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餘秋雨的散文集有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餘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它擺脫了沉湎於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餘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它擺脫了沉湎於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散文一字一句都感於心,思於心。其人,其文,始終是心頭情感的沉積;其思,其憂,更是我們精神所皈依的圖騰。

  體現在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在衝動與感悟,一種湧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捲之間靈性激濺,有博雅的文化內涵,筆端飽蘸著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字裡行間充盈著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

  中國的歷史走了太遠了,中華的文化也沉積了太久了,迎面是一個新的千年,一個新的世紀,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也該抖抖身上的塵土,盤點一下自己的包裹了,餘秋雨先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開始了他的“文化苦旅”。

  餘秋雨散文《文化苦旅》寫道:“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

  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文章中沒有細節,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山水勝蹟,但卻充盈著閃光的智慧,蘊涵著深刻的思考。殘垣斷壁中,那優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強烈的吸引了我。

  走進廢墟,體會著歷史的滄桑,品味著文化的內涵。在敦煌,他懷著無比的熱情讚美民族代代相傳承的對美與善的藝術的追求與表達;也在夕陽西下的時候面對“道士塔”,揭開民族的傷疤,目光黯淡地心痛於近代內憂外患中民族精神的淪陷和流失。

  他駐足桃花、春雨、小橋、流水的“江南小鎮”,面對“白髮蘇州”愴然發問——現代的中國社會中,從那些緊閉的老房子裡“應該走出什麼樣的人”;我們的“文化與傳統應該怎樣的保留與傳承”才可以使“中國的文化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實現雙相自立。”

  他告訴我們,江南小鎮的重生、歷史歸屬感的重生、民族歸屬感的重生,需要“一點真正的文化智者”,需要“一點隱潛在河邊小巷的安適的書齋”,需要“一點足以使這些小鎮產生超越時空的吸引力的藝術靈魂”。

  他反省整個民族的文化。他從“一個王朝的背影”中,評論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一個文化盛敗的因由。在晉商大院裡,在“歷史的暗角”思索民族軟肋與民族精神的缺陷。他關心文人的命運,關心孕育這些文人的母語文化,關心我們的文化的根源,更關心我們文化的發展,並且關心著所有的文化的發展。

  他為所有遊離在本土文化荒漠中的人們發問:“日暮相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他比所有的人看的更遠、更真實、更深邃。

  他的面前是一個繁衍、昌盛了數千年的民族的文化的沉澱,那麼,就註定了餘秋雨先生的這個思索將是整個民族的,整個歷史的。這個思索縱橫了五千年,必定是漫長而艱辛的。而餘秋雨先生就在這樣的時代,平靜一下自己內心的情緒,整裝出發了,縱馬思想,遊走於整部民族的千古春秋。

  在這些思索麵前,餘秋雨先生也有無奈: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好的文化卻忘記了去繼承?為什麼我們要讓文化在那樣的“江南小鎮”裡漸漸萎縮、褪色?這是餘秋雨先生要問的,也是我們年輕一代人應該思考的。

  也許我的民族文化就需要來一次這樣的思索,這樣我們在前進中才可以走的更遠,這樣我們的根在黃土高原裡才可以扎得更深。

  我們應該怎樣走出心靈的荒漠?正像餘秋雨先生說的,文化才是我們的綠洲。母語教育最近搭著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的車提得很響,壓抑了這麼多年的母語文化終於可以緩一口氣了。

  畢竟我們是從黃土高原上走下來的,畢竟一百年後,我們還是我們,英國還是英國,美國還是美國,我們的黃面板、黑頭髮、黑眼睛將會跟隨我們這個民族,直到世界的末日。我們的根在黃土高坡上,汲取黃河的水而成長。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源泉。只要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感情,我們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就包含著深情;只要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保持清醒,我們前進就會一往無前。只要我們的中華文明不敗,我們的民族就不會失敗。

  感謝餘秋雨先生,您的“文化苦旅”帶給我們很多的精神食糧。新的觀念和審美取向,在感悟人生的同時,又富於人生更高的智慧。

  篇二

  餘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散文作家。

  全書分為“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霜冷長河”、“行者無疆”這五個部分。

  餘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著,文筆很有特色,輕新脫俗,灑脫、放達而又瀟灑,讓人讀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誇張,不悲傷,沒有什麼好詞好句,沒什麼特別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擬人,用誇張等等,不侷限於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寫出讓每個人都歎為觀止的文章。

  就像老舍寫的《草原》。自然而又優雅,不做作,簡簡單單幾行字,就完美地描繪出了所要說的那一幅畫面,真實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綠水,長路一條,走不了多遠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條砌成,石匠們手藝高超,雕鑿得十分細潔。頂上有浮飾圖紋,不施彩粉,通體乾淨。鳥是不在那裡築窩的,飛累了,在那裡停一停,看看遠處的茂樹,就飛走了。”

  這一段,這是一開始的一段,只是簡單的敘述而已,卻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想象著遠處的山,清澈見底的水,綿延十幾裡的路,路邊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們很高,很大,還有好看的圖紋。

  牌坊上時而會看見幾只飛累了的小鳥,在那兒歇息,倒也並不安居,過一會就又飛走了。這一幅簡單的圖畫,在作者筆下用簡單的詞句描繪出來,卻別有一番風味。

  這樣的文章並不多。

  仔細想想,蕭紅寫的文章《我和祖父的園子》便是如此,也是自然,真實,美好。“太陽在園子裡是顯得特別大。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隻白蝴蝶。

  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又有這樣一本書,讓人讀著讀著,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爛漫的童年生活中。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呼蘭河傳》,和餘秋雨的散文一樣美,簡單卻又不失味道,雖通俗卻又十分自然,自然中透著美好與真實。

  那種意境,遠比誇張的文章要吸引人得多,一個是外表華麗,卻找不到內在,另一個則是表面簡簡單單,普普通通,而只有細讀一番,才可能品出其中的自然美。

  我本身就十分喜歡散文,詩歌之類的文章,因為它們不僅表達字面意思,更是能從字裡行間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還可以學學名家文筆,多多感受,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讀上去一定與眾不同。

  本書值得收藏。

  篇三

  讀秋雨的書,如同讀著一本厚厚的歷史,更加有永珍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風土人情。

  秋雨的心是年輕的,卻又是遲暮的。有著兒童的天真,有著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嚮往新奇的心,有了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由於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是滄桑的,他對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於一盡全力保護但卻無力迴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運也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的。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

  初次接觸餘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折服,他的思牽千載,行雲流水的記錄,對歷史、對文化滲透著的領悟力,也是使餘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後接觸到他的另幾本著作,如談史談鑑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嘆》,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完後,總想寫點什麼,卻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大為浮淺,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決心來淺談一下餘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於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鑑意義。

  餘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餘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

  餘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是最重要的。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

  餘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緻語言,並且“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

  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簡單敘述至此,最後一餘秋雨的一句話來結尾。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初中學生的讀後感是怎樣的
初一學生的讀後感範文
相關知識
讀餘秋雨的散文集有感
餘秋雨的散文有哪些
讀餘秋雨千年一嘆有感
讀魯迅先生散文集有感
讀魯迅先生散文集有感
有關秋雨的散文詩歌精選
有關秋雨的散文詩歌精選
有關描寫秋雨的散文詩歌
閱讀金庸散文集有感
讀張小嫻愛情散文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