東漢末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潳山蠻”和“南安羌”改姓為雷。他們逐漸全盤漢化,再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現在根本已經與漢族成為一體,再也分不出彼此了。 ② 金時女真人阿典氏,漢姓為雷。 ③ 滿洲阿克佔氏,改漢姓雷。 ④ 景頗族春雷氏,漢姓為雷。 ⑤ 基諾族布柯氏,漢姓為雷。 ⑥ 今壯、苗、彝、瑤、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得姓始祖:方雷。炎帝神農氏的第九代孫名雷,黃帝伐蚩尤時,雙方激戰於涿鹿,雷奮勇殺敵,將生死置之度外,佐黃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戰爭勝利後,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大致為今河南省葉縣南、方城縣東北一帶),其族稱方雷氏,為古諸侯國之一,方雷氏的後代有以國為氏者,稱雷姓。他們尊方雷為雷姓的得姓始祖。

中國有多少個姓雷的人

雷(Léi)姓源出有三:

1、出自方雷氏,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方雷之後,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相傳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名為氏,為複姓方雷氏,後又分為兩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2、出自黃帝有臣子名雷公,其後以祖名為氏。據《姓苑》所載,雷姓是個古老的姓氏。相傳黃帝有大臣雷公,是個名醫,精通醫術,曾與黃帝討論醫學理論。據《素問·著至教書論》說:“黃帝坐明堂,召雷公問之。”殷紂王有寵臣雷開。其後子孫以雷為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中有雷姓:

① 據《姓氏考略》所載(下同),東漢末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潳山蠻”和“南安羌”改姓為雷。他們逐漸全盤漢化,再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現在根本已經與漢族成為一體,再也分不出彼此了。

② 金時女真人阿典氏,漢姓為雷。

③ 滿洲阿克佔氏,改漢姓雷。

④ 景頗族春雷氏,漢姓為雷。

⑤ 基諾族布柯氏,漢姓為雷。

⑥ 今壯、苗、彝、瑤、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得姓始祖:方雷。炎帝神農氏的第九代孫名雷,黃帝伐蚩尤時,雙方激戰於涿鹿,雷奮勇殺敵,將生死置之度外,佐黃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戰爭勝利後,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大致為今河南省葉縣南、方城縣東北一帶),其族稱方雷氏,為古諸侯國之一,方雷氏的後代有以國為氏者,稱雷姓。他們尊方雷為雷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雷姓最初是以中原為其繁衍地,從周朝至秦朝的八百餘年內,雷姓不顯於史,這大約是由於此期缺乏名人的緣故。上述的幾支雷姓,在早期的發展中各自獨立,界限分明,其中出自方雷氏部落的一支,在後漢、三國時相繼出了雷義、雷同等著名人物。此期有資料表明,已有雷姓遷居於古時的楚漢之地,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此後經過不斷地繁衍播遷,雷義、雷同的後代在晉朝時形成了今江西省境的一大望族,史稱“雷姓豫章望”。後不斷向南北方擴散,其中,豫章人雷煥後裔有一支遷往馮翊(今陝西省大荔),後來發展成為當地一大名門望族,於是雷姓又有以“馮翊”為其郡望、堂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雷姓在南北方都有新的發展,但均以馮翊、豫章為其主源,而且這兩支雷姓均各自獨立發展,直到隋唐以後,才因一些特殊的原因,逐漸遷徙、發展、合流在一起。唐宋以後,雷姓分佈更加廣泛,如內蒙、廣東、陝西、四川、江西、湖南、廣西、山西均有雷姓人的身影。其中,遷徙至江南、嶺南的雷姓,有一部分融入苗、瑤、彝、侗、畲、壯、黎、布依等族中,在瑤族、畲族中,雷姓都是大姓,他們有自己的族譜,還湧現出一些有作為的人物。瑤族雷姓在廣西、湖南、廣東一帶分佈相當廣泛,如廣西臨桂、靈川、湖南城步等縣皆有,他們大多尊雷元祥為開基祖。當然,這是因為北方歷代兵連禍接,雷姓士族只好更多地繁衍於相對穩定的南方。明初洪武年間,雷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湖南、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明中期以後,至清代中葉,雷姓分佈更為廣泛,而且有部分人移居海外。如今,雷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四川、湖北、陝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雷姓約佔全國漢族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二。

相關問題答案
姓雷的名人都有誰?
唐朝之前有姓雷的名人?
歷史上姓雷的名人?
中國姓雷的名人?
姓雷的名人?
姓圖的名人?
歷史上姓喬的名人?
姓秦的名人?
姓童的名人?
姓全的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