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的概念?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傳統節日的概念。什麼節日達到什麼意義才算傳統節日?

也就是指世代相傳的節日,它既可以是地方性的,或某個民族特有的(比如說,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火把節),它也可以是全國性的,比如我們的春節、中秋節。總之,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有一定的歷史,文化,是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

六大傳統節日的含義

中國六大傳統節日 1.春節 2.元宵節 3.端午節 4.中秋節 5.七夕節 6.重陽節 “七夕節”與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並列為中國六大傳統節日,並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贊助廣告

什麼叫傳統節日

是在我國發展歷史中,勞動人民創造的節日。 包括除夕,春節,元宵節,立春,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

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 傳說 故事寄予的含義 10分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贊助廣告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餘下全文>>

傳統節日的對於我們的意義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一種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著對美好的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嚮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勢下,我們用現代社會的理念和視角,揭示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發揮、拓展和強化其功能,對於保持民族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義。

一、對傳統節日主題的提煉

中華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節日依託自然規律的變化,連線起來就是一幅豐富而浪漫的歷史文化長卷,多姿多彩、令人陶醉。當我們以感恩、平和、虔誠的心態來解讀這幅畫卷的時候,會發現其中有取之不盡的驚喜與愉悅。因為,所有的節日都被賦予無限的內涵,無一例外地充滿著詩情畫意,表現出趨利避害的自然本能,表現出智慧、聰明與機敏,並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將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民族感情給予了鮮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達,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富責任感、極富想象力和極浪漫的民族,這就是傳統節日得以傳承千百年的內在動力和永恆的魅力所在。

對各節日的主題作以簡要的分析:

春節——傳統節日的開篇之作,是我們全世界華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從過小年開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夜,從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每一天都有它獨特的內涵。在這個過程中,春節有開始、有尾聲,有思想、有儀式,有對遙遠過去的追憶,也有對美好願景的展望,通過無數形式和內容的統一,譜寫了閤家團圓、辭舊迎新的篇章。這樣的節日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它揭示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和傳統的力量。

清明節——具有獨特的人文景觀。它是一個莊重的日子,祭祖掃墓,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個民族,追賢思孝、認祖歸宗。在天空清、大地明的清明時節,站立在墓前,是無盡的懷念。面對祖先的墳墓,在離祖先最近的地方,與自己的親人、祖先、先民對話:告慰故人、也告慰自己,求得內心的寧靜與平和。將心靈得到釋放,同時,收穫一種寄託,是中國人特有的精神生活。從祭奠親人的掃墓活動、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的祭祖活動,發展擴及緬懷英傑,包括民族英雄、傑出歷史人物、革命先烈。我們經常說,清明到,兒盡孝。我們要孝順父母,懂得感恩,不能忘本,內在是孝道的傳遞、弘揚,以及親人之間的情感聯絡。這表現了強烈的道德感,首先是愛惜自己的身體,這是孝的表現,進而是孝敬祖先、忠於民族等等。我們民族忠與孝的傳統就得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同時,它又是一個歡快的節日。春遊踏青,播種希望。“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在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特定時空中,慎終追遠、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由此,增強人們對生命過程、生命意義的認識,這也是對青少年認識人生、思考人生的教育。人有生有死,人死了,活著的人要紀念他,更要很好地活下去。這就是中華民族極為豁達、樂觀的生死觀。我們要把這些儀式與傳統堅持下去,成為一種自覺,最終會成為一種可歌可泣的傳統文化。

端午節——最具有內涵和活力的節日。它本質上蘊含著屈原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包含著人們對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一種追求。包含著人們對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追求。端午吃粽子是其節日的象徵物,而龍舟競渡則是其最具活力的體現,展示的是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記憶。

七夕節——一個象徵著美好愛情的節日。我們都熟悉牛郎織女鵲橋相見的故事,這一傳誦千年的佳話,將中華民族的愛情理念給予了最完美的詮釋。“在天願作比翼鳥飢丁觀股攥噶......餘下全文>>

傳統的基本含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係、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為核心,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根據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複雜整體”。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至如今,古今......餘下全文>>

慶祝傳統節日,意義比形式重要嗎?

沒有了形式,意義就是虛無的。

春節的習俗和它背後的含義文字形式: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相關問題答案
傳統節日的概念?
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源?
傳統節日的農曆時間?
回族的傳統節日的由來?
蒙古族傳統節日的由來?
納西族傳統節日的風俗?
傳統節日的時間?
裕固族傳統節日的圖片?
傳統節日的來歷?
我國傳統節日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