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健康心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飲食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生活想要健康,想要精緻,可不能忽視,正是我們需要的,下面就讓小編帶你瞭解當中細節吧!

  第一篇

  上週五參加了區教育局組織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學習,讓我瞭解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想我應該深入思考這幾個問題了“希望得到什麼成就、做好哪些準備、如何循序漸進的行動”!時代的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擁有健康的心理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對這次心理健康學習談一點自己膚淺的體會。

  我認為,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者——什麼都懂;是能者——什麼都會;是聖者——不會犯錯;是權威者——具有比父母還高的權威力量。教師的衣著舉止,言談風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張或恐怖的氣氛,使學生如坐鍼氈,惶惑不安。所以,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過學習,我也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樂於為工作奉獻,併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在教師對學生眾多的影響中,心理素質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好的影響會形成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不好的影響可能就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人只能由人來建樹,我們工作的物件是正在形成中的個性的最細膩的精神生活領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識。因此,教師要運用“同樣的東西”對學生“施加影響”,首先教師自身得具備這些“同樣的東西”,即常說的健康心理。如果教師自身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影響與培育就無從說起。甚至會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如教師情緒不好會影響學生心情;教師若懲罰、報復學生,學生會形成敵視和對抗的習慣等。因此,教師的心理健康是獲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關鍵。

  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會對學生產生人格上的影響,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利於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但是,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影響會更加深遠。因此,教師不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還應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有些教師缺乏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比如,仍有不少教師把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看成是思想品德問題;有的教師雖然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卻認為是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事,與自己無關,類似思想觀念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只有在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著充分認識的基礎上,教師才會有意識地培養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在對學生教育管理時,我們要經常想到學生是一位“受教育的人”他應該享受到老師給他帶來的,慈母般的愛,必要時給某個學生要有身體的接觸,比如說學生扭扣掉了,在教室裡幫他縫上,他會感到很幸福,在其他學生面前感到很驕傲。別看我學習不好,看老師多喜歡我。

  老師大部分,都有偏向心,有的學生的成績不好,我們要用正常的眼光,去對待他,去挖掘該學生身上其它方面的長處,比如勞動,體育,畫畫等,要用讚揚的語氣跟他說話,鼓勵他把學習成績搞上去。

  做為教師要努力使教育適合學生的個別特點,教師要懂得的他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在教育中要靈活運用,各種教育策略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一定會保持一顆健康,公平的心態,關注每個學生,善待每一個學生,關心愛護自己的學生,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快樂成長,成為祖國的有用人才。

  第二篇

  我深知心理健康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因此從很早以前就比較喜歡研究心理學,只要與心理學學習有關的培訓我都非常願意參加。儘管我是個對概念接受比較慢的人,但從各種培訓中學到了許多實用的方法與策略。並能學以致用,在平時的工作中用自己學習的知識影響周圍的老師、家長和學生,而且也有些許成效。

  今年9月24、25日,我以輔修學員身份參加的“東營市勝利教育中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是由北京教育學院的伍芳輝老師主講的。伍老師給我們介紹的“發展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雖然我大都學習過,但仍舊聽得津津有味,再一次的學習,使我對發展心理學有了新的認識,也聯絡到現在所教的孩子們,想到了許多。

  一、人一生所犯的錯誤大多是相同的。

  小的時候多犯錯,長大了就會少犯錯。當然,這是在我們及時成功干預的基礎上的。懷著這種信念教育孩子,至少對我們教育者或家長來說,是好的。因為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犯錯時,他自身也是很懊悔的,如果此時,對他報以理解,並告訴他正確的做法,他會容易接受並改正;相反,如果是急躁地批評、指責或抱怨,他會更加洩氣,甚至產生逆反,最後得不償失。所以,我們應該樂觀地對待孩子們的錯誤:他們這是在學習、成長。心平氣和地引導他們,往往事半功倍。

  再者,這也給許多認為“我的孩子小時候很省心。”的家長敲響警鐘:小的時候省心,長大了必定費心!況且許多事實也的確證明如此。有的孩子小時候“不用”大人陪伴、溝通,自己玩得很好,但是上學後才發現同樣不能與同學和老師溝通;有的孩子小時候很“聽話”,隨著年齡的增長卻不再“聽話”,反而鬧得家長們不得不“聽話”了。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小細節:幼兒時期,不要總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而是要說:“你要懂事!”是啊,懂事的孩子是有主見的,自己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也只有這樣的孩子才會從錯誤中學習、成長。

  二、瞭解、尊重孩子的發展特點,抓住關鍵期。

  我們老師和家長往往會為孩子著急:這個字怎麼總是寫顛倒呢?你怎麼總是坐不住呢?你為什麼表達不清楚自己想說的話呢?你學英語怎麼這麼費勁呢?……似乎這些都是孩子的錯。其實不然,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比如說小孩子有時分不清方向,寫出來的字位置顛倒等,那是因為物體通過眼睛呈現在視網膜上的是倒像,從通過傳入神經輸送到大腦的過程中,由於資訊干擾、自身衰減等因素,在大腦中呈現的影象出錯。或者大腦處理正確,但傳出神經在作用到效應器上時,出現了倒轉而導致的。這些問題在經過訓練後,反射弧各個環節協調了,問題就不會發生了。所以單純指責孩子不用功,是會起到反作用的。學習語言也一樣,它是有關鍵期的,比如,第二語言的習得關鍵期是在三歲之前,3-8歲是兒童學習閱讀的關鍵期等。作為家長,瞭解並尊重孩子的發展特點,即使抓住關鍵期,進行適當的培養與引導,是我們的責任!

  此時,我又想起曾有一位心理學家講過,要給孩子適度的自主權,即使是幼兒,他們也有選擇權。所以,在你認為他們“無理取鬧”時,告訴他們,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正確的做法,有好的結果,另一個則是錯誤的做法,結果將得到懲罰。即使是小孩子,他們也知道該如何選擇了。當然,這要求我們必須說到做到,不能空許諾。也算是給孩子樹立講誠信的榜樣吧。

  另外,我能想到的,就是在對孩子的能力的培養方面,我們也要適度放手,在關鍵期內給予信任和尊重。比如孩子小的時候都很願意幫家長幹活,端個碗啦,擦擦桌子、掃掃地啦,有時甚至會以“大力士”自居,幫你搬桌子、搬椅子,提很沉的菜籃子,或者拿著剪刀、菜刀想要幫你做針線活、做飯……此時,你是怎樣做的呢?如果你是鼓勵他並適當指導、幫助他,那麼恭喜你,你尊重了孩子!可是如果此時他們把事情搞砸了呢?你又會如何處理?如果你先安慰他,表示你的理解和諒解,指導他再做一次,那你就是合格的父母了!我更要祝賀你培養了孩子的自信與能力,你將會擁有一個非常能幹的小幫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都會要求孩子在學校裡多幫老師乾點兒活,多跑點兒腿,也請求老師在學校裡讓孩子多幹點兒的原因啊。

  總之,孩子要到14-15歲才會讓我們覺得突然“懂事”了。因為那時候,他們的大腦發育完成了,已經接近成人的大腦。也因此,他們有了一定的調控能力,對事情有了自己的判斷,會做出自己的決定,會讓你有種他們突然長大了的感覺。但是在這之前,充分理解他們,並堅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幫助他們吧!現在的辛苦忙碌,是為了今後不再辛苦啊!

  第三篇

  這次參加了學校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受益匪淺,感想頗多。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

  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沒有嚴格的界限,由於內外因素的影響,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礙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有可能出現某些不夠健康的心理狀態。許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狀。例如荷蘭畫家凡高生前是一個畫壇無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孤獨中生活,是一個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為禮物送給自己鍾愛的女人,最後不能忍受貧困和疾病的折磨,開槍自殺;蘇聯著名詩人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變,易激動,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於他的戀人急著要去上班,沒有聽從他的意願留下來陪他談話而開槍自殺;美國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鬱症,由於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壓也是開槍自殺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這充分說明常態心理與變態心理之間沒有絕對的鴻溝。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礙,只是嚴重程度和影響學習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師也不例外。尤其是現代高速發展的充滿競爭的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教師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可能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一個盡職的教師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鬆。充當"無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確使人精疲力盡。因此,教師可以試著在假期給自己充電,例如:學習做旅行家,用膠片記錄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學習做美食家,在品評佳餚的同時自己也做一次大廚。新的工作體驗不僅能使教師得到放鬆,而且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增加教師的知識面。教師可以把從其他工作體驗中獲得的經驗、積極情緒帶到教育工作中來,更好的促進教育工作。

看過了“

1.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3篇

2.教師心理健康與自我保健心得體會3篇

3.體會3篇

4.心理健康班會心得體會3篇

5.教師心理學心得體會3篇

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體會心得
心理健康班心得體會有哪些
相關知識
精編教師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有關於教師心理健康心得體會範文
最新小學優秀教師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優秀教師職業生涯與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教師職業生涯與心理健康心得體會3篇
教師心理健康心得
教師國培心理健康心得
教師心理健康心得體會
中小學心理健康心得體會論文3篇
學生心理健康心得體會三篇