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關係到他們的生活和發展,應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有關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關係到他們的生活和發展,應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本文對當代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了總結,並分析出現的原因,最後提出應對措施,以期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關鍵詞:心理問題 心理成因 心理諮詢

  一、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1.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問題

  走進大學校園後,人際交往是大學生面臨的第一個問題,與本班同學尤其是一個宿舍的同學建立起和諧穩定的人際關係是他們每個人的渴望。但實際情況是,相當比例的學生常常在人際交往中遭遇挫折,出現溝通不良、人際關係失調、人際衝突等現象。同學之間不是相互幫助、關心體貼,而是矛盾重重、明爭暗鬥,因一些小事就會鬧得不可開交,甚至產生更大的衝突。這種種人際衝突會使他們產生一種交往恐怖、孤獨無援的感覺。其中一些是缺乏交往技能,同時也和家庭背景及個人性格相關,最終使他們產生孤獨、空虛、失落感並出現敏感多疑、自卑、敵意等心理症狀。

  2.學習方面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然而現今的大學校園裡似乎已很難看到學生們伏案苦讀的情景,多數學生有厭學心理。寬鬆的學習環境和高中時代已有天壤之別,有些教師甚至在考試前給學生提供各種“提示”、“範圍”。雖然有高額獎學金的激勵,但由於評獎標準不一致,獎學金往往被那些活動較多而不僅僅是學習較好的學生獲得,這都加重了大學生的厭學心理。另外,有些學生還存在學習方面的困難,比較明顯的是考試焦慮症。考試焦慮是一種典型而普遍的應激現象,不僅影響考試結果,還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在大學學期考試期間,由於週期長,相當多的學生還會出現另一種考試應激,具體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頭痛、睡眠失調、免疫力下降和記憶減退、焦慮等不良情緒。由於平常學習節奏緩慢,而考試期間臨時突擊,時間安排不夠規律,加上各種壓力,許多人會出現以上種種症狀。

  3.情感方面的心理問題

  進入大學校園後,大學生大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同學們的友情,同時也渴望與異性交朋友,甚至得到愛情,這是正常的。但不少大學生由於生活經驗欠缺,從而出現情感心理問題。這表現為,一方面得不到自己想象的友情和關心,另一方面與異性交往困難,單相思甚至是失戀的痛苦折磨著他們。據調查,大學生中普遍存在戀愛方面的困惑和問題,並導致悲觀等一些不良情緒,這些問題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4.環境適應方面的問題

  這在大學新生中表現比較明顯。他們想象中的大學生活非常絢麗動人,但真正進入學校之後卻發覺並非如此。學校也猶如一個小社會,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一些大學生期望太高,入學後失望太大,有種被欺騙的感覺――原來自己心中聖潔無比的大學校園竟是如此的“醜陋”。一些人很難接受這種巨大反差,失落心理逐漸控制他們。同時,衣食住行等種種生活細節都與中學時代不同,需要自己安排生活,這使許多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大學生長時間難以適應,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極大挫傷,也極有可能使大學生由自尊變為自卑,甚至出現抑鬱、強迫、恐怖等心理症狀。

  5.就業方面的問題

  隨著我國就業形勢的日益緊張,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選擇職業是人生道路上面臨的一次重要抉擇。就業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使自主擇業成為畢業生的唯一選擇。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他們擔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從而產生一些心理問題。主要有缺乏選擇的主動性,對面試缺乏自信,不知怎樣才能適當地自我推薦,缺乏走向社會的心理準備,過於求功利,不瞭解與自己個性能力相匹配的專業領域等。

  二、當代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在嬰幼兒與青少年時期的教育會影響到孩子成年以後的心理健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兒童模仿能力的發育期,由於家長溺愛孩子,不讓孩子幹力所能及的事情,往往在孩子的大腦中形成許多事情不用由他們來做的思想。長大以後,他們不但自理能力弱,而且固執。同時,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氣氛不和諧對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影響。父母離異不僅影響雙方,更危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調查表明,父母離異後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五年內感到壓抑;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一年內對生活感到乏味。大學裡的貧困生中有些人來自單親家庭。他們衣著樸素、性格內向,對校內開展的活動參與較少,害怕別人議論自己。婚姻的破裂,會使父母將生活中的不滿和憤恨轉化為一種觀念並加諸子女身上,這種有意無意的影響都會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觀念,使他們容易產生懷疑、否定別人的心理和行為。家庭成員之間如果經常吵鬧、打罵,則易使個體形成粗暴、蠻橫、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徵。

  2.學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尤其是小學階段,它是兒童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許多有心理問題的人追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與當年的中小學教育分不開,更與其任教的教師分不開。許多心理疾患是由中小學教師的教育與引導不當造成的,他們的言行在孩子的心靈深處遺留下來。因此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人格特徵與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有關調查發現,相當比例存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是由於其在中學期間受到教師不公正的的指責、懲罰,傷害了自尊心,從而使他們封閉自己,產生悲觀恐懼、自卑抑鬱等心理問題。宿舍、班集體、校園是大學生生活的小社會,大學校園裡的校風、學風、集體精神、文體活動也對大學生心理產生直接的影響。

  3.自身因素

  首先,學生自身的生理、心理髮展不平衡。由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等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脫離父母的約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手足無措。有的學生不善於認識和分析問題,不善於重建平衡,不善於運用自我調節功能克服自己遇到的一些問題,一旦面臨某種壓力,就容易出現心理失衡,導致心理障礙的產生。

  其次,學生自身身體疾病的影響。由於體育課不再是大學的必修課程,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後,放鬆了對身體的鍛鍊。同時,學校對學生的飲食起居也不如高中嚴格,一些學生的生活很不規律,這也導致一些慢性疾病的發生。一些大學生髮病後不願及時診治,最後直接影響到本人的學習生活,造成精力不集中、精神空虛、煩躁。由此,有的提出休學,有的甚至會因為自己得病既增加社會負擔也增加家庭負擔,而產生輕生念頭。這個問題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導致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第三,學生自身性格的原因。個別學生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不善於與人溝通,難以與他人建立友情,出現所謂的“不合群”現象;即使有人與自己主動接觸,也抱有懷疑、迴避的態度,在無意識中將自己封閉起來,久而久之,距離群體生活越來越遠,愈加畏懼和迴避群體生活和與人溝通,最終導致“自閉症”。

  最後,遺傳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學生的一些重型心理障礙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礙等,與遺傳密切相關,而輕型心理障礙則關聯度較小。還有研究表明,心理障礙隨著年齡的增加,遺傳因素的影響呈下降趨勢,環境因素的影響呈上升趨勢。但大學生的年齡處於青春後期,因此遺傳因素的影響還處於比較重要的位置。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一***普及心理教育

  高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心理課程;創設性地設定內容,緊密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有重點地來設定教學內容。目前,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教育。

  1.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既應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緒,及時加以耐心的指導,使他們不僅能主觀認識自己,還能客觀認識他人;還要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法和技巧,加強人際交往的品德修養,教育他們學會尊重他人、以誠相待,用真誠去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學校要經常組織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為學生提供交往場所,提供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親身體驗和感悟人際交往的真諦,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2.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解決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徑。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從中接受鍛鍊,磨練意志;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挫折,面對困境積極尋求解脫並總結教訓;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把握與調節,能合情合理地對待自己的各種需要,培養對挫折的承受力。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當代大學生滿懷激情、富於理想,勇於追求美好事物,常常對自己進行種種美妙的設計。但是由於他們的感情強烈而脆弱,知識經驗積累不足,在認識上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往往求得在想象中的心理滿足或者錯誤、片面地來對待理想和現實。高校工作者要因勢利導,促使大學生在自我和社會發展之間達成一種平衡,不脫離社會實際和社會責任,不單純地沉溺於對自己未來的自我設計之中,從而緩解因不滿現實帶來的過度焦慮、無助等不良情緒,避免對社會產生敵意,形成厭世等情緒和行為。

  ***二***進行鍼對性的心理教育

  在普及教育的基礎上,學校還要有針對性地對一些特殊群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調查表明,大學生中的低年級學生、畢業年級的學生和特困生相對於整體而言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心理狀況具有明顯的群體性。

  1.對低年級學生的心理教育

  大一新生離開家長的呵護,來到象牙塔內,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群,可能茫然不知所措,易產生心理問題。針對他們的心理狀況,一入學就應對其進行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和挫折教育,幫助他們儘快完成角色轉換,適應大學生活。

  2.對畢業生的心理教育

  畢業生面臨畢業和就業,面對就業壓力,他們顯然沒有足夠的信心坦然面對,由此誘發了大學生就業焦慮症。高校工作者應教育學生辯證地對待理想與現實、學業與工作等問題,正確認識、評價自己,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就業問題。

  3.對特困生的心理教育

  特困生作為學校的一個特殊群體,受到了學校、社會的關注,但這種關注更多的是經濟方面的幫助,忽視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學校應把助困與育人有機結合,在幫助他們解困的同時,著重培養特困生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鼓勵他們奮發成才。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諮詢體系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正規化、科學化,除課堂內和課堂外的教育,學校還要成立專門的心理輔導諮詢機構。目前,幾乎所有高校都設定了相應的機構,但專職人員的數量和綜合素質有待提高。除適當增加人員外,還應加強對專業人員的培訓,使其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和技能。因為心理諮詢工作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技能操作的訓練是做好心理諮詢工作的基礎。專業理論知識功底淺薄,在諮詢實踐中不易做出準確、科學的診斷,有時還會出現誤導,使症狀加重,延誤治療;技能操作上不熟練,往往會給求助者造成誤解,失去矯治信心,不但不能減輕求助者的痛苦與煩惱,反而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因此,學校必須確保有關人員能夠掌握科學的心理測量方法,正確診斷心理疾病,及時地給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礙的學生以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同時能夠遵守職業道德,對在診斷或調查過程中獲得的有關資訊規範地加以處理,依法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等。

  總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不僅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還會影響到他們今後的成長和發展。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全面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應該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我們應通過實施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展相關工作,使他們的心理更加健康,更加自信地面對社會和人生。

  參考文獻:

  [1]張文新.青少年發展心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2]賈可心.婚變家庭對子女的傷害[N].廈門日報,2000-07-28,***3***.

  [3]張智君,霍燕.大學生考期應激的特徵及其原因分析[J].心理學報,2001,***2***.

  [4]風笑天.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J].中國社會科學,2000,***6***.

  [5]解軍.大學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J].心理學探新,2001,***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論文
大學生心理素質淺述論文
相關知識
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探討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與對策論文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論文範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參考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論文
大學生心理髮展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