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養生穴位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拔火罐對人體養生有很多好處,拔罐是要按照穴位來的,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拔罐養生的常用穴位,歡迎大家閱讀。

  拔罐養生的作用

  拔罐可以逐寒祛溼、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溼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溼氣,同時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溼“痺痛”筋骨酸楚等不適。負壓作用負壓作用人體在火罐負壓吸拔的時候,面板表面有大量氣泡溢位,從而加強區域性組織的氣體交換。通過檢查,也觀察到負壓使區域性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從而產生瘀血,紅細胞受到破壞,血紅蛋白釋出,出現自家溶血現象。在機體自我調整中產生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溼等功效,起到一種良性刺激,促其恢復正常功能的作用。溫熱作用

  溫熱作用區域性面板有溫熱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藥罐最明顯。溫熱刺激能使血管擴張,促進以區域性為主的血液迴圈,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改變區域性組織的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白細胞和網狀細胞的吞噬活力,增強區域性耐受性和機體的抵抗力,起到溫經散寒、清熱解毒等作用,達到促使疾病好轉的目的。

  調節作用調節作用拔罐的調節作用是建立在負壓或溫熱作用的基礎之上的,首先是對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由於自家溶血等給予機體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於神經系統末梢感受器,經向心傳導,達到大腦皮層。

  拔罐對區域性面板的溫熱刺激,通過面板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徑傳到中樞神經系統,從而發生反射性興奮,藉以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過程,使之趨於平衡,並加強大腦皮層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功能,使患部面板相應的組織代謝旺盛,吞噬作用增強,促使機體恢復功能,陰陽失衡得以調整,使疾病逐漸痊癒。

  其次是調節微迴圈,提高新陳代謝。微迴圈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血液與組織間物質的交換,其功能的調節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義。且還能使淋巴迴圈加強,淋巴細胞的吞噬能力活躍。此外,由於拔罐後自家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類組織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力,這有助於機體功能的恢復。拔罐的好處就是在於能驅走身體內部的垃圾,改善身體的血液迴圈,讓身體更能放鬆。

  拔罐養生的常用穴位

  一、足三裡

  足三裡是人體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稱之為 “長壽穴”。有關足三裡的經絡理論已被大量現代研究所證實,足三裡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功能和內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統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經絡學認為,足三裡所在的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循行從頭到足,縱貫全身,主要分佈於頭面、胸腹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裡不僅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功能,還可以治療胃經循行所經過部位的病變,以及多種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腸病、糖尿病等。經常在足三裡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湧泉

  湧泉穴是足少陰經第一個穴位,位於人體最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溼毒之邪容易蘊集於此,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體內其它部位,造成許多疾病。湧泉穴拔罐可以排出體內的溼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之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精力充沛,則齒固發黑,耳聰目明,延緩衰老。

  三、三陰交

  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賴於後天的滋養,後天之精有賴於先天的促動。經常進行三陰交拔罐可調理肝、脾、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後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四、神闕

  神闕即是人體肚臍,它是人體保健及治療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所以被稱之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體神氣出入之門戶,歸屬於任脈,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強腎,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體五臟六腑之背俞穴均分佈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在此條線上拔罐,可暢通五臟六腑之經氣,調理五臟六腑生理功能,促進全身氣血執行,是保健拔罐療法的常用穴位。醫學發現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過對脊神經根的治療,反射性地刺激中樞神經,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六、百會

  百會別名三陽五會,頭為諸陽之會,拔此穴或常按摩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有明顯功效。其提升作用顯著,對臟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時常需要理髮,否則密封效果不好,影響療效。

  百會穴位於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其作用是平肝熄風,清熱開竅;昇陽益氣,醒腦寧神。

  七、大椎

  大椎屬督脈,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突出正中處,低頭時明顯,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處。大椎位於人體背部極上,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領一身陽氣,聯絡一身陰氣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調節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預防感冒,增強身體免疫力的功效。

  八、內關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於掌側腕橫紋上,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疏經活絡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經氣血暢通,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陰心包經歷經上、中、下三焦,對肺臟、胃腸道疾病也有很好療效。

  九、合谷

  合谷就是俗稱“虎口”的部位。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經從手出發,沿手臂外側,一直到頭面部。合谷有清洩陽明,祛風解毒,疏經通絡,鎮痛開竅之功用。經常拔罐可使牙齒健康,也可以治療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暢通,有利於排出毒物、廢物,起到養顏、抗衰老的作用。

足浴按摩養生
關於女性養生
相關知識
拔罐養生穴位
人體養生穴位按摩
艾灸養生穴位
四大養生穴位艾灸順序_艾灸應該注意什麼
四大養生穴位
人體七大養生穴位_人體最重要的養生穴位
中醫養生穴位助女人補氣養血
中醫養生穴位
拔罐養生常識
人體的十大養生穴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