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論文範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在新形勢的影響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穩定發展,金融學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出來了。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金融理論的發展及其演變

  一、前言

  金融學在金融理論和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之下,成為經濟學眾多學科中最出名的學科。在2008年之前,金融學者以及金融行業從業者們都非常滿意金融理論在金融行業的指導作用。但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金融理論面臨了新的問題和挑戰。這場衝擊了全世界經濟和全球金融體系的鉅變,使金融研究者不得不對金融理論進行深入的思考,同時重新對金融理論的發展和演變進行仔細的探索研究。

  二、早期金融學理論的發展和演變

  根據不同的標準來看,早期金融理論在演變和研究中心的變化上有不同的理解個概括。在金融實現市場化之前金融學研究的演變中心為:從關注商品價格波動過渡到對資金價格的研究。在對商品價格進行關注的時候,金融學將貨幣的職能以及貨幣的數量作為研究的重點,在對比商品數量和貨幣數量的過程中總結出物價變動的規律。早期金融學以對資金價格的關注中,開始進行對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的分析,最終總結出中央銀行的政策分析框架,即通過對貨幣的調控進行巨集觀調控。

  早期金融學的真正形成是從研究貨幣、信用、銀行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三者的關係對物價、利率和經濟執行產生的重大影響開始。早期貨幣主要的存在形式為金屬鑄幣,但是貨幣和信用之間是相對獨立的狀態。之後隨著銀行券使用的廣泛和普遍,造成貨幣與信用之間的關係緊張化。直到20世紀30年代,隨著不兌換銀行券流通制度的確立,使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成為一樣的過程,因此而出現了金融學這一新範疇。早期金融學的研究核心是以銀行體系作為基礎的信用貨幣創造機制,而存款貨幣的雙層次性是早期金融學的主要體現。在早期金融學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商品價格決定及其波動是人們首先關注的影響因素。在對信用貨幣創造機制進行考慮後,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的比較對通貨膨脹率的高低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決定性作用。

  三、現代金融學理論的發展和演變

  隨著資本主義市場對金融結構市場的不斷推動,現代金融學的軸線發生了變化,即從資金價格慢慢向金融資產價格過渡,從基礎資產的定價理論逐漸向衍生品的定價理論發展。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經濟結構中金融結構變化巨大。人們關注的首要問題依然是利率,但利率卻慢慢淡出經濟學界主流的視野。因此,人們的關注點轉向了根據複雜性的價格理論,也就是資本市場資本價格的變化及其決定。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金融在經濟上的作用大幅度增加。

  現代金融學開始於《證券組合選擇》這篇文章。該文章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金融學一直沿用的方式,即使用描述的語言將金融思想表達出來。另外,研究重點也變成了資本市場上數不清的證券資產組合選擇,在均值和方差衡量收益和風險的理論基礎上,產生了方差理論,也就是投資者在選擇證券資產的時候,一方面考慮資產的收益均值,另一方面還考慮資產的受益方差。但是,當投資者可選擇的證券數量增長時,計算證券組合的方式將會以幾何級數增加。在馬珂維茨資產理論的鋪墊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風險狀態下的市場均衡理論》這篇文章對資本市場均衡條件下的資產收益進行研究,通過對一些列假設的分析研究,退出了投資者在均衡狀態下,僅選擇無風險證券和市場證券的組合來,這就是所謂的資產定價模型,簡稱為單因素模型。

  現代金融學理論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後的金融實踐影響深厚,可以說起到根本性和革命性的作用。在對金融資產中金融衍生品精確定價技術的發展以及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規模起到巨大的推動性作用,實現了金融衍生新品交易規模的爆炸性增長。另外,在對公司金融理論和金融契約理論的發展進行研究的同時,促進了金融市場上各種公司籌資和融資活動的頻繁進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養老金等大型機構投資者在資產組合理論的發展和投資組合業績的科學評估下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投資活動,使得資本市場規模出現了空前膨脹的現象。另外,在金融機構領域出現了大量的併購事件,使得能夠提供***的金融機構模式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張,造成了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出現了界限模糊的現象。金融經濟活動逐漸蔓延至全世界,並且金融全球化還進一步推動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序。

  現代金融理論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實踐,還幫助其創始者獲得了世界級的榮譽。更重要的是,現代金融理論不同於早期金融理論的一勞永逸,現代金融理論的貢獻不能夠無限影響金融市場的投資融資活動。一些耳熟能詳的現代金融理論比如MM定理、CAPM模型等等,在金融市場的影響不容小覷,這些理論決定了現代金融研究者們在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上所獲聲譽的高低和好壞。

  四、新金融經濟學理論的探索

  雖然現代金融經濟學理論面臨著來自外界的巨大挑戰比如新制度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的挑戰等等,但是這些挑戰對於新金融理論來說,只能算是一種探索,並不能對新金融經濟學理論進行構建。默頓和博迪曾經指出,新制度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至多能夠作為在現代金融理論基礎上的修訂,這兩位學者的解釋側重於金融資產價格對現代金融理論模型預測出現偏差的原因。所以,現代金融理論依舊是資本市場定價和公司金融決策的基礎模型。

  新制度金融學的核心思想可以理解為,外生形式為金融活動特定功能,而內生形式為金融制度結構和組織形式。因此,在特定的經濟背景下如何選擇適宜的金融制度至關重要。但是,新制度金融學只是在現代金融學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並不是要取代現代金融學的地位和作用。行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新金融經濟學在新領域上的研究,其內容為有限套利理論和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對行為金融學的探索還涉及到兩大金融研究的核心領域,即資產定價和公司金融。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者們在CAPM的基礎之上指出,金融市場上同時存在CAPM模型中的資訊交易者和認知偏差並具有不同風險偏好的噪聲交易者。當CAPM模型中的資訊交易者在交易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時,則為有效市場,當認知偏差並具有不同風險偏好的噪聲交易者在市場上起主導作用時,則為無效市場。除此之外,相關學者對投資者的非理性以及公司管理層理性情況下的公司融資行為進行研究。學者謝夫林經過分析得出,決策失誤的產生通常情況下來自於公司管理這在認知上的不理性和情感上的影響,但是公司股票偏離本身的基本價值則是由於公司外部投資者和分析者的認知偏差造成。雖然,金融學在近十幾年來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也有相關學者獲得世界級的榮譽,但是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框架仍需要進一步的發展。

  五、結語

  金融理論的發展和演變在不同時間和階段經歷了不同的改變,歷史和社會的推動下,金融理論還在不斷髮展之中,以滿足當代社會對金融領域提出的更高要求,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篇2

  淺議正確審視金融的危機

  一、國際經濟失衡

  黃曉龍認為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黃曉龍是國內較完備地從外部因素來研究金融危機的,然而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由此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能夠導致金融危機。因而全球實體經濟的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虛擬經濟導致的流動性短缺是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

  縱觀金融危機史,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前,國際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漸向美國和歐洲傾斜,特別是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呈現出取代英國霸主地位的趨勢,這次國際經濟失衡為此後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20世紀末期,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要快於經濟全球化趨勢,拉美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經濟關聯度使得拉美國家對美國經濟的“蝴蝶效應”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強烈。20世紀末的20年裡,當拉美地區的經濟結構失衡時,往往以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表現出來。歐、美、日經濟結構失衡同樣是導致歐、美、日等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當區域的或全球的穩定經濟結構被打破時,新的經濟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機為推動力。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源於德國統一後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德國與美國以及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間的經濟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為美日之間的經濟平衡被打破後,在金融危機的作用下,才實現新的經濟均衡。

  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範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巨集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從短期來看,在某個時點國際經濟是相對平衡的,全球資本總量和需求總量是一定的,而當一國經濟發生變化,會引起國際資本和國際需求在不同國家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是小國經濟,它的影響只是區域性的,如果是大國則它的影響是全球的。而對小國經濟而言,經濟趨強後,則會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當國際資本流入數量較多時,該國的實體經濟吸收國際資本飽和後,國際資本會與該國的虛擬經濟融合,推動經濟的泡沫化,當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背離時,國際資本很快撤退,導致小國由流動性過剩轉入流動性緊縮,結果導致金融危機爆發。

  從國際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的形成路徑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失衡通過國際收支表現出來,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又通過國際貨幣體系來進行,如果具備了完善和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那麼完全可以避免國際經濟強制性和破壞性調整,也就是說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然而現實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受到大國操縱的,因而國際經濟失衡會被進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國際貨幣體系扭曲

  徐明祺是國內學術界較早把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為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學者。徐明祺認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於雙重製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也就是說國際貨幣體系在調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時遵循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原則和理念,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

  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一個鬆散的國際貨幣體系,儘管歐元和日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作用逐漸增強,但是,儲備貨幣的多元化並不能有效解決“特里芬難題”,只是將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說儲備貨幣既是國家貨幣也是國際貨幣的身份不變。充當儲備貨幣的國家依據國內巨集觀經濟狀況制定巨集觀經濟政策,勢必會與世界經濟或區域經濟要求相矛盾,因而會導致外匯市場不穩定和金融市場的動盪。實行與某種儲備貨幣掛鉤或盯住某種貨幣的國家,既要受該儲備貨幣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同時還要受多個國家之間貨幣政策交叉的影響。儲備貨幣之間匯率和利率的變動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大為增強,使得外匯市場更加不穩和動盪,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區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鑑於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國經濟政策變動影響既可能是區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三、美元利率的調整

  以美元為例,美元的價值調整是通過美元利率的調整實現的。美聯儲在制定美元利率時,不可能顧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為儲備的國家***地區***巨集觀經濟狀況,因而當美元利率調整時,往往會對其他經濟體,特別是和美國經濟聯絡比較密切或者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和地區造成衝擊。

  首先,以美元為支柱的不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不論採取浮動匯率政策還是固定匯率政策,美國的經濟影響著所有與其經濟密切相關的國家及這些國家的貨幣價值變化。如果浮動匯率政策能夠遵守貨幣體系下的貨幣政策制訂的紀律約束,那麼世界金融市場上就不會出現不穩定的投機性攻擊,也不會出現由此造成的貨幣市場動盪乃至金融危機。由於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經濟全球化相關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貨幣體系不能夠保證美元在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的紀律性,因而一個國家的巨集觀政策將會導致經濟相關國家的貨幣市場動盪,在投機資本催化下爆發金融危機。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保留了原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理念和原則,但卻失去了原來的秩序和紀律,強勢經濟體可以利用這樣的體系轉嫁金融危機和獲取更多利潤,而不需要承擔過多的責任。

 

金融史方面論文
金融論文資料庫
相關知識
金融學論文範例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範例3篇論文範文
高中英語教學論文範例
有關國際金融類論文範文
關於金融學論文
金融學論文
證券投資學論文範例
金融學論文選題
金融的論文範本
金融系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